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公祏棄城逃走,打算向南奔赴越州,因為左游仙已出任越州總管,所以有心想去依附于他。偏偏唐將李靖率軍拿下丹陽后,李世勣不肯放過輔公祏,連夜追來。輔公祏逃到句容時,手下的軍兵只剩下五百人。天快黑時,他打算投宿常州,突然聽說部將吳騷等人,正打算把自己獻給大唐,于是連忙逃去,隨行的妻子也一并丟掉,只帶了幾十個心腹。一行人逃到武康時,被野人襲擊,部將西門君儀戰死,輔公祏被抓到丹陽,立即被斬首,頭顱被傳到長安。唐軍又分兵追捕余黨,很快大部分賊軍被捕殺。輔公祏從開始造反到滅亡,僅僅只過了六個月。江南從此太平。
高祖聽了捷報后,非常高興地說:“李靖這次剿滅蕭銑和輔公祏立了大功。古時的衛青、霍去病也不過如此啊!”隨即,高祖封李孝恭為東南道行臺右仆射,李靖為行臺兵部尚書。后來行臺被罷撤,于是,李孝恭改任為揚州大都督,李靖為都督府長史。
張善安被押入京都審訊時,他把所有的罪責都推到其他人身上,說自己是無辜的,于是高祖赦免了他。后來,李孝恭在丹陽搜到叛變的書信,張善安無可抵賴,這才被殺死了。
輔公祏偽造杜伏威的詐書也被高祖看到,高祖懷疑是真的,于是追除了杜伏威的官職并沒收了家產。闞稜居功自傲,李孝恭很是看不慣,于是也把他所有田產一并沒收了。闞稜不服,跟李孝恭爭論,惹得李孝恭很生氣,竟然誣陷他與輔公祏是同謀,把他殺了。
唐高祖武德七年,中國已經基本統一,所有從前的強盜竊賊,割據州縣的草寇,都被消滅,只有梁師都還占據著北方,沒有被平定。高祖決定暫時休兵,整頓朝政,于是開始正官階,制定學制,修改刑法。
官階分好幾個等級,太尉、司徒、司空稱為三公;其次是尚書、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內侍、稱為六省;接著是御史臺;往下是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仆、大理、鴻臚、司農、太府,共九等;再往下是將作監、國子學、天策上將府,再往下是左右衛、左右領衛,為十四衛。東宮設置了三師(即太師,太傅,太保)、三少(即少師,少傅,少保)、詹事等職位,王公設置府佐、國官,公主設置職司。這些都是在京的官職,各州縣城鎮的官員稱為外執事官。文官自從一品起,到從九品,共分二十八階;武官自從一品起,到從九品,共分三十一階。這些大部分都是參照隋制,稍有改動。
學制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六種,全都隸屬國子監,只有崇文館和弘文館等作為皇室宗親及功臣子弟的學校,不歸國子監管轄。此外如各州縣鄉,一律設置學校,限定年限畢業,依次升級,與選舉法并行。學校以習經為主要科目,選舉以策論為主要科目,各有等級,不互相混雜。
刑法大多按照隋朝的舊制,把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定為十惡不赦之罪。五刑(笞、杖、徒、流、死)、八議(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都按隋朝舊律。另外又訂了十二律(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這跟隋朝舊制稍有不同。
同時還重新修訂了租、庸、調三法。新法規定百姓十六歲以上為丁,每丁給田地一頃。每年交粟米二石,叫作租。男丁根據種植的品類,繳納一定數量的綾、絹、絁、綿、布、麻等物品,叫作庸。百姓每年充服公役二十天,如果不想服役,就酌情出庸相抵,叫作調。如果有戰事征兵,那么滿十五天就把調免去,滿三十天就把租和調全都免了,遭小災免租,遇中災免調,遇大災租、庸、調全免。朝廷官員吃國家俸祿,不得跟百姓爭利。這樣征取有制,全國上下都覺得方便可行。
