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珠可汗聽說大唐下詔悔婚后,只好自悔失約,不敢再請求和親,但仍然與大唐修和。太宗很是欣慰,就把新興公主嫁給了長孫曦。
自從皇子李承乾被立為太子后,剛開始的時候是因為年紀小,沒有什么過失。誰知長大后,他卻越來越游手好閑,不學無術。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張玄素等人多次勸諫他都沒有用,反而遭到太子的記恨。于志寧聽說太子修治宮室妨害了農事,又沉迷于鄭、衛音樂,而且還偏信宦官、親近女色等,于是,他極力上書勸阻,惹得太子對他非常怨恨,幾乎和于志寧勢不兩立,太子甚至派遣張師政、紇干承基兩人去刺殺于志寧。刺客到了于志寧家,看到他穿著粗布麻衣,床上只鋪了一張薄被,而且住所也很破舊,不禁良心發現,不忍下手。當即返報太子,只說是不方便行刺,暫時緩一緩,太子這才暫時擱置下來。
魏王李泰想要爭奪太子之位,于是趁著太子失德的時候,到處招攬文士著書立說,并且搜考古今地理,寫成一本地理圖志——《括地志》,呈獻給太宗。太宗見他的書確實考察得很詳細,也很準確,頓時非常高興,就增加了每月給李泰的月俸,數量超過了太子。諫議大夫褚遂良隨即上書諫阻,太宗誤會了他的意思,理解成自己給太子的月俸太少了,于是又下了一道詔書,說太子每月的花銷可以不受限制。太子得了這道詔書喜出望外,從此更加揮霍無度。當時,張玄素已經調任為右庶子,于是他上書勸諫太子:
昔周武帝平定山東,隋文帝混一江南,勤儉愛民,皆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親則父子,事兼家國,所應用物,不為限制,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過七萬,驕奢之極,孰有過此?況宮臣正士,未聞在側,群邪淫巧,暱近深宮,在外瞻仰,已有此失,居中隱密,寧可勝計,苦藥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節糜費以成儉德,則不勝幸甚!
張玄素勸諫的目的是希望太子能改過自新。誰知,第二天早朝,他路過東宮門外時,突然被人暴打一頓。張玄素被打得皮破血流,暈倒在地上。朝臣們聽到呼救聲,趕緊來救他,好不容易把他叫醒了,兇手卻早已逃走。張玄素由于被打不能上朝,只能在家待著養傷,一連養了好多天,才漸漸痊愈。他知道是一紙諫書惹的禍,但也沒處喊冤,只好自認倒霉,就算了。
當時,魏征已經老了,經常患病,太宗有時候給他手詔,讓他封狀進言。魏征不忘盡忠上諫,仍然有時候應詔上朝。褚遂良上書太宗,建議太宗要嚴加管教太子和諸位王爺。太宗對褚遂良說道:“如今,群臣中最忠心正直的要算魏征了,我打算讓他當太子的老師,教導太子修身治國的道理。”隨即太宗下詔令封魏征為太子太師。魏征因病多次推辭,太宗懇求道:“存廢太子是一件大事,它關系到天下的存亡,您就不要再拒絕了!您就算是幫朕分憂,幫我好好管教太子。”這話說得很誠懇,魏征無話可說,只好勉強接受。無奈年邁力衰,魏征漸漸地臥床不起,太宗多次賜給他藥膳,并派中郎將留在魏征家住,并讓他每天向自己說明魏征的病情。后來,魏征病得越來越重,于是太宗多次親自慰問魏征,并跟他談論國事。太宗有時候帶著太子李承乾來看望魏征,并教導他要謹記老師的教誨。
最后一次,太宗還帶了小女兒衡山公主到魏征的床前,指著公主對魏征說道:“朕要把這個女兒嫁給愛卿的兒子魏叔玉,愛卿看看新媳婦吧!”這時候,魏征已經不能起床,只是感激地流淚,太宗也流下了淚。帶著女兒回宮后,太宗晚上做了一個夢,恍惚間看到魏征入朝向他辭別。醒來后,太宗覺得這個夢不吉利,等到天亮,就有人來報,說魏征已經過世了。太宗當下匆匆洗漱,隨即親臨魏征的喪禮,撫著棺材跟魏征訣別,失聲痛哭。
