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緒論
- 《資本論》哲學的新解讀
- 鮑金
- 10726字
- 2019-11-20 17:59:14
一、馬克思哲學研究的層次性問題
在馬克思哲學的研究領域,學者們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對這些研究成果,學者們也進行過回顧、總結、反思和規劃,這些可以說是“關于研究的研究”?!瓣P于研究的研究”意味著學者們的學術自覺意識的增強和學術反思意識的提升。然而,“關于研究的研究”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側重于研究成果的實體性內容,較少關注研究成果的層次性內容,而如果缺少后者,那么“關于研究的研究”就仍然是不完整的,進而也會影響到馬克思哲學本身的發展。從層次性內容的角度來看,馬克思哲學的研究大體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解釋性研究,另一個是規范性研究。合理區分研究的不同層次,明確各個研究層次的適用范圍,并把握各個研究層次的相關聯系,是當前馬克思哲學研究獲得實質性推進的一個重要路徑。
在“關于研究的研究”的成果中,最能夠體現此類研究特點的是從范式角度進行的研究,因此我們選取關于馬克思哲學研究范式的研究來說明問題。眾所周知,“范式”一詞來自庫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盡管“范式”是該書的核心概念之一,但是庫恩并沒有明確界定“范式”的內涵?!胺妒健钡暮x非常廣泛,它可以是科學共同體公認的科學理論,也可以是專業教育所規定的思想框架,或者是科學實驗活動中某些公認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儀器設備系統在內的范例,甚至可以是科學共同體成員共同的信念。一位學者認為,“范式”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的含義多達21種[1],這自然就給后來學者以嚴格方式使用“范式”概念留下了障礙。比如,按照王南湜教授的統計,中國學者對“范式”的使用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含混性,但大致可分為四種情況:第一類是在“哲學的基本思維方式”的意義上使用,第二類是在研究進路或側重點的意義上使用,第三類是在籠統的研究風格之類意義上使用,第四類是在以重大問題為研究對象的意義上使用。[2]如果我們同意王南湜教授的分類,那么即便是在這四種分類方式中,有些分類之間也缺乏相同之處,如作為第一類的哲學思維方式和作為第四類的研究對象,就是極不相同的兩個概念,同屬于馬克思哲學研究領域的學者使用著同一概念卻表達著完全不相同的含義,這給我們討論“范式”問題帶來了麻煩,畢竟核心概念的明晰是任何學術研究得以展開的基本條件。不過,絕大多數學者都是在第一類和第二類的意義上使用“范式”概念的,因此本書也將“范式”概念界定在“哲學的基本思維方式”和研究進路或側重點的意義上。
以“哲學的基本思維方式”和研究進路或側重點的意義觀之,國內學界20多年來總結出的馬克思哲學“范式”以及“范式轉換”異常之多,例如從階級斗爭范式轉向主體性范式,從實體性范式轉向認識論范式,從本體論范式轉向認識范式再轉向人學范式,從教科書范式轉向實踐論范式,從解釋世界的范式轉向改造世界的范式,從樸素實在論范式轉向實踐論思維范式,從體系研究轉向問題研究,以及實踐唯物主義解讀、實踐人道主義解讀、人學解讀、文本解讀、文化解讀等等,不一而足。仔細檢視上述范式的內容,會發現它們除了屬于“哲學的基本思維方式”和研究進路或側重點這些層面之外,在更寬廣的層面上還屬于馬克思哲學的解釋性研究。所謂解釋性研究,旨在說明馬克思哲學是怎樣的(即如何實現了自身)、為什么是這樣的(即為什么會這樣實現自身),關注“哲學的問題”,而不去說明從馬克思哲學出發看待一個問題(應該)是怎樣的。簡要地說,解釋性研究是對范式的解釋,而不是對范式的實踐。例如,關于從實體性范式轉向認識論范式的研究只是分析這一轉向的過程及其價值,但這些研究本身并不屬于實體性范式或認識論范式;關于從樸素實在論范式轉向實踐論思維方式的研究只是對這一轉向的說明和解釋,但是其本身既不是以樸素實在為論題的研究,也不是以實踐為論題的研究。解釋性研究不隨研究對象或問題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不論馬克思哲學研究針對的現實問題是什么、看待這些問題(應該)是怎樣的,馬克思哲學研究本身都具有解釋性研究揭示出來的結構性、本質性特征。正是因為這些特征的存在,馬克思哲學才區別于其他的哲學,哪怕它們研究的是同一個問題。
進一步說,馬克思哲學范式研究實質上就是一種解釋性研究,但是解釋性研究并不局限于范式研究,它還可以是對馬克思哲學的特征、結構和體系的研究。例如,關于馬克思哲學是實踐哲學的研究,關于馬克思哲學的本質的研究,關于馬克思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關系的研究,都屬于解釋性研究。馬克思哲學的解釋性研究具有四個特征:一是事后性。解釋性研究一定是在對某個現實問題研究之后才能出現,是對問題研究的研究,這正是黑格爾所說的“后思”或“密涅瓦的貓頭鷹黃昏時候才起飛”的意思。當然,在特定的解釋性研究完成之后,它也可以對其后的問題研究或解釋性研究發揮作用,不過這與解釋性研究的事后性并不沖突。二是反思性。作為對問題研究的研究,解釋性研究主要是對問題研究過程中顯示出的思維方式、研究進路、側重點、研究風格、研究傾向等形式化的問題進行研究,目的是為了歸納概括、總結經驗、把握規律,這也就決定了解釋性研究是一種理論研究,它所得出的成果一定是抽象的,是從眾多馬克思哲學的問題研究中抽取出結構性、本質性的特征,而舍棄非結構性、非本質性的特征,這一點又直接決定了下面的特點。三是普遍性。把握規律的目的決定了解釋性研究能夠適用于馬克思哲學關于眾多主題和領域的研究,例如實踐論思維方式可以在馬克思哲學領域的人學研究、價值論研究、實踐研究、主體研究、文化研究、社會研究、歷史研究等眾多不同主題的研究中同時體現出來,這使得解釋性研究能夠成為把握馬克思哲學之整體的理想中介。四是比較性。解釋性研究要抽取出馬克思哲學的本質性的共同特征,就必須進行比較,沒有比較就無法找到在本質上相同的特征,而所謂相同特征,無非是那些能把馬克思哲學與其他哲學區分開來的特征,因此馬克思哲學的相同特征,實質上是在與其他哲學(如西方傳統哲學、現代西方哲學、中國傳統哲學等)相比較的意義上才成立,即已經蘊含著對馬克思哲學與其他哲學之差異的默認?;谶@樣一種區分前提下的相同,我們也可以談論馬克思哲學與其他哲學的聯系與相似。例如,當我們說馬克思哲學是一種“改變世界”的理論時,便是在默認西方傳統哲學不是一種“改變世界”的理論的前提下得出的觀點,否則這一觀點就缺乏解釋性研究的意義。
