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行為學習理論

5.1 復習筆記

一、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經典性條件作用說是由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首先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后由美國行為主義者華生進一步發展。

(一)巴甫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

1.經典性條件作用的基本內容

巴甫洛夫的實驗方法是:把食物顯示給狗,并測量其唾液分泌。在這個過程中,隨同食物反復給一個中性刺激,即一個并不自動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鈴響,這狗就會逐漸“學會”在只有鈴響而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分泌唾液。一個原是中性的刺激與一個原來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相結合,而使動物學會對那個中性刺激做出反應。

2.條件作用的形成

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UCS),把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稱為無條件作用(UCR);鈴聲原來是一種中性刺激(NS),鈴聲和食物在時間上多次結合,原是中性刺激的鈴聲就成了條件刺激(CS),鈴聲和唾液分泌之間就建立了一種新的聯系,稱之為條件作用(CR)。在條件作用形成過程中,無條件刺激引起特定的反應是前提條件,即無條件作用是條件作用的基礎。

3.條件作用的抑制

當條件刺激不被無條件刺激所強化時,就會出現條件作用的抑制,主要有消退和分化。

(1)消退

消退是指條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沒有無條件刺激的結合,機體對條件刺激的反應逐漸消失的現象。

(2)分化

分化是指條件作用形成后,機體對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條件反應的現象。

(3)泛化

泛化是指條件作用形成后,機體對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條件反應的現象。

4.高級條件作用

高級條件作用是指條件作用形成后,另一個中性刺激與條件刺激反復結合,形成新的條件作用的過程。

5.第一信號系統的刺激與第二信號系統的刺激

(1)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物理性的條件刺激叫做第一信號系統的刺激。

(2)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以語言符號為中介的條件刺激叫做第二信號系統的刺激。

(二)華生的行為主義

華生在1913年首先打出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旗幟,他是美國第一個將巴氏的研究結果作為學習理論基礎的研究者。其行為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是:學習就是以一種刺激替代另一種刺激建立條件作用的過程。人類出生時只有幾個反射(如打噴嚏、膝跳反射)和情緒反應(如懼、愛、怒等),所有其他行為都是通過條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應(S—R)聯結而形成的。

二、聯結主義理論

(一)桑代克的聯結主義學習論

桑代克認為,學習的實質在于形成刺激一反應聯結(無需觀念作為媒介);人和動物遵循同樣的學習律;學習的過程是通過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漸進過程。

(二)桑代克的學習律

桑代克提出,學習要遵循以下三條重要的學習原則:

1.準備律

準備律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學習者有準備而且給以活動就感到滿意,有準備而不活動則感到煩惱,學習者無準備而強制活動也感到煩惱。

2.練習律

練習律是指一個學會了的反應的重復將增加刺激反應之間的聯結。也就是S-R聯結受到練習和使用得越多,就變得越來越強;反之,變得越弱。練習律指導人們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重復、練習和操練。

3.效果律

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個動作跟隨以情境中一個滿意的變化,在類似的情境中這個動作重復的可能性將增加;但是,如果跟隨的是一個不滿意的變化,這個行為重復的可能性將減少。效果律指導人們使用一些具體獎勵如金星、口頭表揚等。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把學習看作形成刺激和反應的聯結或聯想。并且,他們之間存在區別:一種觀點是學習是通過刺激和反應的同時出現進行的(巴甫洛夫和華生);另一種觀點是學習是通過行為受獎勵而進行的(桑代克)。

三、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

(一)操作性條件作用學說

1.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的基本內容

斯金納認為一切行為都是由反射構成的,所有行為都可分為兩類:應答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應答性行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有機體被動地對環境刺激做出反應。操作性行為是由有機體自身發出的,最初是自發的行為,這些行為由于受到強化而成為在特定情境中隨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相應地,他把條件作用也分為兩類:應答性條件作用(即經典性條件作用)和反應性條件作用(即操作性條件作用)。經典性條件作用是刺激(S)—反應(R)的聯結,反應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條件作用則是操作(R)—強化(S)的過程,重要的是跟隨操作后的強化(即刺激)。

