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拜占庭與阿拉伯的教育

6.1  復習筆記

一、拜占廷的教育

公元395年,統一的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獨立國家,東部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這就是歷史上的東羅馬帝國,史稱拜占廷帝國。西羅馬于476年滅亡后,西歐的古典文化遭到了嚴重破壞,惟有拜占廷依然保存了古典文化,并傳播到東歐和西歐各國。

1.世俗教育

由于一直有著強大的世俗政權以及繼承了希臘的古典文化遺產,拜占廷的世俗教育比較發達。在拜占廷,希臘語是教學的通用語言,古希臘著名思想家和哲學家的著作是學習和研究的內容。

(1)初等和中等教育

拜占庭私人講學盛行。初等學校招收6~12歲兒童,學習文法、算術和《荷馬史詩》等,保持了希臘化時代的傳統。中等學校主要是文法學校,學習文法和古典作品。

(2)高等教育

在拜占庭帝國初期,高等教育對其初期文化教育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教會勢利的增長和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拜占庭的高等教育受到削弱。

在拜占庭,最有影響的高等學校是創辦于425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學,帝國政府創辦這所學校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高級官吏。教師是著名學者,領取國家俸祿并免稅,學生修業5年,以“七藝”為基礎課程,法學受到格外重視。

這一時期,拜占廷的學術研究也很活躍,修辭學的教學很受重視,醫學教育也較發達。

(3)宮廷教育與府邸教育

宮廷教育很受重視,各代皇帝做法不盡相同,一般是請教師教其子女七藝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府邸教育是拜占庭上層人士接受世俗教育的一種形式。他們常邀請學者到家討論文、史、哲、醫、政治、地理等。

2.教會教育

拜占廷的教會受皇帝控制,比較重視教育。教會學校主要有兩種:隱修院(修道院)和座堂學校。

680年,君士坦丁堡教會兩次頒布關于學校教育的通諭。第一個通諭是關于座堂學校和隱修院學校的,它明示任何教士都可以送子侄或親戚進這兩種學校。第二個通諭指出,在農村和城鎮,教士設的學校應當主要教授文法。

(1)隱修院學校

隱修院是4世紀初由安東尼所創,一般是遠離城市。在隱修院中,注重祈禱、讀經、行善和生產勞動。隱修院廣泛收集經卷、書籍,并組織抄寫,所設的圖書館收藏著大量的經書和手稿,成為當時的文獻資料中心。

(2)座堂學校

座堂學校是附設于主教教堂,培養神職人員的學校。教學內容主要是神學,也有世俗學科,如古典文學與哲學等。拜占廷最高級的教會學校是君士坦丁堡大座堂學校,其教師都經過嚴格考試。學校神學權威云集,有權解釋教義。學校也設世俗學科,包括七藝、哲學和古典文學。

二、阿拉伯的教育

1.薩拉森帝國及各大食國的教育

阿拉伯教育是以伊斯蘭教為中心的,但具有強烈的世俗性。在薩拉森帝國及各大食國時期,阿拉伯教育形成了多樣的形式:

(1)昆它布

昆它布是一種簡陋的初級教育場所,通常是教師在家招收少量的學生,教簡單的讀寫。伊斯蘭政權建立后,隨著清真寺的發展,昆它布多設在清真寺內外,成為普遍的教育場所。昆它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古蘭經》、先知的故事、語法、書法、詩歌、算術等,也有的教騎馬、游泳等,教學重背誦。昆它布由教師決定是否收取學費。

(2)宮廷學校和府邸教育

宮廷學校是一種對王子們進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一般多由家庭教師進行指導,主要學習詩歌、宗教、文法、文學等內容。一些宮廷學校還經常舉辦沙龍,邀請當時的著名學者參加。8世紀起,多數穆斯林領袖都雇教師來教育他們的孩子,這就形成一種府邸教育。

(3)學館

學館是學者在家講學的地方,其講授的內容比昆它布高深,但又低于宮廷學校,相當于中等程度的教育。學者之家在清真寺建立之前就已經成為教育場所。在清真寺建立后仍相當普遍,成為私人講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學館的學生不分貧富。

(4)清真寺

清真寺既是教徒禮拜的圣地、施行政令的要地、宗教法庭的所在,也是重要的教育場所。清真寺鼓勵男童入學,也吸收女童入學。在清真寺里,除附設昆它布對兒童施以初等教育外,也傳授高深知識。許多清真寺邀請著名學者講學,講授的課程有神學、哲學、史學、文學、法學、數學、天文學等,教學以記誦為主。許多清真寺實際上相當于高等教育機構。

