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  論

0.1 復習筆記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有多種選擇,可以分別是教育規律或教育價值觀念或教育藝術,也可以兼及教育規律、教育價值觀念、教育藝術及其統一。之所以如此界定,主要原因如下:

1.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由教育的特點決定的

教育是為培養人而人為建構的社會活動系統,它的核心問題是引導和規范人的發展,是解決培養什么人和怎樣有效培養人的問題。

(1)教育是有規律的。教育規律是指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具有本質性的聯系,以及教育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

(2)教育不只是一種有規律的活動系統,它同時也是一種有價值取向的活動系統。諸多教育學流派的林立,首先不是由于對教育規律認識的分歧,而是由于所持方法論立場和教育價值觀念的不同所致。

2.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由教育學的特點決定的

教育學就是通過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1)教育學區別于教育方針、政策。教育學的任務在于揭示教育規律,探討教育價值觀念和教育藝術,故它與教育方針、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針政策是人們根據一定的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而制定出來的,體現國家意志,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是必須遵照執行的。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重在理論的研究與探索,存在廣泛的討論空間,它可能成為制定教育方針政策的依據,但并不一定體現國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

(2)教育學不等同于教育經驗匯編。教育經驗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教育學從教育經驗中總結出教育規律、教育價值觀念乃至教育藝術,將教育的實踐經驗提高到理論高度。

  二、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1.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教育學處于萌芽階段,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教育學的萌芽期,對教育問題的研究已經開始,但研究還不是很完整。所謂研究,實際上只是對教育經驗的總結或是對教育事實的記述、描繪,研究成果則散見于哲學、政治著作中。

萌芽期的主要特征:教育學尚未形成獨立的形態,還沒有從哲學、政治學、倫理學中分化出來。

2.教育學的獨立形態階段

資產階級教育家為了闡明他們的教育主張,總結了教育方面的經驗,寫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現了理論體系比較完整的教育家,教育學逐漸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

(1)教育學獨立的條件

前人教育經驗的總結和教育知識的豐富積淀;

17~19世紀教育實踐,特別是師范教育發展的客觀需要;

近代以來科學分類發展的總趨勢和一般科學方法論的確立;

近代一些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們的不懈努力。

(2)教育學獨立的標志

研究對象方面,教育問題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

使用的概念和范疇方面,形成了專門反映教育本質和規律的教育概念、范疇以及概念和范疇的體系;

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方面,出現了一些專門的、系統的教育學著作;

組織機構方面,出現了專門的教育研究機構。

(3)教育學獨立時期的標志性著作

英國學者培根在《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提出;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統的教育學著作《大教學論》(1632);

英國哲學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話》(1693),提出了完整的“紳士教育”理論;

法國思想家盧梭出版了《愛彌兒》(1762),表達了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康德論教育》(1803)一書中明確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須成為一種科學”和“教育實驗”的主張;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寫作《林哈德和葛篤德》(1781~1787),提出“使人類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

德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學》(1806)被公認為是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

3.教育學的發展多樣化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心理學、社會學、法律學等經驗學科逐漸興起。教育學不僅從這些學科吸取有關的研究成果,還利用這些學科的研究方法取向研究教育問題,使教育學向實證的社會科學轉化。

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人們所處的社會條件不同,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育學,并形成了許多門類。下面是這個時期最著名和影響較大的幾本教育著作:

(1)1861年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家、社會學家斯賓塞出版的《教學論》;

(2)1908年德國教育家拉伊出版的《實驗教育學》;

(3)1916年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說的創始人杜威出版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4)1939年蘇聯的凱洛夫出版的由他主編的《教育學》;

(5)1930年我國的楊賢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綱》。

4.教育學的理論深化階段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國的教育學在不同的思想體系指導下,都有新的發展,在理論上都深化一步,出現了幾本有代表性的教育著作:

  (1)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制定出的《教育目標的分類系統》;

