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貨幣供求和貨幣均衡

6.1  復習筆記

一、貨幣需求的基本界定

1.貨幣需求的含義

貨幣需求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社會各經濟主體為滿足正常的生產、經營和各種經濟活動需要而應該保留或占有一定貨幣的動機或行為。為滿足各種經濟活動需要而必須保存的貨幣量,就是貨幣需要量。

所說的貨幣需求并不是指人們主觀上“想要”占有多少貨幣,而是指由于生產經營等各種客觀因素所決定的人們“不得不”占有一定量的貨幣,不是一種純粹主觀的欲望,而是一種由各種客觀經濟變量所決定的對貨幣的持有動機或要求。

2.決定和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

(1)宏觀角度

全社會商品和勞務的總量;市場商品供求結構變化;價格水平;收入的分配結構;貨幣流通速度;信用制度的發達程度;人口數量、人口密集程度及經濟結構等客觀因素。

(2)微觀角度

收入水平;收入的分配結構;價格水平及其變動;利率和金融資產收益率;心理和習慣等因素。

二、貨幣需求理論

1.馬克思的貨幣必要量公式

馬克思從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這一基本關系出發分析和研究了流通中的貨幣必要量。馬克思不僅揭示出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這一貨幣需要量問題的實質,而且闡明了在金屬貨幣流通和紙幣流通兩種條件下的貨幣需要量規律,其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商品價格總額對貨幣必要量的決定

在暫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的情況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等于商品價格總額或商品交易的總價格。

商品價格總額是商品的供應總量與商品平均價格水平的乘積,可表示為Q·P。商品供給總量取決于生產力發展水平,而商品價格則主要取決于商品價值與貨幣價值的對比。在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存在著流通中貨幣量的自發調節機制。

當流通中實際的貨幣量超過商品流通對它的客觀需要量,物價呈上漲趨勢時,貨幣持有者將會自發地貯藏貨幣,而不會拿貨幣與商品做不等價交換。結果就會使流通中過多的貨幣退出流通,進入貯藏,使貨幣流通趨于正常,而不會導致物價普遍上漲。

當流通中實際的貨幣量過少,不能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商品多而貨幣少,物價呈下跌趨勢時,貨幣的貯藏者將會自發地去購買商品。這樣做的結果,又會使貯藏的貨幣重新進入流通,改變流通中貨幣量不足的狀況,而不會導致物價普遍下跌。

(2)貨幣流通速度對貨幣必要量的決定

同一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就可以多次使用,分次地去實現商品的價格總額。雖然商品價格總額越大,貨幣需要量也越多,二者成正比例變化,并不要求流通中的貨幣量一定要和商品價格總額絕對相等。

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是小于商品價格總額的,也正反映了貨幣流通不同于商品流通的特征。商品價格總額是由不斷投入流通的商品價格發生額構成的。舊商品一般通過一次交換就退出市場,新商品不斷地補充進來,使商品價格總額表現為一定時期內商品價格積累。

人們把一定時期內單位貨幣轉手使用的次數或流通轉手的次數,稱為貨幣流通速度,通常用V表示。流通中的貨幣必要量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例變化。

如果用M表示貨幣必要量,那么,在考慮了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之后,一定的商品價格總額(Q·P)的貨幣必要量就可界定為

這就是馬克思的貨幣必要量公式,它說明“流通中的貨幣量不僅決定于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同時也決定于貨幣流通的速度。公式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一定時期流通中所必要的貨幣量與該時期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3)貨幣必要量公式的意義和特點

馬克思貨幣必要量公式的意義在于,它從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的本質聯系出發,揭示了貨幣流通規律。流通中貨幣需求的實質是貨幣價值與商品價值的對等,由于貨幣流通速度的影響,使貨幣量與商品價值量在價值對等的基礎上存在量的比例關系。

貨幣必要量公式的特點在于:

貨幣必要量是一個抽象的需求概念,在貨幣流通管理實踐中,無法將其作為正常貨幣流通的標志和貨幣供給的依據。

貨幣必要量理論反映的只是人們在進行商品和勞務交換時的貨幣需求即交易需求,而不反映人們對貨幣的另一種需求——資產需求。

(4)紙幣流通規律

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只能從紙幣是金的代表這種關系中產生。這一規律簡單地說就是:紙幣的發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由于紙幣是代表金屬貨幣量,發行的多就以多的代表,發行的少就以少的代表,即

那么,每一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的價值就是

如果流通中的紙幣總量正好符合流通中所必要的金屬貨幣價值,單位紙幣所代表的實際價值就和它的名義價值正好一致,即一元紙幣等于一元金屬貨幣,如果暫不考慮貨幣流通速度影響,那它就能實現一元價值的商品。

如果紙幣發行過度,使流通中紙幣總量大于流通中所必要的金屬貨幣價值,每一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價值就會減少,使紙幣實際代表的金屬貨幣價值低于其名義價值,一元紙幣不能代表一元金屬貨幣因而不能實現一元價值的商品,這就是紙幣貶值。

紙幣的發行應該限制在流通中所必要的金屬貨幣價值以內。商品流通決定金屬貨幣必要量,金屬貨幣必要量決定紙幣的需求量。這就是紙幣流通條件下貨幣需求量的客觀界限。

在流通中對金屬貨幣需要量不變的情況下,紙幣發行越多,流通中的紙幣總量越大,單位紙幣所代表的金屬貨幣價值就越小,購買力越低,即紙幣貶值越嚴重。這是紙幣流通的一條法則,或稱紙幣流通規律。

