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智能終端技術與測試
- 張睿
- 8784字
- 2020-11-29 00:12:23
1.3 移動智能終端的現狀
1.3.1 移動智能終端市場現狀
智能手機當前仍是移動智能終端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力量。國際電信聯盟(ITU)2015年12月發布的年度互聯網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手機用戶數達到71億,已接近世界人口總量(71億)。手機信號已覆蓋了全球超過95%的人口。智能手機發展尤為迅速,普及率持續提高,將從2014年的37%增加到2020年的65%。但是相對于過去幾年的高速發展,智能手機2015年市場增速放緩,GfK預計2015年全球整體手機市場規模18.3億部,基本與2014年持平:其中,智能手機市場規模將達13.5億部,同比增長10.2%;功能手機市場規模為4.8億部,同比下降18.4%。
移動智能終端當前的市場發展態勢呈現以下幾點特征。
1.智能手機和平板增速放緩
智能手機在2010年的增長高峰時期增長曾高達73%。但自2015年以來,智能手機逐步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增長速度放緩。鑒于成熟市場的飽和狀況,智能手機行業已經開始將其關注的焦點轉向了印度等市場,預計2016年印度市場上的智能手機銷售量將達1.39億部。但對于大多數印度消費者來說,高端智能手機是他們買不起的。在印度,手機的平均售價在70美元以下。現在中國市場則已趨達到飽和點,預計未來五年時間里仍將保持這種狀態(以上數據來源:Gartner)。
2014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13億部(IDC統計2014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為13億部,Gartner統計數據為12億部),較之2013年增長了26%。根據Gartner的最新統計數據,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增長為14.4%(2015年中國生產了14.1億部智能手機)。預計2016年銷量增幅為7%。同時Gartner預計全球智能手機銷售量將無法再實現兩位數的增長。DIGITIMES綜合供應鏈與各區域市場狀況,預估2017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將超過152億臺,年增長率7%。2017年出貨排名前20大品牌中,除蘋果外,其他皆將為亞洲品牌,其中大陸品牌將占11席。從操作系統來看,2015年Android手機第一季度銷量占比達到80.8%, iOS手機為15.3%, Windows Phone為2.7%,其他系統手機為1.2%。
中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緩增緩降的發展規律不同,智能化進程雖晚于全球1~2年,但連續3年實現了100%以上的年增長,至2013年才回歸雙位數增長階段,我國智能手機市場在2014—2015年間進入了調整階段。2014年我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89億部,同比下降8%,2015年重回平穩,出貨5.18億部,同比增長14.6%(以上數據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
2.平板電腦市場情況
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平板電腦出貨4710萬臺,同比下滑5.9%。平板電腦出貨小幅回落,市場飽和趨勢初現。蘋果憑借1260萬臺的出貨位居市場占有率第一,但同比下滑23%,市場占有率降至26.8%。三星依托豐富的產品線和7寸到12.2寸全系列產品覆蓋,實現出貨900萬臺,同比下滑17%,市場占有率19.1%。聯想憑借產品線的多樣化與價格區間的完整覆蓋,晉升為第三名,市場占有率擴大至5.3%。由于平板電腦被大屏智能手機取代性高、“平板手機”的流行(比如iPhone“Plus”)、新技術更新放緩、平板電腦的更換周期更長等因素,平板電腦的市場拓展困難。此外,前五大品牌市場占有率從2013年的70%下跌至57%,預示著品牌影響力開始下降,用戶選擇空間不斷擴大(以上數據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
