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第9版)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6737字
- 2020-09-11 18:35:10
第二篇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第4章 資本和剩余價值
一、概念題
1.小商品經濟
答:小商品經濟即簡單商品經濟,是指建立在生產資料個體私有制基礎之上,以手工勞動進行商品生產的經濟。典型的小商品經濟是個體手工業和個體農民經濟。在封建社會末期,小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隨著手工業的發展,一些生產條件比較優越的作坊主日益富裕,他們逐漸脫離生產勞動,把幫工和學徒變為雇傭工人,自己成為剝削雇工的資本家。而一些生產條件差的手工作坊,由于資金短缺、經營不善而破產,其作坊主和幫工都淪為雇傭工人。同時,農業中的少數富裕的個體農民,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并雇傭一些雇工;而貧困和破產的個體農民,則淪為農業雇傭勞動者,于是在農村中逐漸產生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富農經濟。所以,在封建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小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的基礎上,便產生出最初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
2.資本原始積累
答:資本原始積累是指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而加速準備條件的過程。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形成,在經濟上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第二,少數人手中積累起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需要的大量貨幣財富。這兩個條件通過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已逐漸準備著,但是,單純依靠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來實現這兩個條件,是一個相當緩慢的過程。新興資產階級為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形成,便采取暴力手段加速形成這兩個經濟條件。這個過程發生在資本經濟制度確立之前,所以叫做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是用暴力手段剝奪小生產者的生產資料,強迫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相分離,使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在少數資本家手中迅速積累起來,并使勞動者淪為出賣勞動力的雇傭工人。資本原始積累在歷史上以英國最為典型。新興資產階級為了加速貨幣財富的積累,還用暴力手段在海外推行殖民主義,掠奪殖民地的金銀財富,販賣奴隸,進行殖民貿易;在國內則大肆掠奪本國勞動人民,采取發行國債、增加稅收、保護關稅等手段,聚斂貨幣財富,從而積累起大量貨幣資本。
3.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以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通過雇傭勞動制剝削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經濟制度。17世紀中葉以后,源于歐洲并逐步擴展到世界各地的資產階級革命風起云涌,新興資產階級領導各種反封建力量進行了武裝革命,經過反對封建復辟的反復斗爭,終于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從而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得到初步確立。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行了產業革命。通過產業革命,一方面,實現了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了與其相適應的物質技術基礎,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它又鞏固和發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使雇傭工人喪失了依靠手工技術而獨立勞動的可能性,成為資本家掌握的機器的附屬物,鞏固了資本主義雇傭剝削制度。產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并最終確立起來。
4.資本總公式
答:資本總公式是指概括了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借貸資本運動的資本流通公式G—W—G′。這個公式表明,資本家先用貨幣購買一定的商品,再將商品出賣,換回貨幣。資本流通的兩極都是貨幣,貨幣在質上沒有區別。但是,在資本流通中最初付出的貨幣和經過流通收回的貨幣,是兩個不同的量,收回的貨幣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貨幣,資本流通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貨幣。因此,資本流通過程的完整公式應該是:G—W—G′。G′=G+△G,即原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這個增殖額就是剩余價值(m)。資本總公式呈現出來的現象是資本在流通中發生了價值增殖。在流通過程中所出現的這種商品等價交換與價值發生增殖之間的矛盾,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5.勞動力
答:勞動力是指人的勞動能力,即蘊藏在人體中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勞動力作用于生產資料的過程。離開勞動力,生產資料本身是不可能創造任何東西的。勞動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三部分: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勞動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還受歷史和道德因素的影響。勞動力使用價值的特點是勞動力在勞動中能夠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
6.雇傭勞動制度
答:雇傭勞動制度是指資本家雇傭勞動力生產剩余價值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勞動力在任何社會都是生產的基本要素。但是,只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它才成為商品。勞動力成為商品需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基本條件是勞動者必須具有人身自由。勞動者要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必須能夠有權支配它。第二個基本條件是勞動者除了自己的勞動力以外,不占有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社會正是具備了這兩個條件,因而勞動者只能把存在于他身體中的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否則就無法維持生活。這兩個基本條件的形成,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隨著勞動力成為商品,便形成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
7.勞動過程
