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2  課后習題詳解

1.什么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歷史意義是什么?

答:(1)文藝復興是14~17世紀初歐洲一系列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總稱。它以發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復興古典文化為標志,并借此反對封建觀念和中世紀宗教教義的束縛,建立適應新興資產階級的新思想新文化。它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

(2)時代背景:

此時歐洲封建社會內部陸續出現了資本主義關系的萌芽,但封建的生產關系還占統治地位,資產階級要自由地發展資本主義,就必然與阻礙他們發展的封建制度發生尖銳沖突。文藝復興就是反封建的斗爭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體現。

(3)歷史意義:

文藝復興使當時的人們思想發生了變化,導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戰爭。后來的啟蒙運動以文藝復興為自己的榜樣。19世紀的歷史學家認為后來的科學發展、地理大發現、民族國家的誕生都是源于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黑暗時代”的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是資產階級革命的輿論前提。文藝復興是使歐洲擺脫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縛,向全世界擴張的一個前奏曲。文藝復興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什么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思想有哪些主要內容?人文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的思想武器,是這一時期資產階級進步文學的中心思想。它主要針對中世紀封建主義世界觀,并提出對“人”的肯定,成了資產階級思想的核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

(2)主要內容

用人性反對神權。竭力歌頌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的力量,認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質,有無窮的求知能力,可以創造一切。反對教會的神權論。

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肯定現世生活,認為現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個人自由和個人幸福。

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鼓吹理性,重視人的聰明才智。他們認為人之所以高貴在于理性的力量。

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要求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以民族為基礎的統一的國家,這是人文主義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3)主要特征

文學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反教會色彩,但多限于道德方面。

文學在現實主義方法的運用上更加自覺更加成熟。

a.對社會現實有廣闊的反映,如拉伯雷的《巨人傳》、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莎士比亞的戲劇等。

b.在忠實于現實的同時,又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具體表現為形象的夸張、抒情的氣氛、對烏托邦未來的向往等。

c.在人物塑造上達到新的高度,創造出許多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其中堂吉訶德和哈姆萊特就是兩個最著名的典型。

這一時期是歐洲主要國家的民族文學誕生的時期。反映民族生活、富于民族色彩、使用民族語言的民族文學先后建立了起來,有的國家還產生了本國文學最杰出的代表。他們從民間傳說和語言中汲取營養,又借鑒了古典和外國的文學成就,加以革新創造,從而為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簡述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主要國家文學的發展情況和主要成就。

答:(1)意大利文學

意大利是資本主義關系最早出現的地方,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因而人文主義的新文學出現也最早。

彼特拉克和薄迦丘是人文主義文學的先驅。

a.彼特拉克的《歌集》,以“十四行詩”為主,達到藝術上的高度成就,為后來歐洲抒情詩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b.薄迦丘的《十日談》,主題:反對腐敗的羅馬教廷、反禁欲主義。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礎,并對西歐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意大利人文主義三杰: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

(2)德國文學

德國人文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是埃拉斯慕斯的著名諷刺作品《愚蠢頌》和烏利希·馮·胡登的《蒙昧者書簡》第二部。前者通過“愚蠢”這個人物的自白,揭露僧侶的虛偽和迷信,抨擊諸侯之間的內戰,后者則尖銳地批判了整個教會。

馬丁·路德是德國宗教改革的領袖,他用德國人民的語言翻譯《圣經》,對于德國語言的統一產生過一定的作用,并奠定了德國文學語言的基礎。

《梯爾·厄倫史皮格爾》和《浮士德博士傳》為民間文學的代表。

(3)法國文學

16世紀的法國已建立了統一的民族國家,王權地位鞏固,是西歐最大的君主國。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法國人文主義作家有貴族與平民兩種傾向,由龍沙等七人組成的七星社代表前者,拉伯雷代表后者,是人文主義文學在法國最杰出的代表。

