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課后習題詳解

一、概念題

1.利息(Interest)

答:利息是貨幣所有者(債權人)因貸出貨幣而從借款人(債務人)那里獲得的報酬。從債務人的角度來看,利息則是借入貨幣或貨幣資本所付出的代價。利息在本源上是剩余價值或利潤的一部分。利息是伴隨著信用關系的發展而產生的經濟范疇,并構成信用的基礎。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借貸行為,因此利息作為一種占有使用權的報酬早就出現了。當時以實物形式如谷物、布匹等進行利息的支付。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利息的支付逐漸過渡到貨幣形式上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利息是借貸資本家因貸出貨幣資本而從職能資本家那里獲得的報酬。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并存,各經濟主體之間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信用關系。其中,利息所依存的資金借入方與貸出方的關系是最基本的信用關系,利息的普遍存在也就是必然的。因為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所有的信用活動都是以償還債務并支付利息為條件的特殊的價值運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亦不例外。

2.利率(Interest rate)

答:利率又稱“利息率”。是一定期限內利息額與本金額的比率。利率是計算利息額的依據,是調節經濟發展的重要杠桿。利率的高低對資金借出者來說,意味著收益的多少;對資金使用者來說,則意味著成本的高低。從期限看,利率一般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種。現實生活中的利率都是以某種具體形式存在的,如三個月期貸款利率、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六個月期公債利率、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利率、貼現利率等。隨著金融活動的日益拓展,金融活動方式日益多樣化,利率的種類也日益增多。

3.單利(Simple interest rate)

答:單利是指在計算利息時,上一時間單位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計算下一時間單位的利息,而僅按本金和時間的長短計算利息,也就是本金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復計息。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I為利息,P為本金,R為利率,n為期限。用單利法計算利息,手續簡便、易于計算借款成本,有利于減輕借款人的利息負擔。

4.復利(Compound interest rate)

答:復利是指在計算利息時,在一定時期內按本金計算利息,隨即將所得到的利息加入本金,作為計算下一期利息的基礎,俗稱“利滾利”。其計算公式為(字母含義同上):。用復利法計算的利息比按單利法計算的利息多,應該說,復利計算法體現了貨幣資金的時間價值,符合信用和利息的本質要求。

5.官定利率(Official interest rate)

答:官定利率又稱“法定利率”,是一國中央銀行或金融管理當局規定的利率。利率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中間指標。官定利率是中央銀行對利率體系施加影響的重要工具,中央銀行必須對之施以一定的影響,方能較好地貫徹其政策意圖。官定利率通常包括三類:(1)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再融資利率,包括再貼現率和再貸款利率;(2)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賣出證券的價格;(3)在實行利率管制的國家,由中央銀行直接規定的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以及對金融市場上股息、債息的直接管制所形成的利率(收益率)。官定利率對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市場利率起導向作用。官定利率的升降直接影響貸款人對未來市場的預期,并影響其提供信貸的松緊程度,從而使市場利率隨之升降。官定利率的高低還可抑制或刺激國內的投資活動,影響資本在國際間的流向,也會對匯率產生影響。同時,官定利率的高低還制約著金融機構及金融市場對中央銀行的貨幣需求。 

6.公定利率(Public interest rate)

答:公定利率是指由非政府金融行業自律性組織確定的利率稱作公定利率,它是一種行業性利率,對其會員銀行或會員金融組織具有約束性。

7.市場利率(Marketable interest rate)

