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第9版)課后習題詳解作者名: 圣才電子書本章字數: 11285字更新時間: 2020-09-11 18:35:10
第5章 資本積累及其歷史趨勢
一、概念題
1.社會再生產過程
答:社會再生產過程是指整個社會或整個國民經濟范圍內不斷重復和經常更新的生產過程。社會再生產過程一方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另一方面也是生產關系的再生產,它是這兩個方面的統一。社會再生產按其規模可以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簡單再生產就是在原有規模上進行的再生產;擴大再生產是大于原有規模的再生產。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是擴大再生產。
2.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答:(1)社會再生產按其規模可以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簡單再生產是指在原有規模上進行的再生產;擴大再生產是指大于原有規模的再生產。
(2)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和基礎,擴大再生產則是簡單再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擴大再生產是簡單再生產發展的客觀趨勢和結果,是因為生產是為了滿足消費。人類為了提高消費水平,必然要不斷地積累生產經驗,改善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積累,使生產規模擴大,生產出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消費品。社會分工和科學技術發展又為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提供了物質條件。
3.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
答: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全部用于資本家的個人消費,使生產在原有的規模上重復進行的資本主義生產。在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中,不僅生產商品,生產剩余價值,而且還生產出資本家的全部資本和一無所有的勞動者,也就是說,一方面再生產出資本家,另一方面再生產出雇傭工人,總之,就是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再生產出來了。因此,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再生產的統一;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特點有:
(1)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即可變成本,是工人自己創造的。
(2)不僅可變資本,而且全部預付資本都是工人創造的。
(3)工人的個人消費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條件,是為資本家再生產出可供剝削的勞動力。
4.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
答: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不把全部剩余價值用于個人消費,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合并到原有的資本中去,用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進行的資本主義生產。資本家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追加資本,都是來源于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征。通過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一方面在資本家手中集中了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和資本財富,另一方面則有越來越多的社會人口轉變成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雇傭勞動者,他們在資本家的殘酷剝削下,生活狀況越來越貧困化。隨著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進行,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在日益加深。
5.資本積累
答:資本積累是指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或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家不斷利用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擴大資本的規模,擴大對工人的剝削,以繼續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積累具有客觀必然性。首先,這是由剩余價值規律決定的。資本家作為人格化的資本,對剩余價值的貪求是無限的。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除了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以外,還必須增加資本的數量,以擴大剝削的規模。這是資本家進行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其次,這是由競爭規律決定的。在競爭中,大企業在生產、銷售和信貸方面比小企業具有優越的條件。資本家只有不斷進行資本積累,才能擴大生產規模,改進生產技術,從而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免遭破產的命運。這是資本家進行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
6.資本有機構成
答:資本有機構成是指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用c∶v來表示。在生產過程中,一定的資本由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兩部分構成,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數量比例關系。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是由生產技術發展水平的高低決定的,所以稱為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形態看,用于生產的資本是由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部分組成,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稱為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的技術構成從根本上決定著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的價值構成的變化,通常反映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資本有機構成是把資本技術構成和資本價值構成結合在一起的概念。