龍沙《十四行·致海倫》、蒙田《隨筆集》、拉伯雷《巨人傳》。

(4)西班牙文學

16世紀至17世紀之間,西班牙文學才進入“黃金時代”,在小說和戲劇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16世紀中葉,西班牙城市發達,產生了流浪漢小說。這類小說描寫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過城市平民的眼光對各階層人物加以諷刺。最早的一部流浪漢小說是無名氏的《小癩子》。其出版后,仿作較多,對歐洲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的最高成就是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是歐洲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

在戲劇方面也十分繁榮,成就最大的維加:民族戲劇之父,代表作《羊泉村》直接描寫農民對領主的反抗。他的劇作奠定了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基礎,對17~18世紀歐洲產生過一定影響。

(5)英國文學

英國文學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的頂峰。早在14世紀,英國就產生了人文主義作家。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人文主義文學發展到繁榮時期。

杰弗利·喬叟,是英國人文主義文學最早的代表。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用生動活潑的倫敦方言,幽默諷刺的手法,真實地反映出l4世紀英國的社會現實,揭露出僧侶的欺騙、教會對人民的壓迫以及金錢的罪惡,同時表達了作者在愛情和婚姻問題上的人文主義觀點,但也流露了消極容忍的人生哲學。

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揭露批判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殘酷性,認為社會罪惡的原因在于私有制度。書中還描繪了一個名叫“烏托邦”的理想社會。這部小說是空想社會主義的最初著作之一。

斯賓塞(成就最高):《仙后》(長詩)標志著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文學的高峰。

這一時期英國文學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亞。

4.彼特拉克如何為歐洲抒情詩開辟了新路?

答:彼特拉克起初用拉丁文寫作政論和敘事詩,后用意大利語寫作了抒情詩名作《歌集》。他的抒情詩發展了“溫柔的新體”詩派的風格,拋棄了中世紀抽象、隱晦的風格,突破禁欲主義的束縛,表達以個人愛情幸福為中心的人文主義精神。詩人在《歌集》中一反中世紀詩歌的出世的神秘的思想,贊美勞拉形態的美和精神的美。他的創作也反映出其思想的矛盾,一方面追求愛情和生活的幸福,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擺脫宗教禁欲主義,因而造成他內心的痛苦。《歌集》的形式,以“十四行詩”為主,達到藝術上的高度成就,為后來歐洲抒情詩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5.薄伽丘的《十日談》是一部什么樣的作品?它在歐洲文學史上有什么重要意義?

答:(1)《十日談》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作品開端寫10個青年男女,為逃避黑死病在鄉間住了十幾天,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10天總共100個。通過這些故事,作者揭露了封建貴族的罪惡,抨擊了教會的腐化和教士的荒淫,否定了中世紀的宗教世界觀及禁欲主義道德觀。作者宣揚“幸福在人間”的現世理想,反對禁欲主義,用冷嘲熱諷的手法揭露腐敗的羅馬教廷。

(2)重要意義

小說集的成就在于它廣泛地反映出14世紀意大利的社會現實,描繪出各個階級、各具性格的人物形象,并利用框形結構,把故事串連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給歐洲后來的小說以很大的影響。《十日談》文筆精練,語言豐富,善于刻畫心理、描繪自然,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礎,并對西歐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6.簡述拉伯雷《巨人傳》的主要內容和人物形象。

答:(1)主要內容

拉伯雷的這部巨著,以神話般的人物形象,荒誕不經的故事情節,表現了反封建、反教會的嚴肅主題,歌頌了新興資產階級“巨人”般的力量,描繪了人文主義的烏托邦理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豐富的思想內容。

從主人公高康大出生、受教育、抵御外敵侵略和建立特來修道院的故事寫起,再寫龐大固埃的出生、巴黎求學和結識巴奴日,圍繞巴奴日結婚問題引出各種妙論,最后為了探求婚姻的答案,龐大固埃和巴奴日、約翰修士一道外出尋找“神瓶”的經歷。

