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秩序與歷史(套裝5卷)
- (美)埃里克·沃格林
- 5092字
- 2019-12-09 14:01:36
詳細目錄
導論:秩序的符號化
存在與生存。存在的共同體:神、人、世界、社會。通過生存而參與。正確理解存在的秩序。本質性的無知與焦慮。關于秩序的各種經驗。關于同質性的經驗。關于持久性與暫時性的經驗。持久性的各種程度。生存的等級體系。人與各種持久的生存物合拍。關于義務的經驗。符號化的形式:作為小宇宙與大寫人的社會。宇宙論帝國的瓦解與以超驗存在為導向。各種符號的本質。類比物之間的沖突與早期的寬容。存在的單一性與符號的多元性。理性化的努力。符號極不勝任其任務。對存在與生存的愛。對存在的愛導致的不寬容。轉換。存在中的飛躍。合拍的層次。由對生存的愛而生的寬容。
第一部分 古代近東的宇宙論秩序
社會的秩序與人類的秩序。宇宙論秩序作為一種類型。該類型之內的各種歷史變體。資料的組織。
第一章 美索不達米亞
第一節 神的創造與人的領地
傲慢與懲罰。神與人在《創世記》中的競爭。阿達帕神話。
第二節 政治秩序的符號化
宇宙論符號中的政治秩序。從城邦國家到帝國。神圣主權與人間王權。時間、空間與實質。臍點。黃道與數字十二。太陽與復興循環。理性化。
第三節 宇宙秩序的符號化
政治符號中的宇宙秩序。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和邁錫尼個案。各文明實現存在中的飛躍的能力。三個個案比較。《埃努瑪—埃利什》。宇宙起源論、神譜和政治的融合。眾神世系與文明危機。
第二章 阿契明帝國
神與王的相似性。拜火教的影響。善惡二元論。貝希斯頓銘文。真理帝國。多神論與關于征服的多元主義建構。王朝意識。一元論理性化與二元論理性化。
第三章 埃及
第一節 文明進程的結構
湯因比—法蘭克福爭論。埃及歷史的階段。奧西里斯宗教精神。對沖突的分析。制度、經驗、文明形式。經驗環境與形式穩定性。“琴師之歌”。懷疑主義與享樂主義。文明形式的類型。各種經驗的緊湊性與分殊。中國案例。文明形式與人類的超文明戲劇。
第二節 宇宙論形式
兩地的誕生。關于尼羅河的經驗。太陽贊美詩。與尼羅河符號的沖突??梢姷纳衽c不可見的神。與宇宙論符號的沖突。法老秩序中的超驗因素。神圣的王與動物。神在法老身上的顯現。在天體、動物種群、代表人物身上的顯現。埃及獨特性的可能成因。宇宙秩序彌漫于社會之中。金字塔文本、中王國與新王國中的神之子。真理的意義。真理的傳承。
第三節 經驗的動態變化
一、埃及類型的分殊化
埃及的宇宙起源論與愛奧尼亞思辨。神話的結構:經驗的組成模塊;作為凝聚力的關于同質性的經驗。向唯一真神論演進。十九王朝的阿蒙贊美詩。否定神學與實體類比。
二、孟斐斯神學
關于“秩序來自混沌”的神話劇。埃及的統一與孟斐斯的建立。神譜思辨。普塔作為從無到有的創世主。神的創世與王室創建。認識論腳注。神話創造中的理性意識。與基督教邏各斯思辨相比較。
三、對無序的回應
論平等者共同體的科芬文本。關于“一個想要自殺的人與他的靈魂的爭論”。
四、埃赫那吞
