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德恩光坊題刻(明,年份不詳)
此題刻為寶隴村林氏家廟坊門題刻,具體修建時間不詳,疑為林熙春天啟五年(1625)續建家廟時所建。坊為四柱三間結構,坊額:世德恩光;左額:綸褒碩儒;右額:青瑣直臣。背面鐫刻鶴、鹿、松等吉祥圖案。
坊額“世德恩光”四字為青石陰刻,現有匾額為1985年重修。有殘匾存于祠堂后巷,也不是明代原刻,正面殘存楷書“恩光”二字;匾后殘存以隸書所寫“善心”,旁有“少梅仝立”字樣,據說原匾為日軍炮彈炸落,后林少梅(寶隴村人,民國時期曾任饒平、南澳縣長)曾進行重修,可能“文革”時期又遭毀壞。
左額“綸褒碩儒”四字為青石陰刻,寬125厘米,高42厘米。右款:欽差總督兩廣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戴耀為;左款:敕封文林郎延平府將樂縣知縣林喬樌立。



右額“青瑣直臣”四字為青石陰刻,寬125厘米,高42厘米。右款:欽差總督兩廣兵部右侍郎張鳴岡為;左款:工科都給事中林熙春立。此匾為1985年修祠時依舊匾字跡重刻,殘匾現存祠堂后巷中。

戴耀(1542—1628) 字德輝,號鳳岐,福建長泰人。幼入鄉塾,不與同齡人嬉戲,時負笈田間,讀書樹蔭下。隆慶元年(1567)舉人,次年中第三甲86名進士。歷任新建縣令、戶部主事、四川副使、江西參政、陜西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粵西)、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等。任上修孔廟、興水利、平叛亂,政績斐然。崇禎元年(1628)正衣冠,危坐而逝,祀鄉賢。(摘自《嶺南學報》黃仲琴《明兩廣總督戴耀傳》)
林喬樌 為林熙春之父,因子而封贈將樂縣知縣,贈太常寺卿,祀鄉賢。其故居(俗稱“大厝內”)尚存,毗鄰林氏家廟左巷,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鳴岡(1535—1616) 江西南安(今江西贛州市大余縣)人。萬歷八年(1580)進士,官御史,因疏劾中官專權,貶為廣德州判官。萬歷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1614)以兵部右侍郎、右僉都御史兼任兩廣總督,力抑稅監,為民請命。并上疏加強澳門軍事防范。后任南京刑部尚書,萬歷四十四年(1616)卒。
林熙春 詳見“世德流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