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軟件測試之魂:核心測試設計精解
最新章節:
附錄B 參考書目和資源
本書首先明確了測試的目標,然后介紹了測試設計的各個環節,包括測試架構的設計、測試需求分析與測試策略制定、測試方案的設計、用例的設計、測試執行流程設計、測試輸出的管理設計、測試過程的控制方法設計等。
最新章節
- 附錄B 參考書目和資源
- A.5 系統測試類型
- A.4 根據測試的執行方式進行劃分
- A.3 根據所處的開發階段和作用不同進行劃分
- A.2 根據程序的運行狀態進行劃分
- A.1 根據對代碼的可視程度進行劃分

上架時間:2016-02-17 12:54:20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 附錄B 參考書目和資源 更新時間:2018-12-30 19:02:02
- A.5 系統測試類型
- A.4 根據測試的執行方式進行劃分
- A.3 根據所處的開發階段和作用不同進行劃分
- A.2 根據程序的運行狀態進行劃分
- A.1 根據對代碼的可視程度進行劃分
- 附錄A 專業名詞解釋
- 13.6.2 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測試康莊大道
- 13.6.1 識別自己——英雄不問出處
- 13.6 通向“羅馬”的測試之路
- 13.5 測試是不可或缺的“一條腿”
- 13.4 挑戰測試新技術
- 13.3 測試設計理念至上
- 13.2.4 測試事業部
- 13.2.3 測試部落
- 13.2.2 測試游擊隊
- 13.2.1 散兵游勇年代
- 13.2 暢想:測試團隊的發展之路
- 13.1 開拓測試管理新思維:測試環境創新
- 第13章 逐軟測之理念
- 12.5.3 案例3:兩個阿慢的故事
- 12.5.2 案例2:測試需求實現的故事
- 12.5.1 案例1:測試工作量評估
- 12.5 優秀測試團隊的組合模式
- 12.4.2 案例2:招聘實習生執行用例
- 12.4.1 案例1:測試時間變長了
- 12.4 測試設計與測試執行人員分開模式
- 12.3.2 案例2:傷不起,自動構建惹的禍
- 12.3.1 案例1:軟件沒有任何更改卻不正常了
- 12.3 基于流程的測試模式
- 12.2.5 案例4:用服的抱怨
- 12.2.4 案例3:我們真的了解用戶嗎
- 12.2.3 案例2:參展機真的累了嗎
- 12.2.2 案例1:生產出來的機器開機失敗
- 12.2.1 識別用戶
- 12.2 基于用戶環的測試模式
- 12.1 了解測試模式設計
- 第12章 試模式的設計
- 11.3 測試的宗旨
- 11.2.4 對質量模型的進一步思考
- 11.2.3 軟件質量模型——工程實踐式解讀
- 11.2.2 測試人員談軟件質量
- 11.2.1 軟件質量的標準定義
- 11.2 軟件質量模型到底是什么
- 11.1 軟件質量與測試的幾個故事
- 第11章 件質量與測試的故事
- 10.5.5 漏測措施執行跟蹤
- 10.5.4 漏測分析實施
- 10.5.3 漏測分析計劃
- 10.5.2 漏測問題收集
- 10.5.1 漏測的定義與漏測分析的意義
- 10.5 漏測分析:測試流程改進的助推器
- 10.4.2 測試配置的構建與應用
- 10.4.1 測試也需“電子眼”
- 10.4 測試配置管理
- 10.3.3 測試與版本號
- 10.3.2 版本接收/停止測試準則
- 10.3.1 版本發布眾生相
- 10.3 測試版本的控制
- 10.2.3 設計檢查單——提高設計質量的有效工具
- 10.2.2 自審檢查單的誕生
- 10.2.1 三級評審機制
- 10.2 測試設計的評審
- 10.1.2 項目測試啟動會
- 10.1.1 測試人員何時投入項目合適
- 10.1 把握測試工作啟動的起點