答:市場利率是在某一時點,金融市場上由借貸資金的供求關系直接決定,并由借貸雙方自由議定的利率。市場利率是不斷變動的,中央銀行(或金融管理當局)可以通過規定貼現率和規定商業銀行的最高利率等方式,對市場利率進行調節。市場利率是借貸資金供求狀況的“指示器”。在自由競爭條件下,當資金供給超過需求時,市場利率呈下降趨勢;當資金需求超過供給時,市場利率呈上升趨勢。市場利率的變化調節著資金供求,最終會使資金供求趨于平衡,貨幣資金供求處于平衡狀態的利率稱為“均衡利率”。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是比較典型的市場利率。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是國際金融市場上影響比較大的市場利率,它是倫敦金融市場上銀行之間相互拆放英鎊、歐洲美元及其他歐洲貨幣資金時計息用的一種利率。它作為倫敦金融市場上借貸活動的基礎利率,始于20世紀60年代,后來在國際信貸業務中廣泛使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關鍵利率。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市場及海外金融中心均以此利率為基礎確定自己的利率。在我國,1996年1月3日,全國統一銀行間同業拆借交易網絡開始運行,這標志著我國同業拆借市場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代,同時也誕生了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同年6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取消了同業拆借利率上限,同業拆借利率由拆借雙方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自行商定。我國的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較好地反映了我國信貸資金的供求狀況,是我國比較有代表性的市場利率。

8.固定利率(Fixing interest rate)

答:固定利率是指在整個借貸期限內,利率不隨市場上貨幣資金供求狀況而變化,由借貸雙方事先約定。一般適用于借貸期限較短或市場利率變化不大的情況,有利于借貸雙方準確計算成本與收益。但當借貸期限長或市場利率波動較大時,固定利率不能單方面變更,當出現通貨膨脹或市場上借貸資金供求狀況變化時,借貸雙方都可能承擔利率波動的風險。

9.浮動利率(Floating interest rate)

答:浮動利率指借貸期限內,隨市場利率的變化情況而定期進行調整的利率。多用于較長期的借貸及國際金融市場。浮動利率能夠靈活反映市場上資金供求狀況,更好地發揮利率的調節作用;同時,由于浮動利率可以隨時予以調整,有利于減少利率的波動所造成的風險,從而克服了固定利率的缺陷。但由于浮動利率變化不定,使得借貸成本的計算和考核相對復雜,并且可能加重貸款人的負擔。

10.基準利率(Prime interest rate)

答:基準利率指帶動和影響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在多種利率并存的條件下起決定性作用,當基準利率變動時,其他利率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基準利率的變動是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各國利率體系的核心。中央銀行改變基準利率,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借款成本的高低,從而對信貸起著限制或鼓勵的作用,并同時影響其他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因此,了解這種關鍵性利率的變動趨勢,有利于把握各種利率的變化趨勢。基準利率在西方國家通常是指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或影響最大的短期資金市場利率,如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在我國,主要是中央銀行對各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

11.差別利率(Differential interest rate)

答:差別利率是指針對不同的貸款種類和借款對象實行的不同利率。一般來說,可按貸款期限、行業、項目、地區的不同設置不同的利率。由于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利潤在借貸雙方的分配比例,影響借款者的經濟利益,因而對國家支持發展的行業、地區和貸款項目實行低利率貸款政策,對于國民經濟發展中經濟效益不好,經營管理水平差的企業實行高利率貸款政策,有利于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協調發展。因此,實行差別利率是運用利率杠桿調節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

12.名義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答:名義利率是指考慮了物價變動(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通常情況下,名義利率扣除通貨膨脹率可視為實際利率,即:名義利率=通貨膨脹+實際利率。實際利率對經濟起實質性影響,但通常在經濟調控中,能夠操作的只是名義利率。劃分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意義在于,它為分析通貨膨脹下的利率變動及其影響提供了依據與工具,便利了利率杠桿的操作。

13.實際利率(Real interest rate)

答:實際利率是“名義利率”的對稱,是指名義利率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后的利率。實際利率為正值時,有利于吸收儲蓄,有助于降低通貨膨脹率;實際利率為負值時,則會減少儲蓄、刺激金融投機、惡化通貨膨脹。其計算公式為:

當通貨膨脹率很低時,可近似記為:

14.拆借利率(Inter-bank interest rate)

