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3  考研真題與強化習題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1.決定教育性質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產力發展水平   B.社會意識形態

C.政治經濟制度  D.民族文化傳統

2.決定教育性質的根本因素是(  )。

A.生產力  B.生產關系

C.生產方式 D.政治制度

3.涂爾干說:“教育是成年一代對社會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輕一代所實施的影響。其目的在于,使兒童的身體、智力和道德狀況都得到激勵與發展,以適應整個政治社會在總體上對兒童的要求,并適應兒童將來所處的特定環境的要求。”這種論斷正確地指出了(  )。

A.教育具有社會性   B.教育是社會復制的工具

C.教育要促進人的個性化    D.兒童對成人施加的影響不是教育

4.決定教育領導權的主要因素是(  )。

A.社會生產力   B.政治經濟制度   C.文化傳統   D.科學技術

5.關于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說法錯誤的是(  )。

A.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B.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教育結構

C.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發展與改革

D.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6.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對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具有能動作用,這就是教育的(  )。

A.絕對獨立性   B.相對獨立性   C.歷史繼承性   D.生產性

7.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而憑空產生,后來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礎上向前發展。這說明教育具有(  )。

A.絕對獨立性   B.相對獨立性   C.歷史繼承性   D.生產性

8.教育要解決的問題是把人類積累的生產斗爭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精神財富,形成受教育者的個性。這說明(  )。

A.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B.教育是一種轉化活動的過程

C.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D.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

9.《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對世界教育發展的狀況作了總結:“現在,教育在全世界的發展正傾向先于經濟的發展,這在人類歷史上大概還是第一次。”教育的發展所以要超前于經濟發展,這是因為(  )。

A.教育的周期性長,未來經濟建設需要的人才,必須提前培養

B.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C.教育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經濟

D.教育是一種獨立的社會活動,它有自身的特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10.下列不屬于教育相對獨立性的表現的是(  )。

A.教育是一種轉化活動的過程

B.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C.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

D.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手段

11.不能突顯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戰略地位的是(  )。

A.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B.科教興國

C.教育是一種“消費事業”   D.國興科教

12.人的發展總是受到社會的制約,這意味著(  )。

A.教育要堅持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確定不應從個人出發

D.教育要為社會生活做準備

13.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教育是形成人力資本的重要力量。這一理論的主要缺陷是(  )。

A.忽視了教育的其他社會功能

B.有教育萬能論的傾向

C.忽視了勞動力市場中的其他篩選標準

D.夸大了教育對人力資本的作用

1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  )。

A.學會關心   B.學會生存

C.學會創造   D.學會交往

參考答案:

1.C  2.A  3.A  4.B  5.D  6.B  7.C  8.B  9.A  10.D  11.C  12.B  13.C  14.B

二、名詞解釋

1.教育的生產性[首都師大2003研]

答:教育的生產性是教育的一種屬性。它主要表現為: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人是社會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人要成為生產力,必須首先具有一定的生產知識和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發展、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的獲得都需要通過教育。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手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需要改進生產工具和提高勞動者的質量。勞動者受教育的程度是衡量勞動者質量的標準。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生產工具不斷更新,生產工藝不斷變動。勞動者只有不斷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才能適應這種變動并在現代生產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教育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和發展要通過教育。教育不僅傳授科學技術知識,而且擔負著創造科學技術知識的任務。

2.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杭州師范大學2011研,北航2006研,浙大2006研,北師大2004研,華中師大2004研,武大2003研]

答: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教育的一種屬性。它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具有獨立于政治、經濟等其他社會現象的性質。教育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定社會的教育不僅受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生產力的制約,也可反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生產力等社會現象,促進或阻礙它們的發展。教育是人類延續、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其存在的必然性不因政治、經濟制度的更迭而改變。教育的發展不僅受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還要服從于自身內在的規律。教育本身具有繼承性。教育的思想、制度、內容和方法,盡管受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所制約,但又是從以往的教育發展而來的,都與以往的教育有著淵源的關系,都帶有自己發展歷程中的烙印。教育具有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的發展,并非完全同步。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于人們的思想意識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內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的發展;另一種情況是,由于認識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根據社會發展的趨勢,預見到教育發展的方向,在舊的政治經濟制度下,也可能出現新的教育思想。

三、簡答題

1.教育與社會的功能性關系。[西南師大2003研,上海交大2002研,蘇州大學2004研]