7.資本積聚
答:資本積聚是指個別資本通過剩余價值的資本化而增大其總額的一種形式。它是資本積累的直接結果,資本積累的規模越大,資本的積聚就越多,資本積聚由單個資本企業依靠資本積累而實現。由于資本積聚標志著資本所支配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因而意味著資本家階級對無產階級統治的擴大。資本積聚要受到兩方面的限制:
(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積聚受社會財富增長程度的限制;
(2)受新資本的形成和舊資本分裂的阻礙。
8.資本集中
答:資本集中是指由若干分散的小資本合并成為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是擴大單個資本總額的一種形式,資本集中不會引起社會資本的增大,也不受社會財富增加量的限制,資本集中不受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的絕對增長的限制,它把一些小資本合并起來從而消滅了這些資本的獨立和互相對立的性質。資本集中的主要途徑有:并購(包括兼并、收購)、聯合、向社會發行股票。資本集中在現實中往往采取股份制的形式。資本集中有兩個有力的杠桿:其一是競爭,其二是信用。
9.相對過剩人口
答:相對過剩人口是指超過資本對勞動力的需要而形成的相對多余的勞動人口,是資本積累的產物。它包括流動過剩人口、潛在過剩人口、停滯過剩人口三種形式。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隨著資本積累的增進,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對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降低,這就必然導致一部分人失業成為所謂過剩人口。這種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特有的人口規律。每一個特殊的、歷史的生產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歷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規律,抽象的人口規律在人類社會歷史上是不存在的。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10.資本主義人口規律
答:資本主義人口規律是指,在資本主義積累過程中,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資本總額中不變資本部分日益增多,可變資本相對減少,從而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日益相對減少,但勞動力的供給卻隨著資本積累和機器的使用而絕對增加,其結果必然不斷地產生出超過資本增殖所需要的相對過剩人口,即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產業后備軍。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結果,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條件。資本主義人口規律產生的客觀基礎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人口現象以及人口與社會經濟等關系的本質聯系。
11.流動的過剩人口
答:流動的過剩人口是指在城市時而被解雇、時而被雇傭的那種過剩人口。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在競爭中經常有一些企業減產、倒閉;由于采用新技術也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這樣就會使一部分工人失業。當一些部門受到利潤的刺激而擴大生產時,他們又不同程度地被雇傭。
12.潛在的過剩人口
答:潛在的過剩人口是指農村的失業人口。這部分過剩人口之所以是潛在的,因為他們往往還保留著一小塊土地,形式上沒有失業,但靠那一小塊土地難以維持生活,時刻等待補充城市工人或農業工人的隊伍。
13.停滯的過剩人口
答:停滯的過剩人口是指那些職業極不固定、從事家內勞動和打短工的勞動者。這些人工作不穩定,經常處于失業和半失業狀態,工作時間最長,勞動條件最惡劣,工資水平最低。此外,還包括那些處在相對過剩人口最底層的,還有那些失去工作再也不能就業的人們,如喪失勞動能力的以及各種被迫流浪和墮落的人等等。
14.結構性失業
答: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結構的變動,勞動力供給和需求在職業、技能、產業、地區分布等方面的不適應所引起的失業。其顯著特點是職位空缺與失業并存:一方面存在著大量失業勞動者,另一方面一些新行業的工作崗位空缺,找不到適合的勞動者。結構性失業并不是勞動力需求不足,其根源在于勞動力的供給結構不能適應勞動力需求結構的變動,是由于一段時期內勞動力難以改變的技術結構、地區結構、職業結構不能適應經濟結構的變動。由于形成結構性失業的因素在短期內難以克服和做出調整,因此結構性失業屬于持續時間較長的一種失業。治理結構性失業要依靠產業政策和人力資源政策等。
15.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答: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是指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進行,必然產生兩個對立的方面,財富在資產階級一方積累,貧困在無產階級一方積累,形成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概括起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包含下面三方面內容:
(1)資本越大,資本積累越快和發揮的能力越大,無產階級的絕對數量也越大,勞動生產力會越高,從而產業后備軍也越大。
(2)產業后備軍越大,經常的失業人口就越多。
(3)工人階級中的貧苦階層和產業后備軍越大,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承認需要救濟的貧民就相應越多。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對抗性。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創造的社會財富雖然越來越多,但他們自己卻始終處于被剝削和貧困的境地,這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經濟根源。
16.生產社會化