- 第10章 控制測試過程的實用方法
- 9.5.3 學以致用打折嗎
- 9.5.2 測試知識庫的管理
- 9.5.1 沉淀測試知識庫
- 9.5 測試知識庫設計
- 9.4.2 測試工作日志
- 9.4.1 寫總結的好處
- 9.4 測試總結管理設計
- 9.3.3 測試報告模板設計
- 9.3.2 測試方案模板設計
- 9.3.1 測試計劃模板設計
- 9.3 測試文檔模板設計
- 9.2.3 用例維護的設計
- 9.2.2 用例結構與元素的設計
- 9.2.1 用例管理工具選擇
- 9.2 用例管理
- 9.1.6 處理不可重現的Bug
- 9.1.5 Bug庫的應用雜談
- 9.1.4 約束的力量——Bug管理規范
- 9.1.3 Bug生命周期設計
- 9.1.2 Bug管理工具的選擇
- 9.1.1“Bug單”的故事
- 9.1 Bug管理
- 第9章 測試輸出管理設計
- 8.4.3 交叉測試后的進一步思考
- 8.4.2 交叉測試模式
- 8.4.1 交叉測試的特點
- 8.4 交叉測試
- 8.3.3 基于Bug的回歸測試方法
- 8.3.2 基于用例的回歸測試方法
- 8.3.1 確定回歸內容
- 8.3 回歸測試
- 8.2.3 版本發布的信息傳遞
- 8.2.2 小議冒煙測試
- 8.2.1 版本發布的惡夢
- 8.2 內部版本發布測試
- 8.1.5 需求測試中的幾個問題
- 8.1.4 需求測試檢查點
- 8.1.3 測試設計過程中的測試需求
- 8.1.2 需求外審中的測試需求
- 8.1.1 需求內審中的測試需求
- 8.1 需求測試
- 第8章 測試執行流程設計
- 7.8 用例設計規范的誕生
- 7.7 用例重構
- 7.6 設計可復用的用例
- 7.5 用例的價值
- 7.4 用例有效、無效的正確認識
- 7.3.5 用例設計的綜合策略
- 7.3.4 倒推法
- 7.3.3 反常規操作法
- 7.3.2 分類法
- 7.3.1 隱式邊界
- 7.3 技術攻關:高效用例設計方法
- 7.2 逆境中的用例設計
- 7.1 漏測一個提示界面,不僅損失158萬元
- 第7章 話說用例的設計
- 6.6.2 應用案例
- 6.6.1 代碼更改追溯分析法的原理
- 6.6 代碼更改追溯分析法
- 6.5.2 應用案例
- 6.5.1 業務狀態變遷分析法的原理
- 6.5 業務狀態變遷分析法
- 6.4.2 應用案例
- 6.4.1 多叉樹節點分析法的原理
- 6.4 多叉樹節點分析法
- 6.3.2 應用案例
- 6.3.1 三層架構模式分析法的原理
- 6.3 三層架構模式分析法
- 6.2 創新樂園:多路測試分析方法
- 6.1.3 把握核心——測試方案設計的三步曲
- 6.1.2 測試方案設計的重要性
- 6.1.1 疑問與認識過程
- 6.1 理解測試方案的設計
- 第6章 聚焦測試方案的設計
- 5.7 測試策略需考慮的其他要素
- 5.6 測試計劃與跟蹤機制
- 5.5.5 著眼專項測試
- 5.5.4 部分自動化測試
- 5.5.3 靈活運用灰盒測試
- 5.5.2 適當采用白盒測試
- 5.5.1 黑盒測試不等于手工測試
- 5.5 測試技術的裁剪與合理應用
- 5.4 布道——部署測試策略
- 5.3 確定頂層方向性測試類別
- 5.2.3 不可忽視:從設計需求中提取測試需求
- 5.2.2 需求定義也會錯并不是謊言
- 5.2.1 快速理解需求的捷徑:需求宣講
- 5.2 識別廬山真面目——分析需求
- 5.1.2 考慮可測試性需求
- 5.1.1 多管齊下溯需求
- 5.1 從測試需求開始
- 第5章 測試需求分析與測試策略制定
- 4.4.3 突破起點——搭建測試框架的方法
- 4.4.2 化抽象為具體——測試框架內容
- 4.4.1 相框與測試框架
- 4.4 測試建設之基石——測試框架的設計
- 4.3 萬里航行總舵手——業務測試架構的設計
- 4.2.3 架構合適的測試管理方向發展軌道
