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科學教師入門十課
- 王天鋒 曾寶俊
- 5645字
- 2019-12-20 15:24:49
|第五節|長周期觀察課
長周期觀察課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數學內容:
一是植物種植長周期內容的觀察,主要是種油菜、種鳳仙花、觀察豆芽的生長、種大蒜等活動。這些觀察需要學生親力親為,自始至終參與每一個生長環節的觀察和記錄,特別是發現自己獨特的觀察問題,從而形成一個個探究性觀察活動,這樣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參與長周期觀察活動的熱情。
二是動物飼養長周期內容的觀察,主要是養蠶、養菜青蟲、養螞蟻、養蝸牛等活動。此類觀察活動要求學生能夠呵護小動物,關愛小動物,在陪伴動物生長的過程中進行科學觀察,對動物的生活習性進行有目標、有計劃、有過程的觀察。由于部分家長的觀念未能轉變,他們不接受孩子參與這些飼養活動,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宣傳和動員協調工作,確保動物觀察有效進行下去。
三是天文類的長周期活動,如需要堅持一個月的月相變化觀察、連續進行一個月的天氣變化觀察,甚至需要常年堅持的降雨量觀察活動。這類觀察活動需要不斷督查和反饋,才有高效完成的可能。
四是自制實驗的觀察,如觀察霉菌的生長、制作一個生態瓶。由于完成時間較長,需要得到較多的關注和指導,方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長周期觀察課如果缺少教師的監控,家長的支持也不能全盤跟上,由于小學生意志力比較薄弱,興趣轉移比較快,課外觀察活動極容易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教師在實施長周期觀察課的教學中,要特別關注這一特征。
在植物種植觀察課中,可以用來作為教學活動素材的植物有油菜和鳳仙花,因為它們的種植周期相對較短,生長時間與教學時間比較匹配,便于教學活動的組織,也便于種植成果的體現。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油菜或者鳳仙花種植在花盆或半截塑料瓶中,定期觀察。
【案例描述】
師:同學們,從今天這節課開始,我們要進行種植活動。你有過種植經驗嗎?
生:我媽媽種過大蒜。
生:我爺爺種過花。
師:看來都是家長種植的多,我們自己親自參與的少。我們可以選擇大蒜、青菜、油菜、鳳仙花等不同的植物進行種植。老師給大家統一提供了油菜種子,每位同學都帶來了一個花盆,全班將有五十多個花盆放置在教室旁的空地上,我們要經常抽空去觀察這些油菜苗。
生:(閱讀《油菜種植要領》)
師:請一位同學來講一講怎樣種植油菜。
生:在花盆中放入一半土壤,加少量肥料,繼續放入土壤至盆滿。用水澆透土壤,用牙簽將種子按入土壤中,覆蓋上一層泥土,貼上班級姓名標簽。
師:老師有個疑問:種子在泥土里深度不一樣,發芽的時間會一樣嗎?
生:不一樣,深的發芽慢,淺的發芽快。
師:如何才能證實呢?
生:我們可以把種子在一個花盆里放得深,一個花盆里放得淺,觀察哪個先發芽。
師:那就讓我們來試一試。
生:(操作種植活動)
師:接下來的時間里,我們要從哪幾個方面觀察呢?
生:觀察種子什么時候發芽。
生:觀察種子發芽后每天長高多少。
生:觀察種子在什么環境下才能發芽。
師:你們認為種子在什么環境下容易發芽呢?
生:在陽光下容易發芽。
師:如果沒有陽光,還能發芽嗎?
生:不能。
師:我們可以做個對比研究。用兩個同樣的花盆種下種子,給它們同樣的土壤、水分和深度條件。然后一個放置在教室外的陽光下,一個放置在教室里,觀察它們是不是都會發芽。

師:前面我們對油菜的種子發芽進行了觀察,今天這節課我們來交流一下油菜種子發芽的情況。你種植的種子是什么時候發芽的?
生:我的種子7天發芽的。
生:我的種子6天就發芽了。
生:我的種子5天發芽的。
師:我們舉手看一看,哪些同學的種子是6天左右發芽的。看來,95%以上的種子是6天左右發芽的。那么,剛剛發芽的油菜種子是什么樣子的呢?
生:幼苗有兩瓣葉子,非常纖弱。
生:幼苗很嫩。
師:幼苗每天長了多少呢?
生:每天長0.6厘米左右。
師:教室里的種子和室外的種子,誰先發芽?
生:教室外的種子5天發芽的,教室里的種子6天發芽。教室里的種子更加纖弱,顏色也沒有室外的深。
師:看來,接受陽光的程度不同,種子發芽的速度和質量也不同。現在,要想幼苗很好地生長,我們需要將發芽的幼苗移植到新的花盆里。每個花盆里栽種一棵幼苗,然后繼續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
生:(進行移植栽種)
師:這一周的油菜生長有哪些變化呢?
生:油菜長高了很多。
師:長到多高了?
生:15厘米了。
師:你能預測下一周、下下周油菜的生長高度嗎?說說自己的理由。
生:下一周大概長到30厘米,下下周長到45厘米,因為一周長15厘米。
師:好的,請大家及時測量記錄。除了油菜的高度,油菜的葉子會發生變化嗎?油菜多長時間會開花呢?開的花又是什么樣子呢?多長時間會結出果實呢?我們需要更多的觀察和記錄。我國著名植物學家竺可楨長期堅持觀察植物,公園里的植物哪一天發芽、哪一天開花、哪一天結果,竺可楨都有翔實的記載。希望大家細心觀察,也能成為一個個小科學家。
生:好的。
師:在觀察活動結束的時候,老師希望大家召開一個種油菜匯報會,將自己的記錄整理成一份種植小報,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喜悅和成果。
【案例描述】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圖片展示的是哪些小動物?
生:它們分別是蝴蝶、蠶蛾、蜜蜂。
師:有誰知道毛毛蟲與哪種動物有關?蠶與哪種動物有關?
生:毛毛蟲長大了是蝴蝶,蠶長大了會變成蠶蛾。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養蠶。在上課之前,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蠶種,請大家觀察大屏幕上面三種動物的卵,哪一種是蠶卵呢?
生:透明的不是蠶卵,金黃色的不是蠶卵,黑色的應該是蠶卵。
師:究竟是不是蠶卵呢?我們一起來觀察老師發放的實物,請每組同學仔細觀察,可以用羽毛粘起觀察,觀察完進行小組匯報。
生:(觀察5分鐘,中途老師給予學生每組一個放大鏡)
師:每組分別說說,你們觀察到的蠶卵有什么特征?
生:蠶卵像油菜籽一樣,黑黑的,是圓形的。
生:我們還發現蠶卵有大有小,不過大小差距并不大。
生:我們發現蠶卵的側面有一個淺淺的小黑點。
生:我們還發現蠶卵有的是深黑色的,有的是淡黑色的。
師:那我們再來與大屏幕上動物的卵比較一下,蠶卵與蝴蝶卵、魚卵、青蛙卵之間有何異同。

