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范式的后現代審視與本土化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胡國棟
- 3224字
- 2019-12-13 19:05:09
1﹒4 概念界定及其釋解
(一)“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概念較為復雜。它們既是量的時間范疇,有一個可以界劃的歷史時段;同時也是一種質的概念,亦即對某種觀念及其特質的標識。本書對兩者在歷史時間上有大概界劃,但在使用上更加傾向于觀念或哲學上的內涵。“現代主義”( “現代性” )( modernism)是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社會演化的主體脈絡與基本追求,其特征是用人的理智來評判一切,一切都要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申述自己存在的理由(岳梁,2008) 。理性內在地要求將一切標準化、合理化、程序化,要求可計算性、可控性及發展的合目的性。“后現代主義”(“后現代性” )( postmodernism)則是與“現代主義”相對應的一股哲學思潮,起源于2 0世紀6 0年代,以福柯、德里達、利奧塔、格里芬、馬爾庫塞、羅蒂等學者為代表。后現代主義者反對權威和主宰的存在,批判近代以來在哲學中居于主導思潮的理性主義、權威主義、普世主義和進化主義,不承認高于其他話語、具有某種特權、可評判一切的元話語存在,轉而用非理性反對理性,用多元性反對統一性,用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等取代確定性。目前,后現代主義在建筑學、文藝學、教育學、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均已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學說。
本書將泰羅以來持有科學主義立場,追求管理的精確化、標準化和理性化的管理理論統稱為“現代管理理論” ,而不是作為某一管理流派的現代管理學派。自泰羅《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發表至今的一切以科學為依歸或宗旨的管理理論都是“現代主義”的“現代性”邏輯在管理領域中的推演與反映。現代主義在組織管理中表現為對效率、分工、組織化、標準化及系統化的理性追求,正是這種理性追求導致了諸多以科學為導向的管理理論的產生、發展與繁榮。
“后現代管理”發軔于后現代主義哲學與社會理論,其基本使命是對現代管理進行整體性、基礎性反思與批判。其基本主張是:否定理性主義作為管理理論的基石,否定傳統管理學人性的基本假設,否定管理的普遍主義意義,否定傳統管理理論的研究方法(羅珉,2002a) 。福柯( Michel Foucault,1977,1980)與利奧(Lyotard,1984)等學者推動的后現代主義思潮,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組織及其管理領域,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逐漸形成一股對現代管理學基礎進行激烈批判的后現代管理思潮,并對西方現代管理理論帶來強烈沖擊。
由此,我們實際上依照時代變遷和邏輯預設將整個管理歷史劃分為三種基本形態:傳統管理(以經驗為核心的管理) 、現代管理(以科學為核心的管理)與后現代管理(以價值為核心的管理) ,分別對應傳統農業社會(傳統主義) 、現代工業社會(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信息社會(后現代主義) 。
(三)“本土化”與“本土化管理學”
“本土化”也可稱為“本地化”或“民族化” ,其英文是indigeniza‐tionindigenous,基本釋義是“土生的”或“天生的” ,即“在特定環境中自然而然產生或發生的” 。也就是說,本土化的事物是某個民族或某地自然產生的事物,或者使某外來事物發生能夠適應本地或本民族具體情境的轉變,以使之契合本地的情境脈絡。20世紀90年代,以楊國樞、黃光國、鄭伯塤等為代表的臺灣學者在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行政管理學及組織行為學等領域掀起一場被稱為“本土化運動”的學術思潮,在相關領域取得別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并于近年來對中國大陸的學術取向產生一定的影響。中國的管理研究在“本土化”的影響下,曾出現“東方管理學”“中國管理學”“管理學在中國”等各種相關稱謂,本文統一以“本土化管理學”概括之,并認為本土化管理學即依據中國本土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情境化脈絡或具體的管理實踐問題來建構更具有本地效用的管理理論體系。
