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現代漢語課程

◇練習題

一、你認為一個人的語言素質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答:一個人的語言素質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第一層面: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第二層面: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三層面: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一個人的層次水平不同,也可以由不同的要求。其中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每個學生通過學習都應該有比較明顯進步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一般學生也應該有所提高,而對比較好的學生則應該有長足的進步。至于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不但比較好的學生應該有一定的培養,優秀學生尤其應該著力開拓。

二、根據你自己的體會,談談學習現代漢語的意義。

答: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是一個合格的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學生,應該對自己的母語——現代漢語有比較充分而準確地了解,也就是說,決不能滿足于會熟練地說漢語,而應該是熟悉現代漢語內部的規律,掌握現代漢語的分析方法,了解現代漢語發展的趨勢。所以聯系現代漢語學習,首先應該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進行有關的專業學習是絕對達不到這樣的目的的。其次是可以幫助我們提高運用現代漢語的自覺意識。第三,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學好現代漢語對學習“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其他語言學課的幫助是不言而喻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文學概論的學習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掌握了一定的語音學知識和方法,對詩歌,特別是古典詩詞中的平仄、押韻可以理解得更加透徹。又如掌握了修辭手法后,就會真正體會到文藝作品的妙處。第四,增強對各種語言現象的鑒別能力。語言現象是五花八門、千變萬化的,語言素質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夠對語言現象進行準確地分析,鑒別其正誤。

三、學習現代漢語的六個環節,你以為哪幾個最重要?

答:學習現代漢語有六大環節,包括預習、聽講、復習、作業、閱讀、應用等。其中前四項是主要環節,后面兩個是補充環節。通過預習可以使我們發現問題,也可以使我們發現妙處。老師的講課,往往包含著他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的心得體會,其中有不少東西是教材中沒有的,對學生來講,這些也是相當寶貴的。所以聽課時應該集中精力,做好聽課筆記。課后復習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復習是一個整理、歸納、補充、提高的過程,也是一個強化記憶的過程。通過做大量的作業,可以用來鞏固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因為現代漢語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都非常強的課程,僅僅停留在理論學習上,效果一定不會太好。所以只有通過大量練習才能達到實踐的目的。

◇思考題

一、根據已經掌握的語言知識,你能否運用比較法(古今、漢外、普方)做初步的比較?

答:(1)比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發現兩者之間的異同點,并從中歸納出若干有意思的規律來。

(2)現代漢語跟外語,特別是跟英語進行比較。例如疑問句的詞序,現代漢語跟英語是不同的。現代漢語里問“你在看什么?”,英語里就要變成“What are you reading?”。再比如表達相同的意思,兩種語言所使用介詞卻不同,例如現代漢語說“向雷鋒同志學習”,用的介詞是“向”,英語就要說成:“Let’s learn from Comrade Lei Feng.”用的介詞是“from”(從)。

(3)現代漢語的普通話跟各個方言,特別是跟學校所在地區的方言或學生會說的方言進行比較。例如:普通話、粵方言和吳方言里都有一種由副詞“沒有”構成的正反問句,但是,它們卻有很明顯的區別:普通話——你吃過飯沒有?;粵方言——你有冇食咗飯?;吳方言——儂有勿有吃過飯?

(4)現代漢語跟古代漢語進行比較。比如古代漢語特指疑問句中的疑問代詞賓語以及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的位置都要出現在主要動詞的前邊。例如:“吾誰欺?…不吾欺。”而現代漢語里這類詞語一般都要放在主要動詞的后面。例如:“我欺負誰?…不欺負誰。”

二、歸納法和演繹法是相輔相成的,你能夠舉例予以說明嗎?