答:勞動過程是指人們通過有目的的活動,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創造具有特定使用價值的產品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切社會所共有的。但是,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是資本家消費他所購買的勞動力的過程,因而具有以下兩個重要特點:(1)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工人出賣勞動力給資本家,勞動力在一定時間內的使用權就屬于資本家,工人是為資本家勞動。資本家為使工人的勞動達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對工人的勞動進行監督,迫使工人緊張地勞動,并減少生產資料的耗費。(2)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資本主義勞動過程是資本家的各種生產要素相結合的過程,因而勞動成果也就歸資本家所有。
8.價值形成過程
答:價值形成過程是指生產資料價值的轉移和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這兩重過程是以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為基礎的。(1)生產資料價值的轉移過程。在生產過程中要消耗各種生產資料,如原材料、燃料,同時會發生機器設備的磨損,被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并未消失,而是轉移到新生產出的產品中去了,構成新產品價值的一部分。所以,生產資料價值的轉移并沒有改變生產資料自身原有的價值量,只是使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由一種使用價值(生產資料)轉換為另一種使用價值(新產品)。生產資料價值的轉移是由工人的具體勞動實現的。(2)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根據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的原理,工人在生產過程中消耗了一定的體力和腦力,即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勞動。這一定量的抽象勞動凝結到產品中形成新價值,這就是工人的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事實上,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絕不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而必須成為價值增殖過程。
9.價值增殖過程
答:價值增殖過程是指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自身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工人整個的勞動時間超過這個一定點,價值形成過程就轉化為價值增殖過程。因此,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再生產自身勞動力價值的時間,稱為必要勞動時間;另一部分時間是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稱為剩余勞動時間。可見,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因此,剩余價值,就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10.剩余價值
答:剩余價值是指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或者說,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是物化的剩余勞動。它體現了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剩余價值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體現了資本家與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按照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可分為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是指通過延長工作時間從而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壓縮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在早期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以獲取絕對剩余價值為主。后來變為以獲取相對剩余價值為主。剩余價值率是剩余價值與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的比率,它反映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
11.資本主義生產過程
答: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指以追求剩余價值為目的的商品生產過程,它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是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則是抽象勞動形成價值和價值增殖的過程。在勞動過程中,工人為資本家生產某種使用價值,但使用價值本身并不是資本家追求的目的。資本家所關心的是,要生產具有交換價值的使用價值,生產能夠出賣的商品;不僅要創造價值,而且還要帶來剩余價值。把生產過程當作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是商品的生產過程;生產過程當作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則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12.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
答:(1)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中用于生產維持勞動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那部分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內,生產必要產品或必要價值。
(2)剩余勞動時間是指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中用于生產維持勞動者自身及其家庭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時間以外的部分。在剩余的勞動時間內,生產剩余產品或剩余價值。
(3)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為兩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為一定的條件下,工作日越長,剩余勞動時間也就越長,資本家從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價值也就越多,從而剩余價值率也就越高。
13.資本
答:資本是指不斷地在運動中謀求自身增殖的價值,它體現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生產關系。資本在物質內容上和現象上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和生產資料,但貨幣和生產資料本身并不就是資本,只有當貨幣和生產資料用于剝削雇傭勞動者的剩余勞動而帶來剩余價值時,它們才成為資本。資本的基本特點是:增殖性、運動性和返還性。資本的本性就是要在不斷的運動中、在循環和周轉中不停地增殖。按資本在生產剩余價值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資本可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按其周轉方式,可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按其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不同領域的獨立職能,可分為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借貸資本;按產業資本在其循環中不同階段所采取的形式,可分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按其社會構成,可分為個別資本和社會資本;按其資金來源,可分為私人資本、國有資本和股份資本等。