太宗賜魏征陪葬昭陵,又賜給大量陪葬品,魏征的妻子裴氏說道:“魏征向來簡樸,如今喪葬的東西太奢華了,這不是魏征想要的。”于是,她拒不接受,只用布車載著靈柩下葬。太宗賜魏征謚號文貞,追封他為司空兼相州都督。臨下葬時,太宗登上西樓,遙望昭陵放聲大哭,并且親自寫碑文。太宗曾對大臣們說:“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見興替,以人為鏡,可知得失。魏征死了,朕就像丟了一面鏡子一樣。”
魏征這個人相貌平凡,但是很有膽識,每次都不怕觸犯龍顏,秉直進諫,即使太宗非常生氣,他還是面不改色,因此,太宗也有點懼怕他的膽量,魏征的很多諫言太宗都聽從了。魏征死后,太宗一直感念不已,又想起從前的功臣,就命令工匠在凌煙閣中畫了功臣像,共有二十四人,魏征排第四。其他功臣是:
長孫無忌、趙郡王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世勣、秦叔寶。這時,這二十四人中,杜如晦、魏征、段志玄、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公謹、虞世南、劉政會、秦叔寶十一人已經去世。
候君集因為平定了高昌國,功勞很大,卻排在后面,心中很是不爽。剛好,這時候,鄖國公張亮要出任洛州都督,候君集給他餞行。他見席間沒有旁人,于是喝了幾杯酒后,就假裝喝醉,瞪著張亮道:“你為什么要排擠我?”張亮笑著答道:“我什么時候排擠你了?要說你排擠我還差不多。”候君集氣憤地說:“我蕩平一國,反而惹得天子不高興,還怎么能排擠你啊?”說著,他又拉著張亮的手說:“你與我交往多年,跟我很投緣,我不妨告訴你實話。古人有言:‘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現在我們這些功臣就要兔死狗烹了。你想想,我們應該要怎樣求生?”張亮知道他想造反,于是試探地問道:“我張亮不才,還請大人指教!”候君集道:“你如果能幫我,那我們就一起起兵。你在外,我在內,我們內應外合,就能成功的。”張亮微笑道:“你說的話很有道理,等我到了洛州,我們一起行動。”候君集聽到他答應了,非常高興,隨即開懷暢飲,喝到盡興才告別。張亮連夜進宮向太宗告密,太宗道:“愛卿與候君集都是功臣,今天候君集對你說的話旁人不知道,如果因為這些就嚴懲他,他必定不服,朕隨時注意就是了。愛卿一定不要對別人講!”張亮隨即辭行赴任,奉太宗的旨意,一直保密,沒有對外說。
太子李承乾知道候君集對太宗不滿,于是私下里與他結交,并和他密謀造反。候君集說:“魏王很得皇上的寵愛,如果殿下不早點防備,恐怕殿下就會像隋朝的楊勇一樣啊!”楊勇是隋文帝的太子,被弟弟楊廣篡位殺了。李承乾說:“我正是為了這事來找你的,請你幫我想想辦法,免得重蹈楊勇的覆轍。”候君集道:“我愿為殿下效勞,萬死不辭。”說到這里,他又舉起手對太子說道:“有這樣的好手,就應當為殿下指揮。”太子聽了這話非常高興,隨即賞給了候君集很多珠寶。
候君集正準備跟太子密謀殺害魏王,偏偏老天不助他們。太子突然得了重病,一時無法行動。當時,東宮有一侍女名叫俳兒,長得非常好看,并且能歌善舞,太子很喜歡她,早晚都不離她。太宗聽說了這件事,就立即召俳兒進宮,斥責她蠱惑太子,隨即杖責一百下,俳兒竟然斷了氣,一命嗚呼。太子知道俳兒死了,非常傷心,懷疑是魏王告的密,從此更加恨魏王了。俳兒死后,太子非常想念她,還為她立了牌位早晚祭奠,每次來到她的墳前,太子都哭得很傷心。隨著怨恨越來越深,太子借口有病,不再上朝,整天在東宮跟家奴游戲玩耍。有時候還讓家奴盜竊民間馬牛,然后親自煮熟了吃,并喝酒作樂。有時候酒后興致正高,就扮作突厥可汗,模仿突厥的語言,命令左右也穿著突厥的衣服,向他朝拜。太子一會兒裝死,一會兒大笑,非常情緒化,丑態百出。