(5)圖書館和大學

由于穆斯林尊重學術,各伊斯蘭國家的圖書館都很發達,圖書館不僅收集各種圖書,吸收東西方文化,而且培養許多文人學者,是特殊形式的高等教育機構。其中,著名的圖書館有赫克邁圖書館、伊勒姆圖書館、科爾多瓦圖書館等,在10世紀,還建立了科爾多瓦大學。

2.塞爾柱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教育

(1)塞爾柱帝國時期的教育

在塞爾柱帝國,政府建立了學校制度,提供教育經費。清真寺的教育依然存在,只是新學校已成為教育的主干。在高等教育方面,創建了尼采米亞大學;同時也很注重初等教育??傊谌麪栔蹏鴷r期,伊斯蘭學校教育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2)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教育

奧斯曼帝國也仿照尼采米亞建立了新的宮廷學校,并聘用了國內最開明和最卓越的學者來任教。政府規定,地方官員應選送12~14歲的兒童到伊斯坦布爾學習,入學還需通過嚴格的體格和智力考驗。學校訂有各種嚴格的規章制度。

16世紀,宮廷學校分初高兩級,均修業6~8年。初級為基本訓練,高級為分科訓練。學習內容分學科、體育、戰術和專業訓練。學時各占25%。學科有土耳其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和波斯文學、《古蘭經》和注釋、神學、法學、歷史、數學、音樂,稱為學藝十科。語言的學習在低年級,其他各科在不同年級。

宮廷學校的教師必須是伊斯蘭教徒,也有學者或詩人。教師的待遇豐厚,學生的費用也由政府提供。學生畢業為帝國文武官員,終身任職,報酬極豐且免稅役。

三、拜占廷和阿拉伯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1.拜占廷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1)拜占廷教育的特點

拜占廷的政治、經濟特點,特別是它的教會與世俗政權之間的關系對它的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使它具有以下的特點:

直接繼承了古希臘和羅馬的文化教育遺產;

存在著因世俗生活需要而得到發展的世俗教育體系;

教會的文化教育體系與世俗的文化教育體系長期并存。

此外,在拜占廷教會,除主教外,所有教士均可以結婚,這一點對教會教育的內容和方式也有影響。

(2)拜占廷教育的影響

由于國內外的復雜斗爭和政治經濟的演變,拜占廷發展起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保存與傳播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從而對東西歐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對阿拉伯教育的發展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2.阿拉伯教育的特點及其貢獻

(1)阿拉伯的文教政策和阿拉伯教育的特點

建立了伊斯蘭初等學校和高等學校。在初等學校里用阿拉伯文教授閱讀,讓學生背誦《古蘭經》;在高等學校則講授哲學、數學、天文學、醫學和伊斯蘭教神學,當時許多西歐學生都聚集到阿拉伯大學,接受高等教育。

《古蘭經》與科學知識并重。在課程方面,古代阿拉伯學校以《古蘭經》為王冠,但《古蘭經》并未剝奪科學在學校課程中的重要地位。

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教師以穆斯林為主體,但也允許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充任教師,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如安薩里(其地位僅次于中古時代的奧古斯丁和托馬斯·阿奎那)著有《學問初步》和《我的兒童》等。

私人捐資興學的傳統根深蒂固。許多學校,都是教徒私人捐資興建的。

教育理論貧弱,但注重尊師重教。

(2)中世紀阿拉伯人對人類文化教育作出的貢獻

阿拉伯人由于其文化教育政策的開明和尊師重教、鼓勵學術研究而使其教育得到迅速發展,并在文化科學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阿拉伯人在數學、天文學、醫學、哲學和文學方面也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他們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輝煌成就對西歐中世紀教育的發展和文藝復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岳西县| 岑巩县| 五河县| 康乐县| 招远市| 图木舒克市| 柏乡县| 丘北县| 长寿区| 社会| 闽侯县| 改则县| 玉屏| 罗城| 徐州市| 孟津县| 海口市| 柯坪县| 柞水县| 石嘴山市| 阜宁县| 离岛区| 高雄县| 彰化市| 喜德县| 丹寨县| 平和县| 手游| 孟津县| 嵊州市| 图们市| 邢台县| 陕西省| 当涂县| 会泽县| 新建县| 安新县| 同心县| 临沂市| 临洮县| 黄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