《巨人傳》不僅以飽滿的熱情歌頌了新興資產階級銳不可當的力量,抒發了人文主義的理想,而且從多方面對法國的黑暗現實進行了大膽而深刻的揭露。

(2)人物形象

主人公、國王卡岡都亞、兒子龐大固埃

小說主人公、父子兩代巨人高康大和龐大固埃都具有超乎常人的體魄和力量、公證善良的品德和樂觀主義的天性,體現了對人文主義者的“人”“人性”和創造力的肯定。在他們身上,拉伯雷不僅表現了人的價值、人的偉大,更著重強調了人文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

7.什么是流浪漢小說?它有哪些主要特征?最早的流浪漢小說是哪部作品?

答:(1)流浪漢小說產生于16世紀中葉,西班牙文學受中世紀市民文學的影響,描寫平民生活,從城市平民眼光對各階層人物加以諷刺。

(2)主要特征

以城市下層人物的活動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風格,簡潔流暢的語言,廣泛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小說一般采用第一人稱,描寫主人公的所見所聞,對歐洲近代長篇小說產生深遠影響。

(3)最早的流浪漢小說《小癩子》

文中作者通過小癩子的生活遭遇,揭露了封建社會中僧侶教士的貪婪自私、道德敗壞與貴族紳士的虛偽無聊和假充闊氣。小癩子從一個貧苦兒童經過生活的磨練最后成為一個老練、狡猾的騙子手的過程,放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8.簡述維加《羊泉村》的思想、人物及其進步意義。

答:(1)思想:突出地描寫了農民在斗爭中團結一致的力量。劇本所表現的農民的集體反抗精神,不僅在維加,就是在整個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中,也是難能可貴的。但是,維加站在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立場上,對西班牙的專制王權始終是肯定的。維加筆下的眾村民,自始至終對國王衷心擁護。

(2)人物:《羊泉村》塑造了一個熱情勇敢的農村姑娘勞倫霞的形象。

(3)進步意義:維加的劇作奠定了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基礎,對l7世紀和18世紀的歐洲戲劇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9.“大學才子派”戲劇家對英國民族戲劇的發展有哪些重要貢獻?

答:(1)“大學才子派”是在莎士比亞之前,對當時活躍于英國戲劇界的一批青年知識分子的統稱。他們大多受過教育,具有人文主義思想,他們的戲劇創作和演出活動為莎士比亞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2)其中最早的是約翰·李利。他的晚期喜劇《班貝老大娘》(1594)把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莊諧雜出,保留了英國民間喜劇的傳統。格林的《威克菲爾的護林人》是英國人文主義戲劇中民主傾向的代表。托瑪斯·基德(1558~1594)的杰作《西班牙悲劇》是“流血悲劇”的范例,對莎士比亞影響很大。馬洛是莎士比亞前英國戲劇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國文藝復興戲劇的真正創始人。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劇史》。

10.堂吉訶德形象分析。

答:(1)由于被騎士小說毒害,他終日脫離實際。但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時代,堂吉訶德卻要恢復過時的東西,這形成了他與客觀現實之間的沖突,這一沖突既有戲劇性又有悲劇性。

(2)喜劇因素:他“不畏強暴,不恤喪身”,把掃盡不平作為自己的天職。他的動機充滿了理想主義精神。由于方法不對(把風車當巨人、把羊群當軍隊等)而得到相反的結果,使他成了一個夸張的戲劇性的角色。

(3)悲劇因素:堂吉訶德的形象,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作者在種種場合中,反復突出他醉心鏟除人間罪惡這一特點,從而展示他追求正義、理想而奮不顧身,愿為社會獻出自己生命的高貴品質。因此他也是帶著“悲劇”色彩的人物,一個有著崇高精神境界的“瘋子”。

(4)堂吉訶德時而清醒,時而糊涂,時而在談吐中流露睿智,時而又成了亂沖亂殺的瘋子。這些極端矛盾的現象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就構成了他的復雜、豐富、多方面的性格。