2.貨幣數量論

在貨幣需求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中,貨幣數量論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因素和數量關系的解釋,被認為是貨幣需求理論最基本的思想和理論淵源。

貨幣數量論的創始人被認為是法國重商主義者讓·博丹。在對16世紀后半葉法國物價上漲作解釋時認為,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在于:金銀流人數量過多,價值被降低。這便是早期的貨幣數量決定價格的觀點。

貨幣數量論在18世紀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大衛·休謨。一國真正的財富是勞動和商品,而貨幣不過是代表,金銀作為貨幣,完全靠在社會交換過程中的職能才有自己的價值。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杰出代表大衛-李嘉圖也是貨幣數量論的信奉者。根據1799年英格蘭銀行停止銀行券兌現以后許多商品價格上漲的事實,得出了貨幣數量決定價格水平這一與他的勞動價值論相悖的結論。

貨幣數量的變動與物價或貨幣價值的變動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平或貨幣價值由貨幣數量所決定。貨幣數量增加,物價隨之正比例上漲,貨幣價值隨之反比例下降;貨幣數量減少,物價隨之正比例下跌,貨幣價值隨之反比例上升。

3.現金交易數量說及交易方程式

費雪的貨幣定義:包括金銀貨幣、銀行券、政府紙幣、輔幣、存款通貨等凡具有“貨幣的購買力”的貨幣。如果先將存款通貨除外,物價水平的決定因素包括:

流通的貨幣數量。流通貨幣的效率。商品交易數量。

這三個因素與物價水平的關系,費雪用方程式表示。假定以M表示流通的貨幣數量,V表示貨幣的流通速度,M·V即為用以購買商品的貨幣總量。再假定一年內所交易的各種商品的平均價格為P,P′,P″,…,其交易量為q,q′,q″,…,則得

即 

如果以P為p的加權平均,以T作為q的總計,則P表示一般物價水平,T表示社會商品總交易量,因而上式可寫成

右方為交易總值,左方為貨幣總值。如果將作為交易媒介的存款通貨也考慮在內,將使這一等式更接近于現實。若以M′表示存款通貨的總額,以V′表示其平均流通速度,則上述方程式應增補為

費雪注重的并不是交易總值與貨幣總值的恒等關系,而是為了在等式中尋找貨幣數量與物價水平的關系。如果將常數用一橫線加于變量之上來表示,交易方程式則可表示為

  或

由于都是常數,貨幣量M、M′的任何變動,必然正比例反映于物價上。物價水平隨流通中貨幣量的變化而成正比例變動。現金交易數量說對貨幣需求理論的貢獻在于,它用公式說明了貨幣數量同商品交易量、物價水平、貨幣流通速度之間存在著有機聯系。

4.現金余額數量說及劍橋方程式

英國劍橋學派創始人馬歇爾從研究人們為何保有貨幣以及保有多少貨幣才適度為出發點,論證了貨幣數量對貨幣價值的決定作用,強調貨幣與物價之間的關系取決于人們手中保有的貨幣量。

庇古用方程式予以表述,即

這一方程式稱為現金余額方程式或劍橋方程式。

式中,M代表一國的貨幣供應總量;Y代表實際國民收入或國民總產值即總產量;P代表平均物價水平或貨幣價值的倒數;K代表人們手中經常持有的貨幣量與以貨幣計算的國民收入之間的比例。

從形式上看,劍橋方程式與交易方程式并無多大區別,因為K實際上就是1/V=M/(P·T),Y也可由T代替。與現金交易數量說不同,現金余額數量說并不注重貨幣的流通手段功能,而是著眼于貨幣的貯藏手段功能,認為貨幣旨在用以儲存購買力。

按照劍橋學派的觀點,一個社會真實的貨幣需求就是所有的人希望以貨幣形式持有的國民收入。劍橋方程式的意義在于:貨幣價值決定于貨幣數量的供求,如果貨幣供給M增加,或貨幣需求K·Y減少,則貨幣價值(1/P)下降或物價水平(P)上升。

在貨幣供給總量和總產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價值或一般物價水平則決定于現金余額的數量即K的比值。

劍橋學派注重分析人們持有貨幣的動機,認為K將由于以下原因而變動:

投資于生產,以獲取利潤或利息;用以直接消費,以得享受;保持貨幣形態,使其成現金余額,以得便利與安全。

現金余額說的最大特點在于重視了人的行為因素——持幣動機對貨幣需求進而對貨幣價值或物價水平的影響,為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思維。無論是后來凱恩斯的貨幣資產需求論,還是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穩定論,都受益于劍橋學派的這一重大貢獻。

5.凱恩斯的“流動偏好”貨幣需求理論

凱恩斯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需求是人們愿意保持貨幣的一種心理傾向。由于貨幣比起其他資產來,具有最充分的流動性和靈活性,需求貨幣便是偏好流動性或靈活性,貨幣需求的實質就是流動偏好或靈活偏好。

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動機有四點:

(1)所得動機,即經濟單位、個人及家庭為應付商品與勞務支出,在收入與支出的一段時間內,必須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

(2)營業動機,即企業在支付營業費用及獲得營業收益之間的一段時間內,必須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