答:拆借利率(inter-bank interest rate)在利率體系中較為靈活多變,根據世界各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現狀來看,一般將它作為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其他短期借貸利率通常是參照同業拆借利率加一定的幅度來確定的。拆借利率是銀行及金融機構之間的短期資金借貸利率。它的產生最初是為了防止銀行將資金完全用于高風險性經營,從而規定銀行的資金每天都要有最低的準備金額度,如果不能達到該準備金額度,則會受到懲罰,需要交納一定的罰金,因此為了彌補臨時頭寸不足,銀行和金融機構間通常會進行拆借。后來由于拆借目的不同,拆借交易也開始多樣化,不同拆借交易在期限上也有了明顯差別。頭寸拆借的期限很短,大多為一天。而同業借貸的期限相對長一些,最長可達一年。拆借利率能夠靈敏韻反映同業拆借市場上的資金供求關系,是短期金融市場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率。它是拆借市場上的資金價格,其確定和變化要受制于銀根松緊、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意圖、貨幣市場其他金融工具的收益率水平、拆借期限、拆入方的資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15.利率結構(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

答:利率結構是指某一時點上各種利率的關系。合理的利率結構包括利率的期限結構、利率的行業及風險差別,彌補利率水平變動作用的局限性,通過利率結構的變動引起一連串的資產調整,從而引起投資結構、投資趨向的改變,使經濟環境產生相應的結構性變化,更加充分地發揮出利率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利率的風險結構是指相同期限的證券不同利率水平之間的關系,反映了證券所承擔的信用風險的大小對其收益率的影響。利率期限結構指具有相同風險及流動性的證券,其利率隨到期日的時間長短會有所不同。

16.預期假說(Expectations hypothesis)

答:預期假說(Expectations Hypothesis)首先是由費雪(1896年)提出的,后由弗萊德里奇·A.盧茲(1949年)等人進一步發展,是一種古老的利率期限結構理論,目前被廣泛地用作利率相關證券的定價依據。它是基二于以下假設成立的:投資者是典型的經紀人,即追求利潤最大化;投資者對證券的期限沒有偏好,各種期限的證券可以互相替代;交易成本為零;金融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完全替代的證券具有相同的預期收益率;投資者對證券的預期準確,并依據該預期收益做出相應行為。該理論的基本命題是:長期利率相當于在該期限內人們預期出現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數,因而收益率曲線反映所有金融市場參與者的綜合預期。例如,在當前市場上1年期證券的收益率是6%,預期明年的1年期證券的收益率是6.5%,后年的1年期證券的收益率是8.5%,那么當前市場上3年期證券的收益率應為(6%+6.5%+8.5%)/3=7%。

17.市場分割假說(Segmented markets hypothesis)

答:期限結構的市場分割假說(Segmented Markets Hypothesis)認為,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往往不同,因此每個投資者一般都有自己偏好的某個特定品種的證券,由此導致各種期限證券的利率由該種證券的供求關系決定,而不受其他期限的證券預期回報率的影響。

造成市場分割的原因主要有法律上的限制,例如政府限制某種資金進入特定的市場;缺乏能夠進行未來證券交易市場,以致其未來價格未能與現期價格連接起來,如有的國家只有近期資金市場而無遠期資金市場;缺乏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的統一的債務工具;證券風險的不確定性;不同期限的證券完全不能替代,導致不同證券的預期回報率對其他證券的需求沒有影響等因素。

按照市場分割假說的解釋,正是由于不同期限證券的供求關系造成了收益率曲線形式的不同。如果市場對短期證券的需求要高于對長期證券的需求,就會使短期證券相對具有較高的價格和較低的利率水平,長期利率將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線因此向上傾斜。與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的情況相反,如果市場對短期證券的需求要低于對長期證券的,則長期證券將相對具有較高的價格和較低的利率水平,短期利率將高于長期利率,收益率曲線因此向下傾斜。

市場分割假說可以解釋典型的收益率曲線往往向上傾斜的原因。因為人們一般都存在喜短厭長的心理,所以對長期證券的需求比對短期證券少,造成長期證券價格較低,利率較高,將來買進長期證券的收益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線因此向上傾斜。但是該理論卻無法解釋不同期限證券利率的一起波動,它也不能解釋為何短期利率較低時收益率曲線向下傾斜、短期利率較高時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的情況。

18.選擇停留假說(Preferred habitat hypothesis)