除了蘋果的iPad之外,搭載了Windows操作系統的平板電腦競爭力開始提升。來自IDC的數據顯示,Windows平板電腦市場占比將從目前的7.9%上升到2019年的13.3%,出貨量年復合增長率達到9.5%。客觀來看,Windows操作系統在企業應用領域的先天優勢,成就了Windows平板電腦的市場競爭力。最近數年,Windows操作系統一直致力于提升移動性體驗,Windows 10更是實現了移動設備端的深度優化以及與桌面操作系統的深度融合。這樣一來,Windows這個在傳統意義上僅用于PC端的老牌操作系統,終于煥發出了移動的魅力,擁有了與蘋果的iOS相抗衡的實力。與此同時,產業鏈的成熟,例如微軟和Intel向中國的平板電腦廠商在操作系統及芯片層面給予強力的支持,也會加快Windows平板電腦的市場拓展步伐。
手機大屏化時代的到來,平板電腦行業本身所處的環境更加惡劣。一方面受到電腦行業的反沖擊;另一方面則受到智能手機行業的正面狙擊。但總體上看,平板電腦與傳統電腦以及手機之間各有各的市場需求,三足鼎立的格局還會延續。
3.智能手機市場品牌格局不斷變化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品牌格局不斷變化,三星、蘋果長期占據智能手機銷售量的第一和第二,而緊隨其后的品牌變化較為快速,同時更多中國手機品牌不斷擠進前十名。見表1-2,在2015年第二季度中,三星出貨量為8873萬部,同比減少8.9%,但仍為全球排名首位的手機廠商,蘋果出貨量為4808萬部,同比增長36.0%。而2016年IDC公布的全球智能手機銷量統計數據中,銷量榜的第三、第四、第五已經變為華為、OPPO和VIVO,中國品牌獲得了整體提升。但在市場銷售額統計中,蘋果更勝一籌,據2014年的統計數據,蘋果以13.8%的年出貨量占比實現了30.4%的年銷量增長,全年銷量設備價值1165.4億美元,均價為655美元,約為Android設備平均單價的2.7倍。
表1-2 2015二季度前十大手機品牌 單位:萬臺

數據來源:Gartner。
中國智能手機產業開始走向高端突破之路,2015年1季度1000元以上價位手機占比同比明顯上升,如圖1-9所示(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5年2000元以上價位的份額迅速增長,3000~4000元價位的份額國內品牌占75%以上(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6ICT白皮書)。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長已至天花板之后,海外市場成為國產手機品牌繼續追求規模與利潤的新空間。目前在海外市場專利問題解決較好的國產品牌有:華為、中興、TCL與聯想,前兩者主要依靠多年自主研發積累,后兩者則主要依靠海外收購。相比上述四家企業,其他國產手機品牌只能在東南亞、非洲等對專利要求并不苛刻的市場布局,像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目前很難進入。

圖1-9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產品價格分布(2013年、2014年、2015年各年度第一季度)
1.3.2 移動智能終端技術現狀
1.3.2.1 我國智能手機制式情況
2014—2015年是我國智能手機制式的換代時機,各企業都在推動4G手機發展,持續擴大內需市場。2015年我國4G手機出貨量4.40億部,上市新機型1106款,同比分別增長157.0%和39.6%,占比分別為85.0%和73.9%(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3G制式手機出貨則明顯下滑,2015年1~5月共出貨1311萬部,同比下降90%,其中CDMA幾乎退出新機市場。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2014年6~12月我國市場上市手機共1000款,其中2G手機177款,3G手機182款,4G手機641款。從數據中可以看出,2014年三大運營商獲得LTE運營牌照后,手機廠商能夠迅速將LTE產品投放到市場中。從2014年6月至2014年底,市場上LTE手機產品款數占比已經超過60%,2G、3G手機款數大致相當(如圖1-10所示)。

圖1-10 2014年6~12月4G/3G/2G手機產品占比
從2015年開始,手機廠商已經完成了3G產品到4G產品的過渡。截至2015年底,市場上共投放手機1560款,其中2G手機286款,3G手機82款,4G手機1192款(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如圖1-11所示,市場上LTE手機產品款數占比已經超過75%,3G手機僅占5.3%。

