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品導讀
- 伊索寓言(有聲雙語經典)
- (古希臘)伊索
- 1485字
- 2019-12-02 14:43:21
《伊索寓言》的作者相傳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寓言故事家伊索,在這些故事的流傳過程中,不斷有其他來源的寓言故事加入,但最終都歸于伊索名下。兩千多年來,《伊索寓言》逐漸從歐洲傳遍世界,故事中的素材不僅成為許多固定俗語,例如龜兔賽跑、農夫和蛇、狐貍和葡萄等,圍繞這些故事還產生了許多文學、戲劇、音樂等藝術作品,成就了一部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集。
由于年代久遠、資料不全,伊索本人的生平難以考證,后世許多關于他的描述都將他塑造成一個奴隸出身、樣貌丑陋的人,憑借口才和智慧獲得了自由。伊索的寓言故事最早口頭流傳在希臘各地,他過世三百多年之后才匯集成書,到那時,許多原本誕生于其他地區的故事、諺語和笑話都被歸在他的名下,其中很多來源于希臘之外的地區。這個融合的過程持續了數個世紀,許多中世紀晚期未被記錄的故事,以及來自歐洲文化之外的故事,都被收入了《伊索寓言》。
伊索的寓言故事能在世界各地流傳,其中希臘語和拉丁語的版本起到了關鍵作用。最早的文字版本《伊索寓言》出現于公元前4世紀,編寫者是法萊盧的德米特里厄斯,雅典城的一位演說家、政治家。他將寓言故事集結為10冊,供演說家使用。但是這個版本并沒有文字資料存世,僅在別的文獻中有所提及。如今的版本是從后來出現的一個希臘語版本演化而來,作者是巴布里烏斯,生活在公元1世紀。這個版本大約有160個寓言故事。公元1世紀出現了第一個內容翔實的拉丁語版本,由獲釋奴隸費德魯斯創作。在那時,哲學和修辭學的教師以伊索的寓言故事作為教學材料,不僅讓學生討論故事里蘊含的道德議題,也會創作新的文字版本,供練習文體和語法規則使用。在今后的數個世紀中,《伊索寓言》在歐洲的傳播主要依據的是不同的拉丁語版本。印刷業在歐洲興起之后,《伊索寓言》成了首批擁有各種譯本的書之一。在故事流傳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版本出現,翻譯者和出版者加入了本地化的素材和語言風格,甚至有作者以《伊索寓言》為基礎素材,創作了自己的故事集。例如,17世紀在法國出版的《拉封丹寓言故事》,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使用的傳統的《伊索寓言》,并對其做了創造性的改編。19世紀在俄國出版的《克雷洛夫寓言故事》也是如此。
最早傳入亞洲的《伊索寓言》依據的是希臘語譯本。公元9—11世紀,古敘利亞語的譯本出現,其中還收入了若干源自西亞的故事。中世紀之后,則是拉丁語的譯本傳播更為廣泛,歐洲傳教士帶著這些故事前往各個殖民地宣教。1593年,葡萄牙的傳教士將《伊索寓言》傳入日本,翻譯為《伊曾保物語》。日本鎖國之后,這部書成了唯一幸存的西方作品,因為其中的故事情節都已本土化,充分地融入了日本文化。《伊索寓言》的第一個中文譯本出現在17世紀,正值明朝天啟年間,由耶穌會士金尼閣口述、張賡書寫,書名為《況義》,印行于1625年。1840年,英國人羅伯聃再根據英語的版本譯出《意拾喻言》。1856年,傳教士A.B.卡巴尼斯以上海方言譯出《伊娑菩喻言》。20世紀后,林紓、周作人又相繼有中譯本出版。
《伊索寓言》最初大多是教師、傳道士、演說家使用的語言素材,直到17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這些寓言故事可用在兒童教育領域,教會孩子基本的道德觀念,而且寓言故事簡潔的文字也很適合作為語言學習的材料。隨后,各國都出現了插圖版的《伊索寓言》,面向少兒讀者。20世紀,以《伊索寓言》為素材的電影、劇集、音樂和戲劇作品也源源不斷產生,并且根據各個地區、各個族群的文化需求而不斷演變。
在我國,《伊索寓言》是“初中語文新課標課外閱讀書目”中的選書,其中的名篇《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貍》入選小學語文課本;《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入選初中語文課本。
(王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