- 4.2.2 架構合適的測試技術發展梯隊通道
- 4.2.1 回顧與思考微軟的測試職業發展路線設計
- 4.2 讓每個測試人員都看到希望
- 4.1.2 測試架構設計不僅僅在技術上
- 4.1.1 認知測試架構
- 4.1 思索測試架構
- 第4章 測試架構的設計
- 3.5.2 解開用例失效之謎
- 3.5.1 通信的心跳在狂蹦
- 3.5 好鋼用在刀刃上:測試技術應用之合適設計
- 3.4.3 軟件運行得猶如蝸牛在爬行
- 3.4.2 讓大家一起忙起來
- 3.4.1 認識測試流程
- 3.4 提高測試效率的有力武器:測試流程之設計
- 3.3.3 獨立的測試組織模式
- 3.3.2 以項目經理為核心的組織模式
- 3.3.1 以開發為核心的組織模式
- 3.3 測試管理中的隱形指揮棒:測試組織模式的設計
- 3.2 解讀測試設計
- 3.1 放眼設計
- 第3章 測試設計景觀
- 2.4.3“零缺陷”后的誤區
- 2.4.2“零缺陷”文化
- 2.4.1 缺陷的防與堵
- 2.4 測試的第三重境界:挑戰零缺陷
- 2.3.2 測試的服務鏈
- 2.3.1 測試的價值不僅僅是發現Bug
- 2.3 測試的第二重境界:站在Bug之上
- 2.2.3 驀然回首——關閉Bug
- 2.2.2 為伊消得人憔悴——定位Bug
- 2.2.1 獨上高樓——發現Bug
- 2.2 測試的第一重境界:圍著Bug轉
- 2.1.2 發散性思維
- 2.1.1 逆向思維
- 2.1 情有獨鐘的思維模式
- 第2章 找Bug的核心思維與境界
- 1.4.5 軟件測試流程
- 1.4.4 軟件測試方法
- 1.4.3 軟件測試策略
- 1.4.2 軟件測試基本目的
- 1.4.1 軟件測試基本概念
- 1.4 測試基礎簡要
- 1.3.3 卓越測試
- 1.3.2 優秀測試
- 1.3.1 測試入門
- 1.3 把握測試崗位
- 1.2.3 美F-22機群系統癱瘓,軟件質量威脅國家安全
- 1.2.2 奧運門票銷售系統被迫關閉
- 1.2.1 惠普100款筆記本軟件曝嚴重漏洞
- 1.2 Bug就在我們身邊
- 1.1.2 捉蟲子與挖金礦
- 1.1.1 書中一角到書山一角的跨越
- 1.1 關于軟件測試
- 第1章 朝陽中的軟件測試
- 致謝
- 前言
- 業界專家的評論
- 推薦序
- 再版序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再版序
- 推薦序
- 業界專家的評論
- 前言
- 致謝
- 第1章 朝陽中的軟件測試
- 1.1 關于軟件測試
- 1.1.1 書中一角到書山一角的跨越
- 1.1.2 捉蟲子與挖金礦
- 1.2 Bug就在我們身邊
- 1.2.1 惠普100款筆記本軟件曝嚴重漏洞
- 1.2.2 奧運門票銷售系統被迫關閉
- 1.2.3 美F-22機群系統癱瘓,軟件質量威脅國家安全
- 1.3 把握測試崗位
- 1.3.1 測試入門
- 1.3.2 優秀測試
- 1.3.3 卓越測試
- 1.4 測試基礎簡要
- 1.4.1 軟件測試基本概念
- 1.4.2 軟件測試基本目的
- 1.4.3 軟件測試策略
- 1.4.4 軟件測試方法
- 1.4.5 軟件測試流程
- 第2章 找Bug的核心思維與境界
- 2.1 情有獨鐘的思維模式
- 2.1.1 逆向思維
- 2.1.2 發散性思維
- 2.2 測試的第一重境界:圍著Bug轉
- 2.2.1 獨上高樓——發現Bug
- 2.2.2 為伊消得人憔悴——定位Bug
- 2.2.3 驀然回首——關閉Bug
- 2.3 測試的第二重境界:站在Bug之上
- 2.3.1 測試的價值不僅僅是發現Bug
- 2.3.2 測試的服務鏈
- 2.4 測試的第三重境界:挑戰零缺陷
- 2.4.1 缺陷的防與堵
- 2.4.2“零缺陷”文化
- 2.4.3“零缺陷”后的誤區
- 第3章 測試設計景觀
- 3.1 放眼設計
- 3.2 解讀測試設計
- 3.3 測試管理中的隱形指揮棒:測試組織模式的設計
