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道俊《教育學》(第6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5352字
- 2020-09-14 14:02:02
第3章 教育與社會發展
3.1 復習筆記
一、教育的社會制約性
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
(1)生產力制約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2)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人才的培養規格和教育結構;
(3)生產力的發展促進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的發展和改革。
2.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性質制約教育的性質;
(2)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制約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制約教育的領導權;
(4)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制約受教育權;
(5)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制約教育內容、教育結構和教育管理體制。
總之,教育的性質、宗旨,領導權與受教育權,乃至于教育的內容、結構與管理體制都是受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所制約的。因此,在階級社會里,“超階級”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3.文化對教育的制約與影響
文化,即一定社會民族的文化,它包括文化觀念和行為模式兩個方面。同政治、經濟相比,文化對教育的制約與影響具有廣泛性、基礎性、深刻性與持久性。
(1)文化知識制約教育的內容與水平;
(2)文化模式制約教育環境與教育模式;
(3)文化傳統制約教育的傳統與變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環境等因素對學校教育也產生一定的制約和影響。
二、教育的社會功能
1.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
(1)含義
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是指教育通過開發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社會化,引導人的社會實踐,不僅使人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且能夠推動社會的改革與發展。
(2)歷史發展
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①原始社會,教育主要起著勞動經驗和生活規范的傳承作用;
②古代社會,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成為學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教育的經濟功能一直不受重視。
③至近代,教育的政治功能依舊受到重視,但經濟功能被不斷強化與彰顯,文化功能則相對衰落。
④現代社會,人們開始重視人的合理生存與人的全面發展。因此,社會進步越來越要求充分認識與全面發揮教育的多種社會變遷功能。
(3)表現
①教育的經濟功能
a.教育是使可能的勞動力轉變為現實的勞動力的基本途徑;
b.現代教育是使知識形態的生產力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的一種重要途徑;
c.現代教育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
鑒于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在當代被人們視為一種投資,一種人力資本,是提高國民收入和個人收入的一個重要因素。
②教育的政治功能
a.教育通過傳播一定的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完成年輕一代的政治社會化;
b.教育通過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進政治體制的變革與完善;
c.教育通過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推動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
d.教育是形成社會輿論、影響政治時局的重要力量。
③教育的生態功能
生態指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條件和狀況,亦稱生態環境。現代教育的生態功能要求:
a.樹立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
b.普及生態文明知識、提高民族素質;
c.引導建設生態文明的社會活動。
④教育的文化功能
a.教育對文化的傳遞;
b.教育對文化的選擇;
c.教育對文化的發展。
2.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
(1)概述
①含義
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是指社會成員通過教育的培養、篩選和提高,能夠在不同的社會區域、社會層次、職業崗位、科層組織之間轉換、調整和變動,以充分發揮其個性特長,展現其智慧才能,實現其人生抱負。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對個人、社會以及教育自身都有著重要意義。
②分類
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按其流向可分為:
a.教育的社會橫向流動功能,是指社會成員因受教育和訓練,能夠在社會區域、職業崗位與社會組織中作水平的流動;
b.教育的縱向流動功能,是指社會成員因受教育的培養與篩選,能夠在社會階層、科層結構中作縱向的提升,改變其社會層級地位與作用。
(2)歷史發展
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古代社會,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只能在統治階級內部一個較小的范圍中進行。到了現代社會,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愈顯重要。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的不斷強化,使教育日益成為激勵社會成員奮發圖強、不斷進取的動力,不僅在很大限度上引導著個體素質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而且影響著社會結構局部或整體的變化。這一功能的充分發揮,使社會成員的職業崗位與社會地位從決定于政治權力、物質財富,逐步轉移到決定于個人的素質,顯然是一種巨大的歷史進步。在當代,教育能否充分發揮這一功能,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甚至成為社會生死攸關的問題。
(3)在當代的重要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提升,對個人的社會流動起著基本的主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①教育已成為現代社會中個人社會流動的基礎;
②教育是社會流動的主要通道;
③教育的流動功能關乎人的發展權利的教育資源分配問題。
應當指出,教育功能的實現,不僅有賴于自身的素質,也有賴于社會條件,有賴于社會給予人的就業機會和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的機制和空間。
3.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1)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與流動功能的區別與聯系
①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與流動功能的區別
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與社會的流動功能是性質不同的兩種功能,二者有嚴格的區別:
a.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是就教育所培養的社會實踐主體在生產、科技、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發揮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會整體的存在、延續、演變和發展。
b.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是就教育所培養的社會實踐主體,通過教育的培養和提高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個人能動性、創造性的弘揚,以實現在職業崗位和社會次層之間的流動和轉換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會個體的生存與發展境遇的改善。
②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與流動功能的聯系
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與教育的流動功能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二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為社會流動功能的產生奠定了客觀基礎,并為其實現開拓了可能的空間;而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的實現程度,既是衡量社會變遷的價值尺度,又是推進社會變遷的動力。二者的互動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體現了教育對社會發展日益增強的能動作用。
(2)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①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作為社會一個子系統的教育,它對社會的能動作用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性,它的發展也有其連續性和繼承性。這主要表現為:
a.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動,主要通過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會;
b.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動特點、規律與原理;
c.教育具有自身發展的傳統與連續性。
②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社會功能與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一致的,這主要表現在:
a.教育為適應社會的生存與發展而產生、發展,受社會發展的制約,具有對社會的依存性;
b.教育還是一種主體性的實踐活動,在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具有主體自身的價值取向與行為選擇,由此實現著教育的社會功能,并表現出自身的相對獨立性。
三、教育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
1.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