11.桑丘形象分析。

答:(1)桑丘是和堂吉訶德既對立又互為補充的人物形象。一身村夫打扮,矮墩墩,胖乎乎,騎著灰驢的侍從跟著堂吉訶德出外闖蕩世界。

(2)他的特點是講求實際、頭腦清醒、生性機敏、有衡量得失的聰明。他當騎士不是為了建立“豐功偉業”,而是幻想通過冒險尋求一條擺脫貧困的出路。

(3)但在另外一方面,他目光短淺、愚昧、輕信、狹隘自私,這些弱點在跟隨主人游俠的過程中逐漸消失,而西班牙農民的機智、善良和樂觀精神在桑丘的身上逐漸放出光輝。他在當總督的日子里,斷案如神、執法無私,改革弊政,鋤強扶弱。堂吉訶德為之奮斗一生沒有做到的,桑丘做到了。

12.《堂吉訶德》的藝術特色及其對歐洲小說史的重要貢獻是什么?

答:(1)藝術特色

塞萬提斯的創作原則是,“描寫的時候摹仿真實:摹仿得愈親切,作品就愈好”,“憑空捏造越逼真越好,越有或然性和可能性,就越有趣味”。《堂吉訶德》乍看似乎荒誕不經,實則隱含作者對西班牙現實關系深刻的理解和概括。

作者力圖通過真實中的荒誕或荒誕中的真實,提醒人們,堂吉訶德的為理想正義而矢志不移的精神,正體現了西班牙社會要求變革的強烈愿望。

作者采用諷刺夸張的藝術手法,把現實與幻想結合起來,表達他對時代的見解。現實主義的描寫在小說中占統治地位,在環境描寫方面與舊騎士小說的裝飾性的風景描寫截然不同。

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是這部小說的一大特色。作者以多重諷刺視角描寫生活和塑造人物,他常借用堂吉訶德的瘋話和桑丘的傻話諷刺、鞭撻現實社會。如堂吉訶德認為他的意中人杜爾西內婭是絕代的佳人,是嬌美的公主。她的“眼睛是太陽,臉頰是玫瑰,嘴唇是珊瑚,牙齒是珍珠……”但她實際不過是一個鄉下姑娘,“身子粗粗壯壯,胸口還長著毛呢”。這種對比既諷刺了騎士小說的文風和它描寫的矯揉造作的愛情,又嘲笑了堂吉訶德的脫離實際和無病呻吟,從而收到強烈的諷刺效果。

塞萬提斯認為借用騎士小說這種體裁,可以“借題發揮,放筆寫去,海闊天空,一無拘束”。作者利用這種形式,時而針砭時弊,時而描繪滑稽荒誕的游俠行徑,時而熱情歌頌,時而冷嘲熱諷,使這種體裁具有了豐富的社會內容。他戲擬騎士小說的寫法和口吻,也構成了他敘述的語言和基調。小說結構以主仆游俠歷程為主線,穿插一些各自獨立又與主題相聯系的故事作為補充,加深了主題的深度和廣度。

(2)重要貢獻

以文藝復興為起點的歐洲近代小說,真正著力塑造人物典型的,可以說是從《堂吉訶德》開始。塞萬提斯在猛烈抨擊騎士小說的同時,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塑造了堂吉訶德和桑丘?潘沙兩個不朽的典型,完成了小說藝術上的改革。塞萬提斯可以說是歐洲近代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他的《堂吉訶德》不僅標志著西班牙古典藝術的高峰,而且對歐洲各國的現實主義文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13.莎士比亞創作的三個時期各有什么特點?他的歷史劇、喜尉、悲劇、傳奇劇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點是什么?

