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企業數字化概述

1.1 企業數字化轉型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移動互聯網等新型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互聯網時代的數字化浪潮撲面而來,傳統企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數字轉型是產業數字化的基石,通過推動產業戰略思維、組織架構、業務流程、商業模式、人才培養等全方位轉型,驅動企業效率提升、產品增值、流程再造、生態構建、就業變革等,可以深刻改變企業的能力和價值主張,進而帶動提升整個行業的運行效率,推動產業發展沿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路徑加速轉型。

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以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業務方面:1)采用互聯網思維實現企業內部端到端運營流程;2)企業的前臺與后臺緊密結合在一起。3)緊密圍繞客戶體驗和需求,整合企業的運作、決策及服務模式;4)打通企業內部與外部信息化;5)使企業的運作、決策及服務緊密圍繞客戶價值和體驗而進行;6)通過數字化的有機整合,為企業各個層級提供動態、及時信息,以支持企業各個層級做出最優決策。如圖1-1所示。

圖1-1 企業數字化的表現

技術方面:1)高度互聯,即隨時隨地溝通;2)無限制的IT能力,包括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3)混合云模式,公有云、私有云等相結合,輕松訪問托管的軟件和服務;4)數據采集點,通過傳感器和移動設備激增,提供新的源源不斷的信息流,以及大量的信息訪問渠道;5)信息安全,支持用戶安全地訪問和使用重要信息,最小化內外部安全漏洞。

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和企業不同階段的業務和流程差異非常大,數字化轉型的具體路徑也會有差別,但它們有一個共性,即數字化的企業架構,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是行業與企業架構的結合程度;第二是數字化的投入方向;第三是數字化的企業IT架構。

第一,數字化企業架構與行業的結合深度可采用投資回報周期作為標準。投資回報周期過長或過短,都意味著數字化企業架構與行業結合比較松散。只有將行業前景與數字化企業IT系統及其業務系統進行良好融合,才能得到恰當的投資回報周期,實現高質量的數字化轉型。

第二,在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如果投入都被用在購買IT硬件產品等基礎設施上,那說明這個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還停留在基礎層面;當投入被用在業務深度分析上時,才說明數字化轉型已經達到比較高級的程度了。

第三,可以通過企業的IT架構來判斷數字化轉型的程度。企業數字化轉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階段:第一階段是單一應用時代;第二階段是EAI集成時代;第三階段是SOA時代;最后一個階段是所謂的微服務時代,其代表內容包括云原生、DevOps、混合云、敏捷開發等。

1.2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步驟

企業數字化轉型,要從企業整合運作、提升競爭力的角度出發,站在企業全局的高度,從理解企業所處行業、發展階段、目標、戰略、競爭環境等多方面入手,認清其核心能力及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管控模式分析,提出關鍵業務流程的優化建議;確定總體的目標,提出需求報告;通過全面、客觀的分析,根據企業的數字化需求及約束條件,提出實施方案;在項目的整個過程之中有針對性地對企業開展相關實踐和培訓,以奠定企業實施數字化的思想基礎和技術基礎,如圖1-2所示。

圖1-2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步驟圖

企業數字化轉型主要分4個階段:

1.企業戰略——評估和分析

通過訪談,了解企業所處行業、目標、發展階段、戰略、優勢、劣勢、信息化基礎等,認清其核心競爭力,確定公司的戰略,基于戰略形成組織架構、流程框架、業務邏輯框架等,幫助企業發現和判斷經營管理活動中最為緊迫的信息化需求和亟待解決的瓶頸問題。正確分析并找出問題是成功的前提,要真正把信息化工程從技術層面提升到管理和戰略層面,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企業架構規劃——提出整體解決方案

充分考慮企業的實際情況、現實約束、未來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從企業全局出發,遵循體系化和整體化思路,以企業架構為基礎,覆蓋企業整體的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和技術架構,構建IT總體架構并形成IT治理架構規劃,不拘泥于具體的產品或系統,為企業提供科學、合理、可行的個性化、專業化解決方案。

3.企業IT實施方案——企業如何去做

基于企業架構整體規劃和IT戰略,以支持企業戰略實施需要為原則,構建IT項目并根據輕重緩急分階段實施。分析、明確各階段實施的前提條件、風險、投入及成效。推進IT項目的建設,指導IT投資和設計決策。