答:選擇停留假說的基本命題是:長期證券的利率水平是等于在整個期限內預計出現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數,再加上一定的風險補償,也就是流動性升水。這是由于證券的期限越長,本金價值波動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投資者一般傾向于選擇短期證券,但是借款人卻偏向于發行穩定的長期證券,結果就是借款人要使投資者購買長期證券,就需要給投資者一定的風險補償,這就造成了長期利率高于當期短期利率和未來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該假說隱含有這樣的表述:期限不同的證券之間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短期證券的收益率水平會影響到長期證券的利率水平。投資者對不同期限的證券的偏好不同,一般更傾向于短期證券。證券收益率大小對投資者的影響程度要大于期限長短對投資者的影響。選擇停留假說用公式可以表述成:

其中,表示一個正的時間溢價,也即風險補償,只有一個正的風險補償率才能吸引投資者考慮放棄短期證券轉而選擇長期證券。表示在一定期限內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數,長期利率就是該期限內這種平均數與正的風險補償的總和。

19.一級市場利率(Primitive market interest rate)

答:一級市場利率(primitive market interest rate)和二級市場利率(secondary market interest rate)通常即指一級債券市場和二級債券市場的收益率。由于利率能夠反映資金的使用成本,可視為金融投資所獲得的回報,所以經濟學中利率與收益率一般可以通用,而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債券收益率也就相應被當作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利率。

一級市場利率是指債券發行時的收益率或利率,一般將其作為計算債券發行價格的依據,它能夠反映債券發行成本的高低,是衡量債券收益的基礎;而二級市場利率是指債券流通轉讓時的收益率,它真實反映了市場中金融資產的損益狀況。一般來說,二級市場收益率高,會使債券需求增加,從而使發行利率降低;反之,會使發行利率提高。

20.二級市場利率(Secondary market interest rate)

答:參見概念題第19題。

21.利率管理體制(Manageable system of interest rate)

答:利率管理體制是指一國政府管理利息率的政策、方法和制度的總稱。利率管理體制取決于一國的經濟體制、金融體制、宏觀經濟調控能力和金融監管水平。一般分為直接管理體制和間接管理體制。在直接管理體制下,利率政策、利率結構和利率水平直接由政府或中央銀行制定,并對金融機構執行國家利率政策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在間接管理體制下,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基準利率,并運用再貸款利率、存款準備金政策、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手段,間接對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和金融市場利率進行調節和控制。利率管理體制隨著一個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管理水平的發展而改變。

二、思考題

1.如何認識利息的來源與本質?

答:利息是借貸關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給貸出方的報酬。關于利息的來源和本質,不同的經濟學派有不同的立場、角度和觀點。

(1)馬克思關于利息來源與本質的理論

馬克思認為:由于貨幣資本家在將貨幣資本貸出期間內,把資本商品的使用價值即生產利潤的能力讓渡給了職能資本家,職能資本家運用借入的資本,購買生產要素并進行生產,所獲得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后,必須分割一部分給貨幣資本家,作為使用資本商品的報酬,這便是利息。

利息就其本質而言,是剩余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共同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也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之間瓜分剩余價值的關系。

(2)西方經濟學關于利息來源與本質的理論

與古典政治經濟學派不同,近現代西方經濟學家主要從資本的范疇、人的主觀意愿和心理活動等角度研究利息的來源與本質,提出了眾多的學說,其中較有影響的有“資本生產率說”、“節欲論”、“時差利息論”以及“流動性偏好論”等。

法國經濟學家薩伊首先提出并由其門徒發展的“資本生產率說”認為,資本、勞動、土地是生產的三要素,在生產中它們各自提供了服務,因此,利息、工資和地租便是它們各自服務的報酬。

英國經濟學家西尼爾提出“節欲論”,認為資本來自儲蓄,要進行儲蓄就必須節制當前的消費和享受,利息就來源于對未來享受的等待,是對為積累資本而犧牲現在消費的一種報酬。

奧地利經濟學家龐巴維克的“時差利息論”則認為,現在物品要比同類等量的未來物品具有更大的價值,

英國現代經濟學家凱恩斯在批判古典學派的利息理論的基礎上建立了“流動性偏好論”,認為利息是一種“純貨幣的現象”,是對人們放棄流動性偏好的報酬。

2.利率的主要種類有哪些?

