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洞大開的哲學簡史
- 七格
- 539字
- 2019-12-02 18:06:37
二、蘇格拉底
哲學一直給人一種在“云端”上的感覺,仿佛跟我們每天日常的生活,距離著十萬八千里。
對很多人來說,那些大哲學家如康德、黑格爾等,一是讀不懂,二是也不必讀——沒有同哲學發生關系,感覺并不影響自己當下的生活;就是讀了哲學,感覺也沒什么特別幫助。甚至,當下許多專業“搞哲學”的學者,其實也只是把它當作一份換取薪水的工作,認為其本質上跟自己的生活也沒啥關系……
這,實際上是經過經院化和學科化的“哲學”,是對哲學原來面貌的最大扭曲!
我們知道,被譽為“第一哲人”的蘇格拉底,把哲學視作一種生活形態(lifestyle):哲學就在人們的每日相遇中、對話中、彼此提問和討論中,尤其是對那些人們視作常識的內容重新提出追問。
蘇格拉底本人就經常向城邦中的公民追問,什么是“正義”、什么是“虔誠”、什么是“高貴”、什么是“節制”、什么是“瘋狂”、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懦弱”、什么是“根基”、什么是“城邦”、什么是“政治家”、什么是“統治”……這些問題,之所以成為有趣的哲學問題,恰恰是因為所有那些詞,都是當時人(包括今人)每天在用、卻并沒有真正深思過的概念。
作為生活形態的哲學實踐,便正是把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反復使用的詞,變成概念(哲學概念),在各種沒有問題的地方,提出問題(哲學問題)。
這,就是“哲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