答:生產社會化是指由分散的小生產者轉化為大規模社會生產的過程。生產社會化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1)生產資料的社會化,即生產資料由個人的生產資料變為社會化的、只能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
(2)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即生產本身由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為一系列的社會行動。就一個企業來說,生產過程必須由許多工人分工協作共同勞動才能完成;就不同部門的企業來說,生產過程表現為許多相互聯系的部門連續進行的生產活動。
(3)產品的社會化,即產品由個人產品變成了社會的產品,它由整個社會生產出來,并通過交換滿足社會需要。
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到機器大工業階段時,才走上了社會化大生產的道路。生產社會化的發展水平隨著生產力的增長、企業規模的擴大、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進步、商品關系和市場范圍的擴展而不斷提高。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客觀上必然要求勞動者共同使用的已經社會化的生產資料由整個社會占有,以便對社會化生產按照社會需要由社會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和計劃管理,并按照社會的需要配置社會資源和分配勞動產品。這樣,生產關系才能適應生產力的社會性質。
17.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答: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指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商品經濟是建立在社會分工基礎之上的:一方面,社會分工的存在,使得生產者的勞動具有社會勞動的性質,他們的生產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要,各自的勞動都是社會勞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生產者的勞動具有私人勞動的性質,生產者獨立進行生產決策,產品歸生產者私人占有。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這種矛盾只能通過市場交換得到解決,在市場交換中,私人勞動只有轉化為社會勞動,得到社會承認,私人生產者的個體利益才能得到實現。隨著簡單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就進一步發展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這個基本矛盾在資本的積累過程中通過平均利潤率下降、資本和人口的相對過剩以及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表現出來。
二、思考題
1.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哪些特征?
答: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雖然只是生產過程按同一規模的重復,但是從它的這種重復或連續性來考察,可以消除它作為孤立的生產過程所具有的假象,體現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一些新的特征:
(1)從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可以看出可變資本是由工人創造的。
資本家為了進行生產,必須將可變資本轉化為勞動力,工人在為資本家勞動一定時間以后得到工資。從一次生產過程來看,好像工資是資本家自己拿出貨幣墊付給工人的。但是,從連續進行的再生產過程來看,工人這一時期得到的工資,正是他前一個時期勞動創造的,是資本家將工人前一時期生產的產品出賣后所得貨幣的一部分,用來支付工人這一時期的工資。可見,工人所得到的工資,是他自己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
(2)從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還可以看出,不僅可變資本而且全部資本都是工人創造的。
資本家最初的資本無論是從哪里來的,經過若干再生產周期,原有的資本就會被他消費掉。資本家的資本之所以還存在,是由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積累起來的。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剩余價值全部被資本家消費掉,這樣他所消費的價值總額就和原有資本的數額相等。而他仍然持有的資本則全部是由剩余價值轉化而來的。
(3)從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過程還可以看出,工人的個人消費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條件,是為資本家再生產出可供剝削的勞動力。
如果孤立地考察一次生產過程,工人的個人消費是在生產過程以外進行的,是為了維持工人的生存,這純粹是工人自己的事,與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無關。但是,從再生產過程來考察,工人在這次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力消耗,必須得到補償,才能提供下一次生產過程所需要的勞動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個人消費只能是再生產出自己的勞動力,此外,他仍然是一無所有,必須繼續出賣勞動力。所以,即使在生產過程以外,工人也是資本的附屬物,他可以選擇受雇于這個或那個資本家,但不能擺脫整個資本家階級的剝削。可見,無論在生產過程以內或以外,工人的個人消費都是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條件。
2.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怎樣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擴大再生產?
答: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條件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在不斷擴大的基礎上被再生產出來。這表現在:
(1)不僅資本家的全部資本是由工人創造出來的,而且用于擴大再生產的追加資本,也是由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轉化來的。
(2)資本家的追加資本不僅是剝削工人的結果,而且成為進一步擴大對工人剝削的手段。
(3)資本家在勞動力市場上用不等價物來占有工人的勞動的一部分,來換取更大量的工人的活勞動。
可見,由資本積累而實現的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擴大再生產,一方面,再生產出更大、更多的資本家;另一方面,再生產出更多的雇傭工人。
3.資本積累的實質和必然性是什么?