圖1-11 2015年4G/3G/2G手機產品占比
為迎合主流市場,手機廠商已經重點布局4G產品。由于4G產品的替代作用,運營商重點補貼4G產品,3G手機產品款數下降明顯。目前隨著芯片廠商產品跟進及時,手機產品換代技術已逐漸成熟。4G芯片價格的降低,手機產品換代成本壓力變小,目前4G產品已經有很多千元機型。此外,由于中國仍有一定的低端市場,2G功能型手機仍有一定市場。
2014年6月到2015年底,我國4G手機共上市1833款,大多數均支持多種制式。而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我國申請進網的手機產品330款,其中4G手機290款,4G手機款型占比87.88%,與2015年第三季度相比,4G手機款型占比同比提升8.9個百分點,與2016年第二季度相比,4G手機款型占比環比下降1.6個百分點。排除季度性小幅波動,4G手機款型占比繼續提升總趨勢未改變,2G、3G手機款型占比繼續下降。
從具體技術上分,手機制式目前主要有TD-LTE、LTE-FDD、TD-SCDMA、WCDMA、cdma2000、GSM、CDMA 1X共7類制式。TD-LTE制式已經成為手機支持的主流制式,LTE-FDD由于牌照發放相對較晚,在型號上較TD-LTE制式相對少,但也已經有一定數量。不同制式組合的型號數量如表1-3所示。
表1-3 2014年6月至2015年底手機產品的制式情況

我國自主研發的TD-SCDMA技術由于良好的政策支撐和運營商多年運營的市場基礎,成為3G領域主要采用的通信技術,大部分4G手機目前均支持該技術,支持WCDMA的手機約占4G手機總量的1/3,支持cdma2000手機數量最少。GSM作為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廣泛使用的成熟技術,基本上4G手機全部支持該制式,支持CDMA1X的手機則相對較少,支持相應制式的手機主要應用于中國電信的網絡。隨著2015年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聯合發布《六模全網通終端白皮書》,未來支持全網模式的移動終端數量會越來越多。
1.3.2.2 智能手機支持頻段變化情況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我國申請進網的290款4G手機中,支持band41的占比98.97%,相比于2015年第三季度,款型占比提升16.4個百分點,相比于2016年第二季度,款型占比提升13.7個百分點;支持band1的占比71.03%,支持band3的占比86.55%。隨著“全網通”終端逐步被市場所接受,支持band41、band1和band3的終端款型占比迅速增加。
在全球范圍內,LTE終端頻譜遍布多個頻段,1800MHz Band3是LTE部署中應用最多的頻段,占比達43%;全球已經有12家運營商提供APT700(FDD Band28/TDD Band44)商用網絡,截至2015年11月,已發布了214款APT700終端;LTE TDD的生態系統日趨成熟,Band 40(2.3GHz)和Band38(2.6GHz)應用最多,占比分別為71.8%和62.1%, Band42/43終端已發布33款(數據來源:華為mLAB)。

圖1-12 2016年第三季度4G手機申請入網的頻段特性
1.3.2.3 智能手機傳輸能力發展情況
國內LTE手機傳輸能力發展方面,根據LTE手機無線傳輸性能,可將其分為多種能力等級,稱為LTE Category,簡稱CAT。3GPP中規定的Category等級有很多,一般而言,能力等級越高對應著手機能夠具備的無線傳輸性能越強,峰值傳輸速率也越高。目前手機主要支持8個能力等級,支持更高等級的手機數量還較少,能力等級傳輸速率詳見表1-4。
表1-4 LTE傳輸能力等級與傳輸速率

由于LTE手機傳輸能力較3G傳輸技術有著巨大提升,目前市場主流的LTE手機傳輸能力仍處在CAT4等級,隨著LTE芯片處理能力的增強,網絡陸續有支持CAT6等級或更高傳輸等級的手機出現。CAT4以上和CAT6以上能力的終端在2015年發布的終端中比例達到54%和13%,同比增長80%和333%;終端UMTS能力42Mbit/s呈增長趨勢,在2015年發布的終端中比例達到38%,同比增長27%(數據來源:華為mLAB)。另據GSA全球數據,截至2015年11月,全球已發布1576款CAT4終端、162款CAT6終端、246款VoLTE終端,含224款VoLTE手機。