14.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答:依據資本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資本可以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1)不變資本是指轉變為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形態發生了變化,而它的價值則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了,這種轉移是通過具體勞動完成的。轉移的價值量,只是進入生產過程時原有的數量,決不會大于它。可見,這部分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沒有發生量的變化,只是改變了它的物質形態。不變資本一般用字母c表示。
(2)可變資本是指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會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因為資本家購買勞動力時支付給工人的勞動力價格,工人拿去購買生活資料消費掉了。但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會創造新價值,其中一部分補償資本家支付的勞動力價格,剩下的另一部分就是剩余價值。因此,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這部分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量的變化,即發生了價值增殖,剩余價值是由可變資本產生的。可變資本一般用字母v表示。
15.剩余價值率
答:剩余價值率是指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預付資本中不變資本用c表示,可變資本用v表示,剩余價值用m表示,商品價值就是c+v+m。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創造的,為了表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必須將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相比較。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就是剩余價值率(m′),其公式是:。剩余價值率也可以用另一種公式表示:
。兩個公式表示的內容是一致的。第一個公式以物化勞動表示剝削程度,即在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中資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額;第二個公式以活勞動的形式表示剝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個勞動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產勞動力的價值,有多大部分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剩余價值率逐漸提高。
16.絕對剩余價值
答:絕對剩余價值是指通過延長工作日長度使剩余勞動時間增加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家提高剝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構成資本主義剝削的一般基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兩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的總和。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延長工作日的長度就會增加剩余勞動時間,從而增加了剩余價值的生產。此外,提高勞動強度也是資本家用以增加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常用手段。它表現為在內涵上增加勞動量,從而增加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量。
17.相對剩余價值
答: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由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引起的,必須以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條件。相對剩余價值生產以生產技術變革為前提條件。機器大工業出現后,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技術基礎發生了重大變革,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相對剩余價值生產逐漸成為剩余價值生產的主要方法。
18.超額剩余價值
答:超額剩余價值是指單個企業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是單個資本家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而比一般資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價值。個別資本家保留超額剩余價值的狀況是暫時的。因為,其他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也會設法提高勞動生產率,等到生產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會價值就會降低,商品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差額就會消失。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過程中,與工人生活資料相關的部門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就會降低勞動力價值,整個社會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就會縮短,相對延長了剩余勞動時間,實現了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19.剩余價值規律
答:剩余價值規律的內容是:資本主義生產是通過不斷擴大和加重對雇傭勞動力的剝削來達到獲取剩余價值的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勞動者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給資本家,以實現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在生產過程中,二者都是作為資本的要素在起作用,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目的是獲取剩余價值,實現資本的增殖。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都以剩余價值或利潤的多少為轉移。生產剩余價值的基本方法包括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表明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資本家剝削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所以,只有掌握了剩余價值規律,才能了解和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它的一切復雜現象。
