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理由的追尋:道德推理理論研究(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當代中國社會道德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
- 楊宗元
- 5276字
- 2019-12-13 18:55:35
導言
道德推理是指道德主體運用已有的道德認識分析道德情境,做出分析、評價和選擇,形成新的道德認識,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得出道德結論的思維過程。在倫理學理論研究層面,道德推理既是研究的主題,也是重要的方法論資源。對于社會道德生活而言,在公共生活日益凸顯的現代社會情景下,道德推理會為社會公共問題的解決提供嶄新的思考向度。對于個人道德而言,道德推理是人們進行道德思考、做出道德選擇的一個必要環節,是發展健全道德能力的基礎。
本書對道德推理的界定,不是將“道德推理”一詞中的“道德”作為“推理”的修飾詞,即不是從“道德推理”是“推理”的種概念的角度切入,而是從“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是“道德理性”(moral rea‐son)的動名詞的角度切入,強調道德推理中的理性內涵和價值積淀。在對道德推理的內涵做出清晰概括之后,本書依次對道德推理的價值依據、邏輯形式、過程以及與其相關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分析了道德推理在倫理學理論研究中的地位與作用,倡導在社會生活和道德實踐中的理性精神,高揚道德合理性的價值追求。
(1)道德推理的概念界定
本書從分析道德理性概念的歷史淵源入手,進而分析道德推理與道德理性兩個概念的互涉,最終對道德推理的內涵做出概括。本書將道德推理定義為道德主體運用已有的道德認識分析道德情境,做出分析、評價和選擇,形成新的道德認識,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得出道德結論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首先體現為一種理性能力,體現出道德理性的功能性,其成果最終積淀為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體現出道德推理的規范性。道德推理是功能性和規范性的統一,它提供給人們的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而且是價值觀念的來源,它會對進一步的道德推理和道德選擇產生深遠的影響。
(2)道德推理的價值依據
道德推理的價值依據是什么,這是古往今來的倫理學家們不斷思索的問題,圍繞著這個問題在倫理學史上形成了兩大流派,即目的論與道義論。目的論將道德推理的價值依據歸于目的的實現,即道德行為能夠實現道德主體的目的。能夠實現以及在較大的程度上實現道德主體的目的,就被視為在道德上具有合理理由的、善的。在當代,目的論這個傳統范疇已經在多數情況下為后果論或效果論所取代。道義論將道德的價值依據歸于倫理的正當性,一個行為是否道德,是否具有正當性,其根據在于它是否與某種形式的道德原則相符合,符合道德原則的行為才具有倫理的正當性。目的論與道義論各有其短長,但以其中任何一種形式作為唯一的道德理由都是難以成立的,它們不僅是兩種可以互補的倫理學方法,而且也是必須相互參照、相互支援的倫理學方法論資源。
道德推理的價值依據既不是目的論的,也不是道義論的,而是二者的有機統一。其內在根據在于利益關系,其認同機制是從個人利益出發的,而其客觀內容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集體理性。在人們依據社會主導的價值依據進行道德選擇時,價值依據具有超越性,它不因一時一地的一己私利而改變。
(3)道德推理的邏輯形式
探討道德推理的邏輯形式必然首先要涉及構成道德推理的構件——道德詞和道德判斷。
道德詞是表達道德主體與道德客體之間道德關系的詞或術語,如善、應當等,它是構成道德判斷必不可少的語詞元素,是其特有的形式特征。20世紀初摩爾以對自然主義謬誤的批判,提出了對道德詞的事實性蘊涵的疑問,但是,道德生活告訴我們,道德詞既有事實蘊涵,也有價值蘊涵,既有描述性的內容,也有評價性、規定性的內容。
道德判斷是在語言形式上包含善、惡、應當等道德詞,或者可以轉換為用好與壞、善與惡等道德詞來闡釋對象的性質(價值)的判斷形式。因此,道德詞也就將自身的性質與功能賦予了道德判斷,將其所蘊涵的事實性內容,所具有的價值性功能賦予了道德判斷。也就是說,道德判斷既蘊涵事實性的內容,也具有評價和規范兩重功能。本書的研究主題是道德推理,因此先從功能的角度對道德判斷進行分類,將道德判斷分為道德評價性判斷和道德規范性判斷,之后在這兩類判斷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對其具體的邏輯形式進行探討。