正在整理朝綱的時候,忽然,從慶州傳來都督楊文幹造反的消息,慶州全境被其占領。原來,楊文幹曾做過東宮宿衛,他和李建成關系非常好。李建成與李世民有矛盾,于是,李建成經常和楊文幹密謀,想要殺害李世民。李元吉也曾參與過,他對李建成說:“想要殺李世民,只要吩咐弟弟一下,就能搞定,還要這么謀劃干什么啊?”楊文幹很贊成。一天,李世民跟著高祖,來到李元吉的王府,李元吉命令護軍宇文寶等人,埋伏在室內,然后暗地里派人,告知李建成,準備襲擊李世民。李建成搖手勸阻,李元吉很生氣地說:“我不過是為了哥哥著想,我又得不到什么好處。”李建成解釋道:“弟弟沒有聽說過投鼠忌器嗎?父皇已經老了,如果受到驚嚇,那真是我的罪過啊。”元吉這才停止行動。
李建成私下里募集了兩千多壯士作為東宮衛士,又調來三百名幽州騎兵守衛東宮,接著推薦楊文幹為慶州總管,暗地里讓他招募壯士送入長安。有一天,高祖到仁智宮小住,派李建成居守,李世民和李元吉也跟著一起去。李建成對李元吉說:“秦王這次出行,有機會和后宮嬪妃接觸,他必定會用重金賄賂眾妃,眾妃得了錢財,肯定會為秦王說好話的,難道我們只能坐等著遭受災禍嗎?安危大計,我們現在應該趕緊決定!”李元吉笑道:“哥哥前幾天要是聽我的話,這個人早就已經被除去了。”李建成說道:“今天父皇出行,可以干掉李世民。”李元吉問李建成用何計策,建成悄悄地告訴了李元吉。李元吉覺得計策很好,就和李建成作別,兩人約好依計行事。隨后,李建成暗地里命令郎將爾朱煥和校尉橋公山兩人,聯絡楊文幹,往楊文幹處偷偷運送軍兵,命令他馬上起兵,與自己里應外合。
朱煥等人走到半路時,擔心事情敗露被連累,就跑到高祖面前告密了。高祖大怒,立即派司農卿宇文穎,快馬召見楊文幹,李元吉得知這個消息,嚇得一身冷汗,連忙囑咐宇文穎,給楊文幹傳話,讓他不要回京。楊文幹聽了宇文穎傳的話,就道:“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造反算了!”隨即楊文幹帶兵到寧州去了。高祖又親筆寫詔書,召見李建成。李建成很是害怕,不敢前往。詹事主簿趙弘智勸李建成貶損車服,輕騎謝罪。李建成左思右想,也沒有別的辦法,不得已輕車減從,前往行宮,見到高祖便撲在地上,接連磕頭。高祖狠狠地痛責了他一番,并把他監禁了起來。
楊文幹在寧州造反的消息像雪片一樣飄來,剛開始說寧州被包圍,后來又說寧州被攻陷。高祖連忙召李世民問計。李世民答道:“楊文幹算個什么,有什么好怕的?地方有官員,如果他們不能剿滅他,只要派一員大將去征討,就能很快掃平的。”高祖道:“事情關系到李建成,恐怕響應的人會很多,不如由你親自出馬,等你把叛軍掃平回來,我一定立你為太子,把建成貶為蜀王。蜀兵最弱,不用擔心有什么變故,即使有變故,你也好容易對付些。”李世民奉命前行。李元吉趕緊賄賂妃嬪,請她們幫李建成說好話,又委托封德彝勸高祖不要怪罪李建成。封德彝本來就是隋朝的佞臣,這時候也很得高祖寵眷,往往三言兩語,就讓高祖眉開眼笑,身心舒坦。于是,高祖被這些人迷惑,放了李建成,仍讓他回去守衛京師,只是責備他兄弟不睦,以后當痛改前非。接著,高祖將罪責歸到王珪、韋挺及天策參軍杜淹三人身上,說他們攛掇是非,發配雟州。
李世民率軍西征,大軍剛到寧州附近,楊文幹的部眾就嚇得要死,有人殺了楊文幹,投降李世民。宇文穎也被擒住,押送長安,審明后就地正法。李世民班師回京后,高祖已經還朝,卻并沒有提改立太子的事。李世民知道其中又有變故,只能一笑了之。
東突厥主處羅可汗把隋煬帝的蕭后和幼孫楊政道接到突厥后,就想要為大隋報仇,有意南侵。所以,從武德四年到七年,突厥多次進犯關中,雙方互有勝敗。大唐并州總管府長史竇靜建議在太原大量屯田,邊耕邊戰,秦王李世民非常贊同這個辦法,于是依照竇靜之言執行。一年下來收獲谷物數千斛,稍稍解了邊境之困。