法老的新地位。忒拜的強勢地位。對莫里卡爾的教誨。伊普我的告誡?!澳岣チ_夫預言”。亞馬拿革命。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太陽贊美詩。埃赫那吞贊美詩。對法老仲裁權的反動壟斷。法老秩序的困境。
第二部分 以色列的歷史秩序
奴役之家與神的自由。與文明決裂的符號:地獄、出埃及、曠野、神的國度。被選民族與應許之地。
第四章 以色列與歷史
一、以色列與文明的進程
三張事件表:圣經敘事、移民與統治,湯因比的敘利亞文明循環?,F實歷史與例證歷史。作為真正秩序之來源的存在中的飛躍。作為真理承載者的被選民族。作為真理之確證的例證歷史。生存的歷史形式。神之隱蔽。斯賓格勒—湯因比的文明循環理論。
二、歷史的意義
模棱兩可:文明進程的客觀時間——社會的內在形式。宇宙論形式中的緊湊歷史。發生在神之下的現在的分殊歷史。意義起源于歷史的現在。意義輻射到緊湊的過去。在意義的輻射中出現的問題:人類的本體論實在。歷史起源于發展中的現在。歷史實質的喪失。
第五章 意義的顯露
《詩篇》第一百三十六篇。意義的顯露:創世、圣約、迦南。世界歷史。動機的范圍:出埃及、西奈、示劍。動機的擴展:事件、經驗、信仰崇拜、信仰崇拜傳說、史學闡述。顯露的模式:前進與倒退。神圣族系與人類?!妒繋熡洝返墓澴?。王國與眾先知。流放與回歸。從猶太教士的立場回顧。迦南的模糊性。猶太教與基督教。
第六章 史學著作
圣經敘事。意義的層次。史學層面。
第一節 敘事的資料來源:關于問題狀態的注解
問題的性質。威爾豪森學派。對資料來源的看法。興起的不滿。批評。英格奈爾的觀點。傳統—歷史方法。傳統主義者的圈子。彼得森。動機激發中心的多樣性
第二節 史學符號
對術語“歷史”之正當性的證明。以色列經驗的緊湊性。Toroth(誡命)與Sepher(書)。Toldoth(世代)。從部族到人類的世系擴展。剩余之人的分裂。對Toldoth 的思辨運用。亞當的toldoth(世代)與天地的toldoth(來歷)。從神開始的世系。Berith(圣約)。從部族協定擴展為摩西圣約。對符號的制度化運用。史學運用。世界歷史的四個階段。基督教思辨的四個階段。
第三節 史學的動機
敘事的范圍。敘事的內容:歷史、神話、依神話立法。敘事:獨特的符號形式。動機:王國的建立與圣約。建構的兩項焦點與對秩序的緊湊經驗。由世俗—內在生存而來的約束性義務。攻擊的目標。攻擊的基礎。與基督教問題相比較。為了精神自由的斗爭。
第三部分 歷史與符號的軌跡
現實生存與圣約秩序。以色列符號的復雜性。作為一種啟示符號的歷史。主題的組織。
第七章 從宗族社會到王權統治
第一節 亞伯蘭的故事
一、耶和華與亞伯蘭的約
《創世記》第十四章的情節。資料來源的性質。公元前1500年之前的政治局勢。約的巴力。巴力符號的轉變。與耶和華之約。祖先們的神。
二、政治形勢的連續性
征服期中的亞馬拿時代的局勢。
第二節 底波拉之歌
一、耶和華崇拜向摩西時代的傳承
以色列同盟。
二、底波拉之歌
耶和華與戰爭。圣戰儀式。戰爭與永久性政治組織。
第三節 基甸的王權統治
希伯來人與迦南人的融合。新以色列?;榕c米甸戰爭。俄弗拉的耶和華圣所?;橐稣摺:髮m的作用。亞比米勒的政變?!皩ふ覈醯臉淠尽痹⒀?。第八章為帝國而奮斗
第一節 耶和華崇拜的范圍
與迦南眾神同化。新生狀態中的一神至高論。通過耶和華之靈而形成人格。
第二節 掃羅的王權統治
