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實力:大數據時代廉實力指數研究
- 黃寶榮
- 860字
- 2020-11-28 16:55:25
3.1 國有企業的監管體制
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是關于國有資產監督和管理的機構設置、權限職責劃分及調控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基本制度體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與完善的進程中,我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構建不斷走向成熟,每一步前進都伴隨著里程碑式的階段性成果。關于我國國有企業監管模式與制度的發展與演變,郭平[92]、盧紅[93]、鄧明然[94]、趙超兒[95]、顏永明[96]、黃群慧[97]、王龍[98]等人做過詳細論述,但在細節方面各有差異。根據各個階段在改革目標、理論依據和主要措施上的重大區別,近40年來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劃分為3個階段[99]:
(1)1978年底—1984年9月:以放權讓利為特征的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改革階段;
(2)1984年10月—1993年10月:以兩權分離為特征的轉換經營機制的改革階段;
(3)1993年11月以來: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實施戰略性改組為特征的改革階段。
2008年10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以下簡稱《企業國有資產法》),并于2009年5月1日開始實施。這部法律作為國有資產監管領域的基本法律,比較完整地反映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對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國家出資企業、國家出資企業管理者的選擇與考核、關系國有資產出資人權益的重大事項、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及國有資產的監督等基本問題作出規定。它的出臺使得我國數十萬億企業國有資產的監管問題真正實現“有法可依”,對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將產生歷史性推進作用。它的頒布實施,有利于維護國有資產出資人權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促進國有經濟繁榮。
然而,這部法律在取得前所未有成功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缺憾。正如《企業國有資產法》起草小組成員李曙光[100]所提到的:(1)部分國有資產的監管繼續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2)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長久以來的合理定位問題依然存在;(3)某種程度上承認現有的有些部門各行其是的體制;(4)國有資產的委托─代理問題尚未有效解決;(5)個別條文可操作性不強,部分細節亟待補充立法和予以規范。因此,《企業國有資產法》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具體落實到什么程度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