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每天盯作業,到真正管學習:打造孩子六個學習好習慣
- 葛建忠
- 2017字
- 2019-12-31 16:27:37
影響孩子學習的五個教育因素
天天都在盯孩子的作業,家長往往以為,這就是在管孩子學習了,而事實上并沒有什么成效,因為簡單盯作業離真正管學習還差得很遠。
孩子學習其實分為三部分:
一是課堂聽課,這是學的部分,是老師教知識;
二是完成作業,這是習的部分,通過練習鞏固,掌握知識;
三是孩子的用心、用腦,是上面兩個過程中,最關鍵的部分。
如果孩子在課堂上左耳進右耳出,回家后對作業應付完成,不能把學的東西真正地理解掌握,沒有內化成應用能力,考試成績自然不好。孩子每天都在上學,基本也都完成了作業,但很多孩子的學習成績并不理想,造成了家長的操心和焦慮。
在學習過程中用心、用腦,這是學習習慣,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盯和催最多讓孩子完成作業內容,卻無法令他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無法完成內化。
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能夠主動用心學習、自主學習,這才叫真正管學習。
很多媽媽說:道理都懂,但不盯、不催,他就磨蹭,看著就忍不住發火。孩子何嘗不是如此呢?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如果發火能解決問題,這個世界上還會存在問題嗎?發了一頓火,不滿情緒是發泄了,但問題還在,并沒有得到解決。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從情緒上轉移到解決問題上來。如何解決問題呢?首先當然是要具體分析問題。
孩子的學習屬于教育范疇,影響孩子教育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因素、學校教育因素、社會教育因素、課外教育因素和自我教育因素。
這五個因素并非獨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的。
一、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最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孩子的教育也是父母的第一責任。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一直在家庭里,跟父母天天在一起,對孩子各方面的了解,沒有任何人能超過父母;對孩子各方面的影響,也沒有任何人會大過父母;同樣,對孩子教育的責任心,也不可能有任何人會強過父母。
孩子在學齡前的成長過程非常關鍵,尤其是行為習慣、性格心理、規矩意識等方面的形成。而大部分父母,直到孩子上學之后,學習上出現了問題,老師找了,才會真正開始重視。殊不知,孩子作業拖拉、不愛動腦、做事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都是長期形成的行為習慣問題。無論是學校,還是輔導機構,都是很難真正起到作用的。
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成人的關鍵。
二、學校教育因素
孩子進入學校,主要是學習知識。學校老師面對眾多的學生,其主要職責也是教學,在孩子為人處世、性格習慣方面很難兼顧。
所以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是讓孩子成才。
三、社會教育因素
現在的孩子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多,跟過去完全不一樣,電視、電腦、手機等,各種影響和誘惑都特別大。這些方面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學校課堂和父母的影響,也因此產生了很多問題。當然,孩子將來畢業必然要走上社會,將在社會中與各類人相處,經歷各種鍛煉,面臨各種誘惑,其生活是否幸福、事業是否成功,社會因素將起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社會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是讓孩子成功。
總結以上幾點:家庭教育讓孩子成人,學校教育讓孩子成才,社會教育讓孩子成功。
四、課外教育因素
現在升學競爭如此激烈,絕大部分孩子,周末和假期都奔波在各種補習班、培優班、興趣班之間,有些孩子平時晚上還在上晚托班,這些課外培訓基本占據了孩子的課余時間。大大小小的培訓輔導機構質量良莠不齊,老師素質和水平差異也比較大,對學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五、自我教育因素
然而,這幾個方面的教育要想真正起到作用,必須通過孩子的自我教育來完成,也就是通常講的外因必須通過內因來實現,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很多媽媽經常說,道理都跟孩子講了幾百遍了。但是這個道理是家長的道理,不是孩子的道理,只有孩子自己內心真的這樣想了,才能起到作用。比如,家長天天提醒孩子字要認真寫,孩子會煩,也沒什么效果,但哪天如果孩子自己對自己說,今天一定要把字寫好點,那就有用了,這就是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一定是家長要創造一種氛圍,讓孩子自己去教育自己。家長想對孩子說的話,通過提問,通過和他探討,讓他自己把這個話說出來,這才是最有用的。通常人都是更相信自己的話,別人說再多遍也是沒用的。
上海高中四大名校之一的復旦附中,和山區一所高中結成姐妹學校,每年都會安排一批學生到山區學校游學兩個月,在那里跟山區的孩子一起上課,一起生活。
每批孩子回來,家長們都反映孩子有了驚人的變化,集中表現在孩子會主動收拾自己房間,自己整理床鋪,跟家長說話客氣了很多,頂嘴情況明顯減少,學習上更加主動。
有些媽媽就問孩子:“你們在山區專門上了什么特別的課程嗎?”孩子說:“沒有其他課程,在山區上學那段時間,天天和那里的孩子在一起,感觸很大。他們的學校條件和生活條件都比我們差很多,但他們都很認真、很努力,他們的夢想就是將來能擁有像我們一樣的生活。我們已經擁有這么好的條件,現在想想,以前確實有點兒不太珍惜。”
相信這些孩子的家長平時沒少講這些道理,但孩子自己親身經歷了之后,自己體驗了,感受了,不用家長說,自己就教育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