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治理、管理與統治

“治理”是在“統治”“管理”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新概念,強調一個組織內外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和共享權力的過程及結果,是一種更適應現代社會組織特點和變革要求的新管理理念與新思維模式,其不同于“統治”,也區別于“管理”。管理指組織主體按照一定的規則,通過對客體實施計劃、組織、協調、指揮、控制,從而實現一定組織目標的活動和行為。治理與管理至少存在三個方面的區別:第一,管理主體是一元的,治理強調多元主體的參與性;第二,管理是自上而下單向度垂直控制的,治理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雙向互動甚至多維互動,呈現出一種更加扁平化的結構關系;第三,管理往往帶有隨意性、人治性,依賴管理者的個人權威和影響力,而治理更強調法治化、協商性,多元主體依法依規開展活動。

1.3.2 大學治理與院系治理

大學治理是治理理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實踐應用。大學治理即是“大學內外利益相關者參與大學重大事務決策的結構和過程”(趙澤虎,2012)21。Birnbaum(2004)在其《共同治理的終結:展望還是回眸》一文中結合大學學術組織的特點對“治理”進行了界定,即學術組織創造的有效平衡組織中存在的兩個性質不同,卻同樣合法有效的系統的結構和過程。其中,一個系統是高校董事會和行政部門,另外一個系統是教師。文章認為,(美國高校)以提高管理效率為目的,減少或限制教師在共同治理中的作用,很可能會降低院校的治理效果。過于強調治理的理性化,不僅會降低教師們的信任和合作,而且會降低治理過程的合法性,減弱內部社會調節過程,甚至會改變院校的使命。因此,更好的治理思路是往回看學校文化,而不是基于理性選擇往前看。

院系治理是大學內部治理的核心要義,指的是作為大學直屬二級實體機構的治理,指治理理念在院系層面的理解和運行。因此,按照大學治理的概念界定,院系治理是指院系內外利益相關者參與院系重要事務決策的結構和過程。與大學治理一樣,院系治理結構也包括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治理結構。內部治理結構,指作為院系核心利益相關方和活動實施主體的教師、學生、管理者參與院系重大決策的結構和過程,或者關于院系內部權力配置和運行行使的結構和過程。而院系外部治理結構指學校、相關交叉學科院系、校友、捐贈者、用人單位等外部利益相關者參與院系治理的結構與過程。事實上,在大學內部,權力配置基本由學校統一確定框架,統一進行配置,院系并沒有太大的自由度和支配權,因此,院系治理更多地表現為院系與學校的關系,院系內部權力的執行和運行。當然,同樣的院系治理結構,也會因院長/系主任的理念風格、學科特點和文化傳統的不同而出現完全不同的治理效果。

1.3.3 治理結構、治理機制與治理模式

治理結構就是利益相關主體參與大學重大事務決策的權力配置模式。治理結構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設置和權限劃分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來體現。大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外部與政府、社會組織、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內部又包含教師、學生、管理者等多元利益相關者。大學治理結構包括內部治理結構和外部治理結構。不同的歷史環境條件、不同的大學類型,有不同的大學治理結構的內涵。治理機制是指治理的多元參與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治理結構與治理機制的區別在于:治理結構是機構設置和權限劃分的制度安排,是靜態的,而治理機制是大學各機構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是動態的(趙澤虎,2012)184

治理模式是基于不同治理結構和機制而形成比較持續穩定的范式,包括組織架構、決策結構、運行機制等的綜合,因為治理活動的動態模糊性和復雜性,在不同的制度環境條件下,往往呈現出不同的治理模式。因此,結構、機制和模式是三個具有緊密內在聯系但又有一定區別的概念。結構通常是指制度安排,是靜態的;而機制是結構內部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是動態的。治理模式則是靜態制度安排和動態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長期形成比較穩定的范式。

1.3.4 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

權力是一種能在他人身上產生預期變化的能力,是一種影響他人,并使其按照要求行事的能力。權力對于協調和控制組織中個人與團體的活動是至關重要的(伯恩鮑母,2003)13~14。大學組織系統是性質不同、行使方向各異的兩種權力及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并存、并行的二元權力結構系統。