4.治理運維——企業如何去維護

闡明對一系列IT戰略、資源和控制行為的監督、問責機制并確定決策權分布。具體來說,IT治理即通過相關決策權分布對投資、規劃、預算、承諾、服務、主要變革、安全、隱私、業務連續性以及法律法規合規性進行授權控制和績效度量,是對政策、實踐、流程進行管理、規劃和績效評估的集合。

1.3 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方法

企業數字化在各個階段都需要一些方法來支撐,這些方法主要包括企業數字化評估方法、企業數字化規劃方法、企業數字化實施方法和企業數字化治理方法。下面對該領域的常用方法進行說明。

1.3.1 企業數字化評估方法

企業數字化評估主要是對企業數字化工作的現狀進行梳理、分析和評價,有3方面的作用:第一,對企業信息化實施的成果作出客觀的反映;第二,為企業信息化的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第三,為企業信息化的發展方向進行正確的引導。

國外的評估方法有信息系統(IS)成功模型、ERP評估體系、ABCD測評表等。

■ IS成功模型于1992年由美國研究人員提出,在信息化系統實施效果評估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該模型將信息化實施成功視為一個具有時間跨度和因果關系的過程,認為質量層面的指標既共同又相對獨立地影響著用戶滿意度及系統使用指標,而用戶滿意度、系統使用之間又互相產生影響,分為積極的影響和消極的影響。用戶滿意與否和系統使用狀況決定了對個人的影響,最終產生對組織的影響。

■ SAP公司與Benchmarking Partners的ERP評估體系主要利用關鍵成功類因素、事務處理類指標和項目驅動類因素三大類因素指標來對信息化建設進行評估。

■ ABCD測評表從控制與計劃、戰略規劃、研發創新、人員素質與協作、全面質量管控、持續改進6個角度來對信息化系統實施效果進行評測。

■ 常見的評估理論還有Markus等人研究提出的評價階段論,它分別從項目的標準、早期運營標準、長期收益3個角度去考評信息化系統實施效果。

根據對企業信息化系統實施效果評估方法的研究,目前國內最常用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法、平衡計分卡、灰色聚類分析和模糊綜合評判法等。

1.3.2 企業數字化規劃方法

1.企業系統戰略規劃理論方法

簡要介紹其中3種方法,分別是企業系統規劃方法、戰略數據規劃方法、信息化戰略工程方法。

■ 企業系統規劃方法(Business System Planning,BSP)——由IBM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其從企業目標入手,逐步將企業目標轉化為管理信息系統的目標和結構,從而更好地支持企業目標的實現。這是一種戰略規劃的結構化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確定未來信息系統的總體結構,明確系統的子系統組成和開發系統的先后順序;對數據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和控制,明確各子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關系,保證信息的一致性。

■ 戰略數據規劃方法——這一概念是美國的詹姆斯· 馬丁(James Martin)教授提出的,是指遵循數據庫的規則,通過一系列步驟來建造組織的總體數據模型。該模型是按實體集群劃分的、針對管理目標的、由若干個主題數據庫概念模型構成的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既有集中式又有分布式,可以分期分批地進行企業數據庫構造。主要步驟包括3步:1)進行業務分析,建立企業模型;2)進行數據分析,建立主題數據庫;3)根據主題數據庫和業務過程,進行子系統劃分。

■ 信息化戰略工程方法——要求企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都以高效、可靠的信息化為基礎,從企業發展全局考慮,把企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根據企業發展目標、經營策略和外部環境以及企業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用系統的、科學的、發展的觀點對企業信息化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規劃,從而為企業整體戰略實施提供最大限度的信息保障。其建設思路包括:1)從企業戰略實現角度出發;2)堅持理論研究成果與企業實際相結合;3)重視企業信息化的內外部環境;4)總體規劃、分步實施;5)強調內外合作策略;6)盡量保護已有投資。

2.企業架構規劃理論相關方法

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是國際上先進的信息化架構規劃框架模型。經過30多年的持續發展,企業架構理論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架構演進為兩個主要的方向:以Zachman框架為基礎發展演進的EAP、FEAF、TEAF等架構,和以ISO/IEC14252為基礎發展演進的TAFIM、DoDTRM、C4ISR、DoD-AF、TOGAF等架構。目前,兩個方向的多種架構在定義、組成和實施等方面趨于相同,已經逐漸相互融合。下面進行簡單介紹。