但是,突厥總是出沒不定,防不勝防,這時就有人勸高祖道:“突厥多次侵犯關中,無非是因為羨慕長安繁麗,想要入境搶奪,如果陛下把長安一把火燒了,然后遷到別的州城去,到那時胡人失望,自然就不會再來了。”高祖竟然認為這是個好主意,于是派宇文士及到襄陽一帶擇都,為南徙做準備。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也極力慫恿,他們覺得越早越好。只有李世民進諫道:“突厥侵犯邊境,由來已久,陛下以圣武龍興,擁有中原大地千里,精兵百萬,所向無敵,為什么要因為突厥侵犯邊境,就要遷都逃避呢?這樣做不但會被天下人恥笑,還會貽笑千古。兒臣愿意率幾萬軍兵出征,一定能掃平突厥,把頡利活捉回來獻給您。萬一沒有成功,您再遷都也不遲。”
高祖也不禁點頭稱道:“這話深合朕意。”當即召回宇文士及,取消遷都的決定。誰知,李建成又勾結妃嬪,誣陷李世民,說道:“突厥侵犯邊境,只要得了錢財就退了。秦王借口說是掃北,實際上是想掌握兵權篡位,陛下就沒有察覺嗎?”就這幾句話,又把高祖的心弄得猶豫不定。
幾天之后,高祖打算到城南打獵,兄弟三人也一起去,打獵競賽。李建成有一匹肥壯的胡馬,很喜歡跳躍,他牽來馬對李世民道:“這匹馬很好,能躍過好幾丈的深澗,二弟向來善于騎馬,那就來試一下吧?”李世民一躍上馬,追趕一頭鹿,誰知在快追到鹿的時候,馬忽然仆倒。李世民還沒等馬倒地,已經跳了下來,等馬再次站起,他又躍上馬身,這樣連續三次,一點都沒有受傷,因此,李世民對左右道:“死生有命,豈是暗算能害死么?”李建成聽了這話,不禁失色。等到打獵結束,又去賄賂尹、張二妃,尹、張二妃又向高祖說李世民的壞話,說道:“秦王說自己是天命所歸,是真正的君主,不可能意外身亡。”
高祖聽了這話,頓時大怒,先召李建成李元吉站在身邊,然后召李世民,呵斥道:“天子自有天命,不是說你聰明就能當的,你為什么總是覺得自己是天子呢?”李世民連忙否認,摘下帽子磕頭,請求把自己抓去法司,查明真相。高祖還沒有消氣,忽然有一內監進來,報告:“突厥大舉進犯,前鋒已經到豳州了。”高祖被內監的話一驚,才將怒意打消,對李世民改變了態度,反過來安慰李世民,讓他重新整理冠帶,跟他商量戰事。李世民說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兒臣愿率軍迎戰。”高祖高興地說:“好極了,李元吉也可隨你一起去,能戰就戰,能和就和。”李世民、李元吉領命,當即點齊兵馬,過了一夜便出發了。
大軍快到豳州時,有探兵來報,說突厥連營百里,氣焰囂張。李元吉聽了這話,就有點害怕。李世民讓探兵再去查探,回報說:“頡利、突利兩位可汗率全國大軍來出戰,確實有好幾十萬的兵馬。”李世民從容道:“兩個賊酋都來了,我也不怕,我自有法子破他,不必擔心。”于是,李世民帶著大軍來到豳州,依城扎營。當時,關中已經下了好長時間的雨,運糧的糧道被阻斷了。軍兵們又由于長時間打仗,都疲憊不堪,朝廷和軍中都很是擔憂。只有李世民一個人不動聲色,安泰自如。
第二天,頡利率一萬多精兵來出戰。大軍開到城西,列陣五隴坂,昂然待戰。
李世民對李元吉道:“現在胡虜來挑戰,我們也不能示弱。弟弟能和我一起出戰嗎?”李元吉戰戰兢兢地說:“胡胡虜氣勢這么強盛,不不要輕易出戰吧?如果我軍戰敗了,那就后悔莫及了。”李世民答道:“頡利和突利兩人名為叔侄,實際上是互相猜疑。突利是始畢可汗的兒子,始畢把汗位傳給弟弟處羅,處羅又把汗位傳給弟弟頡利,這樣汗位兄弟傳給兄弟,就導致突利失了王位,他心中自然不平。頡利擔心突利不滿,于是讓他鎮守東方,也封他為可汗。現在,他們雖然合兵來攻打我們,但是卻貌合神離,我正好可以從中做文章。別人怕他,我卻不怕,你如果不敢去,我就一個人去了。”
話說完,李世民就帶領一百騎兵,來到頡利陣前,大聲喊道:“我們大唐和你們的可汗和親,為什么你們違約來侵犯我國?我就是秦王李世民,如果可汗能戰,就快出來跟我大戰。如果你率全軍來戰,我也不怕,雖然我手下只有一百騎兵,但也可以抵擋你們的軍兵萬人。”頡利聽他這么說,懷疑李世民是誘敵之計,于是只笑不答。