一、掃羅的興起
非利士人的擴張。掃羅的民族王權。關于掃羅取得王權的親王國版本。王與神。集體的先知活動與單獨的先知活動。民粹主義的耶和華崇拜。先知班子。出神癲狂與清晰表述。
二、靈魂的精神秩序
掃羅與隱多珥的女巫。禁止交鬼之術。以色列與希臘關于靈魂的討論。歷史現實主義與哲學。救世主功能轉移到耶和華。神回到歷史之中。大衛為掃羅和約拿單所作的葬禮哀歌。
三、神權統治
關于掃羅取得王權的反王國版本。撒母耳與神權統治。
第三節 大衛的興起
猶大進入以色列歷史。新興社會力量。戰爭領袖的隱退與職業軍隊的興起。國王的部族。元帥之戰。大衛成為國王。
第九章 世俗事業的巔峰
第一節 大衛帝國
帝國與以色列的同一性。經濟局限性。
第二節 大衛—拔示巴的故事
“窮人的羊羔”寓言。戰爭儀式的解體。以色列人作為帝國軍隊中的戰略預備隊。大衛的性格。正義。
第三節 大衛的王權統治
兩次受膏。大衛與以色列立約。所羅門繼承王位。耶和華與大衛家立約。
第四節 大衛與耶路撒冷
帝國事業?!按笮l”的含義。《創世記》第十四章。至高神。帶有神的含義的名字。祭司?!对娖贰?/p>
第五節 帝國詩篇:關于問題所處狀態的主線外討論。
一、贊美詩的性質
它們在信仰崇拜中的作用。詩歌個人主義與宗教個人主義作為導致誤解的原因。
二、形式—考證的方法和儀式—功能的方法
貢克爾。摩文科爾。
三、具有神性的王權統治和類型主義
理論問題。新年儀式。胡克。約翰遜。關于王權統治的文獻。
四、新觀點的困難
不充分的哲學基礎。
五、對神話化的抵制
西奈信仰崇拜。馮·拉德。拿單的預言。克勞斯。文學批評與秩序分析。
六、結論
文森科論宇宙論符號體系。宇宙論形式與歷史形式的關系。圣約秩序的制度空白。通過帝國得以完成。歷史形式對《詩篇》意義的壓力
第六節 帝國符號體系
宇宙論符號。拿單的預言。埃及的影響?!兜蹏娖?。終末論轉變?!端_門詩篇》第十七篇?!断2畞頃?。
第十章 以色列世俗生存的終結
第一節 分裂的王國
文學繁榮。超越世俗生存的秩序。以色列的發展。符號的軌跡。以色列的命運。古代的反叛。
第二節 實際的歷史形勢
北王國的內部組織。埃及的入侵。所羅門統治中的埃及因素。法老的女兒。神殿。大祭司的圣衣。耶羅波安的信仰崇拜改革。亞述的興起。暗利的政策。耶戶的反叛。
第三節《約書》
對律法的興趣。何西阿。對世俗生存危機的反應。西奈立法?!耙腿A的命令”和“典章”。十誡的形式。十誡與社會秩序。
第四節 先知以利亞
《瑪拉基書》。關于審判的經驗。他泊山異象。耶和華日。終末論的各個階段。以利亞。摩西與以利亞。暗利王朝與以利亞。對巴力的攻擊。曠野中的以利亞。先知的前后接替。
第四部分 摩西與先知
第十一章 申命律法
一、先知與以色列的秩序
同化與民族主義。普遍主義與褊狹愛國主義。猶大的生存意志?!渡昝洝返摹吧駥W”。
二、摩西的講話
這些講話的創作時間。壓制、發現與實施。
三、耶和華的誡命和摩西律法
關于摩西作為神之話語作者的神話。
四、啟示的規定
先知反叛的動機。將時勢條件包括在啟示的內容之中。規定:國王、祭司、先知。以色列歷史與猶太人歷史的分界線。
五、《申命記》與猶太教的發端
律法的以色列因素與猶太因素。馮·拉德與艾希羅特。對生存的撫慰與心靈平靜。關于“今天”的經驗。軍事改革與宗教戰爭。經過界定的宗教。神圣秩序的制度樣板。帝國的壓力、復歸與秩序的保存。