(3)預防動機或謹慎動機,即為防備意外或不時之需,必須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

(4)投機動機,即為根據市場行情變化購買債券進行投機,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貨幣。

四種動機中,由前兩種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為交易性貨幣需求。由第三種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為預防性貨幣需求。由第四種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為資產性或投機性貨幣需求。全社會的貨幣需求總量就可以概括為貨幣的交易需求和資產需求之和。

貨幣的交易需求依存于收入的多少,收入越多,需求量越大。收入增加,必然會使開支增加,人們的預防要求也會更多。交易需求為收入的遞增函數。若以M1表示滿足交易需求的貨幣需要量,L1表示決定于收入水平的貨幣需求函數,y表示國民收入,則

資產需求為利率的遞減函數。若以M2表示滿足資產需求的貨幣需要量,L2表示決定于利率水平的貨幣需求函數,R表示利率,則。貨幣的總需求量就是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基本結論是:貨幣需求不僅與收入有關,而且與利率有關,它是收入的增函數,是利率的減函數。利率變動對貨幣需求進而對貨幣供給的經濟后果產生重要影響。

當利率已降到某一無可再降的低點以后,人們會預期將來的利率會上升,債券的價格將下降,這樣,就會把原先持有的債券全部換成貨幣。

人們只愿意持有貨幣而不愿意持有債券,貨幣需求就變得無限大,“流動偏好”得到最充分的體現,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流動性陷阱”,它能最大程度地吸收流通中增加的貨幣量,從而使貨幣供給不再具有導致利率下降和債券價格上升的效應。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突出特點是注重對各種貨幣需求動機的分析,尤其是對投機性貨幣需求動機的分析,這種分析將資產性貨幣需求和利率引入貨幣需求觀察范圍,并進而強調了利率在貨幣需求中的重要作用,“流動偏好”貨幣需求理論又被稱為貨幣資產需求論。

在社會有效需求不足情況下,可通過擴大貨幣供應量來降低利率,通過利率降低誘使投資擴大,進而增加就業,增加產出。

6.凱恩斯學派對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在20世紀50年代后得到凱恩斯學派經濟學家們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擴展。其內容主要有:鮑莫爾的“平方根定律”;惠倫的“立方根定律”;托賓的“托賓資產組合理論”;新劍橋學派的“公共權力動機”。

(1)平方根定律

當利息收入不夠抵付變現的手續費時,人們就將準備用于交易的全部貨幣收入都以現金形式持有。可見,交易性貨幣需求與利率是相關的。

設某人每月初得到收入y,月內可預見的交易支出總額也為y,交易活動在月內平均分布,收入在月內平均用完。月初只需保留少量貨幣C,而把其余y-C用于購買債券。等所持貨幣C用完后,再用債券換回又一貨幣額C,供交易之需,周而復始。

由于每次由債券兌換成的貨幣均為C,則月內共兌換Y/C。設每兌換一次的手續費為b,則月內的手續費共為。又假定每次換回的貨幣C也是連續和均勻支出的,平均的貨幣持有額為C/2。設持有單位貨幣的機會成本為債券利率r,由于平均貨幣余額為C/2,所以機會成本總量為。若以X表示持有貨幣的總成本,則有

該式表明,持有貨幣的成本是貨幣持有量的函數。交易成本是貨幣持有量的減函數,機會成本是貨幣持有量的增函數。將總成本x對每次兌換的貨幣量C求一階導數,并令其為0,即。則可求得總成本x最小時的每次兌換貨幣量C。由上式得當每次由債券換成的貨幣量持有貨幣的總成本最小。由于貨幣時的平均持有量為C/2,所以使總成本最小的貨幣平均持有量為

這就是著名的“平方根定律”。若令公式則更為直觀,即

上式說明,用于交易的貨幣持有額或交易性貨幣需求有一個最佳規模,規模的確定與收入Y和利率r都有關,與收入正相關,與利率負相關。收入增加,交易性貨幣需求隨之增加,但Y的指數0.5說明,隨Y增加的比例并不大,利率提高,交易性貨幣需求隨之減少,但r的指數-0.5說明,隨r減少的比例也不大。如果進一步將公式

兩邊取自然對數,得

再求偏導數,則分別得出交易性貨幣需求對收入的彈性值對利率的彈性值。這兩個彈性值只是一種理論推演的結果,后來的一些經濟學家在對其進行實證檢驗中發現,彈性值與現實情況有較大差距。

(2)立方根定律

預防性貨幣需求來自于人們對未來事物不確定性的考慮。與交易性貨幣需求有一個最佳持幣量的道理一樣,預防性貨幣需求也有一個能夠使持幣總成本最小的最佳持幣量。

惠倫認為,這個最佳的持幣量與三個因素有關:

非流動性成本。這是指因低估某一支付期內的現金需要,持有貨幣過少或流動性過弱而可能造成的損失。

持有預防性貨幣余額的機會成本。這是指持有這些現金而舍棄的持有生息資產的利息收益。

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和變化的情況或變現的可能次數。

最佳現金持有量的選擇是:在二者相加的總成本最低時的現金持有量。假設資產變現的手續費為b,變現的可能次數為P,債券利率為r,持有預防性現金余額為M,預防性貨幣需求總成本為Z,則式中,變現的可能次數P取決于凈支出大于M的概率。