師:我們一起來觀察幼蠶的形態特征。誰來說說,你觀察到的幼蠶外形有哪些特征?
生:我觀察到幼蠶的身體是一節一節的,它的兩側還有許多足。
師:誰知道蠶有多少對足?這些足又是生長在幼蠶的什么部位呢?
生:幼蠶共有八對足,前面有三對,中間有四對,后面有一對。
師:你們觀察到的幼蠶與開始的蟻蠶比較有哪些變化?
生:蟻蠶是黑色的,幼蠶是青白色的,蟻蠶又黑又瘦,幼蠶又白又胖。
師:你們發現幼蠶和蟻蠶的身體除了大小變化以外,還有哪些變化?
生:幼蠶會蛻皮。
師:幼蠶為什么要蛻皮呢?
生:蠶在生長的過程中,身體長大了,外在的皮束縛了蠶的生長,所以要蛻皮。
師:你們有沒有觀察過蠶的外皮是從哪里裂開的?
生:從頭部裂開的。
師:蠶蛻下的外皮又是怎樣的呢?
生:蠶的外皮皺皺的、輕輕的。
師:蠶在生長的過程中所吃的食物一樣嗎?蠶是吃什么長大的?
生:蠶是吃桑葉長大的。
師:蠶吃不吃其他食物?
生:不吃。
師:蠶能不能吃其他食物呢?我們如何進行驗證呢?下面開始分組研討。


師:大家帶來的蠶有的又白又胖,有的又瘦又黑,你們養蠶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呢,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
生:我養蠶的時候,盡量給它吃新鮮的桑葉,少吃隔日的桑葉。
生:我養蠶的過程中,盡量少干擾蠶的生活,每天給它打掃衛生,及時清理蠶的糞便。
師:在養蠶過程中,你得到了家長的哪些幫助呢?
生:媽媽幫助我查找養蠶的知識。
生:爺爺幫助我找桑葉。
生:爸爸媽媽和我一起觀察蠶的生長過程。
生:蠶生病了,爸爸還和我一起給蠶治病。
師:看來養蠶活動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我們也給家長們鼓鼓掌,感謝他們對我們養蠶學習活動的支持。
師: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蠶的一生是怎樣變化的?
生:蠶開始是蠶種,后來是蟻蠶,接著是幼蠶。蠶蛻皮好幾次后就結繭,在繭里面變成蠶蛾出來。
師:我們把孵化之前的蠶叫做蠶卵,發育蛻皮的蠶叫做幼蠶,結繭的蠶變成蛹,蛹變成蠶蛾會鉆出蠶繭,蠶蛾會交配產下新的蠶卵。蠶的一生要經歷蠶卵——幼蠶——蛹——蠶蛾這四個變化階段,我們把像蠶一樣經歷四個變化過程的動物稱為完全變態動物,類似的動物還有蝴蝶、蜜蜂。同樣是變態動物,我們一起來觀察比較蝴蝶的一生與蠶的一生有何不同。
生:蝴蝶的卵與蠶的卵外形不一樣。
生:蝴蝶的身體上沒有毛,而蠶蛾身體上有毛。
生:蝴蝶的身體有花紋,蠶蛾的身體沒有花紋。
……
案例2圍繞長周期動物觀察中的典型問題展開,對蠶的一生進行了梳理和總結,這是養蠶活動從感性參與到理性提升的重要體現。飼養活動中不局限于蠶卵的觀察,還拓展到了蝴蝶、蜜蜂等動物的觀察。這對提升學生對自然界的實際觀察能力是很有好處的。
長周期觀察活動從時間上來說,由于需要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小學生一般難以堅持,需要教師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推進長周期觀察活動。例如,可以安排學生分工進行接力觀察,觀察對象不能分散,可以進行視頻拍攝觀察和記錄。觀察難以持續時,可以組織家長協助陪同觀察。如果觀察動機不強,可以組織網絡競賽活動。從空間上來說,遠離了課堂和教師,就需要有隱形的動力來推進學生的觀察活動,確保觀察活動的質量。教師要能及時組織研討會、匯報會、總結會等交流活動,分享全班同學的觀察心得,指導觀察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激勵學生持續深度觀察。
在小學長周期觀察活動中,有許多實際存在的困難,科學教師是解決這些困難的重要責任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