答:(1)根據英國現實情況和作者思想的發展變化,莎士比亞的創作分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1590~1600)稱為歷史劇、喜劇時期。代表作有歷史劇《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喜劇《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第十二夜》。

總特點:當時英國社會處于上升期間,呈現出一片繁榮富強的景象。莎對現實抱樂觀態度,這一時期創作的基調是明朗和樂觀。

第二時期(1601~1607)是悲劇時期。代表作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

總特點:這時期英國社會陷入到一種動蕩不安之中,莎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這個時期他的作品主要是悲劇,反映了時代的特點,是一種悲憤、陰郁的情調,早先對個人人文主義理想的歌頌變為對現實的嚴峻的批判。

第三時期(1608~1612)傳奇劇時期。代表作《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風雨》。

總特點:詹姆士一世日益暴露其專制王朝的反動本質,新興資產階級同皇室矛盾日益尖銳。作者對現實的認識越深刻,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也就越尖銳激烈,于是從現實世界轉入幻想世界,用仁愛、寬恕的精神來調和矛盾,表現理想。

(2)歷史劇: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政治理想: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主張民族統一,擁護賢明君主,譴責封建暴君。

主要內容

a.揭露了封建家族之間的糾紛(如《亨利六世》中的約克家族與蘭開斯脫家族)諸侯叛亂(如《亨利四世》中的北方大貴族)對于國家統一的危害,用以說明國家統一的必要性。)

b.他一方面對亨利六世的軟弱無能(對外戰爭失利,對內引起諸侯叛亂和農民起義),理查二世的奢侈放縱、不負責任和理查三世的暴虐無道、失盡民心,都進行了揭露和譴責;另一方面又在《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中,著重塑造了一個符合資產階級要求的理想君王(亨利五世)的形象,寫他從當太子到登基后,內平諸侯叛亂,外勝強敵法國,法令嚴明,接近人民的事跡。

藝術特點

a.豐富生動的情節。

b.他塑造了許多人物,從國王、貴族到士兵、農民,其中不少具有鮮明的個性,有的還成為文學史上有名的典型。

c.廣闊的場景。

(3)喜劇(10部):

主要內容

基本主題:歌頌愛情和友誼,正面宣揚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人物形象的特點是性格開朗、勇敢、熱情,結局往往是惡人悔悟,好人寬恕,皆大歡喜。力求擺脫宗教禁欲主義和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包括:《仲夏夜之夢》(是一部充滿幻想和浪漫色彩的抒情喜劇)《無事生非》(揭露資產階級自私自利的行為)《第十二夜》(宣揚人文主義的生活理想,嘲笑封建教會禁欲主義)《皆大歡喜》(抒情喜劇的代表作)《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亞喜劇中最富于社會諷刺意義的一部。塑造了歐洲文學史上第一個“吝嗇鬼”形象(夏洛克)。

藝術特點

a.塑造出許多貴族青年男女的形象,描寫他們與封建習俗、道德、傳統的沖突,最后爭取到愛情和婚姻上的幸福結局。

b.神話的世界和現實的矛盾交織在一起,富于詩意和想象。

c.情節生動豐富,富于生活氣息,思想更加成熟。

(4)悲劇

主要內容

這些悲劇對英國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矛盾有廣泛的反映,不僅對封建宮廷的揭露加深了,而且對資產階級的“金錢萬能”和極端個人主義也進行了批判,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兩者的沖突。《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中的一部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識的愛情悲劇。四大悲劇:

《哈姆萊特》主要人物:哈姆萊特、霍拉旭(侍衛長)、雷歐提斯(情人之魂)

《奧賽羅》主要人物:奧賽羅(具有人文主義的理想品質)、苔絲德蒙娜、伊阿古、凱西奧

《李爾王》:對權勢、財富貪欲的抨擊。

《雅典的泰門》:是莎士比亞最后一部悲劇,對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的作用作了深刻的揭露。

藝術特點

他把悲劇主人公放到這種社會力量的沖突和斗爭之中,讓他們經受尖銳的內心斗爭。這樣,就使得他們的性格不但具有鮮明的特征,而且隨同外部世界的沖突而有所發展。此外,在情節的安排和語言的運用上,這些悲劇都達到了更高水平。