答:利率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

(1)按照利率的表示方法可劃分為:年利率、月利率與日利率

年利率是以年為單位計算利息;月利率是以月為單位計算利息;日利率,習慣稱為“拆息”,以日為單位計算利息。通常,年利率以本金的百分之幾表示,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幾表示,日利率按本金的萬分之幾表示。

(2)按照利率的決定方式可劃分為:官定利率、公定利率與市場利率

官定利率又稱為“法定利率”,是一國貨幣管理部門或中央銀行所規定的利率。官定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市場的強制力量對利率形成的干預,代表著政府的貨幣政策意志。

市場利率是按照市場規律而自由變動的利率,即由借貸資本的供求關系直接決定并由借貸雙方自由議定的利率,包括借貸雙方直接融資時商定的利率、金融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利率,它是資金供求狀況的標志。

(3)按照借貸期內利率是否浮動可劃分為:固定利率與浮動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在整個借貸期限內,利息按借貸雙方事先約定的利率計算,而不隨市場上貨幣資金供求狀況而變化。實行固定利率,對于借貸雙方準確計算成本與收益十分方便,是傳統采用的方式。

浮動利率是指借貸期限內,隨市場利率的變化情況而定期進行調整的利率,多用于較長期的借貸及國際金融市場。浮動利率能夠靈活反映市場上資金供求的狀況,更好地發揮利率的調節作用。

(4)按照利率的作用不同可劃分為:基準利率和差別利率

基準利率是指在利率體系中處于核心或基礎地位的利率,它的變動會引起其他利率的相應變動,并且會引導利率體系的變化趨勢。在西方國家,基準利率通常是中央銀行的再貼現率,在我國是中央銀行對各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

差別利率,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不同部門、不同期限、不同種類、不同用途和不同信用能力的客戶的存、貸款制定不同的利率。差別利率對于提高信貸資金配置效率,調節信貸市場供求起著積極作用。

(5)按照信用行為的期限長短可劃分為:長期利率與短期利率

一年期以下的信用行為,被稱為短期信用,相應的利率即為短期利率;一年期以上的信用行為通常稱之為長期信用,相應的利率則是長期利率。短期利率與長期利率之中又各有長短不同期限之分。

(6)按照利率的真實水平可劃分為:名義平利率與實際利率

在借貸過程中,債權人不僅要承擔債務人到期無法歸還本金的信用風險,而且還要承擔貨幣貶值的通貨膨脹的風險。實際利率是指物價不變從而貨幣購買力不變條件下的利率,名義利率則是包含了通貨膨脹因素的利率。名義利率扣除通貨膨脹率即可視為實際利率。

3.簡述利率決定的主要理論。

答:利率決定理論也就是研究利率是怎樣決定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利率變動的理論。根據研究分析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利率決定理論可分為馬克思利率決定理論和西方利率決定理論兩大類。

(1)馬克思利率決定理論

馬克思利率決定論是以剩余價值在不同資本家之間的分割作為起點的。利息是貸出資本的資本家從借入資本的資本家那里分割來的一部分剩余價值,而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利息的這種質的規定性決定它的量的規定性,利息量的多少只能在利潤總額的限度內。

(2)西方利率決定理論

西方利率決定理論全都著眼于利率變動取決于供求對比關系,但由于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各種學說的內容與結論也不盡相同。

古典學派的利率決定理論

古典學派的利率決定理論代表人物認為,利率和其他商品一樣,都受到供給和需求的影響,因此,資本的供給和需求決定利率水平。而資本的供給來源于儲蓄,儲蓄又取決于“時間偏好”,在這些因素既定的情況下,利息率越高,結果儲蓄就會增加;反之則減少。

該理論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是一種局部均衡理論。儲蓄數量和投資數量都是利率的函數,利率的功能僅僅是促使儲蓄與投資達到均衡,而不是影響其他變量。并且古典利率理論沒有考慮貨幣的因素,以及貨幣政策對利率的影響。