(四)“人性”“人性假設”與“人性結構”
人性是本書反思、批判和建構管理與組織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將管理堅實地建立在現實而完整的人性基礎之上,在管理增強物質改造及生產之功效的同時,發掘其精神故園和厘清其價值航向,使之符合人性并服務于人類的長遠福祉是本研究的核心目標。作為哲學社會科學中的基本概念,本書將人性界定為“人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質的規定性,是人之所以為人而固有的、特殊的、本質的屬性之集合,是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的終極價值依歸” 。
“人性假設”則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在理論建構過程中所形成的關于“人性是什么”這一基礎和根本性問題的“假設”或“設定” 。“假設是經驗科學建構的起點之一。我們對于可觀察的世界發問。發問以后,接著就試著提出解答,這一嘗試的解答就是假設”(殷海光,2004) 。“假設”是科學觀察與研究的基本參照點和進行理論建構與推導的起點,提出假設的能力及由假設構建的系統知識是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在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教育學等哲學社會科學中,曾出現“經濟人”“理性人”“有限理性人”“社會人”“自我實現人”“文化人”“德性人”等人性假設。這些人性假設都對組織與管理理論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相關管理學派理論建構的深層次基礎。
“人性結構”是本書著重發展的一個用以替代“人性假設”來審視管理理論建構邏輯的基礎概念。“人性假設”是學者出于理論建構的方便而對人性進行的簡化處理,具有片段性、抽象性的特征,管理中的人性不可能被人為地分裂為一個個片段,更不能以其某些部分去限制或壓迫人性的其他部分。基于各種“人性假設”之上的管理學理論在科學化的進程中不斷走向封閉、狹隘和盲目,由此使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相脫節,管理也日益背離人性的需要及發展。基于此,本書融合中西管理中人性的合理成分,嘗試將管理建構在“完整豐富的人性基礎”之上,超越“人性假設”片面性、靜態性、超驗性的理解,對管理中的人性進行基礎性反思,以對管理進行“整體性”觀察和建構。本書認為“人性結構”是完整的、豐富的、系統的人性的集合,是以“和合共生”思維而不是“非此即彼”思維來整體地把握人性豐富內涵的基礎概念。通過梳理中西方關于人性的經典理論,本書將“人性結構”進一步闡釋為“由‘知、情、意’三種心理要素生發的,由智力結構(理性) 、意志結構(德性)與審美結構(感性)構成的三位一體的完整人性系統” 。該概念將以儒家為代表的東方“德性人”的倫理觀與西方經典的“理性+感性”二元人性觀結合起來,并將“德性”視為溝通“理性”(以及在此基礎上建構的科學管理理論)與“情感”(以及在此基礎上建構的行為科學與后現代管理理論)的“橋介” 。由此進一步在人性基礎上,確立儒家倫理的管理內涵以及管理倫理在組織與管理理論體系中的核心位置。
(五)“范式”與“管理范式”
本書的直接研究對象是哲學與思想史層面的“管理范式” 。“范式”是美國科學哲學中的歷史主義學派的創始人庫恩(Kuhn,1970)提出的概念,其基本含義是:“在科學實際活動中某些被公認的范例— — —包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儀器設備統統在內的范例— — —為某一科學研究傳統的出現提供了模型” 。某一學科的學科屬性便由該學科領域的理論范式所決定。本書將“管理范式”界定為,從事管理學科的研究者所共同擁有的關于管理的世界觀、基本假設與研究方法的共識或約定。本書圍繞“管理范式”開展研究的兩條邏輯脈絡是“人性— — —管理范式— — —學科屬性— — —理論體系”以及“范式分裂— — —范式的后現代整合— — —范式的本土化創新” 。首先,本書從“現代性”的理性預設出發,揭示管理研究的“科學主義范式”與“人文主義范式”分裂的根源及歷史(第三章) 。其次,借助后現代主義的人性與權力觀(第四章)嘗試對兩大管理范式從宏觀管理理論(第五章)與微觀組織理論(第六章)兩個層面進行整合。再次,厘清文化自覺背景下,管理范式進行本土化創新以及開拓中國本土化管理學的根由(第七章) ,依據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情境搭建本土化管理學的理論框架并闡釋其對于管理范式整合的理論意義(第八章) 。最后,對中國本土企業進行管理范式創新的歷史經驗(第九章)及當代企業實踐(第十章)進行深入揭示,以論證和細化前文構建的相關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