  (2)1963年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發表的《教育過程》;

  (3)1975年蘇聯心理學家、教育家贊科夫出版的《教學與發展》;

(4)1972年以來,蘇聯連續出版的巴班斯基的幾本系列著作《教學過程最優化》。

三、教育學的研究方法

常用的教育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歷史法、調查法、實驗法、統計法等。

1.歷史法

歷史法是從事物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去進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實質和發展規律的方法。

(1)歷史法的步驟

搜集史料:史料包括文字的和非文字的兩種;

鑒別史料:在研究問題時,對搜集到的史料,進行鑒別,去偽存真;

分類史料:按照不同的方式對史料分類,以便于問題的研究。

  (2)運用歷史法研究教育問題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堅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把歷史分析和階級分析結合起來;

  正確處理批判與繼承的關系。

2.調查法

教育調查是了解教育情況、研究教育問題的基本方法。

(1)教育調查的分類

全面調查:是用來調查某一事物和現象在某一地區的全面情況或對某一單位全面情況的了解。

重點調查:是選擇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對象特征的單位進行調查。

抽樣調查:是從總體所包含的全部個體中隨機抽出一部分個體作為調查的對象,借以推斷、說明總體的一種調查。

個案調查:是對一個事件或一個學生進行調查。如果這種研究是長期的調查研究,又稱跟蹤調查。

(2)經常采用的調查方法

  觀察: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感知的過程,通過觀察可以獲得對研究對象的直接認識。

  談話(口頭訪問):談話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的問題,通過與教師、學生、學校領導或學生家長等人的談話,了解研究問題的產生原因和歷史情況,以及他們對問題的看法和態度。

  查閱學生作業和教育文件資料:學生的作業和教育文件資料對于教育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

  問卷:問卷法是研究者將研究的問題編制成許多問題或調查表的形式,發給被調查者填寫。

3.實驗法

教育學中所使用的實驗法,一般是自然實驗法,也稱為教育實驗法。

(1)教育實驗法的概念

教育實驗法是研究者根據對改善教育問題的設想,創設某種環境,控制一定條件所進行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

(2)教育實驗法的種類

  單組實驗法:是在一個組或一個班、一個年級、一個學校里進行實驗,將實驗前的情況與施加實驗因素(因子)后的情況作比較,以檢驗實驗因素發生的效應。

  等組實驗法:是采取兩個情況相等或相似的組或班、年級、學校進行實驗,一組施加某種實驗因素,稱實驗組,另一組不施加某種實驗因素,稱控制組或對照組,將兩組所得結果進行比較,以判定實驗因素所發生的效應。

循環實驗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分別為:

第一,將一種實驗因素先在甲組(班)實驗一個時期,后在乙組(班)實驗一個時期;將在甲組實驗后的成績與在乙組實驗后的成績相加,將甲組未施加實驗因素時的成績與乙組未施加實驗因素時的成績相加;再將這兩個成績之和相比,以判定實驗因素的效應。

第二,將兩種實驗因素輪換在兩組中進行實驗,最后將各實驗因素在各組實驗的成績相加起來,進行比較,以判定哪種實驗因素效果好。

4.統計法

統計法是數量分析的一種方法,包括對數學資料的搜集、整理、計算和分析等一系列的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充市| 雷山县| 湛江市| 永春县| 伊宁市| 漳平市| 罗田县| 南投市| 秦皇岛市| 南靖县| 石狮市| 三明市| 辽宁省| 正镶白旗| 鄂托克旗| 克拉玛依市| 鄱阳县| 醴陵市| 恩施市| 铜山县| 怀柔区| 乳源| 定结县| 叙永县| 新郑市| 忻州市| 西安市| 临海市| 昆明市| 曲周县| 新蔡县| 勃利县| 凉山| 钦州市| 门头沟区| 贵阳市| 阿图什市| 汶上县| 榕江县| 双江|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