答:(1)歸納是學習和研究的一種最基本的方法。歸納的出發點是觀察,是收集大量的語言事實,并且把其中相同類型的歸納起來,歸納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科學概括的過程。演繹法首先是以某種理論為依據,大膽提出某種假設,經過語言事實的驗證,對先前的假設提出肯定或否定的意見,并且進而得出科學的結論或者新的理論觀點。

(2)演繹法跟歸納法是相輔相成的,兩者都十分重要,可以交替進行,也可以互為驗證。例如:“對頭、念頭、盼頭、賺頭”(X頭1)跟“吃頭、玩頭、看頭、聽頭”(X頭2),有人認為這些“X頭”都是名詞,我們根據構詞法和構形法的理論,假設前者是屬于構詞法,后者是屬于構形法,應該屬于兩類不同性質的語言現象;然后進一步觀察語言事實,發現(X頭1)的數量是有限的,一般語文詞典都會收錄,X跟“頭1”的組合是不自由的,而且表示的意義也各自不同,但是作為一個名詞,它的句法功能跟普通名詞是一致的;(X頭2)卻不同,只要是動作動詞幾乎都可以跟“頭2”組合,數量從理論上講是無限的,所以沒有一本詞典會收錄這類所謂的詞,這類格式都表示某種“值不值得”的價值觀念,但是在句法結構中所出現的位置則要受到制約。這說明(X頭1)是一般的名詞,而(X頭2)則是X帶上助詞“頭2”的名詞性“頭”字結構,并不是名詞。這樣,開頭的假設便得到了有力的證明。

三、請舉例說明現代漢語的變化(詞匯、語法或者語用)。

答:以現代漢語詞匯的變化為例。詞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新詞產生、舊詞消亡、詞語替換和詞義演變等方面。

(1)新詞的產生與現實中出現新的事物有聯系

隨著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新事物層出不窮,語言為表達這些新事物的需要而產生新詞。例如“導彈”“核彈”“登月”“污染”“集裝箱”“氣墊船”“納米”“克隆”“課件”“博客”等等都是語言中新出現的詞語。漢語中構成新詞的材料,少數從外語借來,多數是利用語言中原有的語素按照固有的構詞規則構成的。

(2)舊詞的消亡也是語言中經常出現的現象

舊事物的消失是引起舊詞消亡的一個原因。例如漢語中“馬褂”“頂戴”“朝珠”“黃包車”“杠房”等詞語都隨著舊事物的消失而基本不用了。詞匯系統的變動,認識的變化也可以引起舊詞的消亡。

(3)詞語的替換也是詞匯演變中的一種常見的現象

這種現象的特點只是改變某類現實現象的名稱,而現實現象本身并沒有發生變化或沒有發生大的變化。核心詞匯相對比較穩定,一般詞匯的詞語替換則比較頻繁,它與社會的變化密切相關。例如,我國古代稱三十年為一世,唐初時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用“代”替換“世”。我國封建社會的官吏有朝廷發的“俸祿”,包括“俸米”和“俸銀”,隨著封建社會的消亡,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獲取工作報酬的方式起了變化,這些詞語就棄之不用了,代之而起的是“薪水”一詞,而“薪水”后來又被“工資”所替換。

(4)詞義的演變是指詞的形式不變,而意義發生了變化

詞義的擴大,即一個詞的詞義,演變后所概括反映的現實現象的范圍比原來的大。例如,漢語的“江”“河”,原來只指“長江”和“黃河”,現在泛指一切河流。

詞義的縮小,即演變后的詞義所反映的現實現象的范圍比原來的小。例如,漢語的“瓦”原來指一切燒過的土器(舊社會稱生女兒為“弄瓦”,還保存著這個意思),現在只指屋頂上蓋的那種燒過的片狀土器。

詞義的轉移,即原來的詞義表示某類現實現象,后來改變為表示另一類現實現象。例如漢語中的“步”原來指“行走”,今天的“徒步”“安步當車”中還保存這個意義,后來指“腳步”(原先是跨出一腳再跨出一腳的距離叫“步”,現在指只跨出一腳的距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都县| 聂拉木县| 南靖县| 汝阳县| 罗源县| 靖安县| 平和县| 抚顺市| 富川| 蒲城县| 鱼台县| 桐乡市| 游戏| 旅游| 长沙市| 隆尧县| 永修县| 合作市| 郓城县| 南投县| 个旧市| 沂源县| 西畴县| 宁河县| 南漳县| 炉霍县| 桦甸市| 沁阳市| 武宣县| 志丹县| 元朗区| 交口县| 集贤县| 徐汇区| 建瓯市| 金门县| 朔州市| 潜山县| 阿拉善盟| 嫩江县| 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