- 3.3.1 以開發為核心的組織模式
- 3.3.2 以項目經理為核心的組織模式
- 3.3.3 獨立的測試組織模式
- 3.4 提高測試效率的有力武器:測試流程之設計
- 3.4.1 認識測試流程
- 3.4.2 讓大家一起忙起來
- 3.4.3 軟件運行得猶如蝸牛在爬行
- 3.5 好鋼用在刀刃上:測試技術應用之合適設計
- 3.5.1 通信的心跳在狂蹦
- 3.5.2 解開用例失效之謎
- 第4章 測試架構的設計
- 4.1 思索測試架構
- 4.1.1 認知測試架構
- 4.1.2 測試架構設計不僅僅在技術上
- 4.2 讓每個測試人員都看到希望
- 4.2.1 回顧與思考微軟的測試職業發展路線設計
- 4.2.2 架構合適的測試技術發展梯隊通道
- 4.2.3 架構合適的測試管理方向發展軌道
- 4.3 萬里航行總舵手——業務測試架構的設計
- 4.4 測試建設之基石——測試框架的設計
- 4.4.1 相框與測試框架
- 4.4.2 化抽象為具體——測試框架內容
- 4.4.3 突破起點——搭建測試框架的方法
- 第5章 測試需求分析與測試策略制定
- 5.1 從測試需求開始
- 5.1.1 多管齊下溯需求
- 5.1.2 考慮可測試性需求
- 5.2 識別廬山真面目——分析需求
- 5.2.1 快速理解需求的捷徑:需求宣講
- 5.2.2 需求定義也會錯并不是謊言
- 5.2.3 不可忽視:從設計需求中提取測試需求
- 5.3 確定頂層方向性測試類別
- 5.4 布道——部署測試策略
- 5.5 測試技術的裁剪與合理應用
- 5.5.1 黑盒測試不等于手工測試
- 5.5.2 適當采用白盒測試
- 5.5.3 靈活運用灰盒測試
- 5.5.4 部分自動化測試
- 5.5.5 著眼專項測試
- 5.6 測試計劃與跟蹤機制
- 5.7 測試策略需考慮的其他要素
- 第6章 聚焦測試方案的設計
- 6.1 理解測試方案的設計
- 6.1.1 疑問與認識過程
- 6.1.2 測試方案設計的重要性
- 6.1.3 把握核心——測試方案設計的三步曲
- 6.2 創新樂園:多路測試分析方法
- 6.3 三層架構模式分析法
- 6.3.1 三層架構模式分析法的原理
- 6.3.2 應用案例
- 6.4 多叉樹節點分析法
- 6.4.1 多叉樹節點分析法的原理
- 6.4.2 應用案例
- 6.5 業務狀態變遷分析法
- 6.5.1 業務狀態變遷分析法的原理
- 6.5.2 應用案例
- 6.6 代碼更改追溯分析法
- 6.6.1 代碼更改追溯分析法的原理
- 6.6.2 應用案例
- 第7章 話說用例的設計
- 7.1 漏測一個提示界面,不僅損失158萬元
- 7.2 逆境中的用例設計
- 7.3 技術攻關:高效用例設計方法
- 7.3.1 隱式邊界
- 7.3.2 分類法
- 7.3.3 反常規操作法
- 7.3.4 倒推法
- 7.3.5 用例設計的綜合策略
- 7.4 用例有效、無效的正確認識
- 7.5 用例的價值
- 7.6 設計可復用的用例
- 7.7 用例重構
- 7.8 用例設計規范的誕生
- 第8章 測試執行流程設計
- 8.1 需求測試
- 8.1.1 需求內審中的測試需求
- 8.1.2 需求外審中的測試需求
- 8.1.3 測試設計過程中的測試需求
- 8.1.4 需求測試檢查點
- 8.1.5 需求測試中的幾個問題
- 8.2 內部版本發布測試
- 8.2.1 版本發布的惡夢
- 8.2.2 小議冒煙測試
- 8.2.3 版本發布的信息傳遞
- 8.3 回歸測試
- 8.3.1 確定回歸內容
- 8.3.2 基于用例的回歸測試方法
- 8.3.3 基于Bug的回歸測試方法
- 8.4 交叉測試
- 8.4.1 交叉測試的特點
- 8.4.2 交叉測試模式
- 8.4.3 交叉測試后的進一步思考
- 第9章 測試輸出管理設計
- 9.1 Bug管理
- 9.1.1“Bug單”的故事
- 9.1.2 Bug管理工具的選擇
