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美學的歷史

2.1  復習筆記

一、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線索

(一)本體論階段的西方美學

1.本體論階段

本體論階段是以“本體”或者“存在”為思考中心的思想發展階段,其起止時間大約從古希臘早期到16世紀。本體論階段的西方美學,主旨是透過具體個別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種獨立的、終極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為美的共同本質。

2.美學思想家

(1)畢達哥拉斯

古希臘早期的畢達哥拉斯及其追隨者是從數學入手進行哲學和美學思考的,他們把數提升到本體論層面,認為事物最終由數構成,數的原則就是萬物的原則,數給出一種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狀態。

(2)柏拉圖

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開啟了西方美學關于美的形而上學思考方式,在柏拉圖說來,真正的審美活動并不是對一個具體的美的事物的知覺,而是靈魂擺脫肉體的感性欲望,超越塵世的喜怒哀樂,由欲而形,由形而靈,高飛遠舉,最終回到理念世界,凝神觀照“美本身”的理性活動。

(3)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一反柏拉圖將理念與現實、本體與現象、形式與材料分離開來的世界構成論,轉而到“一個世界”探討“存在”,把“存在”理解為推動事物構成、發展的“實體”和“始因”。

他從具體的客觀事物出發展開美學思考,認為美不能脫離現實的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而只能作為客觀屬性存在于具體事物之中,也就是說,美的本體與美的現象統一于一個客觀世界。

通過對大量美的事物的分析,亞里士多德把美的形式歸結為“秩序、勻稱與明確”。另一方面,美與善緊密相連。事物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即是美和善的顯現過程。

(4)普洛丁

古羅馬晚期的普洛丁繼承了柏拉圖的理念說和亞里士多德的整一觀,進一步推演出神性的太一,在美學上,普洛丁主張神或太一是美的根源,美有等級之分,按照從高到低的次序分別呈現為神的美、心靈的美、事物的美。

(5)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

中世紀的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人更把哲學和美學導向了神學。他們把上帝看作三位一體的最高存在,認為一切真、善、美都是上帝創造的產物。

(二)認識論階段的西方美學

1.英國經驗主義

(1)主張

經驗主義拒絕與生俱來的天賦觀念,否認真理的先驗理性法則,認為一切知識來源于感官知覺和經驗,肯定各種感性質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在方法上特別看重歸納法。

(2)思想代表

培根認為,通常所謂審美活動就離不開想象,想象體現著審美能力的本質特征。

夏夫茲博里重視人的感官,但他認為人審察美、丑、善、惡的能力卻不依賴于五官,而依賴于天生的內在的“第六感官”。

休謨美學思想中的核心問題是審美趣味的標準問題。

博克強調美的感性特點,認為審美是一種感性活動,但他把審美的感性根據建立在人類的基本情欲上。

2.大陸理性主義

(1)主張

理性主義強調人的理性能力,并且把這種理性能力看作人的本性和真理認識的源泉。在美學上,理性主義雖然并不否認審美活動與感覺經驗的聯系,但它更看重感覺經驗對理性、法則的尊崇和服從,總是試圖將審美現象與最高真理、純粹知識聯系起來。

理性主義擅長于運用邏輯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學思考突破了經驗描述的局限而更具理論性和普遍性。

(2)思想代表

笛卡兒以懷疑為起點,懸擱和排除感性,提出“我思故我在”,建立了審美主體,找到了審美活動的理性原則。美從整體上講就是“彼此之間有一種恰到好處的協調和適中”。

布瓦洛繼承笛卡兒唯理主義的思想傳統,并把它發展為古典主義的文學法典。

鮑姆加登在理性主義哲學基礎上創立了美學,并把美學規定為研究低級的感性認識的科學。

3.法國啟蒙主義

(1)法國啟蒙主義美學以狄德羅為思想代表,他的美學思想集中地體現于“美在關系”說。

(2)“美在關系”說

狄德羅認為,美表征著一切物體所共有的品質,這個品質就是關系,美就在關系中,以關系為轉移。

美的形態

a.第一種是同一事物內部的關系,它產生出“真實的美”,即事物內部構成的秩序、對稱、和諧的美。

b.第二種是事物之間的關系,它所形成的是事物彼此映照的美。

c.第三種是事物與人的關系,它揭示著一種與主體情感活動息息相關的美。

4.德國古典哲學

(1)地位

德國古典美學不僅是認識論階段的美學頂峰,而且也是古希臘以來西方美學的一個高峰。

(2)思想代表

康德

a.康德提出判斷力中最重要的是鑒賞判斷,即審美。

b.康德以鑒賞判斷為核心的《判斷力批判》也就是美學。《判斷力批判》的宗旨,就是以判斷力來聯系人類能力中的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以審美世界聯結自然世界和自由世界,以美學作為溝通認識論和倫理學的橋梁。