截至2016年10月10日,全球已發布6504款智能終端,其中支持VoLTE的智能終端款型數已達646款,是2015年同期款型數近3倍,增長明顯;CAT4能力款型3398款,占比為52.2%,仍是市場主流;支持600Mbps高速率的終端開始出現。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如圖1-13所示,2016年第三季度我國申請進網的290款4G手機中,CAT6的手機為105款,款型占比仍在不斷提升中,而CAT3則逐步被市場淘汰。

圖1-13 我國申請進網的4G手機CAT能力分布(截至20 1 6年第三季度)
LTE上行鏈路載波聚合(UL CA:Uplink CA Arrives)是蜂窩網絡的最新技術之一。UL CA即讓用戶同時使用傳輸(上行鏈路)至基站的兩個或多個LTE信號(分量載波),從而可以大幅提高用戶上傳鏈路的速度。UL CA解決了TDD-LTE上行鏈路存在的弱點:下行鏈路與上行鏈路通常存在5∶1~6∶3的非對稱速比。目前,中國移動在下行鏈路方向使用三個分量載波(3 ×DL CA),在上行鏈路方向使用兩個(2 × UL CA)加上UL 64-QAM調制。在FDD-LTE終端中,UL CA技術可以同時采用兩個功放(PA),分別工作在LB(低頻段,通常為700MHz~960MHz)、MB(中頻段,通常為1700MHz~2200MHz)或HB(通常為2300MHz~2700MHz)的頻率范圍。在LG Uplus的手機中,一個功放頻率范圍是低頻段(B5);另一個是高頻段(B7),兩個功放使用不同的天線。在這種情況下,HB接收頻率可能會接近LB傳輸頻率三次諧波,所以對元器件隔離、線性化以及濾波器和雙工器抑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國移動采用B41波段的帶內UL CA技術,兩個分量載波需要高達40MHz的聚合帶寬。與單個分量載波相比,對功放線性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視頻電話、視頻消息以及用戶創作的視頻內容發布至社交網站的應用已經大幅普及,Facebook用戶每天觀看超過80億個視頻短片,其中有超過75% 的視頻內容是在移動設備上觀看,每人發布的視頻數量(大部分用手機創作)同比增加75%,發布視頻總數同比增長3.6倍。通過UL CA技術,可以大幅提高用戶上傳內容和文件的速度,提升用戶上傳圖片視頻時的用戶體驗。
韓國三家運營商已應用了UL CA技術。LG Uplus、SK Telecom和KT一共有大約6000萬用戶,其中大部分使用LTE網絡,并且已接入UL CA。根據韓國的部署情況,UL CA在單獨的LTE頻帶上采用兩個分量載波(CC),聚合帶寬為30MHz(20MHz+10MHz UL)。韓國運營商還支持上行鏈路64-QAM調制,而不是比較常用的16-QAM。LG Uplus結合B7(2600MHz)頻帶的20MHz和B5(850MHz)頻帶的10 MHz,提供高達112.5Mbps的峰值上行速度。中國移動宣布將在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鋪設UL CA網絡。
韓國首批支持UL CA的手機是LG G5,采用高通驍龍820處理器的變型版本。中國第一款采用UL CA的手機為LeEco公司(之前的LeTV)的LeMax Pro。中國移動還發布了A2手機,同時采用UL和DL CA技術。
1.3.2.4 智能終端重要技術現狀
從最初手機的誕生,到智能終端的流行,智能終端經過了近十年的發展和近五年的高速增長,最早的功能型手機僅能夠支持語音和短信等基礎的通信功能。之后,隨著彩屏技術的發展,以及攝像頭技術的成熟,分辨率逐漸提升,手機增加了拍照的功能,目前手機基本上可以替代卡片數碼相機。除傳統蜂窩通信模塊外,隨著GPS/WLAN/藍牙芯片微型化的發展,移動智能終端也被賦予了更多更靈活的通信功能。在音視頻處理技術成熟后,多媒體播放處理功能,也逐漸成為了手機和平板的標配,手機和平板也逐漸替代了原來傳統MP3/MP4的播放器,成為個人媒體娛樂的重要設備。隨著塞班、黑莓等智能操作系統的興起,支持Java等擴展技術的智能終端逐漸增多,手機和平板也逐漸替代了原掌上游戲機如GBA的市場份額。后來伴隨著觸屏技術的發展,以及iOS/Android智能操作系統的普及,智能終端又經歷了跨越性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了各種APP應用不可缺少的載體。隨著傳感器技術微型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傳感器集成在終端中,如加速傳感器、距離傳感器、光線傳感器、心率傳感器等,更是極大地豐富了終端的應用。如圖1-14所示,簡要描述了移動終端中一些重點技術的演進。

圖1-14 移動終端重要應用技術演進