凱恩斯的利率決定理論

凱恩斯認為,利率僅僅決定于兩個因素:貨幣供給與保有貨幣的意愿。貨幣供給量為一外生變量,由中央銀行控制。貨幣需求是由人們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決定的。利率決定于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兩者的函數交點即為均衡利率。

在凱恩斯的理論框架中,貨幣需求的交易部分決定于收入,而收入水平取決于儲蓄和投資。因此,凱恩斯的利率決定理論中,利率、收入、儲蓄、投資與貨幣需求、貨幣供給之間的關系密切,相互依賴。

可貸資金理論

可貸資金理論認為,利率是由資金的供求所決定的,而資金的供給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儲蓄S(r);另一個是貨幣供給量的凈增加△M(r)。資金的需求也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投資需求I(r);另一方面是人們窖藏貨幣量的凈增加△H(r)。可貸資金理論認為,利率取決于可貸資金的供給和需求的均衡,即當如下等式成立時,將產生均衡利率:

可貸資金理論從流量的角度研究借貸資金的供求和利率的決定,可以直接用于金融市場的利率分析。特別是資金流量分析方法及資金流量統計建立之后,用可貸資金理論對利率決定作實證研究和預測分析,有其實用價值。

IS—LM理論

IS-LM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希克斯和漢森。他們的主要觀點是,影響利率決定的因素有生產率、節約、靈活偏好、收人水平和貨幣供給量。希克斯認為,利率是一種特殊的價格,必須從整個經濟體系來研究它的決定。

無論IS曲線或LM曲線,任何一條都不能單獨決定全面均衡狀態下的利率和收入水平,只有在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處,才能決定使兩個市場同時達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水平。

4.簡述利率的期限結構理論。

答:利率期限結構指具有相同風險及流動性的證券,其利率隨到期日的時間長短會有所不同。相對于利率的風險結構,利率期限結構更為復雜,更為重要。

一般來說,在風險、流動性和稅收特征等方面相同的證券,由于期限結構不同,利率也會有所不同。由于收益率曲線是描述利率期限結構的重要工具,其在期限結構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有必要首先對收益率曲線進行介紹。

利率是所有投資收益的一般水平,而收益率是指實際收益與實際投資的比率,在大多數情況下,收益率都等于利率,但也往往會發生收益率與利率的背離,把期限不同,但風險、流動性相同的證券的收益率連成一條曲線,就成為收益率曲線。由于證券收益率在持有期中的走勢未必勻速,這就有可能形成向上傾斜、水平以及向下傾斜三種曲線。為了解釋這種現象,人們提出了以下幾種理論假說。

(1)預期假說

該理論可以大致解釋收益率曲線向上、向下和水平傾斜的三種現象。如果人們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將會上升,高于當前的市場短期利率時,收益率曲線將會向上傾斜;如果市場預期未來的短期利率低于當前的短期利率時,它必然比當前的短期利率要低,從而收益率曲線表現為向下傾斜;當預期短期利率不變時,收益率曲線則相應持平。

(2)市場分割假說

市場分割假說可以解釋典型的收益率曲線往往向上傾斜的原因。因為人們一般都存在喜短厭長的心理,所以對長期證券的需求比對短期證券少,造成長期證券價格較低,利率較高,將來買進長期證券的收益高于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線因此向上傾斜。

(3)選擇停留假說

選擇停留假說的基本命題是:長期證券的利率水平是等于在整個期限內預計出現的所有短期利率的平均數,再加上一定的風險補償。由于證券的期限越長,本金價值波動的可能性就越大,投資者傾向于選擇短期證券,但是借款人偏向于發行穩定的長期證券,結果借款人要使投資者購買長期證券,就需要給投資者一定的風險補償,這就造成了長期利率高于當期短期利率和未來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5.利率的經濟功能是什么?