由于從長期平均角度講收入等于支出,凈支出為0,N的概率分布以0為均值,若設方差為S2,則可知凈支出N與均值之間的偏差大于預防性現金余額M的概率P滿足:

對于一個風險回避者來說,在估計凈支出大于預防性現金余額的概率時,要做出對流動性不足的充分估計,估計值應

將P值代入預防性貨幣需求總成本公式,得

將總成本x對預防性現金持有量M求一階導數,并令其為0,即

則可求得總成本X最小時的預防性現金持有量M。由上式得

若令,公式可寫為

這就是立方根定律。最佳預防性現金持有量與非流動性成本和凈支出方差正相關,彈性值分別為1/3和2/3;與利率負相關,彈性值為-1/3。收入對預防性貨幣需求的影響是通過凈支出的方差間接表現出來的,收入和支出的數額和次數是影響凈支出方差的主要變量。

(3)托賓資產組合理論中的貨幣需求分析

美國經濟學家托賓對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做了重要修正和拓展,他以人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為前提,研究如何選擇資產持有的問題,形成了對投資活動和金融管理產生深遠影響的資產組合理論。

托賓假定,人們的資產保有形式有貨幣和債券兩種。貨幣是一種安全性資產,持有貨幣雖沒有收益,但也沒有風險;債券是一種風險性資產,持有債券可獲得收益,但也要承擔債券價格下跌而受損失的風險。

預期收益率是資產組合中所有資產的估計收益率的加權平均值,權數是每種估計收益率的概率,與預期收益率相關的風險用資產組合的收益率的標準差表示,它反映各種估計收益率與其均值之間的偏離程度。

標準差越小,接近預期收益率的可能性越大,與實現預期收益相關的風險越小。對于一個風險厭惡者來說,總希望在一定的預期收益率下能有最小的風險,或者在一定的風險下能有最高的預期收益率。

投資者要在預期收益率和風險之間進行權衡而做出對資產組合的選擇。若用μ代表資產組合的預期收益率,用σ代表預期收益率的標準差,即風險,那么,風險厭惡者的資產組合選擇就可用落在以μ和σ為坐標軸的象限內的無差異曲線表示出來,如圖6-1所示。

圖6-1  風險厭惡者的無差異曲線

風險厭惡者的無差異曲線說明,位于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的所有資產選擇,對投資者都有相同的總效用。資產組合的優化選擇方向是:使資產組合中所有的資產具備盡

可能高的收益率和盡可能小的標準差,即越向左上方移動的無差異曲線,越是好的資產組合。在無差異曲線I2上的資產組合中的所有資產,其總效用都大于I1組合中的資產。C與A有相同的標準差,但c的收益率卻高于A;D與B有相同的收益率,但D卻有較小的標準差。

無差異曲線反映了投資者在預期收益率和風險之間權衡進行資產組合選擇的原則。投資者的選擇最終取決于他對貨幣和債券兩種資產的持有比例。債券持有比例為a,現金持有比例為b即1-a,當以現金形式持有全部資產時,預期收益率和風險均為0;當以債券形式持有全部資產時,預期收益率為μ,風險為σ,當以a的比例持有債券,以b的比例持有現金時,

這說明資產組合的預期收益率μ與其風險σ之間存在線性關系。μ=Kσ是一條由原點出發,以K為斜率,對應于不同預期收益率和風險的投資機會線,該直線上所有的點代表著投資者持有不同貨幣和債券比例下的預期收益率和風險的組合,

該直線與無差異曲線的切點,即為投資者的資產組合均衡點。如圖6-2所示,上半部左邊區域的I1、I2、I3等為投資者的一系列無差異曲線,OC(r1)、OC(r2)、OC(r3)等為相對于不同債券利率水平的投資機會線,投資機會線與無差異曲線分別相切于T1、T2、T3點,即能使收益和風險均衡的資產組合。

在圖的下半部左邊區域,OA為債券比例由0到1的軸線,為現金比例由0到1的軸線。當債券比例為0或現金比例為1時,收益μ為0,風險σ也為0。當債券比例為1或現金比例為0時,收益為,風險為。與均衡點T1、T2、T3分別對應的t1、t2、t3分別代表同時持有現金和債券情況下的債券或現金持有比例。由圖可見,隨著利率水平由r1升到r2再到r3,投資機會線由OC(r1)旋轉到OC(r2)再到OC(r3),投資均衡點由T1移到T2再到 T3,投資者的債券比例由a(r1)升到a(r2)再到a(r3),現金比例由 b(r1)降到b(r2)再到b(r3)。這種變化折射到圖的上半部右邊的利率與現金余額平面圖上,就顯示出一條與利率成負相關的貨幣需求曲線,一些學者稱其為“托賓曲線”。

圖6-2  托賓曲線

這條曲線正好印證了凱恩斯的流動偏好曲線,但托賓是以投資者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為前提,在解釋現金和風險資產以一定比例同時持有的資產分散化的同時,證明了投機性貨幣需求與利率的負相關關系。

7.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函數

米爾頓·弗里德曼的理論及其政策主張,被稱為“新貨幣數量論”或“貨幣主義”,而他的貨幣需求理論又是其全部理論的核心。

“新貨幣數量論”的基本內容是:物價水平乃至名義收入(國民總產值或國 民收入)的水平是由貨幣供應和貨幣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決定實際產量的生產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貨幣供應大于貨幣需求時,物價上漲,名義收入增加;當貨幣供應小于貨幣需求時,則物價下跌,名義收入減少。

