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離洞(明,嘉靖五年,1526)


此摩崖石刻位于梅林湖畔虎尾山山麓一巨石之上,列“中離十八景”之一,山下曾有中離書院,為薛侃昔年讀書處。字徑約50厘米,正書陰刻,右款:皇明嘉靖五年;左款:進士薛侃立。該書字體飽滿,筆畫圓潤,透著雍容儒雅之氣。
薛侃(1486—1545) 字尚謙,號中離。明代揭陽縣龍溪都鳳隴(今庵埠鎮薛隴村)人。正德五年(1510)舉人,十二年(1517)進士,后即以侍養辭歸,至贛州師事王陽明,并引領兄薛俊及眾子侄同師王陽明,使王學盛行于嶺南。歸里,盡力提攜后學,并議行鄉約。后授行人司行人,時母卒歸家守制。隱居中離山,日與士友講習性命之學。
嘉靖五年(1526)辟中離洞。六年(1527)講學于東莆都的宗山書院。七年(1528)升行人司司正。聞恩師王陽明卒,與歐陽德共主理后事。十年(1531)因受太常卿彭澤得、少傅張孚敬陷害下獄,抗爭不屈,終削職為民。遠游江浙,會晤同門于青原書院,至惠州居四年,游羅浮山,講學于惠州西湖永福寺、東莞玉壺洞,廣授門徒。嘉靖二十四年(1545)卒于家。著述有《云門錄》《研幾錄》《圖書質疑》等。府志有傳。
民國四年(1915),揭陽曾習經廣為搜集其傳世文章,編印《薛中離先生全書》。近年,中山大學哲學博士陳椰編《薛侃集》,收集更為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