c.康德所表述的美學思想至今是人類思想史上最為深刻、最富有魅力的美學思想之一。

黑格爾

a.黑格爾認為理念直接表現為普遍性的概念或外化為客觀存在的外部對象是真,普遍的理念與它的外在感性現象直接處于統一體時顯現和映現出感性的光輝則是美。

b.黑格爾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一著名論斷。黑格爾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應是藝術,美學應是“藝術哲學”。

(三)語言學階段的西方美學

1.西方美學中的語言

(1)語言的定義

西方當代美學所說的語言是廣義的語言;它不只被理解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和手段,而更被理解為本體論層面上的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感性活動方式,以及人和世界存在意義的生成、顯現、保留、持存方式。

(2)語言的二重性

一方面是符號,能傳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意緒,顯現人和世界的存在意義;另一方面又是本體,是人的“存在的家園”,是人生在世的生存實踐。正是從這種意義著眼,西方美學史家們又常把“語言學階段”稱為“生存論階段”。

2.語言學階段的西方美學

(1)特色

語言學階段的西方美學具有自己獨特的美學問題和鮮明的理論特色,核心問題在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談論世界和人對世界的認識的。從語言入手,直探審美和藝術的本體,就成了西方當代美學區別于傳統美學的根本特征。

(2)分類

人本主義美學

a.人本主義美學將語言置于美學思考的中心地位,但它主要關注作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的語言,給予語言以本體論的崇高地位,把語言置于與存在同等的高度,并通過語言的考察來揭示審美活動中的主體的生成、構成作用,揭示審美活動的自由超越的非理性本質。

b.當代人文主義美學以人為核心、起點和歸宿來探究審美現象,其思想先導是19世紀以叔本華、尼采為代表的唯意志主義美學,直接發端是克羅齊所創立的表現主義美學,以后又產生、形成了心理學、現象學、存在主義、符號學、西方馬克思主義以及解釋學諸美學流派。

c.主要代表有克羅齊、科林伍德、柏格森、閔斯特堡、谷魯斯、立普斯、布洛、弗洛伊德、榮格、卡西爾、胡塞爾、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姚斯和伊瑟爾。

科學主義美學

a.當代科學主義美學將語言置于美學思考的中心位置,但它主要關注作為思想的表達媒介和意義的符號工具的語言,批判矛頭指向傳統美學對語言的誤用。

b.當代科學主義美學的哲學基礎是主觀經驗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思想前驅是19世紀中葉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美學和19、20世紀之交以馬赫為代表的經驗批判主義美學,基本構成包括自然主義美學、形式主義美學、語義學美學、格式塔心理學美學、分析美學、結構主義美學等,總體特色是強調經驗和實證,側重歸納法。

c.主要代表有喬治·桑塔耶納、托馬斯·門羅、英國形式主義美學家克萊夫·貝爾、瑞恰茲為代表的語義學學派、美國美學家阿恩海姆、結構主義美學。

二、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發展線索

(一)中國古典美學思想的基本特征

1.總體特征

中國古典美學的總體特征,在于它始終堅持從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一體圓融關系著眼,探求審美現象的根源、實質和含義。一定意義上,天人合一體現了中國古典美學的內在精神和主導思想線索。

2.理論特色

(1)原因:由于中國古典美學以天人合一為內在精神和思想線索,從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統一關系中思考審美現象。

(2)表現

從理論根基看,它比西方傳統美學更貼近社會倫理和日常人生,更富于倫理化和人生論的意味;

從理論取向看,它比西方傳統美學更接近深邃的宇宙人生的始源境域,顯得更加玄遠和超越;

在思維方式上,它比西方傳統美學更有整體性和綜合性;

理論的歷史行程看,它比西方傳統美學更有連貫性。

3.中國古典美學,就其精神的超越性、思維的綜合性、取向的人倫性和貫穿、滲透于其中的天人合一之靈魂來說,它比西方傳統美學更貼近審美的理論蘊涵。

(二)先秦兩漢的美學思想

1.先秦時期

(1)總體特征

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形成期與奠基期,從整體上看,是以《易》為核心的原初自然生化觀為基礎,向不同方向闡發的格局。