“新貨幣數量論”的關鍵,是證明貨幣需求函數的穩定性。在1956年發裘的《貨幣數量說的重新表述》一文中,弗里德曼詳盡分析了影響貨幣需求的各種因素。他提出的貨幣需求函數式為

,式中,代表名義貨幣需求量。P代表物價水平。代表剔除物價水平影響的實際貨幣需求。對貨幣的需求量越大。Y/P代表剔除物價水平影響的實際收入水平,它是影響實際貨幣需求的主導因素。實際收入水平越高,實際貨幣需求量就越大。代表貨幣的預期報酬率,主要指銀行存款利率;代表固定收益的債券利率;re代表非固定收益的證券利率;代表物價變動率。

債券和股票的收益率越高,持有貨幣的成本就越高,對貨幣的需求就會越少;物價急劇上升時,各種實物升值,靜態的物質財富就會給人們帶來收益,反之,持有貨幣要受到貶值的損失,因此,物價變動率也決定持有貨幣的成本,是影響貨幣需求的重要因素。

W代表非人力資本對人力資本的比率。這一比率制約著人們所得收入的狀況。如在勞動力處于失業狀態時,人力資本就無法形成收入,自然會減少貨幣需求。因此,在一定的總財富水平下,W值越大,貨幣需求量越小;W值越小,貨幣需求量越大。

弗里德曼對上述影響貨幣需求因素的分析結果表明:

實際貨幣需求不受物價水平(P)的影響。

實際貨幣需求主要取決于作為總財富代表的恒久性收入(Y/P)。

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極小。

盡管貨幣需求是多種復雜變量的函數,但是,由于起決定作用的變量受社會生產力水平和制度等因素制約,從長期來看,不會發生大的變動,尤其是具有高度穩定性的恒久性收入這一因素對貨幣需求起主導作用。

三、貨幣供給和貨幣供應量

1.現代經濟中的貨幣供給主體

貨幣供給是一國貨幣量的形成機制和控制機制的總和。在現代經濟中,貨幣供給的主體是銀行。

(1)現金是由中央銀行供給的。

在存款貨幣的創造機制中起著基礎性作用。

中央銀行向流通中投入的現金增加時,可形成商業銀行原始存款的貨幣來源就增加了;

中央銀行可以向商業銀行提供貸款,使商業銀行可用以發放貸款的準備金增加,從而增強創造存款的能力。

2.貨幣供應量的構成和層次劃分

貨幣供應量的基本結構是由現金、活期存款向各類存款和短期證券依次擴展,劃分層次的基本標準或依據是貨幣的流動性強弱。

所謂貨幣的流動性,是指各種貨幣形態轉化為現金所需要酶時間和成本的多少,它反映了各種貨幣形態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

(1)現金和活期存款是直接可以用于購買和支付的貨幣,因而流動性最強。

(2)一般是加進各類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其流動性較活期存款弱。

(3)在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之后的貨幣一般是加進各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

(4)一般是加進各種短期金融工具,其流動性比各種存款弱,比其他長期證券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采用的貨幣供應量口徑是:貨幣和準貨幣。其中,貨幣包括銀行以外的通貨和私人部門的活期存款,準貨幣包括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和外幣存款之和。

中國從1990年起開始編制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從1994年10月開始由中國人民銀行向社會定期公布貨幣供應量統計數據。根據2001年7月修訂的統計口徑,中國目前的貨幣供應量層次為:

第一層次M0:流通中現金;

第二層次即狹義貨幣M1:M0+可開支票進行支付的單位活期存款;

第三層次即廣義貨幣M2:M1+居民儲蓄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單位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四、貨幣供給的理論模型

1.商業銀行的貨幣供給機制

對于商業銀行來講,在貨幣供給機制中是通過其特殊的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來發揮作用的。商業銀行能夠在支票廣泛流通和實施轉賬結算的條件下,進行存款貨幣的創造,從而在貨幣供給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商業銀行存款貨幣創造的機制或過程簡言之,就是銀行將吸收的存款發放貸款后,接受貸款的客戶轉入其銀行存款賬戶,以轉移存款的方式進行支付使用。原來那筆存款經貸款后又形成一筆新的存款,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最后會使整個銀行體系的存款加倍形成。

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的功能不能簡單理解為單純的信用擴張。原始存款減少時,系統存款總量也會呈倍數緊縮的過程,其原理與擴張過程是一樣的,只是方向相反而已。商業銀行的信用業務能夠形成并創造存款貨幣,是其在全社會貨幣供給中顯示出極其重要的作用。

2.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機制

對于中央銀行來講,貨幣供給機制是通過提供基礎貨幣來發揮作用的。

所謂基礎貨幣,又稱為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它通常是指流通中的現金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存款之和,可用公式表示為B=C+R式中,B代表基礎貨幣,C代表流通中現金,R代表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存款。

從基礎貨幣的構成看,C和R都是中央銀行的負債,中央銀行對這兩部分都具有直接的控制能力。

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存款,中央銀行對其有較強的控制力。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存款準備率,強制改變商業銀行的準備金結構,影響其信貸能力,也可以通過改變再貼現率、等來改變商業銀行的準備金數量,還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來改變商業銀行的準備金量。

