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報功祠(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
此匾為外文村報功祠門額,寬208厘米,高62厘米,厚11.5厘米,字徑50厘米,石質陽刻,無署名款。右款:嘉靖乙巳海揭士民仝立;左款:乾隆戊午王月重修。字徑5厘米,正書陰刻。現保存于楊氏家廟中。該書結體瘦長并斜飛,線條勻稱遒韌,如折釵股,頗不俗。

報功祠 又稱三都祠,原址位于外文村新埠頭。嘉靖二十四年(乙巳年,1545)海陽縣與揭陽縣士民為紀念楊琠修筑南堤而建,歷經明萬歷、清乾隆三年(戊午年,1738)、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1911年因水災受浸,翌年由楊文萼重塑楊琠泥像。祠中原有匾額:首進“回瀾砥柱”,王守仁題、楊任斯重書;二進楊琠奏疏“請留公項筑堤疏”;三進“鳳鳴高崗”,海瑞題;坐像上方“媲美禹功”,黃琮題、鄒鎏書。1952年祠改為菜壟,祠中文物盡失,只剩石質門額。
楊琠(1464—1516) 字景瑞,號瑾庵。明代揭陽縣龍溪都(今潮安庵埠鎮)人。生于明天順八年(1464),弘治八年(1495)舉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歷任南京山西道監察御史,按察蘇州、常州、鎮江、松江時,平反冤獄百余人。后以病告歸,治學于家鄉“柏臺山房”,并致力于地方公益。時韓江水患不斷,南堤屢修屢潰,于正德七年(1512)上《請留公項筑堤疏》,提議抽取部分湘子橋過往鹽船稅收作為修筑府城至庵埠南堤經費。獲準,筑堤至南桂都時,未竟而卒。翌年葬于揭陽地都小龍山,嘉靖二十一年(1542)遷葬潮陽河溪山,湛若水為其撰墓銘。

楊琠像
楊琠師事新會陳白沙,并與王陽明多有學術往來。卒后,其子楊思元(王陽明弟子)持父遺著《庭訓錄》,請王陽明為之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