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實力:大數據時代廉實力指數研究
- 黃寶榮
- 4946字
- 2020-11-28 16:55:24
2.1 反腐倡廉理論
腐敗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普遍面臨的痼疾。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在各個領域發生并嚴重地困擾著社會。當前,反腐倡廉不僅是社會熱點問題,也是學術界研究的重要課題。國內外的行政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和社會學學者等都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對社會實踐產生了一定影響。對于政府、企業和學術界來說,無論是決策者還是理論工作者,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就要進行反腐倡廉理論研究。
2.1.1 反腐倡廉的理論基礎
1.權力及其異化
“權力”是一個古老的概念。一般用古代著作中的“權”字來表示現代“權力”的含義。如《管子·霸言》有語:“夫欲用天下之權者,必先布德諸侯。”在近代西方,眾多學者對權力的概念和內涵進行過研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把權力定義為“獲得未來任何明顯利益的當前手段”。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認為,權力是人與人關系的一種社會體現,權力欲是人類共同的欲望,對權力的追求是人性的一部分,并且在人類無限的欲望中居于首位,因此,權力首先表現為私人影響力。丹尼斯·朗(Den-nis Wrong)則在羅素研究的基礎上,認為“權力是某些人對他人產生的預期效果的能力”。丹尼斯·朗的著作《權力論》以美國政治制度的民主模式為觀察點,闡明了權力的定義、形式、基礎和用途,是20世紀西方權力觀最有影響的名著之一。
根據張屹山和金成曉的研究[2],權力是指個體或某個組織依據所具有資源對其他個體或組織的控制和影響能力,來源于個體或組織對資源掌控的數量或在社會管理過程中所處的位置,是資源在利益分配過程中的外在反映,受多種因素制約和影響,包括武力、財富、知識和信息、形象與聲望、組織形式及規模、個人魅力等。權力既可以應用于政治領域,也可以應用于經濟、文化等不同領域。正如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表述的:權力無處不在,“這不是因為它囊括一切,而是指它來自各處”[3]。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為人民謀利益的強大力量[4];但如果運用不當,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侵犯人民權利的工具[5],[6]。所謂權力的異化,就是指公共權力失去約束,偏離法律規范的軌道,蛻變成為個別人或個別集團謀取私利的工具,異變為損害公共利益的力量[7]。權力的異化主要包括權力私有化、權力商品化和權力官僚化等表現形式,必然損害社會利益或社會成員的合法利益,從而產生腐敗。
2.腐敗的基本概念
“腐敗”一詞原意指物質的一種化學運動狀態,即是指事物由原初的純粹狀態而變質和腐爛,是一種純粹的生物學概念。《漢書·食貨志》提到“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意指谷物等發霉腐爛。《辭海》將“腐敗”解釋為“腐爛”。《辭源》將“腐敗”解釋為“潰爛發臭,陳舊迂陋,腐朽敗壞,一般用于對食物的描繪”。這些解釋都是“腐敗”一詞的原意。
后來,“腐敗”一詞逐漸演變為泛指人類的政治行為和社會風氣的敗壞和墮落。1993年8月江澤民在第十四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腐敗是一種歷史現象。它的主要表現是貪贓枉法、行賄受賄、敲詐勒索、權錢交易、揮霍人民財富、腐化墮落等。這種現象,從本質上說是剝削制度、剝削階級的產物。”2014年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貪似火,無制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簡言之,腐敗的傳統定義是指濫用公共權力以謀取私人利益。但隨著私有化的出現以及一些傳統上的國家行為和某些處于部分或完全壟斷地位的經濟活動改由私人機構承擔,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和其他一些國際組織開始采用更為寬泛的腐敗定義,即腐敗是濫用委托權力以謀取私人利益[8]。
3.廉的概念與內涵
與“腐”相對的是“廉”。據《辭海》釋義,“廉”即“廉潔”,表示清廉、清白。廉潔就是社會個體保持自身清白正直,以守真與守正來拒斥各種誘惑,防止為外在環境所驅使、玷污和變質。廉潔的本義是指行動主體一方面“公利”,能夠節制私欲去除私利考量,行為唯義所遵、不貪不占,自覺維護他人和公共利益,絕不利用手中的權力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另一方面堅守“公正”,行為正當合理,所遵循的原則前后一致,誠信守諾、不偏不頗,平等對待所有人。“私”與“偏”是廉潔的兩大威脅。
根據張增田和孫士旺[9]的研究,廉的內涵可概括為:
(1)公利至上。行為主體要去除私欲,正確行使手中的公共權力,樹立公仆意識,首先考慮和維護公共利益,克己奉公,絕不以權謀私、假公濟私、脫離群眾搞特殊化,同時積極回應公眾需求,盡心盡職,避免官僚作風。
