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素軒公祠題刻(二)(明,年份不詳;明,崇禎十四年,1641)

刻文一:
東風吹大河,河水如倒流。河洲塵沙起,有若黃云浮。
赫霞燒廣澤,洪曜赫高(丘)。(野老泣)相(語),(無)地可蔭休。
翰林有客卿,獨負蒼生憂。中夜起躑躅,思欲獻厥謀。
君門峻且深,踠足空夷猶。
款識:其昌書。鈐?。憾洳?、玄宰。此詩為《效古二首(其二)》,作者儲光羲。高267厘米,寬45厘米。
刻文二:
得書知問,吾夜來肚痛,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來,修齡來經日,今在上虞,月末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款識:辛巳春日王鐸。鈐印:王鐸之印、宗伯學士。此處的辛巳指明崇禎辛巳年,即崇禎十四年(1641)。此題刻內容為王羲之《十七帖》中的《上虞帖》。高267厘米,寬46厘米。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明代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松江)人。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歷任編修、講官、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精收藏,擅書畫,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煙江疊嶂圖跋》《草書詩冊》等。
王鐸(1592—1652) 字覺斯、覺之,號嵩樵,河南孟津人。明天啟進士,累官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安。王鐸為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筆力雄健,長于布局,存世作品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