李世民見突利自己率領一隊兵馬,和頡利隔一條河相望,遙對呈斜角狀。于是,李世民又派人去向突利喊話,說道:“你們跟我國前兩天剛定了盟約,一旦有事,相互援救,現在卻帶兵來攻我,為什么一點都不顧念焚香盟誓之情?”突利被問得無話可說。李世民又故意催馬來到河邊,拉著韁繩裝作要過河,頡利連忙派人阻止李世民,道:“秦王不必渡河,我來并無他意,只不過是想要和貴國更改盟約。”
李世民于是勒馬道:“可汗想要更改盟約,只需要派一個使臣來就可以了,為什么要這么大費周章,率領大軍前來呢?如果想戰就進兵,想求和就趕緊退兵。”
頡利于是帶兵往后退了一段。
這時,突然下起傾盆大雨,于是兩軍各自收兵回營。李世民對將士們說:“胡虜的長處是弓箭,現在雨水連連,箭膠都壞了,弓就不能用了,他們就好像飛鳥斷了翅膀,無法高飛。而我軍的長處是刀槍鋒利,現在出擊正是以長擊短。這么好的機會,還要等到什么時候?”于是,李世民讓軍士們飽餐一頓,冒雨進兵攻打頡利,同時派人到突利那里,說明利害,突利欣然答應不戰。
頡利看到李世民突然來攻,很是驚疑,急忙召突利商量,打算出戰,突利說道:“天降大雨還沒有晴,糧草供給不上,我軍又深入唐軍領地,就使戰勝,也不能深入長安,一旦兵敗,必將大禍臨頭。況且,秦王的軍隊向來很勇猛,開戰了我們不一定能取勝,不如跟他們講和算了。”頡利沒辦法,只好派突利和部帥阿史那思摩去見李世民,請求和親。李世民坦誠相待,突利很是高興,愿意和李世民結為兄弟,很是親密,雙方定好盟約,隨即退兵離去。
李世民率軍回朝,突厥又派阿史那思摩拜見高祖,高祖讓他同坐御塌,再三慰勞他,封他為和順王。阿史那思摩謝恩后回去,高祖派左仆射裴寂一同到突厥還禮,并答應兩國互通貿易。裴寂也修好而回。
誰知突厥言而無信,反復無常,沒過多長時間又來侵犯邊境。高祖很生氣,于是兩國再次交惡,又開始打仗。代州都督藺驀與突厥兵在新城交戰,戰敗返回。他一邊派行軍總管張瑾出兵石嶺,派李高出兵大谷,分兩邊防御突厥,另一邊又向朝廷請求增援。高祖命秦王李世民出兵蒲州,調李靖為安州大都督,出兵潞州,又派任瓖為行軍總管,出兵太行。李靖來到潞州,就見張瑾一個人逃出來,報稱全軍覆沒,連長史溫彥博都被敵軍捉去了。李靖留住張瑾,并寫信給秦王李世民和總管任瓖,約他們三路出擊,合力夾攻。
李世民正要出兵,忽然頡利派人來請和,說是愿意將溫彥博放了,仍舊和好。李世民嚴厲斥責了來使,叫他立即放回溫彥博,才同意撤兵。來使唯唯諾諾地回去了。
原來溫彥博被抓后,頡利知道他職掌機要,于是問他唐廷兵糧的情況,然而溫彥博卻默不作答。頡利很生氣,就把他發配到陰山,又進兵攻打靈州。靈州都督王道宗兜頭痛擊頡利,殺了頡利好幾千人,頡利這才退兵,接著又聽說秦王李世民等人,會師來攻,就更加害怕了,于是派使者前來求和。頡利聽了使臣的回話,連忙把溫彥博送歸唐營,雙方再次停戰撤軍。李世民回京復旨,從此威名遠揚,也因此遭來更多的嫉恨。一次,李建成和李元吉假裝跟李世民增進感情,邀李世民晚上一起喝酒,誰知二人竟然在酒中下毒。李世民回府后,突然心痛,喉嚨非常癢,咳了很多血來,隨即臥床不起。淮安王李神通知道這件事,告訴高祖,高祖親自到秦王府看望他,李世民哭著大概講了下事情的經過。高祖長嘆了好幾聲,然后對李世民道:“我從晉陽起兵以來,能夠掃平中原,多虧了你的功勞。我本來想立你為太子,而你又一再推辭,這才立了你哥哥李建成。現在時間一久,我又不忍心再換了。只是現在你們兄弟實在是不相容,同處京師,暗斗一天比一天厲害,那就只好派你到洛陽去了。以后自陜州以東都歸你管,你可以用天子的旌旗,就像漢朝的梁孝王一樣。”
李世民哭著說:“這不是兒臣想要的,兒臣怎么舍得遠離父皇啊。”高祖說道:“這是只是權宜之計,你就順了我的意,免得你們兄弟相殘。”李世民勉強受命。高祖回宮后,李世民又休養了幾日,病情漸漸好轉,于是召集僚屬,整頓行裝,只等高祖下詔就出發去洛陽。誰知等了十多天,也沒見到高祖的詔書,這又是聽了他人的讒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