道德推理也是推理,推理的一般形式如演繹推理、歸納推理等都會在道德推理中得到運用,但道德推理也有其自身常用的獨特的形式,如優先推理、規范推理、溯因推理、類比推理等。雖然推理的一般邏輯規律也會在道德推理中有所體現,但是,道德推理畢竟是一個特殊種類的推理,因此它有一些自己獨特的常用推理形式和邏輯規律,特別是其中含有道義模態詞的規范語句有著與一般的事實語句不同的邏輯特性,對它的研究還形成了專門的道義邏輯。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道德推理與道義邏輯所研究的規范推理并不是同一的概念。道德推理是指以道德活動為目的的理性推理,其中包含了規范推理,但它又不僅僅是規范推理。在道義邏輯部分,本書重點探討了道義命題及其符號化、基本道義命題推理、道德邏輯的標準系統以及道義命題悖論給我們的啟示。
(4)道德推理的過程
道德推理在道德主體的道德生活中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每一個具體推理成果都成為道德理性的積淀,并在下一個推理過程中或隱或顯地體現出來。如果說我們在思維中還能夠將道德推理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過程的話,那么在同一個過程中,再將其分解為一個個獨立的環節就勉為其難了。但是,為了展示其過程,也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還是將道德推理過程分解為:道德推理的準備——道德認知、道德推理的進行——道德決定、道德推理的反思——道德評價三個環節。
這三個環節是相互交融、難以分割的。每一個環節中又包含著其他環節,如在道德認知中,既包含著對道德價值的評價,也包含著做出道德決定,以至最終認同道德價值;而在道德決定和道德評價的過程中同樣也包含了道德認知的過程。在不同的道德活動中,道德推理過程的不同階段居于主體地位,如在道德學習過程中,道德認知是主體,但其中也包含著道德推理的進行和道德推理的反思過程;在具體的行為選擇的道德活動中,道德認知和道德決定是主體,但其中也包含著對預期的行為結果的道德評價。
道德認知是道德推理過程的起始階段,包含對道德事實的覺識與對道德價值的認知。對道德事實的覺識是對道德關系、道德情境、道德問題的察覺與感知,是對道德事實的認識與感知。它遵循著理性對一般事實進行把握的過程與規律,通過感知覺了解道德事實的情態,對所了解到的道德信息進行加工整理,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系統化、具體化等一系列思維活動把握自己所處的道德關系、道德情境以及所面臨的道德問題。對道德價值的認知是對公認的道德價值、道德觀念的識記、理解與認同,以及對這些價值、觀念在具體情境之中的意義的把握。它是道德價值的學習過程,也是道德價值的內化過程,其最終結果表現為道德主體將道德價值內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在具體的道德情境中對道德信念矢志不渝。
道德推理的結論是做出道德決定的根據,但道德決定并不是由道德推理獨立地做出的,它需要道德需要、道德動機的激發,需要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參與。本書主要探討道德推理做出道德決定的復雜過程及其特征,即在道德決定過程中道德推理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通常情況下,做出道德決定所要進行的道德推理并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道德推理的系列,包含著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環環相扣的推理系,包括確定道德目的、確定道德手段、預期道德后果以及得出最終結論的推理系。二是在道德決定中常常會面臨兩難推理。兩難推理并不是推理過程的兩難,在道德兩難推理中,推理過程本身遵循邏輯規則,符合道德思維規律,但是其結論則蘊涵著與其他道德價值的矛盾與沖突,使道德主體陷入在結論認同上和行為選擇上的兩難。道德的兩難推理也被稱為道德沖突或道德困境。在此基礎上,本書還展開了對在東西方文化傳統中都曾出現過的一個案例的具體分析。
道德推理的反思通常會有兩種方式,一是復核,二是道德評價。由于道德推理的復核與道德推理本身在過程和形式上都大體一致,本書在闡述二者之間的差異之后重點探討道德評價。道德評價是依據一定的道德標準對道德行為或道德主體所進行的善惡判斷。從道德評價的客體來看,道德評價可分為對人的評價和對行為或道德決定的評價;從道德評價客體與道德評價主體的關系來看,道德評價可分為對道德主體的自我評價和對他人的道德評價。道德評價的直接標準是社會道德規范體系。在動機與效果的關系問題上,本書認為應當將動機與效果結合起來,在做出善的評價時,動機善是必要條件。
(5)道德推理的相關因素
從倫理學的角度看,與道德推理密切相關的其他因素主要有欲望、情感、意志、直覺等,闡明道德推理與這些要素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在道德活動中的作用,也是界定、分析道德推理所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