中央銀行能夠直接控制的現金發行和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存款,之所以被稱為基礎貨幣,是因為如果沒有現金的發行和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信貸供應,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存款便難以形成,或者說,它用以創造派生存款的原始存款的來源就不存在。

中央銀行控制的基礎貨幣是商業銀行借以創造存款貨幣的源泉。中央銀行供應基礎貨幣,是整個貨幣供應過程中的最初環節,它首先影響的是商業銀行的準備金存款,只有通過商業銀行運用準備金存款進行存款創造活動后,才能完成最終的貨幣供應。

引入了基礎貨幣這一概念后,貨幣供應就可以表達為這樣一個理論化的模式:一定的貨幣供應總量必然是一定的基礎貨幣按照一定倍數或乘數擴張后的結果,貨幣供應量總是表現為基礎貨幣的一定倍數。人們通常把這個倍數,稱為貨幣乘數。

如果以M表示貨幣供應量,以B表示基礎貨幣,以K表示貨幣乘數,則有如下貨幣供應量的理論公式:M=B·K該公式表明,由于貨幣乘數的作用,使中央銀行的基礎貨幣擴張為貨幣供應總量,因此,貨幣乘數是貨幣供應機制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從公式M=B·K可知K=M/B。假定要確定M1口徑的貨幣供應量形成中的貨幣乘數值,可作如下推導:M1=C+D其中,C是流通中現金,D是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B=C+R其中,R是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存款,可以進一步分解為活期存款法定準備金Rd、超額準備金E和定期存款法定準備金,那么就有

將各項同除以D,得到,。這就是在一定的基礎貨幣下形成M,口徑的貨幣供應量的貨幣乘數公式,其中c′為現金漏損率,rd為活期存款法定準備率,e為超額準備率,t′為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將貨幣乘數公式代入貨幣供應量公式中,就得到一個完整的M1口徑的貨幣供應理論模型:

貨幣供給是由各種因素共同決定的,中央銀行主要通過控制基礎貨幣B和調整法定存款準備率來影響貨幣供給,現金漏損率C′和超額準備率e及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比率t′等,則主要決定于商業銀行和社會公眾的行為。

五、貨幣供給的外生性和內生性

1.貨幣供給外生性和內生性的不同觀點

在一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下,當將貨幣供給看成是與一定的宏觀經濟發展和管理要求相聯系的變量時,不同的經濟學家對貨幣供給的決定問題有不同的認識,其焦點集中在:貨幣供給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外生變量,還是受經濟體系內在因素決定的內生變量。

凱恩斯貨幣理論在貨幣供給方面的觀點是,貨幣供給完全由政府通過中央銀行所控制,中央銀行可以根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要求,人為地控制貨幣供給量,貨幣供給的變化能夠影響經濟運行,但不受經濟內在因素決定。

在凱恩斯的貨幣市場供求曲線中,貨幣供給曲線是一條與貨幣量軸垂直,與利率軸平行的直線,由經濟內在因素引起的貨幣需求和利率變動,與貨幣供給沒有市場聯系,貨幣供給只取決于貨幣當局對經濟形勢和貨幣需求狀況的認識及其所采取的貨幣管理政策和措施。

新劍橋學派在肯定中央銀行具有控制貨幣供給能力的同時,又分析了諸多使中央銀行控制力下降的因素,說明中央銀行對貨幣控制的能力是有限的,貨幣供給并不完全是一種外生變量。

金融創新從市場、機構、業務、工具、制度等多方面擴大了經濟內在因素對貨幣供給的影響力,增強了銀行體系貨幣擴張的能力,削弱了中央銀行對貨幣的控制力。新古典綜合派的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內生貨幣供給論”,著重強調銀行和企業行為對貨幣供給的決定作用。

貨幣學派的貨幣供給理論強調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對貨幣量控制的作用,但更為重要的是,認為貨幣供給應當與處于相對穩定狀態的貨幣需求相適應,必須實行“單一規則”,即公開宣布并長期采用一個固定不變的貨幣供給增長率。

2.中國的貨幣供給特征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實行“大一統”的銀行體制,中國人民銀行既執行中央銀行的部分職能,又是經營存貸款業務的機構,貨幣供給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控制。具體形式就是以年度信貸綜合計劃來控制貸款規模,具體措施是在全銀行系統內實行“統存統貸”。

經濟和金融改革開始以后,尤其是1984年起建立了人民銀行與國家專業銀行分立的中央銀行體系以后,信貸資金管理體制也隨著進行了重大改革,1985年提出了新的管理辦法,其內容概括為“統一計劃,劃分資金,實貸實存,相互融通”。

以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為主要內容的中國銀行業改革有了突破性進展,由此也將進一步理順國有銀行與企業、財政、央行等各方面的關系,隨著銀行信貸自主性和約束性的增強,長期困擾我國貨幣供給正常操控的“倒逼機制”失去存活的條件,貨幣供給機制趨于完善。

3.貨幣供給與財政收支的關系

財政是政府部門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其收支活動與貨幣供應之間有著密切關系。財政的各項收入和支出都是以貨幣形式進行的,而且都是與銀行存款賬戶直接相聯系的,由此決定了財政收支與貨幣供給之間的必然聯系。