讓我們列舉一下當前移動智能終端的主要技術發展現狀。
當前移動智能終端的剛性功能已經從語音、短信轉移到移動支付、社交等應用層面,同時移動智能終端特別是智能手機有望發展成為多移動設備中心,成為內容和服務的基礎載體。智能手機產品的創新更多的與場景性應用結合在一起,外延式場景創新顯得越來越重要,例如由指紋識別等生物識別方法所帶來的用戶交互體驗的提升;應用于無線支付等O2O場景;應用于運動及健康管理;應用于智能家居的中心控制;等等。
移動智能終端產品的外觀設計、屏幕當前趨于同化,并且短期內難有質的差異化。當然我們期望有新的突破,那必將是革新式突破,目前看有賴于屏幕、電池新材料技術的商用。
64位、異構多核處理器,是目前智能終端行業里最熱門的技術之一,但是芯片核數已不是業界追求的唯一標準,高通旗艦芯片驍龍820回歸4核,蘋果A9/A9X仍堅持使用雙核架構。消費者對于核數越多越高端的認知將逐漸淡化,性能功耗比成為芯片競爭的新焦點。越來越多的旗艦機型開始配備LPDDR4 RAM內存,LPDDR4 RAM的兩大主要新特性是雙倍數據速率及低功耗。首先,它被設計為雙通道,每個通道16位,總共為32位,降低了處理器核心的壓力,17GB/s的帶寬可有效提升手機處理速度。另一方面,LPDDR4 RAM將工作電壓從1.2V降至1.1V,同時還支持改進的節能低頻模式,在進行簡單的后臺任務時,能夠降低時鐘頻率,從而進一步提升電池壽命。在兩大儲存廠商海力士和三星的支持下,LPDDR4也會得到快速普及。
當前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基本是Android和iOS兩分天下。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我國申請進網的所有智能機中,Android操作系統的占比仍然高居首位,占比為64.2%。Android版本6是Android操作系統主流版本,占比為72.6%,同比2015年第三季度提升了72.2個百分點,環比2016年第二季度提升32.6個百分點。Android版本4的款型數量一直下降,預計2016年內Android版本4將被完全替代,而Android版本7開始亮相市場。從目前來看,iOS系統作為蘋果的封閉系統不可能開放,而原生的Android操作系統由于不是本土公司開發,本土化欠佳,因此大多數國產手機廠商都會基于用戶的需求對安卓系統進行改良優化,并成為自己的獨特賣點。安卓機型的ROM優化已進階到一個平臺期,不同廠家之間的UI操作便利性幾乎沒有“質”的差異。從用戶需求方看,對于互聯網重度用戶而言,手機自身UI重要性在下降,用戶更加依賴于應用APP的UI。目前大多數中小品牌手機廠商之前最大的一個缺陷就在操作系統方面的優化上面沒有能力,而阿里巴巴推出的YunOS的野心是要成為國產智能手機廠商的賦能者,通過YunOS來改進中小品牌廠商的手機功能體驗,從而在iOS和Android這兩大操作系統中找到生長的縫隙。而根據阿里官方最新數據顯示,目前YunOS的激活量已經達到3500萬,盡管與安卓、iOS這兩大操作系統還差距甚遠,但在籠絡了包括魅族、朵唯等幾十家國產手機廠商之后,YunOS成為手機操作系統的第三級成為了可能。
在移動智能終端與新型顯示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屏幕成為手機廠商的主攻方向之一。從3.5寸到5寸甚至6寸屏,從HD到FHD甚至4K分辨率,市場對大屏與高清的界定門檻持續提高。2015年智能機大屏化趨勢顯著,5.x寸成為主流尺寸,其中5.0~5.4寸與5.5~5.9寸智能機出貨量占比由2012年4季度的7%升至2015年4季度的75%。總體上說,屏幕越大,使用的體驗越好,特別是視頻、游戲等,但是移動設備也需要便于攜帶。基于柔性顯示藏大于小的特性(柔性顯示通過折疊屏等方式實現平板與手機產品的融合),手機與平板的發展有望呈現融合態勢。智能終端屏幕PPI和分辨率持續增長,分辨率(或是像素密度PPI)對清晰度至關重要,是手機屏幕的核心參數。目前,智能機高清化趨勢顯著,FHD+分辨率日漸普遍,并取代視網膜屏,成為新機的主流配置,其中PPI達到400~450(通常對應5~5.5寸、FHD分辨率)智能機出貨量占比預計由2014的9%加速升至2015的22%。同2013—2014年相比,隨著面板廠商產能結構的持續優化,2015年智能機屏幕平均PPI預計會突破300大關,并呈現加速提升態勢(以上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Sony Xperia Z5 Premium為全球首款4K屏幕手機,分辨率達3840×2160。自帶4K視頻拍攝功能,視頻碼率超50Mbit/s。Sony Xperia Z5 Premium PPI最高為806,超過極限級PPI需求(650PPI@6寸),主要面向VR應用。7~10寸PAD達到極限級視網膜PPI(分辨率超過4K)指日可待,以滿足裸眼觀看2D視頻的極致體驗。