20.資本主義工資
答:資本主義工資是指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體現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在現實生活中,工人在市場上出賣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勞動力是潛藏在人身體內的勞動能力。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勞動力在生產中發揮作用時才是勞動。勞動力的存在以健康人的生存為條件,而勞動的實現則必須以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為條件。勞動不是商品,但勞動力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可以成為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因此,資本主義工資本質上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而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盡管它在現象上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工資這一形態,把有酬的必要勞動與無酬的剩余勞動的區別抹殺了,把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剩余勞動的關系掩蓋了。
21.計時工資
答:計時工資是指按照工人的勞動時間支付的工資,如日工資、周工資、月工資等。資本家經常保持日工資總額不變甚至有所提高,而通過延長工作日時數,或者通過加強勞動強度來使每小時的工資下降,以此來加重對工人的剝削。資本家還采取小時工資制來加重對工人的剝削,他們往往只規定每小時勞動的平均工資額,而不規定工作日的長度和日、周、月工資總額,這樣資本家就可以根據他們的經濟利益的需要來任意延長或縮短工作日時間。當經濟繁榮,擴展生產有利可圖時,資本家就大搞加班加點來加重對工人的剝削,迫使工人遭受過度勞動之苦;當經濟不景氣,市場蕭條時,資本家就減少企業開工時間,使工人的工作日縮短,并只按工人實際勞動時間支付工資,使工人陷入半失業狀態,工人甚至得不到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要的生活費用,遭受勞動不足之苦。
22.計件工資
答:計件工資是指依據工人所完成的產品數量或作業量而支付的工資。計件工資同計時工資在本質上是一樣的,計件工資是以計時工資為基礎的。因為資本家在確定每件產品的計件單價時,正是把工人一天的計時工資與一天生產出來的產品或完成的作業量進行比較而確定的。計件工資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
23.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
答:(1)名義工資指的是資本家用貨幣形式支付給工人的工資,也稱貨幣工資。工人得到貨幣工資后,要用它去購買生活資料和各種服務。
(2)實際工資是指工人得到的貨幣工資所能購買到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由于生活資料和服務的價格會發生變化,這必然要影響同量貨幣所能購買到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可見,貨幣工資并不能確切地反映出工人的實際收益和實際生活狀況,只有實際工資才能確切地反映出工人的實際生活狀況。
(3)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之間通常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生活消費品價格穩定、各項服務收費標準不變的情況下,名義工資越高,實際工資也越高。反之,由于消費品價格上漲,即使名義工資不變甚至有所增長,實際工資也會下降。因此,消費品價格的變動會造成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不一致。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總有一些差距,名義工資不能準確反映和說明勞動者的實際生活水平。
二、思考題
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怎樣形成的?
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是以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通過雇傭勞動制剝削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經濟制度。
(1)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
最初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是在封建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在小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的基礎上產生的。資本原始積累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形成加速準備經濟條件。
(2)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確立
17世紀中葉以后,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展掃清了道路,從而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得到初步確立。從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中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行了產業革命。通過產業革命,一方面,實現了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獲得了與其相適應的物質技術基礎,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它又鞏固和發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使雇傭工人喪失了依靠手工技術而獨立勞動的可能性,成為資本家掌握的機器的附屬物,鞏固了資本主義雇傭剝削制度。因此,產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并最終確立起來。
2.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什么?
答: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1)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在消費中實現的。普通的商品被消費時,隨著使用價值的消失,價值也消失了,或者轉移到其他商品上去。勞動力商品卻不是這樣,它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這就是它不僅能夠創造價值,而且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勞動力商品的這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對貨幣轉化為資本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貨幣所有者必須購買到這種特殊商品,才能獲得剩余價值。所以,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2)在市場上,貨幣所有者購買勞動力是為資本主義生產做準備,從而使貨幣轉化為資本具有了可能性。但是,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剩余價值才被生產出來,貨幣才現實地轉化為資本。
3.勞動力商品有什么特點?