(2)公平正直。行為合乎公正原則,秉公執法,去偏抑私,誠信守諾,前后一致,不受利益左右、區別對待行為對象。
(3)公開透明。行使權力、履行職能的過程不遮不隱,杜絕“暗箱操作”,主動接受各種監督主體的監督。
(4)遵守法紀。自覺維護法律權威,嚴格按照國家法律和組織規章規范自己的行為,絕不做貪贓枉法的事。
(5)有政治修養。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可靠的政治鑒別力,善于把握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擺脫低級趣味,志存高遠,具備較強的抗腐蝕能力。
2.1.2 企業反腐倡廉理論研究
關于企業的反腐倡廉研究與實施,在國外主要是跟企業社會責任[10],[11],[12]和經濟倫理[13],[14],[15]相聯系,而在我國,主要是通過政府從上往下的管理相關。
1.歐美企業責任研究與推行
就國外的研究而言,企業社會責任與經濟倫理的實踐始終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16],[17],[18],涉及議題相互交叉,人們很難明確地界定二者的區別,但對實踐的考察卻能明顯地發現:歐洲大陸更青睞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字眼,強調的是企業社會責任管理[19],[20],[21];而美國則廣泛地使用企業倫理或經濟倫理的表述,強調企業倫理管理,并且為推動企業倫理實踐構建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立法框架[22],[23],[24]。在美國,《聯邦反海外腐敗法案》《聯邦組織判罰指南》《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25],[26],[27]的制定和實施,逐步通過他律的機制將社會責任或道德倫理的企業自律行為上升為企業實踐中不可回避的議題,有效地推動眾多美國企業的倫理管理行動[28]。總之,大量研究集中于以法治企,強化依法興企,確立法律至上的市場運行機制[29]。
2.消極腐敗的表現和原因
當前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不敢腐”的目標雖然初步實現,但不收手、不收斂,違紀的還大有人在,自身有腐敗問題不主動向組織交代的還大有人在,侵吞國有資產、定向輸送利益、靠企吃企等現象也時有發生;“不能腐”的制度雖然日益完善,但有制度不執行、變通執行的情況還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領域仍然處于無章可循的狀況,完善制度體系和強化制度執行的任務還很繁重;“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但基礎仍不牢固,部分黨員干部黨性觀念和紀律意識還不強,離真正的“不想”還有較大差距。
柳正澤、劉清源[30]提出,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違紀違法等現象主要表現為:經濟違法、貪污受賄,請客送禮、揮霍浪費,官僚主義、失職瀆職、私設小金庫、胡花亂花,弄虛作假以及損公肥私等。韓磊[31]認為,在21世紀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國有企業廉潔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存在許多新矛盾、新情況、新問題,包括:濫用職權、失職瀆職;侵吞國有資產現象比較嚴重;違背科學發展要求,盲目投資,鋪張浪費;不注重黨性建設,享樂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嚴重;等等。
張文革[32]認為,造成國有企業消極腐敗現象嚴重滋長和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利己意識的泛起、對企業干部監督的弱化、企業負責人的權利和監督不對稱以及內部監督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周惠[33]認為,市場經濟本身的固有弱點、我國經濟政策和法律制度的缺陷、倫理道德的危機,是引發、誘發腐敗的根本性因素。李海云[34]認為,國有企業腐敗現象產生的體制根源在于權力過于集中,又缺乏有力制約和監督,權利對權力的監控不足等導致的權力失控。鄭良則等[35]認為,當前國有企業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主要有剝削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思想整治工作有所削弱。方非[36]認為,國有企業腐敗產生的原因有: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沒得到發揮,經濟管理工作存在嚴重漏洞,市場經濟體制存在嚴重缺陷,制度不健全。
3.應對消極腐敗的對策
佘廉等[37]分析了現階段我國出現腐敗的內在原因及其機理,提出必須對所有因子綜合考慮,將各因子結合起來抑制腐敗現象的產生,才能達到治標治本的目的。劉炳旭[38]認為,遏制國有企業腐敗需要監督與懲治雙管齊下,具體為加強組織監督、深化企業改革和落實懲罰制度。黃其松、孫永寧[39]認為,腐敗的實質是權力的異化,反腐敗應該借助于權力和權利來糾正權力的異化,即以權利制約權力,以權力對抗權力,讓權力受到監督和制約。