答:利率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中介功能

利率的中介功能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它聯系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面的利益,其變動將導致三方利益的調整。它溝通了金融市場與實物市場,使金融市場和實物市場之間相互影響,緊密相關。它連接了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

(2)分配功能

利率具有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與再分配的功能。利率從總體上確定剩余價值的分割比例,使貸者和借者之間進行初次分配。利率對整個國民收入進行合理的再分配,調整消費和儲蓄的比例,從而使盈余部門的資金流向赤字部門。

(3)調節功能

利率的調節功能主要是通過協調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利益來實現的。對宏觀經濟的調節,主要是調節供給和需求的比例,調節消費和投資的比例關系等;對微觀經濟的調節,主要是調節企業的經濟活動、個人的經濟活動等,使之符合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國家的政策意圖。

(4)動力功能

實現一定的物質利益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利率就是通過全面、持久地影響各經濟主體的物質利益,激發他們從事經濟活動的動力,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經濟走向繁榮。

(5)控制功能

利率可以把那些關系到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經濟活動控制在平衡、協調、發展所要求的范圍之內。例如,通過利率的調整,控制信貸需求,進而影響投資規模、物價等等。總之,合理的利率有利于進行有效的宏觀控制,從而保證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6.簡述利率的作用以及發揮作用的環境與條件。

答:(1)利率的作用

利率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宏觀經濟運行當中,還表現在對企業及個人經濟活動等微觀方面的影響上。

利率在宏觀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a.利率能夠調節社會資本供給。一般而言,生產的發展會帶動資本需求的擴大,足夠的資本供給是生產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國的資本供給最終決定于生產的發展和積累的擴大,以及國民收入水平。在正常情況下,資本供給的利率彈性較低或很低。

b.利息率可以調節投資。利息率降低,職能資本家貸款成本降低,投資成本相對減少就會增加投資,從而使整個社會投資規模擴大,利息率提高,就會增加職能資本家的貸款成本,投資成本也相應增加,投資就會減少,整個社會的投資規模相應縮小。

c.利息率可以調節社會總供求。要達到經濟持續增長的目標,必須保證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不斷變動,處于一種動態平衡,即從不平衡走向平衡。呈螺旋式上升趨勢。而利息率對供求總量的平衡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利率在微觀經濟活動中的作用

a.利率能夠誘發和引導人們的儲蓄行為,合理的利率能夠增強人們的儲蓄愿望和熱情,不合理的利率會削弱人們的儲蓄愿望和熱情。因此,利率的變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調節個人的消費傾向和儲蓄傾向。

b.利率可以引導人們選擇金融資產。人們在將收入轉化為金融資產保存時,通常會考慮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與收益性。在金融商品多樣化的今天,在保證一定安全性與流動性的前提下,主要由利率決定的收益率的高低往往是人們選擇時著重考慮的因素。

(2)利率發揮作用的環境

在現實生活中,利率作用往往不能充分發揮,因為有些人為的因素或非經濟因素使其作用的發揮受到種種的限制。這種限制主要有利率管制、授信限量、經濟開放程度、利率彈性等。

利率管制

即國家對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活動中的利率施行統一的管理,由管理機構根據宏觀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對金融形勢的判斷,制定各種利率,各金融機構都必須遵守和執行。利率管制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一種手段,具有可控性強、作用力大的特點。

授信限量

在一些國家中,如果信貸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而銀行又不愿或難以用提高利率的方式阻止過度需求時,通常可以采用“授信條件和限量”的措施。除此之外,還包括實施其他授信條件,如首期付款量、質押品、分期還款量等,使許多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得不到滿足。

市場開放程度

在一國經濟中,如果資金流動受到各種限制,進行條塊分割,金融市場處于一種分割狀態,不能成為有機的統一市場,在這種情況下,利率體系各組成部分之間就失去了有機聯系,整個利率體系就會失去彈性,作用的發揮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利率彈性

利率彈性表示利率變化后其他經濟變量對利率變化的反應程度。某一變量的利率彈性高,表示該變量受利率的影響大,對利率變動的反應十分靈敏,利率的作用就能充分發揮出來。若利率彈性很小,利率對經濟變量乃至真實經濟的影響自然就很微弱了。

(3)利率發揮作用的條件

市場化的利率決定機制

市場化的利率決定機制指利率不是由少數銀行寡頭協定或政府人為決定,而是通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制,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市場上資金供不應求,利率就會上揚;資金供大于求,利率就會下降,資金環境相對寬松。