■ Zachman架構——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IBM的John Zachman率先提出的概念。Zachman架構從信息、流程、網絡、人員、時間、基本原理等6個透視角度來分析企業。該理論提供了與這些視角相對應的6個模型,包括語義、概念、邏輯、物理、構件和功能等。企業架構的核心目標是保持擬設計的信息系統與其業務的動態一致性,包括業務架構和IT架構。

■ FEAF(Federal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FEAF是美國聯邦政府CIO委員會在1999年的研究報告中提到的“聯邦政府組織架構框架”。聯邦企業體系結構(FEA)計劃確定了聯邦政府可以簡化流程、降低成本,并跨機構和業務線共享信息和資源。FEA由管理和預算辦公室開發,是一個商業驅動框架,可提供更加以公民為中心、注重成果和以市場為基礎的服務。

■ TOGAF(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TOGAF是Open Group開發的一個總體框架理論,目前發展已經較為成熟。TOGAF基于4個相互關聯的專業領域描述組織邏輯和物理數據資產結構以及相關數據管理資源。應用程序體系結構為要部署的各個系統提供藍圖、應用程序系統之間的交互以及與組織的核心業務流程之間的關系,其中服務的框架將作為集成的業務功能,技術體系結構描述支持部署核心關鍵任務應用程序所需的硬件、軟件和網絡基礎架構。TOGAF的核心是應用體系結構開發方法(ADM)。ADM可以根據組織的需求量身定做,然后用于管理架構計劃活動的執行。該過程是迭代和循環的,每個步驟都會檢查需求。

■ 軍隊指揮體系總體框架(DoDAF/C4ISR)——DoDAF借鑒了美國國防部總體架構的基本原則,以3種協調的角度定義整個與國防有關的信息系統總體架構,目的是確保各個指揮組織、服務提供和各個部門的系統和架構描述是一致且協調的。DoDAF定義了26個架構產品,由全局、運行作戰、系統和技術標準組成。各種架構相互融合,具體應用時需針對具體應用場景,開發具有自身特點的架構標準框架和方法。

■ Gartner方法——Gartner既不提供企業架構內容的分類法,也不提供企業架構的建設過程指南,其將企業架構看成一個動態的過程,企業架構建設的起點應該是對企業發展方向的明確,一個成功的企業架構應該能將業務擁有者、信息專家和技術實現者聯系起來,并為他們提供一個統一的針對企業現狀和發展方向的愿景。

1.3.3 企業數字化實施方法

企業數字化實施方法與企業架構的分析、設計和實施內容都相關,下面列舉其中主要的3種方法。

■ 結構化方法(Structured Approach)——結構化方法也稱生命周期法,結構化最早是描述結構化程序設計方法的,它用3種基本邏輯結構來編程。將整個信息系統開發過程劃分為6個獨立的階段,包括系統分析、程序設計、系統測試、運行、維護以及系統評估。這6個階段構成了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結構化方法不僅提高了編程效率和程序清晰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程序的可讀性、可測試性、可修改性和可維護性。后來,結構化程序設計思想被引入MIS開發領域,逐步發展成結構化系統分析與設計方法。結構化方法按軟件生命周期劃分,有結構化分析(SA)、結構化設計(SD)、結構化實現(SP)3種。結構化方法的基本要點是自頂向下、逐步求精、模塊化設計、結構化編碼。具體來說,結構化分析方法是以自頂向下、逐步求精為基點,以一系列經過實踐考驗的正確的原理和技術為支撐,以數據流圖、數據字典、結構化語言、判定表、判定樹等圖形表達為主要手段,強調開發方法的結構合理性和系統結構合理性的軟件分析方法。

■ 面向對象(Object-Oriented,OO)方法——面向對象方法是一種把面向對象的思想應用于軟件開發過程中,指導開發活動的系統方法。面向對象方法遵循一般認知方法學的基本概念——即有關演繹——(從一般到特殊)和歸納——(從特殊到一般)的完整理論和方法體系來建立基礎。所謂面向對象就是基于對象概念,以對象為中心,以類和繼承為構造機制,來認識、理解、刻畫客觀世界和設計、構建相應的軟件系統。該方法包括面向對象的分析(Object Oriented Analysis,OOA)、面向對象的設計(Object Oriented Analysis,OOD)和面向對象的實現(Object Oriented Implementation,OOI)。