行政權力,也叫管理權力。是一種基于科層結構的合法性授權,通過上級對活動的控制與協調,主要是通過組織法定職權自上而下的授權、命令來實現。而學術權力是一種專業權力,其更多依靠組織成員發揮專業知識來實現控制與協調,其權力的基礎是專業成員的自主性和個人知識。高校是由更多以傳播、應用、發展、創造高深知識為己任的高級專業成員組成的專業性組織,更多依靠專業成員的自主性和個人知識,包括確定組織目標、維護組織的成就標準等(伯恩鮑姆,2003)27。學科方向帶頭人、學術權威和學術領袖及學術精英因其專業頭銜而產生象征性權力,對學術組織產生重要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這種象征性權力遠比領導自上而下的授權要有力。

中世紀大學的職能定位就是教育教學,學校內部關系可以說就是簡單的師生共同體,只存在學術權力,沒有行政權力一說,也就不存在權力分配的事。但隨著大學從社會的邊緣走向社會的中心,大學職能不斷增加,規模日益龐雜,大量的教學、學術以外的事物需要專門人員來處理和應對,于是產生了大量的專門行政管理機構和行政管理人員,隨之產生了行政權力,以及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配置、沖突與平衡的問題。現代大學的治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配置與平衡,包括兩種權力在不同主體間和不同層級組織之間的配置與平衡,以及二者的協調互動。

1.3.5 研究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

研究型大學的概念發軔于1810年成立的德國柏林大學,時任校長的威廉·洪堡提出“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機構”“研究與教學相結合”的創見。這一理念很快為美國大學所接受并踐行。美國于1876年創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被譽為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研究型大學。之后,美國研究型大學迅速發展,基本代表了美國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20世紀末21世紀初,世界各國基于社會經濟和國家戰略發展的迫切需要而紛紛提出研究型大學建設的戰略,將其作為構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戰略部署,以期搶占科技的制高點。研究型大學成為一流大學的代名詞而為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或大學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而普遍踐行之,各國都重視將建設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中國隨著1995年“211工程”和1998年“985工程”以及“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等重點建設項目的推出,研究型大學建設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重要載體而進入國家的重大戰略安排。十八屆五中全會,國家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作出明確部署。可見,研究型大學從一開始就擔負高等教育領頭羊、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貢獻的重任和使命。

究竟何謂“研究型大學”,學界及社會各界討論很多,尚沒有統一的界定。沈紅(1999)265認為,研究型大學是教學與研究并重,但研究為首,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并重,但研究生教育為重,并將高層次人才培養過程與高水平研究過程結合起來的高水平大學。研究型大學的研究區別于一般大學的項目研究,是與國家興亡、世界關切密切相關的研究。卡內基教育促進基金(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制定的卡內基美國大學分類法將大學分為六大范疇,其中第一、第二大類就是研究型大學Ⅰ(Research Universities Ⅰ)和研究型大學Ⅱ(Research Universities Ⅱ)(沈紅,1999)265

詹姆斯(2005)認為,研究型大學是指那些在學術上提供全面的學士學位計劃,致力于研究生教育,把研究放在首位的大學,是在繁榮程度和聲譽方面居于高等教育生態系統之頂端的大學。王戰軍(2003)將研究型大學界定為“以創新性的知識傳播、生產和應用為中心,以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為首要目標,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教進步、文化繁榮、國家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大學”。可見,研究型大學無論是辦學理念、教育層次、產出成果還是在國家戰略發展中的地位使命,都是居于一國高等教育金字塔最頂端的大學。

本研究在綜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研究型大學進行定義: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設置齊全,重視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教育,將學術性貫穿于各類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傳播、創新、發展高深學問為邏輯起點,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產出高水平、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性基礎研究為己任的知名高水平大學。研究型大學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推動力,是攻克世界難題,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和源泉。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要凸顯三個特征,即戰略性、學術性和原創性。