- 9.1.3 Bug生命周期設計
- 9.1.4 約束的力量——Bug管理規范
- 9.1.5 Bug庫的應用雜談
- 9.1.6 處理不可重現的Bug
- 9.2 用例管理
- 9.2.1 用例管理工具選擇
- 9.2.2 用例結構與元素的設計
- 9.2.3 用例維護的設計
- 9.3 測試文檔模板設計
- 9.3.1 測試計劃模板設計
- 9.3.2 測試方案模板設計
- 9.3.3 測試報告模板設計
- 9.4 測試總結管理設計
- 9.4.1 寫總結的好處
- 9.4.2 測試工作日志
- 9.5 測試知識庫設計
- 9.5.1 沉淀測試知識庫
- 9.5.2 測試知識庫的管理
- 9.5.3 學以致用打折嗎
- 第10章 控制測試過程的實用方法
- 10.1 把握測試工作啟動的起點
- 10.1.1 測試人員何時投入項目合適
- 10.1.2 項目測試啟動會
- 10.2 測試設計的評審
- 10.2.1 三級評審機制
- 10.2.2 自審檢查單的誕生
- 10.2.3 設計檢查單——提高設計質量的有效工具
- 10.3 測試版本的控制
- 10.3.1 版本發布眾生相
- 10.3.2 版本接收/停止測試準則
- 10.3.3 測試與版本號
- 10.4 測試配置管理
- 10.4.1 測試也需“電子眼”
- 10.4.2 測試配置的構建與應用
- 10.5 漏測分析:測試流程改進的助推器
- 10.5.1 漏測的定義與漏測分析的意義
- 10.5.2 漏測問題收集
- 10.5.3 漏測分析計劃
- 10.5.4 漏測分析實施
- 10.5.5 漏測措施執行跟蹤
- 第11章 件質量與測試的故事
- 11.1 軟件質量與測試的幾個故事
- 11.2 軟件質量模型到底是什么
- 11.2.1 軟件質量的標準定義
- 11.2.2 測試人員談軟件質量
- 11.2.3 軟件質量模型——工程實踐式解讀
- 11.2.4 對質量模型的進一步思考
- 11.3 測試的宗旨
- 第12章 試模式的設計
- 12.1 了解測試模式設計
- 12.2 基于用戶環的測試模式
- 12.2.1 識別用戶
- 12.2.2 案例1:生產出來的機器開機失敗
- 12.2.3 案例2:參展機真的累了嗎
- 12.2.4 案例3:我們真的了解用戶嗎
- 12.2.5 案例4:用服的抱怨
- 12.3 基于流程的測試模式
- 12.3.1 案例1:軟件沒有任何更改卻不正常了
- 12.3.2 案例2:傷不起,自動構建惹的禍
- 12.4 測試設計與測試執行人員分開模式
- 12.4.1 案例1:測試時間變長了
- 12.4.2 案例2:招聘實習生執行用例
- 12.5 優秀測試團隊的組合模式
- 12.5.1 案例1:測試工作量評估
- 12.5.2 案例2:測試需求實現的故事
- 12.5.3 案例3:兩個阿慢的故事
- 第13章 逐軟測之理念
- 13.1 開拓測試管理新思維:測試環境創新
- 13.2 暢想:測試團隊的發展之路
- 13.2.1 散兵游勇年代
- 13.2.2 測試游擊隊
- 13.2.3 測試部落
- 13.2.4 測試事業部
- 13.3 測試設計理念至上
- 13.4 挑戰測試新技術
- 13.5 測試是不可或缺的“一條腿”
- 13.6 通向“羅馬”的測試之路
- 13.6.1 識別自己——英雄不問出處
- 13.6.2 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測試康莊大道
- 附錄A 專業名詞解釋
- A.1 根據對代碼的可視程度進行劃分
- A.2 根據程序的運行狀態進行劃分
- A.3 根據所處的開發階段和作用不同進行劃分
- A.4 根據測試的執行方式進行劃分
- A.5 系統測試類型
- 附錄B 參考書目和資源 更新時間:2018-12-30 1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