答:資本積累是指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或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
(1)資本積累的實質
資本積累的實質是,資本家不斷利用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擴大資本的規模,擴大對工人的剝削,以繼續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
(2)資本積累的必然性
①由剩余價值規律決定的
資本家作為人格化的資本,對剩余價值的貪求是無限的。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除了提高對工人的剝削程度以外,還必須增加資本的數量,以擴大剝削的規模。這是資本家進行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
②由競爭規律決定的
在競爭中,大企業在生產、銷售和信貸方面比小企業具有優越的條件。資本家只有不斷進行資本積累,才能擴大生產規模,改進生產技術,從而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免遭破產的命運。這是資本家進行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
4.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1)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一般地說,對工人的剝削程度越高,剩余價值量也就越大。資本家除了采用延長勞動時間、加強勞動強度、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的方法以外,還用壓低工資的方法來加強對工人的剝削,以便增加剩余價值,加速資本積累。
(2)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
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商品價值就會下降。首先,會使勞動力價值下降,剩余價值率提高;其次,同樣數量的資本可以購買更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資本家能擴大對工人的剝削;再次,由于商品價值下降,資本家在實物上保持原有的消費甚至增加消費時,卻只需在剩余價值中以較少的部分用于自己的消費,從而相應增大積累的數量。此外,在原有資本進行更新時,由效率更高的生產資料代替舊有的生產資料,也會產生超額剩余價值或相對剩余價值。
(3)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差額的大小
所用資本是指投入生產中的全部資本,所費資本是指生產中耗費掉的資本。投入生產的資本并不是在一次生產過程中全部都消耗掉,這樣,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之間就存在著差額。所用資本和所費資本差額越大,暫時閑置的折舊基金也就越多,從而越有利于資本積累。
(4)預付資本的多少
在剝削程度已定的條件下,剩余價值量決定于被剝削的工人人數。如果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不變,預付資本總量越大,被剝削的工人就越多,剩余價值量也就越大。
5.資本技術構成、資本價值構成、資本有機構成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答:(1)資本的構成可以從物質形態和價值形態兩方面來考察。
①從物質形態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的,它們之間有一定比例,一般說來,這個比例是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的技術水平越高,每個工人所使用的生產資料數量就越多;相反,技術水平越低,每個工人所使用的生產資料數量就越少。這種反映生產技術水平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
②從價值形態看,用于生產的資本是由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部分組成,不變資本價值和可變資本價值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稱為資本的價值構成。
③資本有機構成是指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也就是說,資本有機構成是以價值構成來表示的,但是,這里的價值構成是必須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價值構成,不是由技術構成變化所引起的價值構成變化就不屬于有機構成的范疇。
(2)資本技術構成、價值構成和有機構成的劃分建立在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概念的基礎上。按照勞動價值論的原理,活勞動是創造包括利潤在內的新價值的源泉。馬克思把用于勞動力的資本(即能夠使價值量發生變化、使資本增值的資本)定義為可變資本,用v表示,以生產資料形式表現的資本(在生產中僅僅轉移原有價值而不能創造新價值)定義為不變資本,用c表示。
(3)資本價值構成與資本技術構成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資本的技術構成從根本上決定著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通常反映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一般來說,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會引起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而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卻不一定是由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是以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價值構成來表示的,它是把資本技術構成和資本價值構成結合在一起的概念。
6.單個資本增大的形式有哪些?
答:單個資本的增大有兩種形式: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
(1)資本積聚是指個別資本通過剩余價值的資本化而增大其總額的一種形式。它是資本積累的直接結果,資本積累的規模越大,資本的積聚就越多,資本積聚由單個資本企業依靠資本積累而實現。由于資本積聚標志著資本所支配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因而意味著資本家階級對無產階級統治的擴大。
(2)資本集中是指由若干分散的小資本合并成為少數大資本。資本集中是擴大單個資本總額的一種形式,資本集中不會引起社會資本的增大,也不受社會財富增加量的限制,資本集中不受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的絕對增長的限制,它把一些小資本合并起來從而消滅了這些資本的獨立和互相對立的性質。
7.相對過剩人口是怎樣形成的?