(2)代表性思想

《易》

《易》代表了古代中國人對自然、世界以及自然、世界形成之道的理解,這種理解也奠定了中國美學思想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感應”的觀念,其次是乾坤互補、剛柔相濟的觀念;第三是樸素健康、向上奮發的生活態度。《易》之世界觀與人生觀,啟發和奠定了整個先秦時期的哲學和美學思想傳統。

儒道

a.儒家

孔子從仁出發,聯系倫理道德的善來解釋美。孟子重心,從個體人格精神的建構來展示美與善的聯系。荀子隆禮,提出“無偽則性不能自美”的命題,揭示了人的倫理活動行為同審美的密切關系。

b.道家

道家的美學思想奠基于“道”,主張通過心齋、坐忘,超越人世間的是非、利害、得失、榮辱、禍福甚至生死,從人世的苦難中解脫出來,回到道的自然無為,以虛靜、素樸、恬淡的態度對待天地萬物,進入一種“以天合天”的自由逍遙的審美境界。

墨法

墨家和法家都以狹隘功利主義的態度來對待審美活動和藝術活動。墨家主張“非樂”,認為審美與藝術活動只能“虧奪民之衣食之財”,無補于“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此應當加以否定。法家更是以功利為尺度來衡量審美和藝術,認為審美與藝術不僅無助于物質功用,而且還“亂法”、“害用”。

2.漢代時期

(1)總體特征

漢代形成了以氣、陰陽、五行為核心的嚴謹的宇宙論結構,給整個漢代美學造成很大影響,它不僅使漢代美學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豐富和發展了先秦美學,而且使漢代美學養成了一種向外部世界擴延的氣質和氣魄。

(2)具體表現

《淮南子》在美學上把先秦儒、道兩家對內在審美人格精神的追求,轉換成為對廣大外部世界的審美追求,顯示了漢代美學的新轉向。

漢代大儒董仲舒重申了儒家以仁為美的思想,但把仁置于“天人感應”的宇宙論框架中,規定為天的屬性和意志,認為天地的美表現在天地無私地長育萬物。

相傳為公孫尼子所作的《樂記》,以音樂為言說對象,對“和”的美學思想作了三個維度的延伸。

東漢時代的《毛詩序》,則以詩歌為言說對象,吸收和運用《樂記》的美學觀念,對儒家詩論作了系統總結,對后世藝術美學思想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三)魏晉隋唐美學思想

1.魏晉時期的總體特征

(1)中國美學到魏晉才真正起步

從原始禮儀到三代以及秦漢的美學思想,大多與社會倫理政治和人生哲學緊密結合,作為一種文化形態被體認,而尚未形成獨立的體系。到魏晉,獨立的士人美學體系才產生出來,才有一種新的氣象和新的張力。

(2)魏晉:美與藝術自覺的時代

自覺的條件

a.佛教的東傳,佛理的精微影響、促進了中國固有思想方式的進步;

b.玄學的興起,玄學探討有無、言意關系,發展出了中國較純粹的形而上學;

c.文學藝術的發展,中國書法在此期達到頂峰,中國繪畫和文學得到飛速發展。

自覺的原因

a.政治的黑暗、社會的混亂,造成了個體生命的深重苦難;

b.以無為本的玄學,不但展露出一種全新的宇宙人生結構,提升了“無”的本體地位,而且彰顯了具體事物和感性個體生命的有限性;二者交織結合,激發和推動著魏晉士人的覺醒。

自覺的表現

a.審美及藝術與社會倫理有分離而獨立的傾向;

b.審美與藝術對人生的作用也不僅僅停留在教化、抒發狀態,而是又將人生境界提升到對形而上哲思體悟的超越上。

2.唐代美學的總體特征

(1)唐代美學是魏晉美學的發展。

(2)儒家美學在唐代的發展主要通過杜甫、韓愈、白居易等人來體現

杜甫在詩的創作中表現出一種志于道的儒家人格,既有溫柔敦厚的一面,又有沉郁頓挫的一面。

韓愈堅持文以載道的儒家美學傳統,又兼顧“物不平則鳴”的獨創精神。

白居易主張發揮詩的諷喻作用,以求改良政治,又把情感置于詩的根源位置,尤其在晚年趨向閑適。

(3)唐代美學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學與禪宗美學,集中體現為意境理論的創立。

(四)宋元明清美學思想

1.宋代美學

(1)宋代美學是唐代美學的進一步發展

影響宋代美學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市民階層的勃興,以市民為對象的世俗文藝的勃興,以及以市民審美趣味為核心的世俗審美心態的勃興。