本書從欲望對道德推理的價值依據和對道德推理的結論的影響兩個方面來探討道德推理與欲望的關系。第一,欲望能否成為或在多大意義上成為道德推理的價值依據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即道德主體的價值觀和欲望的強度及其內容。從道德主體的價值觀來看,欲望在道德主體的價值選擇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道德主體在道德推理中受欲望的影響越大。一個縱欲主義者的每一個道德推理可能都以欲望的滿足為前提,而一個理性主義者很可能在其道德推理中不見欲望的蹤影。從欲望本身來看,雖然欲望本身并無善惡,但它還是有層次的,不同層次、不同種類以及不同強度的欲望對道德推理的作用是不同的。第二,在對道德推理結論的執行上,當道德推理的結論正是道德主體心中欲望的深切期待時,這一道德推理的結論自然能夠得到很好的執行。相反,如果道德推理的結論與道德主體內心的欲望相抵觸,道德推理的結論的執行就需要有強大的意志力作為后盾,從而引導和克制道德主體內心的欲望,而引導道德主體克制欲望、服從道德推理結論的重要德性就是節制。
道德情感對于道德推理發揮作用的機制是雙向的。一方面,道德情感會對道德推理產生深刻的影響,其中的情緒性因素會對道德推理的進行產生一定的沖擊,而其中相對穩定的社會性因素會對道德推理產生正向的、穩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由千百次的道德推理的重復而形成的道德理性對道德情感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使道德情感與道德推理的結論更加趨同。這種相互作用和影響使道德情感與道德推理能夠形成一種雙向固化作用。在具體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中應當力圖使這種雙向固化作用變成現實。
道德意志就是人們在按照道德原則和要求進行道德抉擇與行動的過程中,通過自覺地確定目的、支配行動、克服困難等表現出來的能動的實踐精神,是在履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毅力和決心。道德推理與道德意志是相互滲透的,在實際的道德生活中,同一個心理過程往往既包含著道德推理的過程,也包含著道德意志的過程,既有道德推理的成分,又有道德意志的成分。道德意志離不開道德推理,而道德推理也需要道德意志的支持,甚至可以說沒有道德意志的支持,道德理性無法實現對非理性的約束,無法使道德推理的結論貫徹到道德實踐中去,因此我們強調道德意志與道德推理的一致性,強調道德推理對于道德意志的指導。
所謂道德直覺,是指道德主體在倫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以道德主體對社會普遍的道德知識和規范的內化為基本前提,對人與世界的倫理關系以及這一關系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的總體性質進行綜合把握的道德認識方式和能力。道德直覺能力的形成有賴于道德推理結論的內化,道德直覺建立在道德推理成果的積累的基礎之上。道德直覺的功能是有限的,它需要道德推理的補充與支撐。為了道德選擇的有效性與可靠性,即使道德主體通過道德直覺對道德對象進行了認識和把握,也會常常在事后對自己的道德直覺進行道德推理的復核。相對于道德直覺,道德推理具有終極性。
(6)道德推理的地位與作用
道德推理作為道德主體運用已有的道德認識分析道德情境,做出分析、評價和選擇,形成新的道德認識,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得出道德結論的思維過程,其最終成果體現為道德規范和道德原則的確立。它不只在個人道德生活中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倫理學發展過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這在當代倫理學發展中體現得更為明顯。首先,元倫理學對規范倫理學的科學性詰難,只能通過道德推理來回應。其次,倫理學研究的主題——“我應該做什么”的問題,只能通過道德推理來加以回答。最后,道德推理是倫理學走向應用的必經之路,沒有道德推理就不可能有應用倫理學的發展,尤其是當代應用倫理學的發展。
道德推理作用的發揮并不局限于純理論領域,在現實的社會生活和道德生活中,道德推理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功能的發揮將有助于建構真正的道德合理性。但是,理性的機巧導致了對真正理性的背離,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因此,也更呼喚道德推理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倡導弘揚道德理性精神。
總之,對道德推理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培養人們的道德推理能力,有助于倫理學為人們現實的道德生活提供有益的參考,為社會道德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思路。在道德生活中,人們不僅僅要知道“應該”,也需要知道為何“應該”、如何思考“應該”。如果沒有對“應該”的理性思考,“應該”也就難以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有效的指導。這正是本書進行道德推理研究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