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醫療保障制度的下一步建設
醫療保障制度建設下一步要從規模擴張轉移到全面提升質量已經是社會共識。政府有要求,群眾有期盼,醫保同仁們的討論亦言必提及。
通過這幾年的快速推進,醫療保障制度實現了超過 13億人的覆蓋,盡管由于人口流動和三項制度分離,在統計數據上還有一些“水分”可以擠,但用“輝煌成就”來形容,應當不是言過其實,對此“中國很驕傲,世界很驚嘆”。畢竟,我國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大、人群收入差距大、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能夠在短期內從無到有,形成一個覆蓋 13億人的醫保制度實屬不易。事實上,中國醫療保障制度現今的成就,是建立在對公費、勞保醫療進行改革,并實行了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的基礎之上的。其后,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制度的建立沿襲了職工醫保的基本制度框架與主要政策。從計劃經濟體制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為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醫療保險制度,依靠的是改革的智慧和艱難的探索,而近幾年快速的擴張,依靠的是勇氣和財力。在被稱為“中國模式”的政治、社會和經濟體制下,黨委政府重視、強力行政推動、大手筆財政投入,容易實現量的快速增長。在醫療保障制度改革上取得的成就,改革初期確定的正確方向和積累的經驗是重要的基礎。當然,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這個觀點,參與改革的時間前后不同、程度深淺不一,在多元的社會有不同的觀點很正常。
提高醫保質量比擴大規模要難。正像把一個孩子養大,只要有足夠的衣食即可,然而要培養一個高素質的人,即便父母有良好的意愿和能夠花大價錢也不一定能行。提高醫保質量,不僅僅是提高籌資水平、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報銷比例那么簡單。這些措施對實現量的增長有用,對改善政府形象有用,但對提高醫保質量作用有限。有質量的醫保不是以給政府樹形象為出發點,也不能用搞形象工程的方法,更不能因為這幾年醫保的成就為政府添了光彩,就把這幾年的方法作為提高醫保質量的經驗繼續使用。一個有質量的醫保,應當是“公平、專業、效率”的醫保,以這三個標準對當前醫保制度進行檢視,差距還非常大。要達到這三個標準,需要對復雜交錯的制度和體制問題進行改革,其中有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經濟制度和社會管理制度問題,也有部分領域改革偏向帶來的新問題。
單以當前討論熱烈的支付制度改革舉例言之。支付制度改革應當是這幾年摸著石頭過河中摸出的可以提高醫保質量的“大石頭”之一,好的支付制度可以提高醫保的運行效率,提高醫療質量。但要把支付制度這塊石頭挪到正確的道路,成為通向提高醫保質量的墊腳石,這其中有可能會受到許多盤根錯節的計劃經濟體制遺留下來的醫藥管理制度的牽扯。比如,由政府某個部門按項目確定醫藥收費價格的定價制度,使建立在醫療保險和醫藥機構談判機制上的醫藥價格機制難以形成,導致按病種付費、床日付費等付費方式名不副實。再比如,行政化的醫師管理制度和醫師收入分配制度,使各地實行“按人頭付費”,這我們學習借鑒的對象——英國的“按人頭付費”相比,在內涵上不倫不類,在機制上南轅北轍。有很多專家用“國際通行做法”來指點中國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但卻對絕大多數國家的醫師都是自由執業的事實視而不見;對各國絕大多數診所都是私人開業,公立醫療機構只占少數比例的事實視而不見;對絕大多數國家是由醫療出資方與醫療服務方談判形成醫藥價格而不是某個政府部門制定價格的事實視而不見。對這些顯而易見的根本性的制度問題,似乎就不能學習借鑒“國外通行做法”,只能講“中國國情”了。建立這些基本的醫藥管理制度,恰恰是支付制度的各種付費方式發揮積極作用的基本前提,是決定醫療服務行為的根本制度。這些制度不以“國際通行做法”進行改革,只引入幾個“國際通行”的付費方式、要對醫療服務行為產生好的作用,無異于隔山打牛,隔靴搔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