相關試題:結合實際,論述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北航2008研]

答:教育與社會的功能性關系實質上是指教育與各種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具體內容參見本章復習筆記。

2.論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在經濟功能上的區別與聯系。[首都師大2007研]

答:教育體系按內容或培養性質分為兩大類: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形式,在其經濟功能上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1)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在經濟功能上的區別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成本及收益不同

普通教育所需的時間長、投資多、成本高,其在經濟上的收益較多地具有間接性。職業教育則可在短時間內,以較少的成本培養出經濟發展所需用的、各種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其在經濟上的收益較多地具有直接性。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經濟增效方式不同

普通教育在經商的增效功能是間接的,而職業教育在經濟上則有直接增效的功能。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是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勞動力再生產的“母體”,它周期短、見效快,有著明顯的經濟效益,對社會經濟的延續和發展具有更直接的影響。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對就業增長的貢獻不同

普通教育更多關注的是對文明的傳承、學術的素養以及人格的塑造,并不直接面向市場的需求提供所需的技術。而職業教育則側重于對技術的掌握,它隨市場對各種專業技術人才需要的變化而變化。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在勞動力就業上有平衡功能。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對勞動力市場的調節功能不同

普通教育的專業設置及其招生一般是在國家的計劃之中,不隨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化。職業教育能夠調節對人才的供求關系,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培養多規格、多專業、多類型的人才,是培養初、中級技術人才和勞動后備力量,同時在調節社會勞動力的供求關系、緩解失業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2)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經濟功能上的聯系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都擔負著勞動力再生產的任務。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都具有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完善的作用。

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具有一定的交互影響,即兩者在經濟上的功能可以達到互補,并且在現實中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職能并不能完全分開,兩者在相互的借鑒和影響中共同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人才。

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都是科學技術再生產的一種手段和途徑。

四、論述題

1.試評我國曾出現的教育政治化和教育市場化的傾向。[南開大學2004研]

答:(1)兩種傾向的基本內涵

教育政治化是我國很長時期存在的一種現象。政治選擇決定政府行為,政府行為影響教育結果。教育與政治歷來保持著緊密的聯系,政治的需要往往就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屬點,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造就統治人才。

教育市場化的觀念認為:教育作為一種產業,應當通過產業經營的方式盤活教育存量、擴大教育增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教育市場開放以后,教育的內在質量成為衡量競爭、生存發展能力的重要尺度,這也正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在政府與市場的作用方面,政府配置資源能夠實現公平但效率不高,市場配置資源效率較高但不能體現公平。在改革過程中,應將兩種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引入市場機制,加大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的作用,但教育是不能搞產業化或市場化的。

(2)對兩種傾向的評價

教育政治化在把握教育總體方向,為教育提供堅實的基礎和指導,為國家建設服務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表現尤為突出。但同時也極大地束縛了教育的活力,制約了教育的發展。因為教育發展的趨勢應該是多元化的。

教育市場化對促進辦學多元化,增強教育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等方面有重要意義,但是由此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比如許多教育經營者片面追求利益,造成了教育市場的混亂,這些都需要規范。

2.用教育與社會關系原理,結合現實,說明高等教育與國家競爭力的關系。[北航2005研]

答: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主要包括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競爭力等多方面的內容。國家的競爭力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展,但同時高等教育又在國家的生存與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1)高等教育和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關系

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高等教育的發展

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規模以及結構等最終是受一個國家生產力發展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生產力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物質基礎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提條件,同時,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也對教育提出客觀要求,其中既有社會方面的,也有個人方面的。

第二,社會生產力對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內容和手段有決定作用。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和造就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培養人才的規格最終是由一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制約的。同時,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更新,也必然帶來高等教育內容和手段的發展完善。

第三,社會生產力決定著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和水平,決定著培養各種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高等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現實條件。社會所能提供的物質基礎直接制約著高等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高等教育發展是無法脫離一個國家的現實的國際競爭力的。

高等教育對提升國家的經濟競爭力有重要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能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為國家提供一支能在科學上有發現、在生產技術上有發明的科學研究和設計隊伍,并且這支隊伍掌握和運用了先進生產方法的重大突破。高等教育培養的高級專門人才將直接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在提高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和綜合國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第二,高等教育是科學技術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是實現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并且通過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擴大科學知識的再生產,使科學知識得到普及,先進的生產經驗得到推廣,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在高等教育不斷走向普及化、大眾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在這一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