答:勞動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樣,也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但勞動力商品是特殊商品,它的價值和使用價值都有其特殊性。
(1)勞動力商品的價值
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由于勞動力是存在于人的身體之中,它的生產和再生產,就是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生產和再生產,這就需要一定的生活資料。因此,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可以轉化為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或者說,勞動力價值就是維持勞動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它包括:①勞動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維持他的勞動力的再生產;②勞動者養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商品的供給;③勞動者的教育訓練費用,用以滿足資本主義生產對具備一定的技術和文化知識的勞動力的要求;④勞動力商品價值的決定同其他商品價值的決定相比,其特點在于它包含著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在消費中實現的。普通的商品被消費時,隨著使用價值的消失,價值也消失了,或者轉移到其他商品上去。勞動力商品卻不是這樣,它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勞動力商品的消費過程就是勞動,它不僅能夠創造價值,而且能創造出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勞動力商品的這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對貨幣轉化為資本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貨幣所有者必須購買到這種特殊商品,才能獲得剩余價值。
4.剩余價值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答:剩余價值是指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
(1)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
價值形成過程延長,超過一定點就會產生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產生是由于資本家把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以上,從而勞動力所創造的全部價值,超過了勞動力的價值,價值增殖過程就實現了,這就是資本價值增殖的秘密。把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加以比較,可以看出,“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如果價值形成過程只達到這一點,即工人新生產的價值只等于勞動力的價值,那就只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了這一點,從而生產出剩余價值,價值形成過程就轉化為價值增殖過程。
(2)生產剩余價值的兩種方法: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絕對剩余價值是指依靠絕對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所生產的剩余價值。兩種方法的物質技術基礎不同,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上起著不同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初期,由于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沒有重大變化,生產力發展比較緩慢,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加重剝削的主要方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科學技術在生產中廣泛應用,生產力逐步提高,從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日益成為資本家加強對工人剝削的主要方法。
5.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為什么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答: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1)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
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就是資本家把購買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起來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過程。雖然這一過程,也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但由于勞動過程的要素是屬于資本家的,勞動過程是資本家消費他所購買的勞動力商品的過程,因而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勞動者的勞動力屬于資本家,勞動者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勞動產品歸資本家所有。
(2)價值形成過程轉變為價值增殖過程
資本家購買勞動力商品,并不是為了生產使用價值,而是要利用勞動力的特殊使用價值,生產價值和剩余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作為具體勞動,勞動者的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并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作為抽象勞動,勞動者的勞動創造新的價值。如果新創造出來的價值僅等于資本家支付的勞動力價值,并且以工資的形式支付給工人,那么這個過程就只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生產出剩余價值。要生產剩余價值,資本家就必須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以上,工人創造超過勞動力的價值,價值形成過程就轉變為價值增殖過程。因此,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的價值形成過程。
(3)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在價值增殖過程中,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勞動時間,在剩余勞動時間創造的剩余價值為資本家無償占有。剩余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一部分價值。追求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資本主義生產實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
6.價值增殖過程為什么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答: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說明如下:
(1)價值形成過程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生產商品消耗的全部勞動(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一方面,工人的勞動作為具體勞動消耗生產資料,創造出新的使用價值,并將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同時,工人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凝結到商品中,形成新價值,兩者之和構成商品的價值。如果工人的活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只能補償勞動力價值,生產過程就僅僅是價值形成過程。在價值形成過程中,資本家不能獲得剩余價值,為獲取剩余價值,資本家必須使價值形成過程變成價值增殖過程。
(2)價值形成過程轉變為價值增殖過程
資本家只要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以上,價值形成過程就變成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這個一定點之內的勞動時間是工人生產其勞動力價值的必要勞動時間,超過這個一定點以上而延長的勞動時間是工人提供的生產剩余價值的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源泉,只要超過這個一定點,價值形成過程就轉化為價值增殖過程。
7.資本的本質是什么?
答:(1)資本的本質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殼下掩蓋的一種生產關系,即資本家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無償占有工人的剩余勞動成果。
(2)資本的現象形態掩蓋著它的本質。在現實生活中,資本總是表現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機器、廠房等,這使人們誤以為這些物天然就是資本。這是把物的自然屬性和所體現的生產關系混同起來了。資本不能離開物而存在,正如價值不能脫離使用價值而存在一樣。但是,生產資料等物成為資本,不是由它們的自然屬性決定的,不是因為它們能用于生產一定的使用價值,而是由于它們是生產剩余價值的手段。貨幣轉化為資本,關鍵是勞動力成為了商品,資本只有通過剝削工人的剩余勞動,才能獲得剩余價值。所以,在資本主義經濟中,資本在本質上體現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8.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和意義是什么?
