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德格爾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20世紀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把蘇格拉底稱作為“西方最純粹的思想家”:在他眼里,老蘇以降,“專業”的哲學家越來越多,但哲學卻越來越不“純粹”,最終變成一門“專學”,而不再是一種生活形態。
于是海德格爾竭力重申:哲學是對人類總體方方面面的一個襲擊,從“日常性”開始探尋,趨向事物的根基。日常性,是哲學的起點,我們必須從那里出發。那是因為,對于我們每個人——老海稱之為“此在”(dasein)——來說,日常性是無可逃避的,是“最首要的”“最大部分的”。并且,正因為它是如此接近于我們、如此熟悉,它經常被忽視。
海德格爾寫道:“生活中最接近、最熟悉的東西,便正是存在論上最遙遠的東西,我們對它的存在論意義是無所知曉的、慣常忽視的?!蓖ㄟ^“此在”這個著名概念,海德格爾要把哲學重新拉回到日常生活中的當下情境,拉回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天”。
海德格爾完全點出了哲學的原貌:哲學必須刺入日常生活、襲擊日常生活,在那里提出問題,并走向根基。他影響了一大批歐洲哲學家(包括七格此書第二部分中討論到的阿倫特、???、德里達等人),他們大規模地突破了傳統“哲學”的學科壁壘,以“積極生活”“越界”“解構”“捅刺”等方式展開哲學研究。這些哲人不單打開了各種“學科”各自封閉性的疆域,還打開了傳統哲學自己的封閉性疆域,把許多原先哲學不管不顧的問題納入哲學分析的視域中。他們把哲學從原先一門早已專學化、經院化的專門學科,重新變成聯結各種思想實踐的網絡中心。
在第二部分,寫關于海德格爾這一節時,七格眼里看到的那個老頭,是一個又“污”又“魔”的“騙子”加“發春的貓”。為海德格爾辯護是一件我不愿去做的事,但或許可以一提的是,作為哲學家的海德格爾,還是有著很“純粹”的一面。
正是基于哲學的這份純粹性,我很同意七格的說法,哲學“繞過所有知識壁壘”,不斷插入人類各學科,不斷改寫既有的知識布局。而七格本人在此書中,就奮力把數學、物理學、生物學、人工智能等諸學科的前沿知識拉到哲學視野下,并用哲學來拷問這些知識。各學科無法統合哲學,但哲學可以“統合”各學科:哲學利用各學科的洞見,并加入陌生化視角,打開新的大門、開啟全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