(2)宋代美學的特點

追求平淡境界。

“以禪喻詩”。在禪宗說來,一切外在的事物、現象,只有作為人的自由的內心生活表現,才有真正的美的意義。

2.明清美學

(1)明代美學

從明代中葉起,資本主義出現了萌芽,美學上也形成了具有近代個性解放色彩的浪漫思想觀念。這一浪漫思想觀念的總體傾向,就是把個性情感置于文藝和審美活動的本體層面,主張在審美與藝術中直率地、大膽地表現個人的真情實感,反對因襲,崇尚獨創。這一思想以不同形式一直延伸到清代。

(2)清代美學

清代美學轉向以實學為根基,但主情說依然占有重要地位,與明中葉以來重自我、重個性、重情感的美學思潮相呼應。

(3)明清美學的新發展

在傳統文人審美思想繼續發展的同時,傳統中潛在的世俗文化風情噴薄而出,為中國審美思想增添了平凡生活的意趣、現實人生敘寫的瑰奇以及追求情感實現的浪漫。

戲劇、小說等文藝種類的發達,與從陸(九淵)王(守仁)心學蛻變而來、以李贄為代表的張揚個性、情感的學說結合在一起,推動了明清時期美學思想的新發展。

三、中國現當代美學發展簡況

(一)中國現代美學簡況

1.中國現代美學的新變化

橫向移植和譯介了西方美學,又運用西方美學觀念對中國古典美學進行縱向的反思,形成一種中西互釋的基本格局,在此格局中開啟了中國美學現代轉型的漫長歷程。

2.發展歷程

(1)清末近代之際,西學東漸之風甚熾,“美學”傳入中國

現代早期中國知識分子中,介紹西方美學用力最勤、成績最顯著者,當推王國維、蔡元培、梁啟超、顏永京、魯迅等人。

西方美學思想的引進,不僅給國人增添了新的學術參照,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中國傳統美學在中西美學思想的碰撞、交匯中真正開始了自己的現代性建構。

代表人物

a.王國維

王國維圍繞“境界”,王國維提出和闡述了物與我、意與境、虛與實、情與景、寫境與造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詩人之境與常人之境等一系列概念和命題,形成一個堅實而豐厚的理論框架,擴展和提升了中國古典美學意境說的理論內涵。

b.蔡元培

第一,蔡元培注重西方美學思想與中國儒家美學思想的融通會合,其美學思想是以美育實踐為軸心而展開和發揮的。

第二,他根據康德關于美超越一切利害計較的觀點,把美的根本特征理解為普遍與超脫,認為美育的要義正在于用美的事物來陶養人的偉大而高尚的情感和行為。

第三,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美育代宗教說”,成為中國現代美育思想的最早開拓者。

(2)20世紀20年代以后如劉仁航、呂澄、陳望道、范壽康、李石岑等。

(3)30年代以后出現了朱光潛、宗白華等人

朱光潛在《談美》、《文藝心理學》、《詩論》等著作中,運用西方美學思想中的直覺說、心理距離說、移情說、內模仿說,對審美心理和藝術創造心理作了細膩而獨到的分析。

宗白華在他的《略談藝術的價值》、《哲學與藝術—希臘大哲學家的藝術理論》、《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等論文中,對審美、藝術與人生的關系,藝術意境的生成、構成和魅力,以及中西美學特征的比較諸問題提出了精彩的見解。

錢鍾書的《談藝錄》等著作,也為中國現代美學增添了厚實的內容。

(4)40年代,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進一步中國化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極具意義和影響的文藝理論和美學文獻。同時,蔡儀的《新美學》也開始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體系化的有益嘗試。

(二)中國當代美學簡況

1.從縱向上看

(1)自20世紀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為第一階段

第一次美學大討論

這一階段,由于思想文化界極“左”路線的統治,那些明顯以西方流派為基礎的美學思想遭到了徹底批判,1956年,學界對朱光潛唯心主義美學觀的批判引出了中國當代第一次美學大討論。

第一次美學大討論的核心問題

這次大討論的核心問題是美的本質,圍繞美的本質而逐漸形成了四種不同的學術觀點或稱學派。

(2)70年代末至80年代為第二階段

第二次美學大討論

這一階段,中國當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美學熱”,展開了第二次美學大討論,討論的主題仍然是美的本質,但范圍已經擴展到美學的各個方面。