答:相對過剩人口的成因可從需求與供給兩方面來分析。
(1)從勞動力的需求方面看
隨著資本積累的增大,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在總資本中不變資本部分便逐漸擴大,可變資本部分則相對減少,也就是說,對勞動力的需求會相對地減少,盡管所需雇傭的工人絕對量可能會減少,也可能會增加。
(2)從勞動力的供給方面看
由于某些因素會導致雇傭工人的總數增加。例如,隨著各種先進機器的廣泛使用,減輕了體力勞動的繁重程度,簡化了操作,便于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及非技術熟練工人;競爭和兩極分化會使大批農民和小商品生產者、甚至一些中小資本家破產,加入到雇傭勞動者的隊伍;總人口的增加、退休后再就業及某些產業結構的調整等,也會加大勞動力的實際供給。
(3)隨著資本主義積累和社會的發展,一方面會造成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相對減少,而另一方面又會造成勞動力供給的不斷增加,這就使得勞動力的供給超過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從而必然造成大量的勞動者失業,形成相對過剩人口。但這種相對過剩人口,并不是社會上絕對多余的人口,不是社會財富和生產能力已經容納不了的“過剩人口”,而僅僅是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主義積累對勞動力的需要的過剩人口。所以,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積累的必然產物。
8.相對過剩人口為什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答: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積累的產物,反過來又成為資本積累的杠桿,以至于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條件。這是因為:
(1)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是周期性的,從高漲到危機,再從危機到高漲。在危機期間,生產縮減,大批工廠倒閉,大量工人被拋進失業大軍。而當生產走向高漲時,生產急劇擴大,需要吸收大量工人,人口自然增長不能滿足這種需要,失業人口的存在則可以及時提供所需要的勞動力。因此,相對過剩人口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業后備軍。
(2)大量失業人口的存在,使勞動力商品供過于求,資本家可以借此壓低在業工人的工資,提高他們的勞動強度,從而加重對在業工人的剝削。
9.相對過剩人口有哪些形式?
答:相對過剩人口的形式有:流動的過剩人口、潛在的過剩人口、停滯的過剩人口。
(1)流動的過剩人口是指在城市時而被解雇、時而被雇傭的那種過剩人口。由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在競爭中經常有一些企業減產、倒閉;由于采用新技術也會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這樣就會使一部分工人失業。當一些部門受到利潤的刺激而擴大生產時,他們又不同程度地被雇傭。
(2)潛在的過剩人口是指農村的失業人口。這部分過剩人口之所以是潛在的,因為他們往往還保留著一小塊土地,形式上沒有失業,但靠那一小塊土地難以維持生活,時刻等待補充城市工人或農業工人的隊伍。
(3)停滯的過剩人口是指那些職業極不固定、從事家內勞動和打短工的勞動者。這些人工作不穩定,經常處于失業和半失業狀態,工作時間最長,勞動條件最惡劣,工資水平最低。此外,還包括那些處在相對過剩人口最底層的,還有那些失去工作再也不能就業的人們,如喪失勞動能力的以及各種被迫流浪和墮落的人等等。
10.什么是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答:(1)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是指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進行,必然產生兩個對立的方面,財富在資產階級一方積累,貧困在無產階級一方積累,形成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
(2)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作用的后果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表明了資本主義積累與資產階級的財富積累同無產階級的失業、貧困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積累必然導致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造成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日益相對減少,甚至是絕對減少,由此形成相對過剩人口;與此同時,勞動力的供給伴隨資本的不斷積累而不斷增加,從而造成相對過剩人口即產業后備軍的不斷增加。因此,資本主義積累使資產階級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而對社會財富的創造者——無產階級卻造成了嚴重的后果。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的必然后果。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揭示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利益的根本對立和矛盾的不可調和性,說明了無產階級要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地位,就必須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11.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怎樣形成的?