■ 面向服務架構方法(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種粗粒度、松耦合服務架構,服務之間通過簡單、精確定義接口進行通信,不涉及底層編程接口和通信模型。SOA實施方法站在一個新的高度理解企業級架構中各種組件的開發、部署形式,將幫助企業系統架構者更迅速、更可靠、更具重用性地架構整個業務系統。較之以往,以SOA架構的系統能夠更加從容地面對業務的急劇變化。實施SOA的關鍵目標是實現企業IT資產的最大化作用。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在實施SOA的過程中牢記以下特征:可從企業外部訪問;隨時可用;粗粒度的服務接口分級;松散耦合;可重用的服務;服務接口設計管理;標準化的服務接口;支持各種消息模式;精確定義的服務契約等。

1.3.4 企業數字化治理方法

自從人們提出IT治理以來,世界各國專家組織投入了極大的精力去研究IT治理的模型,在IT治理領域已經有幾種較為成熟的治理模型,如信息及相關技術的控制目標(Controlled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COBIT)模型、信息技術基礎架構庫(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模型、ISO 27001模型等。以下對上述模型進行介紹。

■ COBIT模型——COBIT模型是信息系統審計和控制協會(ISACA)制定的面向過程的信息系統審計和評價的標準。對信息化建設成果的評價,按照系統屬性可以劃分為若干方面,例如對最終成果評價、對建設過程評價、對系統架構評價等。COBIT是一個基于IT治理概念的、面向IT建設過程的IT治理實現指南和審計標準,也是一個典型的按照西方思維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即分析事實、提煉模型,并將IT過程、IT資源及信息與企業的策略和目標聯系起來,形成一個三維體系結構。

■ ITIL模型——ITIL由英國政府部門中央計算和電信局(Central Comput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gency,CCTA)在20世紀80年代末制定,現由英國商務部負責管理,主要適用于IT服務管理(ITSM)。ITIL為企業的IT服務管理實踐提供了一個客觀、嚴謹、可量化的標準和規范,企業的IT部門和最終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定義所要求的不同服務水平,參考ITIL來規劃和制定其IT基礎架構及服務管理,從而確保IT服務管理為企業的業務運作提供更好的支持。ITIL作為IT服務的一個管理框架,其核心的流程就是提供優質的“服務管理”,是一個負責持續管理、交付和支持服務的技術。

■ ISO/IEC38500標準——2008年4月,ISO/IEC正式發布IT治理標準ISO/IEC 38500,它可以用于任何規模的組織,包括公/私有性質的公司、政府機構以及非營利組織。這一標準提供了一個IT治理的框架,以協助組織高層管理者理解并履行他們對于其組織IT使用的既定職責,實現IT治理的有效性、可用性及效率。ISO/IEC 38500提出了IT治理的EDM模型,其與管理者使用的典型PDCA模型稍有不同。在這一模型中,管理者依據業務壓力、監管責任、利益相關者期望及業務需求來監督、評估和組織的IT使用,而后指導實施政策方針以彌補差距。ISO/IEC38500給出了IT治理的基本、原則性建議,定義了組織開展IT治理的6個基本原則,并結合EDM模型的應用,形成了IT治理的相關任務和要求。

1.4 企業架構概述

1.4.1 企業架構概念

企業架構(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的定義在概念上沒有統一標準。國內外很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都做過探討和分析。其中代表性的是約翰·扎科曼(John Zachman)在其1987年出版的書籍《信息系統架構框架》中提出的企業架構理論,這是目前被廣泛實踐和認可的有關企業架構的權威理論。Zachman框架在1996年被《克林格-科思法案》(Clinger-Cohen Act)做了進一步的延伸。它將企業架構定義為一個集成的框架,用于演進或維護已存在的信息技術和引入新的信息技術,以實現組織的戰略目標和信息資源管理目標。另外,微軟、IBM和國際化開發組織都有自己的定義和研究。

微軟認為,企業架構是一個公司的核心業務流程和IT能力的組織邏輯,通過一組原理、政策和技術選擇來獲得,以實現公司運營模型的業務標準化和集成需求。

IBM的觀點為,企業架構是記錄企業內所有信息系統及其相互關系,以及它們如何完成企業使命的藍圖。

國際化開發組織(The Open Group)的定義為,企業架構是對所有構成企業的不同企業元素,以及這些元素怎樣相互關聯的理解。

盡管企業架構的描述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即企業架構是企業的戰略組成部分,旨在幫助企業有效地組織資源和完成IT戰略規劃。企業架構的整體組成如圖1-3所示。