答:(1)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
資本家為了進行生產,必須把資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轉變為生產資料,一部分轉變為勞動力。依據這兩部分資本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馬克思把它們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①不變資本是指轉變為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這部分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沒有發生量的變化,只是改變了它的物質形態。在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形態發生了變化,而它的價值則轉移到新產品中去了,這種轉移是通過具體勞動完成的。轉移的價值量,只是進入生產過程時原有的數量,決不會大于它。
②可變資本是指轉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價值量發生了變化,實現了增殖。轉變為勞動力資本的價值,在生產過程中不是轉移到新產品上去,因為資本家所支付的勞動力的價值,被工人用于購買生活資料而消費掉了。這部分資本的價值是在生產過程中由工人再生產出來的。但是,勞動力發揮作用的結果,不僅再生產出轉化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的價值,而且生產出剩余價值。
(2)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
①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進一步揭露了剩余價值的源泉,表明剩余價值不是全部資本創造的,也不是不變資本創造的,而是可變資本創造的。這說明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可變資本的價值之所以能夠發生量的變化是因為它轉化為勞動力,通過勞動力發揮作用,結果才生產出剩余價值。
②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為正確地考察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表明這種剝削程度的大小是剩余價值率。
9.什么是剩余價值率?它為什么表明了資本主義的剝削程度?
答:(1)剩余價值率指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示雇傭工人受剝削的程度。
預付資本中不變資本用c表示,可變資本用v表示,剩余價值用m表示,商品價值就是c+v+m。剩余價值是可變資本創造的,為了表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必須將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相比較。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就是剩余價值率m′,其公式是:,它也可以用另一種公式表示:
。
(2)剩余價值率的第一個公式以物化勞動表示剝削程度,即在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中資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額,如剩余價值率為300%,就表明工人所創造的新價值中,工人的工資只占其中的1/4,其余3/4為資本家無償占有的剩余價值,從而清楚地表明了資本主義的剝削程度;剩余價值率的第二個公式以活勞動的形式表示剝削程度,即在工人的一個勞動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產勞動力的價值,有多大部分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
10.絕對剩余價值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答:(1)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生產技術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余價值。
(2)資本家之所以能夠采取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是因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內伸縮。首先,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須大于必要勞動時間;其次,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決于兩個因素,即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因此工作日的長度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變化。
(3)商品交換規律沒有為工作日確定一個標準長度,由商品交換的同一原則產生了兩種互相對抗的權利。資本家要求盡量延長工作日。他購買勞動力,支付勞動力的日價值取得一天勞動力的使用權,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就強迫工人延長工作日。工人反對資本家掠奪勞動力,也有權反對過度延長工作日。工作日長度的確定,最終取決于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力量對比。
11.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為什么是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
答: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是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因為:
在現實生活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首先是從個別企業開始的。個別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是追求超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為了獲取超額剩余價值,各個資本家進行激烈的競爭,爭相采用新技術。當先進的生產技術普及以后,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下降,勞動力價值隨之下降,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從而生產出相對剩余價值。追求超額剩余價值是每個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而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是使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余價值。可見,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
12.在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是什么?
答:在資本主義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依然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這是因為:
(1)價值是人類一般勞動的凝結,離開了人的活勞動,其他任何要素都不能創造價值。再先進、再靈巧的機器人畢竟是機器,是生產過程中物的因素,屬于生產資料的范疇,必須有人對它進行操作,它才能運轉,否則也只是一堆物料。
(2)使用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的資本家獲得的剩余價值,來源于“總體工人”的剩余勞動。“總體工人”不僅包括在生產第一線直接操縱機器設備進行勞動的工人,而且包括從事技術工作和一般管理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既包括體力勞動者,也包括腦力勞動者,他們共同參與價值和剩余價值的創造。
(3)使用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的資本家,比沒有使用這些設備的資本家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是由于前者的總體工人的勞動生產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勞動生產率,勞動復雜程度也比較高,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4)使用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的資本家獲得的更多的剩余價值,其中的一部分是由其他生產部門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轉移過來的。因為使用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的生產部門,它們的資本有機構成比較高,在剩余價值率一定的條件下,同量資本獲得的剩余價值量就比較少。但是,由于后面將要講到的部門之間的競爭,形成了平均利潤率,從而使一部分剩余價值從有機構成低的部門轉移到有機構成高的使用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的部門中來。
13.為什么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答: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是因為:
(1)剩余價值規律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資本家剝削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只有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才被資本家認為是有意義的。勞動者只是生產剩余價值的工具,他們的個人消費,只有在保證生產剩余價值的限度內,才是資本主義所需要的。對剩余價值的追求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動力。
(2)剩余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支配著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各個環節,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發展和滅亡,決定著資本主義矛盾的全部發展過程。所以,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只有掌握了這個規律,才能了解和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它的一切復雜現象。
(3)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的偉大發現,這一發現實現了政治經濟學的革命,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為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提供了一把鑰匙。剩余價值學說是無產階級爭取解放和進行革命斗爭的強大思想武器,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列寧明確指出:“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
所以說,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就是以追逐剩余價值為目的的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而生產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14.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什么?