(5)傳奇劇:對現實的黑暗還有所揭露,但劇中矛盾的解決缺乏現實的基礎,每每是通過道德的感化,甚至超自然力量,促使壞人悔改。《暴風雨》(詩的遺囑)等傳奇劇四部。

14.哈姆萊特形象分析。

答:哈姆萊特是文藝末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

(1)思想

對人類抱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價值。哈姆萊特認為“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互愛,反對封建等級制度。要求士兵對自己敬愛。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稱。

強調智慧和理性。安排“戲中戲”來證實自己的想法。

(2)性格特征

猶豫:猶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破滅時所引起的一種精神狀態。在猶豫的同時,哈姆萊特變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延宕:他有多個機會下手,可是卻沒有去做。

15.簡述《哈姆萊特》的藝術特點。

答:《哈姆萊特》不僅在思想內容上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義,它也是莎士比亞藝術上成熟的標志。

(1)情節的豐富性

莎士比亞很注意情節的安排,《哈姆萊特》中三條復仇的情節交織在一起,而以哈姆萊特為父復仇為主線,以雷歐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為副線,三條線相互聯系,又彼此襯托。在復仇情節之外,劇中寫了哈姆萊特和奧菲利婭之間的不幸的愛情;寫了哈姆萊特和霍拉旭之間的真誠的友誼以及羅森格蘭茲、吉爾登斯吞對哈姆萊特的友誼的背叛;還寫了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間的關系。所有這些又都起著充實、推動主要情節的作用。

《哈姆萊特》描繪的生活面很廣闊,從宮闈到家庭,從深閨到墓地,從軍士守衛到民眾造反等場面,一一展現。

(2)悲喜劇的融合

莎士比亞把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結合在一起,突破古典戲劇的清規戒律,這種“崇高和卑賤,恐怖和滑稽,豪邁和詼諧離奇古怪地混合在一起”,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稱道的莎士比亞悲劇的“特點之一”。

(3)人物性格的獨特刻畫

悲劇中雖然人物眾多,但莎士比亞通過人物之間的對比來突出主人公的性格,使其各具性格特點。如克勞狄斯陰險狠毒,笑里藏刀。哈姆萊特同這樣一個難于對付的笑面虎進行面對面的斗爭,才顯示出他復仇任務的艱巨。于是不但裝瘋、“戲中戲”等安排有了情節上的必要,而且主人公的猶豫、拖延也才有了客觀的根據。

莎士比亞充分利用“獨白”這一傳統手法,來揭示主人公的內心活動,使得他的性格更加深刻和豐富。劇中主人公的重要獨白共有六次之多,有的戲劇性強,有的富于哲理,但都有助于揭示性格。特別是“生存還是毀滅”的著名獨白,不僅本身是一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詩,也是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的鑰匙。

(4)語言的大師

莎士比亞是語言的大師,他的語言豐富而富于形象性。他的戲劇主要用無韻詩體寫成,又結合了散文、有韻詩和抒情歌謠等,不同的文體在劇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莎士比亞按照人物的身份與處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語言,文雅或粗俗,哲理或抒情,目的都是為了更有助于表現人物。同是一個哈姆萊特,裝瘋時的語言與平時的也各不同。

莎士比亞還善于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汝城县| 长海县| 玉田县| 融水| 伊川县| 隆化县| 乐昌市| 定日县| 景洪市| 西宁市| 潞西市| 犍为县| 墨竹工卡县| 钟祥市| 西和县| 镇坪县| 于田县| 邯郸市| 晋宁县| 宜川县| 南雄市| 甘南县| 嘉荫县| 天气| 奇台县| 峨山| 丹凤县| 仁布县| 沂源县| 吴忠市| 北海市| 根河市| 托里县| 卫辉市| 东乡族自治县| 安塞县| 乌拉特中旗| 彭泽县| 凌云县|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