靈活的利率聯動機制

利率體系中,各種利率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當其中的一種利率發生變動時,另一些利率也會隨之上升或下降,進而引起整個利率體系的變動,這就是利率之間的聯動機制。各種利率當中,尤以基準利率變動引起的變化最為明顯。

適當的利率水平

過高或過低的利率水平都不利于利率作用的發揮。利率水平過高,會抑制投資,阻礙經濟的發展與增長;利率水平過低,又不利于發揮利率對經濟的杠桿調節作用。應逐步確定適當的利率水平,一方面能真實反映社會資金供求狀況;另一方面使資金借貸雙方都有利可圖。

合理的利率結構

合理的利率結構包括利率的期限結構、利率的行業及風險差別,彌補利率水平變動作用的局限性,通過利率結構的變動引起一連串的資產調整,從而引起投資結構、投資趨向的改變,使經濟環境產生相應的結構性變化,更加充分地發揮出利率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7.簡述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以及進程。

答:所謂利率市場化,是指通過市場和價值規律機制,在某一時點上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利率運行機制,它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是社會資金和其他資源配置的指示器。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最終目標應當是實現利率由市場決定。具體來說,就是逐漸過渡到中央銀行不再統一規定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水平,而是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直接調控貨幣市場利率,進而間接影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具體目標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使利率成為指導資金流向,調節資金供求,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經濟杠桿,這是利率市場化的核心,也是市場機制有效運作的必然要求。

(2)建立動態利率機制,打破利率僵化狀態。逐漸形成以基準利率為核心,市場利率為主體,多種差別利率并存的完整的動態利率良性循環體系。

(3)在放開同業拆借利率的基礎上,使利率水平逐步微調到位。搞活同業拆借利率一方面對培育發展金融市場、擴大利率的市場機制、逐步消除利率“雙軌制”具有導向作用。

(4)校正存貸款利差倒掛,為深化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創造基本條件。

(5)實行國家管理和市場決定樞結合的利率管理模式,建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利率制度。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個漸近的過程。

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九五”時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1日,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實現由拆借雙方根據市場資金供求自主確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銀行間債券市場正式啟動,同時放開了債券市場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利率。

1998年,將金融機構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由10%擴大到20%,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擴大到50%。

1998年3月,改革再貼現利率及貼現利率的生成機制,放開了貼現和轉貼現利率。

1999年10月,對保險公司大額定期存款實行協議利率,對保險公司3000萬元以上、5年以上大額定期存款,實行保險公司與商業銀行雙方協商利率的辦法。

2000年9月21日,實行外匯利率管理體制改革,放開了外幣貸款利率;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外幣存款利率由金融機構與客戶協商確定。

2002年,擴大農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農村信用社利率浮動幅度;統一中外資金融機構外幣利率管理政策。

2002年3月,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居民的小額外幣存款,納人中國人民銀行現行小額外幣存款利率管理范圍,實現中外資金融機構在外幣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年12月,對金融機構法人法定準備金存款和超額準備金存款采取“一個賬戶,兩種利率”的方式分別計息,并適度下調金融機構在人民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

2004年1月,擴大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問,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同年3月,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

2004年10月,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更加注重預調和微調,更加注重貨幣政策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

我國利率市場億的進程正在不斷推進,而根據多數發展中國家利率市場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知道,選擇漸進方式和從本國宏觀經濟環境和金融改革現狀出發是發展中國家利率市場化的必然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纳斯县| 舞阳县| 阳信县| 宣城市| 安泽县| 叙永县| 体育| 冀州市| 肥城市| 景洪市| 松溪县| 大田县| 望城县| 六盘水市| 保定市| 同江市| 峡江县| 南溪县| 南郑县| 马边| 泽州县| 和平区| 宁强县| 临澧县| 无锡市| 比如县| 台前县| 朝阳市| 金塔县| 邵阳市| 拜泉县| 定边县| 长泰县| 河曲县| 华容县| 民勤县| 巧家县| 赞皇县| 青海省| 昌乐县| 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