答:資本主義工資本質上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而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盡管它在現象上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1)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必須把勞動力和勞動區分開來:勞動力是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它潛存于人的身體中;而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勞動的實現必須以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為條件。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因此,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而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2)資本主義工資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資本主義工資雖然現象上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其實勞動不是商品,沒有價值和價格。因為:
①如果勞動是商品,應同其他商品一樣,在出賣之前就獨立存在。但勞動不能事先獨立存在。
②如果勞動是商品,具有價值,就等于說勞動的價值是由勞動決定的,這種同義反復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③勞動如果是商品,具有價值,不是否定價值規律、就是否定剩余價值規律,結果都會否定資本主義制度。
④工人的勞動只有在工人被雇傭以后才開始,這時勞動已屬于資本家,工人不能出賣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所以說,資本主義工資這一形態,把有酬的必要勞動與無酬的剩余勞動的區別抹殺了,把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剩余勞動的關系掩蓋了,也就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
15.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答:實際工資和名義工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生活資料與服務的價格和工人負擔的賦稅不變的情況下,名義工資越高,工人能夠購買到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也就越多,表現為實際工資的提高;反之,就是實際工資的下降。但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往往是名義工資不變,甚至提高,但由于通貨膨脹、物價提高以及賦稅的加重等,實際工資還可能下降。這表明名義工資的變化不能確切地反映工人實際生活狀況的變化,不能表現出工人所受剝削程度的變化。因此,在考察資本主義工資水平變動時,不能只注意貨幣工資的變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實際工資的變動。
16.當代資本主義的剝削形式和勞資關系有什么變化?
答: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資產階級,在不觸動其統治地位和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的剝削形式和勞資關系進行了某些局部調整,采取了一些隱蔽資本主義剝削和緩解勞資矛盾的措施,這些措施并未改變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本質,資產階級由此獲取的剩余價值大為增長。
(1)發行小額股票,推行“資本民主化”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資產階級所控制的股份公司,通過發行小額股票來吸收社會游資,使一般勞動者也可以購買小額股票,或者在股份公司內部推行“職工股票計劃”,獎勵職工購買本公司的股票,有的甚至把本公司的股票作為獎金發給職工。資產階級及其學者借此大肆宣揚資本主義社會已實現了“資本民主化”,消滅了資本家與勞動者的界限,二者是企業的共同所有者,資本主義已經轉變為“人民資本主義”等等。
②資本主義企業發行小額股票,實行股權分散,不過是壟斷資本家強化對廣大勞動者的控制、增強資本實力的一種手段。
a.發行小額股票,無非是將勞動人民手中的少量貨幣積蓄集中起來由資本家所支配,這有利于資產階級利用社會閑散資金,廣泛籌集資本,擴大其股份公司的經營規模,而股份公司的所有權和控制權仍被少數壟斷資本家所掌握,并不因發行小額股票而有實質性的改變,從而增強了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實力。
b.壟斷企業中的職工購買或獲得股份公司的小額股票,表面上似乎與資本家有了“共同的”利益,造成“勞資一家”的假象,起到掩蓋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不斷加深的勞資矛盾,有利于資本家利用職工與企業“共命運”的心理,使職工產生歸屬感,以調動其積極性,增加剩余價值的生產。
c.勞動者購買或獲得小額股票,并取得少量股息和紅利收入,其數量微不足道,他們的主要收入還是依靠出賣勞動力所得的工資。購買或獲得小額股票,絲毫不會改變勞動者所處的被剝削的雇傭勞動者地位,更不可能使他們成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資產所有者。