答: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指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
(1)通過資本的原始積累,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資本主義生產是在簡單商品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封建社會末期的歷史條件下,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準備了條件。在這個基礎上,新興的資產階級通過剝奪小生產者的生產資料即資本原始積累,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2)通過資本集中,資本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資本家手里。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后,由于經濟條件的變化,剝奪采取了新的形式。現在已不僅僅是資本家剝奪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小私有者,而且是資本家之間互相剝奪。這種剝奪是通過資本集中進行的。在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家之間進行著激烈的競爭,大資本打倒小資本,吞并或控制小資本,使資本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大資本家手里。
(3)社會化的大生產,要求生產資料由整個社會占有。
隨著資本集中的發展,形成了社會化的大生產,而且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客觀上必然要求勞動者共同使用的已經社會化的生產資料由整個社會占有,以便對社會化生產按照社會需要由社會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和計劃管理,并按照社會的需要配置社會資源和分配勞動產品。這樣,生產關系才能適應生產力的社會性質。
(4)由于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私人壟斷形成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私人壟斷,卻把社會化的生產力變為資本家高效生產剩余價值的資本的生產力,把已經社會化的生產過程由私人資本家按照追求剩余價值的一己私利進行控制和管理,把勞動者共同創造的已經社會化的勞動成果的大部分攫為已有,變成他們的私人財產。因此,就產生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這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具體體現。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資本積累過程中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在少數私人資本家手中,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劇。這個矛盾的日益尖銳化,表明資本主義私有制已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從而用和生產社會化性質相適應的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12.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是什么?
答:馬克思關于資本積累的學說闡明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即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取代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
(1)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
資本積累的過程,是資產階級發財致富的過程,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之間矛盾加深的過程。資本家是靠掠奪起家的。在資本主義經濟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把分散的、孤立的、規模狹小的個體生產變成了社會化的大生產。隨著資本集中的發展,形成了社會化的大生產,而且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
(2)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劇
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客觀上必然要求由整個社會占有生產資料,以便對社會生產實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和計劃管理,并按照社會的需要分配勞動產品。但是,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壟斷,把勞動者共同創造的成果的大部分攫為己有。因此,就產生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矛盾。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到少數私人資本家手中,從而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劇。這個矛盾的日益尖銳化,表明資本主義私有制已經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從而用和生產社會化性質相適應的生產資料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3)為資本主義的滅亡準備了掘墓人——無產階級
資本積累過程,不僅為資本主義的滅亡準備了客觀的物質條件,而且也為資本主義的滅亡準備了掘墓人——無產階級。資本主義的現代化大生產,鍛煉了無產階級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無產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地位,它的階級斗爭的實踐,使它成為最有覺悟、革命最徹底的階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裝使無產階級成為自覺的革命戰士。無產階級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只有無產階級才能肩負起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的偉大歷史使命。
(4)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取代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積累過程表明,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導致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從而為它自身的滅亡準備了基本條件。馬克思通過對資本積累的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就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取代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當然,這一歷史趨勢的實現,要經過一個長期和曲折的歷史過程。
- 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用輔導教材:初級會計實務
- 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真題詳解+上機題庫:會計電算化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初級會計電算化》【教材精講+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8小時高清視頻】
- 基金從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基金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與業務規范
- 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應試指南·真題·預測三合一:初級會計電算化
- 山東省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全國銀行業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熱題庫:個人理財(中級)
- 全國基金從業人員執業資格認證考試熱題庫:證券投資基金基礎知識
-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材精講+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1小時高清視頻】
- 山東省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初級會計電算化》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全國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用教材:財政稅收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
- 陳慕澤2021年管理類聯考(MBA/MPA/MPAcc等)綜合能力邏輯零基礎高分輔導
- 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標準教材與專用題庫:經濟法
- 2013年中國銀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認證考試專用輔導教材:個人理財
- 四川省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會計基礎》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