第二次美學大討論的核心問題

a.圍繞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而發生了激烈論爭;

b.由介紹引進西方美學和文藝學研究的方法而引起了“方法論”熱;

c.由引進西方現當代美學思潮而引起了文藝實踐和美學理論的變革;

d.前述持不同主張和觀點的四個美學學派分別對自己的美學思想作了進一步深化與擴展。

(3)從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中國當代美學進入第三個階段

無論是西方美學研究還是中國古典美學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拓展和深化;

開始對當代四大派美學、特別是實踐美學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對建設具有中國當代特色的美學理論作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

2.從橫向上看

依據對美的本質的不同回答,中國當代美學主要包括如下四種觀點:

(1)主觀論美學

概況

這種美學以呂熒和高爾泰為代表。呂熒一開始就把美定位于主觀意識,提出“美是人的概念”,“美是人的社會意識”,美是物在人的主觀中的反映,是一種觀念。高爾泰的基本觀點是美是主觀的,美感等于美。

評價

它把美、美的規律、美的標準全都歸結為主觀的,既不符合生活的實際,又不符合反映論的基本原則。

(2)客觀論美學

概況

這種美學以蔡儀為代表。蔡儀的基本美學思路建立在反映論的原則上。首先,他堅持美在客觀,認為事物的形象是不依賴于欣賞的人而存在的,事物的美也不依賴于鑒賞的人而存在。其次,他堅持美是典型,認為美的東西就是典型的東西,美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典型性,美的規律就是典型的規律。

評價

它雖然堅持了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基本原則,但一是具有明顯的形而上學機械性,二是把美學研究完全局限于認識論范圍,而且縮小到被動的反映論(美感反映美)上;尤其是三—美即典型的觀點,完全建立在自然事物的種屬等級的基礎上。這就使他的“唯物主義”美學觀顯得僵死、機械甚至庸俗。

(3)主客觀統一論美學

概況

這種美學以朱光潛為代表。朱光潛強調:“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態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完整形象的那種性質。”

評價

它雖然看到了主觀意識在審美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并體現出明顯的辯證精神,但它最終還是把美歸結為主觀意識的產物,而且這種“主觀”是脫離人的社會性的抽象“主觀”,在整體思路中還有“泛藝術論”的偏向,即使后來朱光潛力圖以實踐來達到主客觀的統一,其實踐概念也比較含混,容易使人理解為主觀活動。

(4)實踐美學

概況

這派美學以李澤厚為代表,其主張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認為美一方面是客觀的,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人類社會,美是客觀的社會生活屬性。

a. 實踐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為根本標志的物質生產實踐,亦即人類能動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性實踐。

b. 實踐是美學研究的根本基礎。美與美感產生形成的根源、美與美感的本質,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才能洞明。

c. 實踐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自然的人化與內在自然的人化,或者叫做客體自然的人化與主體自然的人化。

d. 美與美感都是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誕生出來的,是社會歷史的成果。但是,李澤厚反復強調,從實踐到審美,必須經過許多中介,而不能直接用實踐對審美加以解釋。

評價

a.積極影響

第一,實踐美學是中國當代美學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的學派,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上升至中國美學主導地位的學派,它是具有中國當代特色和原創精神的美學理論。

第二,這一美學理論致力于突破機械的反映論原則和非社會性的主客統一觀念,而到人類的社會實踐中,到人向人生成、自然向人誕生的歷史進程中審察美與美感的發生、建構和流變,從而在人類學本體論層面對美與美感作了相當深刻的闡釋和概括。

b.不足之處

第一,把實踐概念僅僅限于物質生產勞動,而把人類其他的實踐形態排除在外。

第二, 偏重于美與美感在人類總體實踐中的歷史生成,而較為忽略它們在感性個體生存實踐中的當下生成。

第三,有把美的本質與起源混為一談的傾向。

第四,整體框架還沒有超越認識論美學,在一些重要問題上還存在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思考方式的痕跡。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山县| 团风县| 泉州市| 双峰县| 合川市| 宜章县| 清远市| 波密县| 阿克苏市| 福泉市| 格尔木市| 玛曲县| 隆昌县| 高青县| 垣曲县| 荔波县| 开原市| 辽阳县| 大田县| 鄯善县| 佛冈县| 正宁县| 邢台市| 康马县| 云南省| 元朗区| 靖州| 勐海县| 五峰| 库尔勒市| 龙陵县| 监利县| 随州市| 大同县| 崇信县| 信宜市| 闽侯县| 普宁市| 昌黎县| 洪湖市|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