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道俊《教育學》(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3056字
- 2020-09-14 14:02:01
第1章 教育的概念
1.1 復習筆記
教育分為廣義的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強人的體質的活動。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現實和未來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主動地學習,積極進行經驗的改組和改造,促使他們提高素質、健全人格的一種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適應一定社會的需要,促進社會的發展,追求和創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一、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這一質的規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于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于生產勞動。
2.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現象,在其他動物界是沒有的。
3.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的成長。同時,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它的目的在于影響和促進人的發展,培養人的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養人是教育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的根本區別。
4.教育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范疇,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積累的知識越來越豐富,教育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也就越來越顯著。在不同時代不同的人那里,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的認識與取向有不同的理解與選擇,因而對教育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設想與實施。這些教育并不都有利于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但從教育歷史發展的總的趨勢看,從教育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意義看,特別是從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現代社會對教育的基本需要看,可以認為教育的發展同人類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學生。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的主體。
3.教育中介系統
教育中介系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聯系與互動的紐帶,是開展教育活動的內容和方式。
(1)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是教育者用來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響物,它是根據教育目的,經過挑選和加工的、最有教育價值和適合受教育者身心發展水平的人類科學文化成果的結晶。它主要體現在課程、教科書、教學參考書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載體中,還體現在經過選擇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環境中。
(2)教育活動方式
教育活動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組合與教育工具和手段的應用,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動態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認為,教育活動方式就是教育活動本身。它大體上關涉四個相互制約的環節:
①教育活動的實際目的,其中包括教育者的活動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活動目的;
②與教育內容、活動目的相適應的心理和行動的活動方法與方式,其中包括教育者的活動方法與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活動方法與方式;
③對教育活動過程和效果的評價,其中包括對教育者、受教育者活動的評價和受教育者個性素質所獲發展與提高狀況的評價;
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和關系。
三、教育的歷史形態
1.古代教育
(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進行的
在原始社會里,由于生產力水平很低,教育還沒有從社會生活中分化成為專門的事業,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專職教育人員,而是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進行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雖然有了學校教育這種新的教育形式,但絕大多數人仍然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進行教育。這是古代教育的基本方式。
(2)古代學校的出現和發展
①學校產生的歷史條件
a.社會生產日益發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脫離生產勞動專門辦教育和受教育;
b.社會事務日漸復雜,需要培養專門人員進行管理;
c.文字的產生,文化知識更加豐富,有了更便利的學習條件和更豐富的學習內容,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組織有計劃的專門教育機關,于是產生了學校。
②古代的學校教育形態的特征
a.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與生產勞動脫離的;
b.學校教育為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所壟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c.學校成了統治階級培養統治人才的場所;
d.學校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學和治人之術;
e.教學的組織形式是采用個別教學;
f.學校與社會生活脫離。
(3)教育階級性的出現并不斷強化
從學校產生之時起,教育便具有了階級性,成為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工具。教育的階級性不僅體現在教育權和受教育權上,而且體現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師選擇與任用等方面。
(4)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奴隸社會中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分離與對立的狀況,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現為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的脫離。封建社會強化了這一傳統。隨著社會生產和文化的發展,這一傳統越來越成為限制社會生產和技術發展、限制教育發展與人的發展的消極因素。
2.現代教育
(1)學校教育逐步普及,學校教育的外延不斷豐富
現代社會的學校教育從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在一些先進的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學校教育的普及將古代的少數人壟斷的學校教育轉變為現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學校教育,這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大發展。它既對社會的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滿足了人的發展需要,促進了人的解放。
同時,學校教育的外延不斷豐富,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又出現了函授、廣播、電視、網絡等形式的教育,使得以往的學校教育的概念又有了新的發展。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隨著大工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隨著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對教育權的爭取,隨著現代社會管理方式的變化,各國都強調保障“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使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這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進步,但階層的、種族的、性別的歧視仍遠未清除。
(3)教育的生產性不斷增強
現代學校教育日益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促使現代教育成為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也成為科學知識再生產和發展科學技術的重要手段,對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和增加社會財富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現代教育具有明顯的生產性。現代教育的生產性和經濟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教育改革因此被看作是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條件。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現代教育興起以后,特別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隨著學校大量增加,學校制度、課程設置、考試制度等措施應運而生,促使規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①“制度化”的優點:隨著教育“制度化”的實現,在教育系統中,各級各類學校、各種社會教育機構及教育實體內部的教育活動、教育過程,都形成一定的標準。在教育系統、教育實體與教育過程中,按標準和規則操作,并逐級實行規范管理,盡可能排除教育系統、教育實體和教育過程以外的種種干擾,使教育活動有序地開展。
②“制度化”帶來的弊端:一是劃一性,即標準化,使正規教育變得“機械死板”;二是封閉性,即以自身特有的標準、規則和規范,構筑壁壘,形成對其他系統、其他實體和其他過程的排他性,使正規教育變得“保守狹隘”。
3.未來教育
強調教育要以人為本、為人的發展服務,要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趨勢。
綜上所述,教育發展的歷史充滿了斗爭和曲折,但從發展趨向上說,人的教育權是逐步擴大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科學理性和人文精神因素是逐步增強的,人的發展和人的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是逐步凸現的;教育總是致力于培養和提升人的主體性,提高人的自覺性與創造性,提升人的地位與作用,推動社會的發展與前進,不斷更新屬于人的世界。
-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修訂版)課后習題詳解
- 2014年經濟師《農業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2013年真題及詳解】
-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理論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5.6小時高清視頻】
- 王天一《外國教育史》(修訂本)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復試)及詳解
- 孫國華《法理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濮良貴《機械設計》(第9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9小時高清視頻】
- 陳孝彬《教育管理學》(第3版)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國際商務碩士(MIB)考試《國際商務專業基礎》重點院校考研真題詳解(第2版)
- 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黎民《公共管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夏書章《行政管理學》(第6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山大學教育學院837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9年GMAT語文高分特訓500題【命題分析+答題攻略+強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