圖1-3 企業架構的整體組成圖

一個企業架構具有3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企業架構是一個描述工具。企業架構為組織中的所有干系人提供了一種描述手段(模板),使其可以對組織中的業務、信息系統及其之間的關系按照各自的視角進行描述。而且由于使用統一的語言進行描述,所有干系人之間也有了無障礙溝通的基礎,而這也正是企業架構最重要的作用。

第二,企業架構是一個知識庫。企業架構為組織中所有參與者提供的針對企業架構各方面的描述形成了一個分類管理、便于訪問的知識庫和信息資源庫。

第三,企業架構是一個系統過程。為了使組織內信息技術與業務的需求、變化相適應,企業架構提供了一套實施準則和管理策略。

根據ANSI/IEEE-1471-2000標準中的定義,架構(Architecture)是系統的基本組織,包括其組成部分、相互關系和環境,以及指導其設計和演化的原則。

按照這個原則,可以將企業架構定義為:企業架構涉及的系統是整個企業,特別是企業的業務流程、技術和信息系統。企業架構是一個系統過程,它表達了企業的關鍵業務、信息、應用和技術戰略以及它們對業務功能和流程的影響,是對企業多層面、多角度的建構和描述,主要包括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和IT架構。企業架構是承接企業戰略與IT系統的橋梁與標準接口框架。

1.4.2 TOGAF框架

有很多不同類型的企業架構框架方法,TOGAF框架是眾多企業架構框架理論中的一種。TOGAF通用性較強,完整性和實用性都比較高,為一個企業或組織對于企業架構的接受、創建、使用和維護提供了一系列輔助方法和工具。同時TOGAF還是一個基于迭代過程模型的企業架構框架理論,作為支持該過程模型的重要基石,TOGAF包括了各種最佳實踐,以及一系列可重用的現有企業資產。簡而言之,TOGAF是一種協助發展、驗收、運行、使用和維護架構的工具,可幫助企業設計、評估并建立機構的正確架構,內容涵蓋了企業架構生命周期中的方方面面,所以現階段的企業架構咨詢中經常使用TOGAF框架為客戶進行架構規劃。TOAGF架構框架的內容如圖1-4所示。

圖1-4 TOAGF架構框架的內容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TOGAF的內容被分為3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架構原則,愿景和需求。其覆蓋的內容有戰略、業務原則、業務目標、驅動力和利益相關者等。

第二部分是架構的3個組成部分,分別是業務架構、信息系統架構和技術架構。

第三部分是架構的實施。從實施內容來看,涉及機會、解決方案、架構契約和遷徙規劃。從過程來看有架構實施和架構治理兩個階段。

1.5 本章小結

本章主要講述了企業數字化的基本情況,共4個部分內容。

■ 首先說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內容和方式,包括業務的轉型和技術層面上的轉型。數字化轉型的具體路徑也有3種。

■ 其次說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步驟,主要有4步:1)企業戰略——評估和分析;2)企業架構規劃——提出整體解決方案;3)企業IT實施方案——告訴企業如何去做;4)治理運維——告訴企業如何去維護。

■ 再次說明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方法。按照各個階段分為企業數字化評估方法、規劃方法、實施方法和治理方法。

■ 最后概述企業架構,主要闡述了企業架構的概念和TOGAF框架內容。企業架構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有一些共性的特征。TOGAF框架是企業架構框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框架,可以獨立應用,也可以根據企業具體情況有選擇地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壤塘县| 枣阳市| 舒兰市| 永州市| 景洪市| 五台县| 遂宁市| 华容县| 兴城市| 祁门县| 杭锦后旗| 乃东县| 锡林郭勒盟| 温泉县| 磐石市| 肇东市| 灵山县| 新蔡县| 兖州市| 乐亭县| 洛南县| 陆丰市| 香港 | 宿迁市| 邢台市| 凌海市| 广州市| 河津市| 密山市| 特克斯县| 治县。| 新闻| 曲阜市| 临高县| 通渭县| 开原市| 西平县| 阳西县| 远安县| 周口市|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