2.與操作性條件作用相聯系的兩個原則

(1)任何反應如果隨之緊跟強化(獎勵)刺激,這個反應都有重復出現的趨向。

(2)任何能提高操作反應率的刺激都是強化刺激。

操作性條件作用強調的是行為及其結果,操作性條件作用形成就是有機體把強化和所發出的操作反應相聯系的過程。

3.操作學習與反射學習的不同

反射學習是S-R的過程,而操作學習則是S-R-S的過程,重要的是跟隨反應之后的刺激。

(二)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是斯金納理論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礎,在斯金納的體系中,強化是主要的自變量。他認為行為之所以發生變化就是因為強化作用,因此對強化的控制就是對行為的控制。

1.強化物

(1)強化物與懲罰

凡是能增強反應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強化物;

在反應之后緊跟一個討厭的刺激,從而導致反應概率下降,則是懲罰。

(2)積極強化與消極強化

強化可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

積極強化:又稱正強化,是指通過呈現想要的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概率。

消極強化:又稱負強化,是指通過消除或終止厭惡、不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概率。

(3)一級強化和二級強化

強化還可劃分為一級強化和二級強化兩類:

一級強化是指滿足人和動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二級強化是任何一個中性刺激如果與一級強化反復聯合,它就能獲得自身的強化性質。

(4)普雷馬克原理

在強化時,可以使用普雷馬克原理,即用高頻的活動作為低頻活動的強化物,或者說用學生喜愛的活動去強化學生參與不喜愛的活動。

(5)強化在教學中應注意的事項

教師要針對班上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強化物系列。

教師選擇強化物時應考慮年齡因素。

2.強化程式(又譯作強化程序)

強化程式是指反應受到強化的時機和頻次。

(1)強化程式的分類

強化程式可以分為連續強化程式與間隔強化程式。間隔強化程式根據時間和比率,固定和可變兩個維度又可組合出定時強化、定比強化、變時強化、變比強化四種強化程式,如表5-1。

表5-1 強化程式的分類

每一種不同的程式都產生相應的反應模式。連續程式的強化在教新反應時最為有效。間隔強化又稱部分強化,它比連續程式具有更高的反應率和低消退率。

(2)扇貝效應

扇貝效應是指在固定時隔強化程式中,個體的行為效率呈現出扇貝形曲線的變化趨勢的現象。

(3)強化時應遵循的原則

教新任務時,進行即時強化,不要進行延緩強化。

在任務的早期階段,強化每一個正確的反應,隨著學習的發生,對比較正確的反應優先強化,逐漸地轉到間隔式強化。

強化要保證做到朝正確方向促進或引導。

(三)行為的學習

1.新行為的塑造

塑造就是通過小步反饋幫助學生達到目標。斯金納認為“教育就是塑造行為”,他采用連續接近的方法,對趨向于所要塑造的反應的方向不斷地給予強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為。

(1)塑造行為時要注意的原則

學生必須在他們能力所及的行為范圍內得到強化,同時這些行為又必須能向新的技能延伸。

(2)行為塑造技術的分類

行為塑造技術包括連鎖塑造和逆向連鎖塑造兩種:

連鎖塑造

a.含義:連鎖塑造是指將任務分成許多小步子,當學生完成每一步時都予以強化的過程。

b.步驟:

第一,選擇目標——越具體越好。(終點行為)

第二,了解學生目前能做什么,已經知道什么。(起點行為)

第三,列出一系列階梯式的步子,讓學生從他們目前狀態邁向你的目標。(步調劃分)

第四,對學生的每一進步都予以反饋,材料越新,學生要求的反饋就越多。(即時反饋)

逆向連鎖塑造

逆向連鎖塑造就是“倒序”教授復雜的技能。

2.行為的消退與維持

(1)消退是指消除強化從而消除或降低某一個行為。

(2)維持就是行為的持續。

3.行為的分化和泛化

(1)分化

先前物:也被稱作線索,是在行為之前的事件。

刺激分化:是指當某一種刺激存在時表現為一種行為,當另一種刺激出現時表現為另一種行為的能力。

分化:是指知覺刺激的差異并對這種差異做出反應,就是利用一些線索、信號和信息,這些線索、信號和信息暗示什么時候行為更易得到強化。

(2)泛化

泛化就是將行為、技能、概念從一個情境移到另一個情境或任務中。

四、社會學習理論及行為主義新進展

(一)社會認知理論

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學得社會行為,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號表征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模仿行為。