財政赤字的彌補,除了采取增收節支的根本措施外,其途徑主要有三條:向社會公眾借款;向商業銀行借款;向中央銀行借款。

當財政出現赤字而向社會公眾以發行國庫券或公債券的方式借款時,無論公眾用手持現金購買還是用銀行存款購買,都會引起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減少。

減少的貨幣供給正好與財政赤字引起的貨幣供給增加部分相等,貨幣供應總量不變。當財政赤字通過向商業銀行借款彌補時,商業銀行因購買政府債券而使其準 備金存款減少,并進而減少貸款的發放,其結果也是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減少。

當財政出現赤字而向中央銀行借款或透支,如果中央銀行在不減少對商業銀行的貸款,不減少國際儲備一應的增加來支持財政開支的擴大,從而導致貨幣供應量增加。

六、貨幣均衡理論

1.貨幣均衡的含義

真正的貨幣均衡是指貨幣供給與客觀因素所決定的貨幣需求相符合。由于貨幣需求所對應的是商品和勞務的實際交易,貨幣供給主要為這種交易提供購買和支付手段,貨幣均衡的狀態就表現為在市場上既不存在實際交易量大而購買力或支付能力不足所導致的商品滯銷。

2.貨幣均衡的顯示指標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是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對比關系自發調節和適應的結果,在均衡實現的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利率。貨幣供給者總想以較高的利率供應貨幣,以期取得最大收益;貨幣需求者總想以較低的利率接受貨幣,以求使用貨幣的成本最低。

貨幣供給是利率的增函數,貨幣需求是利率的減函數。如圖6-3所示,由貨幣供給曲線Ms和貨幣需求曲線的交點所決定的利率r0為供求雙方都接受的均衡利率;在r0上,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狀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均衡利率是貨幣供求均衡的顯示指標。

圖6-3  貨幣供求與市場利率

在貨幣供應完全是一種由貨幣當局決定的外生變量,或者利率是一個完全由貨幣當局制定的政策變量時,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的聯系不是通過利率,而是通過貨幣當局的主觀判斷和計劃、決策等實現的。

貨幣均衡不僅僅是通過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的對比,從而通過利率來顯示的。現實生活中,人們更直接關注的是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均衡,因此,貨幣均衡還可以通過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對比,從而通過價格和失業率等指標來顯示。

當貨幣供給者對社會總供給的變化缺乏了解、認識和正確分析時,就可能做出對貨幣需求的錯誤判斷,從而做出錯誤的貨幣供給決策,由此產生的貨幣供給量就可能大大超過或小于貨幣需求量,形成過大或過小的社會總需求。

當貨幣供給實施以后,一部分貨幣會很快被人們作為流通手段,形成現實的購買力,變為社會總需求,而另一部分貨幣則被人們作為價值貯藏手段長期保存起來,這部分貨幣是潛在的購買力,是否變為社會總需求要取決于各種經濟的或非經濟的復雜因素。

社會總供求不能實現均衡,表現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總需求大于總供給,表現為商品價格上漲或商品供應短缺;另一種是總需求小于總供給,表現為商品滯銷、企業開工不足和失業率上升。

3.貨幣市場均衡與LM曲線

貨幣市場能夠在不同的利率水平和國民收入水平下達到均衡,即在貨幣供給M=貨幣需求L的情況下,會存在利率水平和國民收入水平的各種不同組合。如圖6-4所示,使貨幣市場均衡的利率與收入的全部組合為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 LM曲線。

LM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代表M=L時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或一定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下的貨幣市場均衡點。在LM曲線以外的任何點都不是貨幣市場均衡時的利率和收入組合,或者說,這些點代表的利率和收入組合都表明貨幣市場的非均衡。

圖6-4  LM曲線

LM曲線向右上方傾斜,是根據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所揭示的貨幣需求與利率和收入的關系而導出的。在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中,貨幣需求L由交易性、預防性需求L1和投機性需求L2構成。L1決定于收入Y,與Y同方向變動,L2決定于利率r,與r反方向變動。

如圖6-5所示,圖(1)代表貨幣市場均衡的條件L=L1+L2=M,即在給定的貨幣供給M下的貨幣需求及其構成,它反映了M既定時L1和L2的反向變化關系。

圖(2)是反映L1與Y正向變化關系的交易性和預防性貨幣需求函數L1=L1(y)。

圖(3)是反映L2與r反向變化關系的投機性貨幣需求函數 L2=L2(r)。將圖(1)中L1+L2=M線上的任何一點,如A(L20,L10)點,投射到圖(2)和圖(3)中的L1=L1(y)曲線和L2=L2(r)曲線,就會分別得到與一定收入水平(Y0)相對應的A(Y0,L10)點和與一定利率水平(r0)相對應的A(L20,r0),再將A(Y0。,L10)點和A(L20,r0)點折射到圖(4)的利率和收入平面圖中,就形成與一定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對應,并使L=M的均衡點 A(Y0,r0)點。

把所有由圖(1)中L1+L2=M線出發,最終投射到利率和收入平面上的點都連接起來,就形成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LM曲線。

4.產品市場均衡與IS曲線

產品市場的需求表現為投資,供給表現為儲蓄,市場的均衡可以在不同的利率和國民收入組合下實現,均衡狀態表現為:在一定的利率水平和國民收入水平下,I=S。如圖6—6所示,使產品市場均衡的利率與收入的全部組合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IS曲線。