第十二章 摩西
第一節 各種資料來源的性質
可以提出的問題與給出的答案。形式與歷史實質。律法的形式。先知傳說的形式。歷史實質:耶和華崇拜與法老秩序。逾越節傳說的形式。
第二節 神的兒子
主題概述。《出埃及記》第四章第二十一節至第二十三節。以色列:神的新兒子。服侍耶和華與服侍埃及。埃及的歷史降級。摩西的名字。百姓與領袖。埃及化。Mosheh:“那個拉人出來并且被拉出來的人。”紅海奇跡。Mosheh 這個符號被轉移到大衛?!对娖返谑似?。為王的神子與人類秩序。向彌賽亞信仰的轉變。Mosheh這個符號轉移到耶穌。《希伯來書》第十三章第二十節。摩西作為神子的預兆。臨時性的符號“摩西神”。耶和華想殺摩西。拙口笨舌與神的口。
第三節 神
摩西的耶和華。摩西在《出埃及記》第二章中的精神傳記。來自荊棘叢中的啟示。這段情節的文學結構。對“我是自有永有”的解釋。圣托馬斯論這段荊棘從中的情節。隱藏的神與顯現的神。啟示與民族在歷史上的建立。荊棘叢情節與阿蒙贊美詩的關系。摩西的年代。
第四節 新的神意安排
啟示與人的反應。出埃及戲劇的創作。立約戲劇的創作。來自西奈山的神諭。祭司的國度。以王室領地為中心的人類秩序。圣約。十誡。神權政體的憲制。鎮壓反神與反人的反叛。民族通過時間的節奏規律而流轉。
第十三章 先知
第一節 先知的努力
歷史形式的連續譜。對過去的回憶與現在的召喚。偏離正軌,成為律法。先知的抵制。普遍主義與人格主義。降格為過去。
第二節 問題的展開
一、十誡
耶利米的神殿講道。作為行為標準的十誡。先知權威與公眾權威。對耶利米的審判。與蘇格拉底相比。以賽亞的召喚。
二、圣約
律法與靈魂秩序。生存問題的規范形式。耶利米對外邦神的攻擊。對行為的抱怨:阿摩司、何西阿、以賽亞。來自美德的要求。先知的本體論。以賽亞與戰爭。臆變。臆變行為。臆變經驗與生存問題。寫入心靈的圣約。
三、神諭
對西奈符號體系的批評。無效的啟示。神的預見與人的決定之間的辯證法。先知的雙重符號體系。本體論與歷史。耶利米實現以色列的命運。被選民族縮約為被選之人。耶利米的召喚。先知作為為神的國王兒,作為新摩西,作為耶和華的仆人,作為歷史之主。各民族的先知。阿摩司。先知書的文學形式。彌賽亞問題。大衛的遺言。統治者的形象。彌賽亞問題的制度階段:阿摩司、何西阿。臆變階段。以賽亞。耶和華的榮光。召喚。政治干預。以馬內利預言。門徒們與封存神諭。和平君王預言。臆變景象。生存論階段。耶利米。耶利米的精神自傳。受難、抱怨、復仇。神的正義。關于不義的真理。與神的對話。先知的生存,作為對神之受難的參與。
第三節 受難仆人
以色列秩序的問題。以賽亞和耶利米的地位。超越具體社會之秩序的運動。以色列從其自身的出走。第二以賽亞。作為一部符號戲劇的作品。闡釋的錯誤。哲學和召示的言辭。經驗寫作和救贖的時間。作品的組織。啟示的實質與形式。新型預言。天國序幕。主題:先前的事與新事。作為救世主的神。神作為世界、以色列和救贖的創造者。歷史神學。巴比倫的陷落與關于得救的經驗。所有人的神。仆人與其救贖工作。仆人在天國獲任命。歷史中的仆人,作為投向外邦人的光,作為神的信徒。他的受難與工作。人類受難者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