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符合我國社會的歷史走向和現代特點,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
①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意味著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因為:人是目的,社會的發展是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人是社會歷史的能動的創造者;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是互動的。
在現代社會,立足于人的現實生活,立足于當代中國的社會走向和所面對的國際環境,緊緊抓住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智德美體全面發展的個性素質的培養,讓他們成長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善于適應生活,審視生活,選擇生活,不斷創造適合民族、人類生存的新世界,也就抓住了教育的主旨,既凸顯了教育的特點,又把握了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
②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還意味著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主體。因此,教育必須尊重人在自我教育、自我發展中的主體地位。
(2)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意義。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①教育的基礎性,實質上是指人的素質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
②教育的先導性,是指教育的發展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引領作用。在工業化后期,在知識經濟來臨的時代,知識對經濟增長具有決定性作用,從而要求轉變為先教育,后經濟。
③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發展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響。
2.科教興國與國興科教
實現科教興國,前提在國興科教,關鍵在國興教育,教育為本。
(1)國興教育的重大舉措和巨大成績
①恢復高考和高校擴招
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我國已經進入了世界上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因此,恢復高考以及后來的高校擴招,實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的一項奠基工程。
應當承認,目前的高考雖已經過某些改革,卻仍存在不少弊端,還需要繼續深化改革。高考的改革主要在于厘清質量要求和妥善地把握對質量的評價。這對于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對基礎教育的“指揮”,對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體現,都會起到積極作用。
②普及義務教育的立法
1985年通過、1986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法》),使義務教育納入法制軌道。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對《義務教育法》作了修訂。修訂后的《義務教育法》8章63條,對義務教育的性質、經濟保障、政府責任、管理體制、法律責任追究等,均作了進一步規定,這對義務教育權利起到了法律保障作用。
③對貧困學生的國家資助體系的建立
近些年,我國高速建立了對貧困學生的資助體系,為實現“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這一目標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a.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同時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和寄宿生生活補助。這一政策把農村義務教育納入國家財政保障范圍,不僅劃撥教育事業費,而且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補助,由政府承擔農村義務教育的全部責任。這一根本轉變,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b.對中等職業教育,設立國家助學金,將資助所有全日制在校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形成國家助學和學生工學相結合以及頂崗實習、半工半讀、學校減免學費等多種形式的資助體系。
c.對高等教育,1955年國家下發了《關于對普通高等學校經濟困難學生減免學雜費事項的通知》,此后,我國為此采取了系列的積極措施,現在已初步建立起“獎、助、貸、補、減”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④教育事業的巨大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教育事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我國學校教育的普及與提高在加速,高等教育也在大眾化道路上迅跑,正朝著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前進。
(2)國興教育面臨的問題
①教育公共投入嚴重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投入嚴重偏低,虧缺甚大,農村教育尤甚。近些年,教育經費雖有較大增長,但仍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②教育公平面臨嚴峻挑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教育公平上取得了極其巨大的成就。但在我國當前社會急劇變革時期,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突出問題:
a.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問題。關注與促進城鄉與地區差距的縮小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
b.農民工子女受教育需要妥善解決的問題。它包括兩種情況:一是“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二是“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
c.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引發的教育機會不公平問題。表現在:城鄉、地區、校際教育數量與質量的嚴重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供應的嚴重不足,教育機會嚴重的不公平。在這種情況下,群眾不得不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作出無奈的選擇,應試與反應試、擇校與反擇校成了博弈的重心。
(3)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①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奠基工程,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保障和創造潛能的發揮,始終居于教育事業“重中之重”的地位。而義務教育的重點、難點又在農村。為了實現義務教育的公平,必須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a.要鞏固和完善近年來建立起來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教育公共投入應繼續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由國家切實地全面地負責農村義務教育經費。
b.要建立義務教育學校建設的基本指標體系或質量底線,切實保障并大力改善農村學校和城市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
c.要積極擴大優質教育面,著力引導和扶持農村學校、薄弱學校轉化為優質學校,鼓勵已有的優質學校辦得更好,辦得更有特色。
總之,義務教育還要繼續普及和鞏固,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要讓百分之百的適齡兒童、少年都樂于上學,讀至畢業,有所收獲,全面合格,要讓高質量的學生越來越多。
②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學生就業和支撐現代化建設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須把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
③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高等教育處于整個教育發展的龍頭地位,高等學校既是數以千萬計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所”,又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觀念創新的“發源地”,在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綜合國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2020年考研數學(一)考試大綱解析
- 曹沛霖《比較政治制度》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張日昇《咨詢心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徐恒鈞《材料科學基礎》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李心天《醫學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大學數學系《高等代數》(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上冊)
-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43法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考研政治理論復習導本
- 朱瀅《實驗心理學》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第3版)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712行政管理基礎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田運銀《國際貿易實務精講》(第5版)課后習題詳解
- 王利明《民法》(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張康之、李傳軍《一般管理學原理》(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同濟大學數學系《高等數學》(第7版)(上冊)【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42小時高清視頻】
- 李景治《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