(2)推行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管理民主化”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中逐步推行“管理民主化”。所謂“管理民主化”就是在企業中吸收職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管理民主化”的具體做法多種多樣,其主要形式有:一是吸收職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在企業的董事會、監事會等決策機構中有職工代表參加;二是由職工組成企業管理委員會,參與企業的日常管理活動;三是實行職工合理建議制度,對職工的建議進行研究、采納,并對建議者給予一定獎勵;四是開展職工廣泛參與的質量管理活動,等等。壟斷資產階級及其學者竭力宣揚“管理民主化”,把它美化為資本主義企業的職工已成為企業管理的主人。
②“管理民主化”的出現,其深層的經濟原因在于:社會化大生產要求直接生產者參加企業的管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科學技術的大發展,腦力勞動在生產經營中的作用日益提高,職工的積極主動性成為影響企業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
③“管理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使勞動條件得到某些改善。但是職工參加企業管理的權力畢竟是有限的,企業的經營管理實權仍然掌握在壟斷資本家及其代理人手中。“管理民主化”并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職工作為雇傭勞動者的被剝削的地位,它實際上是壟斷資產階級所采取的一種更隱蔽、更巧妙的增加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以給壟斷資本家帶來豐厚的剝削收入。
(3)縮短勞動日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縮短了工人的勞動日,大多實行每周5個勞動日,每個勞動日工作8小時或少于8小時,即每周勞動時間為40小時或稍低于40小時。
②工人勞動日的縮短,其主要原因為:
a.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產上的廣泛應用,普遍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勞動日即使有所縮短,并不影響企業產量和收益的增長。這就是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縮短勞動日創造了物質條件。
b.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進行操作,勞動者必須進行更多的腦力勞動,掌握更高的生產技術,因而客觀上需要通過縮短勞動日,以增加勞動力再生產所需要的較多學習和訓練時間,培養出科技水平較高的合格的勞動力。
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頻繁爆發經濟危機,企業普遍開工不足,工人失業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家往往在采取小時工資制的同時,縮短工人的勞動日,這既有利于減少企業的工資支出,又可以適當增加就業人數,緩解因失業所引起的社會動蕩。
d.勞動日的縮短是工人階級進行長期斗爭的結果,也是壟斷資產階級為改善勞資關系而采取的一種措施。
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伴隨工人勞動日的縮短,資本家的剩余價值率卻大為提高。
勞動日的縮短是在科技進步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前提下實現的,而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然導致勞動力價值的下降,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剩余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從而大大增加了資本家所獲取的相對剩余價值。此外,資本家在縮短工人勞動日的同時,又在有限的勞動時間內,要求工人更緊張地工作,使勞動強度顯著加強,這就更加提高了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因此,縮短工人的勞動日成為壟斷資產階級提高剝削程度、獲取更多剩余價值的一種隱蔽形式。
- 寧波市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全國銀行業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熱題庫:公司信貸(初級)
- 廈門市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2014、2015年證券業從業資格(SAC)全國統考同步輔導教材系列:證券投資分析
- 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專用教材:經濟法
- 重慶市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全國投資建設項目管理師職業水平考試大綱
- 寧夏回族自治區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會計基礎》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全國注冊咨詢工程師(投資)職業資格考試考點突破+歷年真題+押題試卷:宏觀經濟政策與發展規劃
- 河北省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會計基礎》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精編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贈10套名校考研真題及詳解】
- 大連市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材精講+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1小時高清視頻】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4版)課后習題詳解
- 遼寧省會計從業人員資格考試《會計基礎》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