第三,高等教育是產生新的科學技術知識的手段。高等教育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發揮著創造、發明、推動科學技術進步的功能。高等教育不僅是教學機構,也是重要的科研和生產單位。教學促進科研、科研提高教學,這使高等教育機構成為出人才、出成果的重要基地。

(2)高等教育和國家政治競爭力的關系

高等教育的政治基礎

第一,社會政治通過政治組織機構或團體,決定著教育的領導權和支配權。一方面掌握政權的階級,必然掌握著社會物質和精神生產資料,也就掌握著教育的領導權和支配權,使教育為本階級服務。另一方面,從政治、組織上直接領導控制教育。國家的政治狀況和競爭能力制約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第二,社會政治通過法律形式,對高等教育發揮制約作用。一方面通過法律形式爭取受教育權利。另一方面掌握政權的階級,都要充分利用各種法律手段,包括教育立法,控制教育的領導權,確立符合本階級意志要求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方法。

第三,社會政治通過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制約著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內容。國家通過政治宣傳,設置政治理論課、公民課,組織政治活動等形式,直接對高級專門人才的政治立場、世界觀、人生觀以及道德行為習慣施加影響,從而培養政治統治所需要的人才。

高等教育對提升國家政治競爭力有重要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通過培養人才為社會政治服務。任何階級和時代都要通過教育來造就合格的公民和統治人才,從而使受教育者具備階級或時代所希望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和思想意識。特別是高等教育所造就的人才中一部分要進入社會上層建筑領域,組織管理國家各項事務,這部分人才對社會政治的發展有更為直接的作用。

第二,高等教育對社會政治有制造輿論的功能。一方面高等學府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聚集的地方,師生對社會政治上的各種主張、思潮做出反應,對于進步的符合時代潮流的政治觀點和政治變革,進行積極的學習、研究和宣傳,擴大其影響,從而促進社會政治進步和變革。另一方面學校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對社會政治的決策,即政治路線、方針、政策的確定有咨詢作用。

第三,高等教育具有推進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功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普及化、大眾化、民主化、法制化,這正是社會民主化的重要體現。同時,高等教育還有通過傳播民主政治,啟發激勵人們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等功能。高等教育不僅有傳播民主政治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創造民主政治的機制和作用,是社會民主政治的發源地。

國家法制的健全、民主的普及、思想的統一對于提升國家政治地位、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有重要作用,而高等教育在其中發揮著重要影響。

(3)高等教育和國家文化競爭力的關系

高等教育的社會文化基礎

第一,社會文化背景對高等教育有重要影響。一個國家的人民文化水平越高,對教育的需求程度也就會越高,而且文化的社會背景也對學校教育與社會聯系發生影響。文化的發展,會加強高等教育和社會生活的聯系,從而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二,民族文化傳統對高等教育有重要影響作用。民族文化傳統對高等教育傳遞的具體內容有制約和影響作用。同時民族文化傳統的核心即價值觀念和取向,將極大影響著人們對現代教育目的的確定、教育地位的認識和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的選擇。

高等教育對提升國家文化競爭力的重要作用

第一,高等教育對社會文化有保存、傳遞功能。教育對社會文化的保存、傳遞作用,是通過教育對社會文化的選擇、整理過程實現的。這促使人們更好地習得更多的社會文化,促進個體的社會化。

第二,高等教育對社會文化有傳播、交流功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文化傳播交流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徑和手段。民族間文化的傳播交流,不僅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繁榮。

第三,高等教育對社會文化有創造、更新的功能。通過高等教育能創造人們的新思想、新觀念,形成社會文化;教育通過發展科學技術,為社會創造新的科技成果、發展社會文化;教育為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具有創新精神的各方面人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寨沟县| 河津市| 孙吴县| 池州市| 常德市| 图木舒克市| 弥勒县| 溧水县| 全州县| 剑川县| 温宿县| 长白| 忻州市| 石家庄市| 呼和浩特市| 灌云县| 桂阳县| 福鼎市| 莱西市| 会泽县| 道真| 安陆市| 临泉县| 精河县| 旬阳县| 寿宁县| 崇州市| 宝山区| 林芝县| 鲜城| 清镇市| 家居| 渝中区| 宁德市| 兰州市| 柘城县| 五常市| 巴南区| 达日县| 砀山县|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