韓磊[40]認為,教育、制度和監督是建立國企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長效機制的三個關鍵環節,要積極構建“他律”體制和“自律”機制,創新、完善和強化制度建設。張太升[41]提出,建立國有企業懲治腐敗體系需要抓住責任、制衡、監督三個方面,包括強化責任,構建國企反腐倡廉的責任機制;嚴格管理,構建企業經營管理權力運行的制衡機制;協調各方力量,構建和強化國企的監督機制,如領導班子內部監督、黨內監督、紀檢監察監督、審計監督和職工群眾監督。
李榮融[42]提出,中央企業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腐敗,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反腐倡廉重在建設,責在落實,要強化制度執行力,加強教育和監督,改革創新監督機制,并切實加強黨的領導。牟紅英[43]認為,構建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要以規范權力運作為主線,以企業領導人員的教育導向、制度規范、監督制衡為重點,以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作機制為主要內容,使教育、制度和監督共同作用于權力流程的“防腐保障網”。
徐曉林[44],[45]、李衛東[46]等則將信息技術引入政務管理和反腐倡廉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提出電子決策能有效推動政府決策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能實現決策程序的規范化,決策過程的透明化,讓決策權力得到有效制約和監督,將成為政府決策的主要模式之一,也將成為預防腐敗的重要手段。譚湛明、陳麗君[47]指出,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促使香港廉政建設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是因為:香港廉政公署具有高度的獨立性;政府高層決策者肅貪的決心大并以身作則,推行反貪污的政策法令;標本兼治,努力創造肅貪倡廉的社會環境;加強立法和懲處力度,使貪污成為一種高風險的行為;高薪養廉與以德養廉相結合,培養公務員良好的職業道德;堅持內外監督相結合,建立完善而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
佘廉等[48]針對近年來全國交通系統頻繁發生重大腐敗案件的現狀進行研究,對其腐敗類型、特點及其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將預警理論引入交通系統,對構建交通系統的預警體系進行了研究。2008年4月,由武漢預防職務犯罪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市人民檢察院共同主辦的全國首次預防職務犯罪理論與實踐國際論壇在武漢舉行,在推動預防職務犯罪研究的深入開展,促進依法行政,遏制貪污腐敗、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方面產生重要影響[49]。
2.1.3 國有企業反腐倡廉建設
加強國有企業反腐倡廉建設,對壯大國有經濟,鞏固黨執政的經濟基礎有著重要意義,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保證,是維護職工群眾合法權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全面推進黨的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50]。
我國國有企業的反腐倡廉建設,以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反腐倡廉重大決策及工作部署為主導,以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為重點,反腐倡廉建設取得新進展,方向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初步探索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特點的反腐倡廉建設路子。到目前為止,反腐倡廉建設的體制不斷完善,機制逐步健全,制度框架也已基本建立起來。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反腐倡廉面臨的形勢,看到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嚴峻性。由于多種因素,我國當前仍處于腐敗的易發、高發期,反腐倡廉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少數企業領導人員以權謀私、貪污賄賂、違規決策等違紀違法問題仍然存在,并出現了一些違法犯罪的新情況、新特點。主要表現在:一是失職瀆職案件呈上升趨勢;二是違紀違法手段多樣;三是貪污賄賂案件數額巨大;四是商業賄賂案件仍時有發生[51]。
國有企業各級黨組織應結合企業的特點,把黨建和反腐倡廉工作融入企業的中心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優勢,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實現國有企業黨建和發展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