1. 戰略性

研究型大學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戰略安排,作為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重要責任主體,無論培養的人才、產出的成果,還是開展的社會服務,都必須體現國家責任,突出世界關切,立意、選題都要體現戰略眼光,著眼長遠,追求卓越,體現前瞻性,而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鬧。

2. 學術性

學術性是研究型大學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其區別于其他類型大學的關鍵所在。一般大學的研究以應用性研究為主,培養人才以就業為導向,以滿足用人單位需要為落腳點,而研究型大學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都要體現出極強的基礎性、科學性、高深性,以高深學問為邏輯起點,圍繞影響人類長遠發展的基礎性問題開展自由探索,以追求真理為己任,在批判地繼承已知的基礎上大膽探索未知、發現新知。這是研究型大學尤其是世界一流頂尖級研究型大學的應有定位,也是其確定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根本所在。

3. 原創性

研究型大學不僅傳播高深學問,更要發展創造高深學問。研究型大學的研究不同于一般大學的項目研究,它強調基礎性、原創性。因此,創新性是研究型大學的核心和靈魂。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根本,以圍繞人類社會長遠發展和國家戰略發展需要開展高層次的原創性基礎研究,產出高水平原創成果為重要任務。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教育的核心和靈魂。

但研究型大學突出研究,并不意味著不重視教學。重視研究生教育,并不說明可以忽視本科教育。相反,研究型大學的最大特色在于教學與科研的完美結合,研究性教學不僅從研究生延展到本科課堂、課程學習中,而且還擅長將批判思維、創新意識等研究性元素貫穿到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及課外活動等人才培養和教育活動的全過程,滲透于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各種形式中,重視從本科低年級就狠抓學生的基本學術素養和規范訓練,旨在為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夯實基礎,做好鋪墊。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型大學往往也是本科教育質量很高的大學,本科生教育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據統計,中國每年各省近九成的文理狀元被錄取為清華、北大新生,而清華、北大的本科生畢業后1/3留在了本校繼續讀研,1/3的學生去了美國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普林斯頓、耶魯,英國牛津、劍橋等世界頂尖級的研究型大學繼續深造,成為研究型大學創新力量的重要源泉。

世界一流大學。按照美國大學聯合會常務副主席約翰·馮先生的觀點,“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就意味著教育質量應該是世界頂級水平的,并為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高校認可”(王曉陽等,2010)。可見,世界一流大學既要體現在學科布局的廣度上,涵蓋理工、人文社科各個學科,又要體現在學科發展的深度上,引領前沿,發展高深學問,保持教學科研質量的世界領先地位。創建于1900年的美國大學聯合會現有的會員單位,包括60所美國大學和2所加拿大大學,絕大多數都是研究型大學,也是美國非常頂尖和世界公認的世界一流大學,如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魯、密歇根等大學(王曉陽等,2010)。1998年,國家推動實施“985工程”,重點支持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部分高等學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中國現有的39所“985高校”被公認為是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的研究型大學。

可見,研究型大學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各國高水平大學,屬于世界一流大學的主體,但不能將世界一流大學與研究型大學完全劃等號,有些美國著名的文理學院如達特茅斯學院,它只是進行本科教育,但屬于全美最好的大學之一。研究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是根據不同維度進行劃分的,研究型大學更多強調的是辦學類型定位,而世界一流大學更多強調的是水平定位。中國的“985高校”基本上是代表了中國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無疑也是建設雙一流大學的重要責任主體,這些大學普遍都踐行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鞍山市| 磐石市| 孝义市| 巫溪县| 通州市| 延吉市| 儋州市| 望城县| 邳州市| 五指山市| 易门县| 黑河市| 新兴县| 巩留县| 临湘市| 新巴尔虎左旗| 昌都县| 蓝田县| 云龙县| 山东省| 高尔夫| 海伦市| 北安市| 嘉禾县| 建瓯市| 河西区| 平和县| 钦州市| 柳河县| 海丰县| 潼关县| 霍林郭勒市| 道真| 阳原县| 璧山县| 大竹县| 丰宁| 泾阳县| 成都市| 金沙县| 上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