在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利率與收入呈反方向變化關系。在IS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表示產品市場均衡時的利率與收入的組合,這些在IS曲線上的點都是一定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下的產品市場均衡點。

關于IS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即當I=S時,r與Y反方向變化的原因,可通過投資函數I=I(r)和儲蓄函數S=S(Y)所反映的投資和儲蓄與利率和國民收入的關系折射出來,如圖6-7所示,圖(1)的45°線表示產品市場的均衡條件:I=S。圖(2)是反映儲蓄與收入正比例變化的儲蓄曲線:S=S(Y),圖(3)是反映投資與利率反比例變化的投資曲線:I=I(r)。將圖(1)中45°線I=S上的任何一點,如A(I0,S0)點,投射到圖(2)和圖(3)中的儲蓄曲線 S=S(Y)和投資曲線I=I(r)上,就分別得到與一定收入水平(Y0)相對應的 A(Y0,S0)點和與一定利率水平相對應的A(I0,r0)點,再將A(Y0,S0)點和 A(I0,r0)點折射到圖(4)的利率和收入平面圖中,就形成與一定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相對應,并使,I=S的均衡點A(Y0,r0)點。把所有由圖(1)中I=S線出發,最終投射到利率和收入平面上的點都連接起來,就形成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IS曲線。

圖6-6  IS曲線

圖6-7  IS曲線的形成

5.貨幣市場與產品市場的共同均衡:IS-LM模型

LM曲線反映了能夠使貨幣市場供求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全部組合,但它并不能說明使整個經濟處于均衡狀態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IS曲線也只是反映了能夠使產品市場供求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全部組合,也說明不了使整個經濟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

如圖6-8中的A點就說明,當利率為r0,收入為y0時,L=M,但I<S,即貨幣市場供求均衡,但產品市場需求小于供給。又如圖中B點說明,當利率為r1,收入為Y1時,I=S,但L>M,即產品市場供求均衡,但貨幣市場需求大于供給。能夠使貨幣市場和產品市場同時達到均衡的點,只有IS曲線和 LM曲線的交點E。在E點上,投資和儲蓄、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同時相等,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達到一般均衡,即

I(r)=S(Y)

L1(y)+L2(r)=M

圖6-8  IS-LM模型

這就是IS-LM模型,又稱為“希克斯一漢森模型”。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 J.R.希克斯在1937年首先提出,后經美國經濟學家A.漢森等人補充發展而成的。IS-LM模型經常被用來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影響。

如圖6-9和圖6-10所示,IS曲線的向右移動和向左移動代表財政政策的擴張和收縮,前者的結果是利率上升,收入增加,后者則是利率下降和收入減少。LM曲線的向右移動和向左移動代表貨幣政策的擴張和收縮,前者的結果是利率下降,收入增加,后者則是利率上升和收入減少。

圖6-9  財政政策與IS

圖6-10  貨幣政策與LM

6.貨幣均衡與社會總供求均衡

貨幣均衡不僅可以通過利率指標顯示出來,而且可以通過價格和失業率等指標顯示出來。IS-LM模型描述的總供求均衡下的貨幣均衡,是通過與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均衡相對應的利率和國民收入的一定組合來反映的。

若以AS代表總供給, AD代表總需求,以代表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那么,總供求均衡與貨幣供求均衡的聯系可簡單表示為:

只要貨幣供給是按照由總供給決定的貨幣需求來決策和操作的,而且貨幣供給在形成總需求的過程中不存在異常,那么,總需求與總供給就必然會達到均衡。

如同貨幣市場和產品市場在一定的利率和國民收入水平下達到共同均衡,能夠從根本上反映貨幣均衡一樣,社會總供求在一定的價格和國民收入水平下達到均衡,也反映了貨幣均衡的根本實現。社會總供求均衡的模型如圖6-11所示。

圖中橫軸為國民收入y,縱軸為價格水平P,AD0為最初的總需求曲線,AS0為最初的短期總供給曲線,AS1為長期總供給曲線。總供求在E0點實現了均衡,均衡的價格為P0,收入為y0,這時的E0點又在長期總供給曲線AS1上,y0代表充分就業時的國民收入水平。

圖6-11  社會總供求均衡

假定在短期內由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貨幣供應增加,總需求擴大,總需求從AD0向右上方平移至AD1。AD1與短期總供給曲線AS0相交于E1點,國民收入由y0增加到y1,價格水平由P0上升到P1。但價格上升會引起工資增加,總供給減少,短期總供給曲線由AS。

向左上方平移到AS2,AS2與AD相交于E2點,國民收入由y1減到y2,價格由P1上升到P2。由于長期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于y軸的直線AS1,因此,總需求曲線的變動不會引起收入變化,AD1與AS1相交于E3點,收入為充分就業時收入Y0,價格則上升到P3的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山县| 大姚县| 元阳县| 革吉县| 江永县| 叶城县| 仪征市| 辽阳县| 镇赉县| 亳州市| 舞钢市| 昭平县| 安乡县| 永顺县| 澄迈县| 滁州市| 喀喇沁旗| 乐亭县| 兰州市| 洞头县| 景洪市| 德惠市| 许昌县| 密山市| 贵州省| 宜黄县| 察雅县| 菏泽市| 斗六市| 年辖:市辖区| 加查县| 苗栗县| 青岛市| 金门县| 理塘县| 镇原县| 商河县| 内丘县| 体育| 武穴市| 北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