1.交互決定觀

交互決定觀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相互影響。在社會認知理論中,行為和環境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誰也不是行為改變的決定因素。

2.學習與表現

班杜拉將新的學習與習得行為的表現區分開來,強調知識的獲得(學習)與基于知識的可觀察的表現(行為表現)是兩種不同的過程。盡管學習已經發生了,但除非情境是合適的或者有引起行為的刺激,否則是不會表現出來的。外在強化或者學習者對即將出現的后果的高度相信會影響表現而不是學習。學習者是否把從觀察中習得的行為表現出來,依賴于許多因素,如動機、興趣、外在刺激、覺察到的需求、生理狀況、社會壓力以及社會競爭等。

3.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

社會認知理論把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

(1)參與性學習

參與性學習是通過實做并體驗行動后果而進行的學習,實際上就是做中學。參與性學習的后果為學習者提供信息和激勵,是在建立預期,影響動機并塑造信念。

(2)替代性學習

替代性學習是通過觀察別人而進行的學習。它通常是通過觀察或聆聽榜樣行為而進行的。替代性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的速度。同時替代性學習還可以避免人去經歷有負面影響的行為后果。

(二)觀察學習

1.觀察學習的過程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經歷了四個過程:

(1)注意過程

在注意過程中,學習者注意和知覺榜樣情景的各個方面。榜樣和觀察者的幾個特征決定了觀察學習的程度:觀察者比較容易觀察那些與他們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認為是優秀的、熱門的和有力的榜樣;有依賴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慮的觀察者更容易模仿行為;強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響個體決定觀察誰、觀察什么。

(2)保持過程

在保持過程中,學習者記住他們從榜樣情景了解的行為,所觀察的行為在記憶中以符號的形式表征,個體使用兩種表征系統——表象和言語。個體儲存他們所看到的感覺表象,并且使用言語編碼記住這些信息。

(3)復制過程

在復制過程中,學習者復制從榜樣情景中所觀察到的行為。個體將符號表征轉換成適當的行為,個體必須做到:選擇和組織反應要素;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精煉自己的反應,即自我觀察和矯正反饋。

(4)動機過程

在動機過程中,學習者因表現所觀察到的行為而受到激勵。強化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因為它增強行為,而是提供了信息和誘因,對強化的期望影響觀察者注意榜樣行為,激勵觀察者編碼和記住可以模仿的、有價值的行為。

2.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1)替代性強化

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

(2)自我強化

自我強化是指觀察者依照自己的標準對行為做出判斷后進行的強化。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不回避人的行為的內部原因,相反,它重視符號、替代、自我調節所起的作用。因此,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又被稱為認知行為主義。

(三)行為主義新進展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新發展就是將多種認知過程(如思維、知覺、期望、自我陳述)融入行為主義的框架中。這些新理論認為,學生存在一些有缺陷的認知過程,這些有缺陷的認知過程引導或控制他們的行為。如果改變了這些認知,行為也將隨之改變。

1.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的過程是:課堂教師利用傳統的應用行為分析方法,以積極的強化和其他程序改進學生的行為。所期望的行為變化一旦達到,由教師做出的(外在的)控制就轉向由學生做出的內在控制。這一轉變過程包括:

(1)學生通過自我評估,決定他們是否已經完成了特定的行為。

(2)學生通過自我監視,記錄行為的成績,持續記錄他們以多大頻率和在多大的程度上參與了某些活動,如此,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監視自己的行為。

2.自我言語

自我言語訓練的理論基礎是,個體的內在言語影響認知(思維)和引導行為。有些兒童以不當的方式行動,是受不當的自我言語的影響,因此,引入比較適當的自我言語,行為就能改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庆县| 秭归县| 黔南| 沐川县| 贵港市| 邓州市| 荆州市| 诏安县| 盘锦市| 无极县| 周至县| 呼玛县| 滨海县| 高陵县| 平遥县| 长白| 普格县| 郎溪县| 察隅县| 乌拉特后旗| 佳木斯市| 康马县| 武川县| 秦安县| 武川县| 霍山县| 洞口县| 平利县| 武平县| 盘山县| 德清县| 信丰县| 阜宁县| 平陆县| 瓦房店市| 舒兰市| 通榆县| 阿巴嘎旗| 永清县| 高平市| 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