隨著5寸及以上大屏手機的普及,在同等屏幕尺寸的情況下減小手機尺寸,即最大化屏占比,成為了智能手機的新趨勢,蘋果、三星和華為等眾多國內外主流品牌均將這一發展趨勢植入自家產品設計中。目前來看,60%以上的屏占比成為主流規格。其中,屏占比達70%~80%的智能機出貨量份額由2012年4季度的11%持續升至2015年4季度的43%,成為重點規格,而受技術難度與成本壓力的影響,80%以上屏占比份額較少。屏占比的提高除了Home實體鍵的取消,類似三星S6 Edge+曲面屏的流行等原因外,主要應歸功于窄邊框技術(Slim Bezel)的實現。除了提升屏占比外,該技術的另一優點是可以提升可視面積,即縮小為防止液晶泄漏而黏合邊框膠的寬度,從而減少屏幕四周黑邊,擴大可視面積(屏幕面積≠可視面積)。窄邊框技術難度高,對屏幕漏光、易碎、誤觸等問題的解決有較高要求,也提升了涂布等工藝的難度,以京東方、LG為代表的國內外廠商對相關技術持續研發,現在已實現邊框寬度0.06~0.07mm,未來將向無邊框方向發展。曲面屏等新技術已經步入商用期,但支持機型較少。預計隨著技術成熟,將出現更多搭載新顯示技術的產品。
續航仍是當前智能終端的短板,快充、4000mAh大電池成為市場熱點,同時隨著軟硬件耗電的優化,續航的提升已處于改善的平臺期。金屬機身價格在2015年快速從2000元以上下探到千元以下,單一金屬機身的賣點不再有較大溢價。
2015年指紋技術被廣泛運用到手機上。不僅是蘋果Touch ID,目前多款Android的主流旗艦手機也都具備了指紋識別模塊,并且都支持第三方的支付功能。蘋果iPhone采用的是正面按壓式,安卓機大部分采用的則是背部按壓式,甚至出現了以索尼為代表的側面按壓式。雖然Touch ID指紋識別速度和成功率都有很好的保證,但因為安全性等問題,Touch ID僅限于iPhone的解鎖以及App Store的應用購買。不過隨著iPhone 6的發布,Touch ID+NFC的Apple Pay支付方案誕生,與此同時支付寶也已經支持Touch ID的指紋識別支付。其他生物識別技術有望普及,比如眼紋識別、虹膜識別等。
4G手機產品語音解決方案主要有雙待雙通、CSFB和VoLTE三大類。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如圖1-15,2016年第三季度我國申請進網的290款4G手機中,支持VoLTE解決方案258款,款型占比已經高達88.9%,同比2015年第三季度增長86.8個百分點,環比2016年第二季度增長6.8個百分點,逐步成為4G手機基本功能配置,而雙待雙通方案逐步退出市場。

圖1-15 我國申請進網的4G手機VoLTE能力分布(截至20 1 6年第三季度)
在接口上,USB Type-C接口正得到普及,樂視首先在智能手機中采用了USB Type-C接口。除了性能的提升,正反任意插的特性還能改善用戶的使用體驗。USB Type-C接口的普及率會迅速增長。
平板方面,平板電腦這類設備走過了發展前期,平板電腦市場遭受了大尺寸智能手機的沖擊,受手機大屏化的影響,平板電腦產品的空間持續下滑。當前用戶的消費和關注點已趨于理性,加上與智能手機重合度太高等原因,光是靠娛樂性能平板電腦已經難以取悅用戶。平板電腦廠商的應對方法:一個是簡單的擴大屏幕尺寸,2015年9寸以上的平板設備逆市上揚,同比增長11.6%或者以產品的差異化為賣點。2016年第一季度,西歐市場可拆卸和變形的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增長為44.7%。(以上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還有一個是在生產力上面做文章,讓平板電腦正成為新的“生產力工具”。現在,平板電腦已不是一款單純的娛樂型消費電子產品,它在企業應用市場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領域成為傳統PC的“有力競爭者”。例如,人們可以在餐館通過平板電腦點菜下單,學生在學校通過平板電腦做題。IDC報告認為:在國家政策對于數字信息化和移動互聯化辦公的引導下,加之軟硬件廠商不斷向商業應用市場傾斜,平板電腦必將在商用市場給傳統PC帶來不小的競爭壓力。IDC預計,2016年商用平板電腦出貨量同比只會下降2.8%,低于整體高達9.2%的降幅。而到2017年,商用平板電腦市場將重現正增長,主要體現在教育行業的多媒體化、金融機構以及政府的信息化辦公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