太宗的弟弟漢王李元昌做了很多出格的事,他多次被太宗責罵,于是心懷怨恨,跟太子親近,他們經常在一起游戲。他們把家奴分為左右二隊,然后兩人假裝統帥,號令隊伍互相用竹槊刺擊。如果家奴不用力,都會被他們兩人任意毆打,不顧死活。太子還笑著說:“如果我今天做了太子,那明天就在宮內設置大營,到時我和漢王分別扮作將領,一決勝負,豈不是一件樂事?”李元昌回答道:“太子做了皇帝,恐怕一做了錯事,就會有很多諫官來勸阻,到那時就不能像現在這么自由了。”太子笑道:“這有什么難的?一人來諫,我就殺死一人,十人來諫,我就殺死十人,等到殺死了幾百個人,看還有誰還敢多嘴?我與漢王就盡情地玩耍吧。”李元昌道:“假如不讓你當皇帝,你該怎么辦?”太子道:“不就是一個魏王李泰嗎,我明天就把他殺了,叔父就看著吧!”晚上,太子就想了一個法子,派人謊稱是魏王的記室,要向皇上告密魏王的罪惡,誰知沒有成功。于是,太子又派張師政、紇干承基等人去刺殺魏王,不料魏王早就有所準備,無從下手。
太子不但有斷袖的癖號,而且很喜歡結交方士。太宗知道后,就下令將東宮的孌童稱心和方士秦英、韋靈符等人一并收入獄中處死,并傳召太子上朝,斥責了一頓,太子忍氣吞聲,不敢說半句話。返回東宮后,太子連忙召集私黨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等人,密謀商議造反的事。太子對他們說:“我與李泰水火不容,他先進讒言殺我俳兒,如今又進讒言殺我稱心等人,我如果不除了他,他下一步就要害我了。”候君集不等他說完,就起身道:“我領兵殺入西宮,把他殺了算了?”李元昌道:“此人一死,太子就可以當皇帝了,還顧忌什么呢?只是事情成功后,我要向太子索賜一物,太子一定要答應我啊。”太子問是什么東西?李元昌說道:“我之前上朝拜見皇上的時候,看到御座旁邊有一美人兒,長得非常好看。我后來仔細調查,知道這美人兒不但會彈琵琶,還會唱歌,我真是非常喜歡啊。如果太子做了皇帝,這個美人兒應當賜給我,不要自己拿去了啊!”太子笑道:“這算什么,只要事情成功了,我就與叔父一同享富貴,更何況一個美人兒?”杜荷道:“事不宜遲,我們要快點行動才是啊。太子不必去殺魏王,只需要殿下假裝生病,把皇上騙來,到那時就好動手了。”太子非常高興道:“真好啊,就照這樣辦。”當下與李元昌等人,割臂為盟,發誓同生死。
太子的死黨中,李安儼本來是已故前太子李建成的將士,他非常忠心于李建成。后來李建成敗死,太宗覺得李安儼很忠誠,于是召他為中郎將,誰知他還是很忠心于李建成,一直想要謀害太宗。趙節是趙慈景的兒子,是高祖的女兒長廣公主所生,曾出任洋州刺史。杜荷是杜如晦的兒子,娶了太宗的第十六女城陽公主。他們本都是皇室親戚,卻勾結在一起陰謀篡弒。
李承乾等人定下盟誓后,正打算行動,突然朝廷傳來急詔,命令兵部尚書李世勣火速發兵去齊州平亂,太子對紇干承基說:“齊王李祐也想造反嗎?他想要造反,為什么不跟我合謀呢?我這里離皇宮不過二十步,隨時就可以動手,何必這么麻煩呢?”正說著,忽然有官兵趕到,一把抓住紇干承基。太子驚問怎么回事,官兵答道是奉旨來捉拿紇干承基,不知道什么原因,隨即離開。太子還以為自己的謀逆的事被發現,嚇得魂不守舍。后來,李安儼告訴他,因為齊王李祐的事牽連到紇干承基,跟太子沒有關系,太子這時才稍微心安。但因為京師戒備森嚴,造反的事只好暫緩。
沒過幾天,齊王李祐被押送到京城,太宗把他廢為庶人,賜令自盡。李祐本是太宗的第七個兒子,受封齊王,兼領齊州都督。他生性輕躁,喜歡游獵。長史權萬紀多次勸諫他,他不聽。權萬紀擔心和李祐一起獲罪,于是把李祐的過失都上報給太宗。太宗下詔書斥責李祐,李祐心懷怨恨,而且變得更加暴戾。權萬紀多次在旁管束他,并不讓李祐出封地,還把他的鷹犬都散去,彈劾了李祐左右幾十人。太宗派刑部尚書劉德威去查明真相,并召李祐與權萬紀入朝。李祐隨即跟狎客燕弘亮等人密謀造反,并把權萬紀殺了。他還以進京清理亂臣為由,起兵造反。李世勣奉詔去討伐,還沒到齊州,齊州府的兵曹杜行敏等人已經綁上李祐送往京師。太宗也顧不得父子之情,只好將他處死,又殺了幾十名叛黨。
太子李承乾看到這件事情,不免兔死狐悲,整天惶懼不安。很快,有人告密說太子謀反。太宗下一道詔,把太子李承乾貶為庶人,并把他囚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