在我們分析何為馬克思哲學解釋性研究的時候,已經隱含著對何為馬克思哲學規范性研究的界定,實際上,這兩者也是在相比較的意義上才能分別成立。所謂規范性研究,旨在闡釋從馬克思哲學出發看待一個問題(應該)是怎樣的,它關注的是“問題的哲學”。規范性研究屬于馬克思哲學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即通常所說的問題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廣義地說問題研究既包括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如對商品、貨幣、資本等問題的研究,也包括對理論問題的研究,如對馬克思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之間關系的研究,但是狹義地說問題研究僅指對現實問題的研究,而不包括對理論問題的研究,本書在使用“問題研究”一詞時,僅是指對現實問題的研究。
在這里,我們以馬克思本人的研究為例來說明規范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的關系。在馬克思的一生中,耗費其時間最長、精力最大、心血最多的著作當屬《資本論》。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了《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盵3]很明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都屬于現實問題,以這些問題為研究對象,必然決定了《資本論》是一種規范性的研究。不過,《資本論》的副標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這又意味著《資本論》同時也是一種解釋性的研究,即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展開的分析、批評、對話和批判。從顯性的文字層面,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將《資本論》的規范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區分開來,這就像區分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的通常方式那樣,不過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資本論》確實又將規范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高度融合在一起,兩者之間從實質上很難截然區分。具體而言,如果不充分地聯系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分析,那么就無法真正理解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如果不有效地結合馬克思對商品、貨幣、資本等問題的考察,那么就無法深刻領會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規范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的高度融合在馬克思那里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在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同樣如此。例如,《神圣家族》既是對以鮑威爾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的解釋性分析,也是對物質生產的作用、人民群眾的作用和無產階級的使命等問題的規范性考察;《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雖然短小精悍,但其中既有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人性論、哲學功能等理論問題的解釋性分析,也有對真理、人的本質、社會生活的本質等現實問題的規范性分析;而像《德意志意識形態》《哲學的貧困》《共產黨宣言》等其他著作,更是時刻將規范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結合在一起。
關于馬克思的這種研究特點,目前學者們普遍認為是將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理論融合在一起,或者認為馬克思哲學是“由一整塊鋼鑄成的”理論整體,而經過前文的考察,對問題的理解就應當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馬克思哲學不僅實現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各種理論方式的融合和貫通,而且實現了規范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融合在一起的綜合性研究,即將對理論問題的解釋性分析和對現實問題的規范性考察融為一體的研究。進一步說,馬克思哲學的整體性絕不僅僅是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理論所提出的要求,從其根源來看,毫無疑問的是規范性研究所提出的要求。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4]這意味著馬克思哲學的根本主題是實踐地改變世界,而不是理論地解釋世界。與解釋世界往往只需抽象出事物的某種規定性加以考察不同,改變世界面對的是具體的、渾然一體的事物。具體之為具體,是事物多方面規定性的統一,這就不能只關注事物的某種規定性,而必須對事物的各個方面規定性加以綜合考察,這必然要求馬克思哲學“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即成為規范性研究和解釋性研究有機結合的具體整體才能成功地對改變世界發揮作用。
到此為止,針對馬克思哲學就可以談一談解釋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的關系了。具體而言,這兩種研究既合理區分,又相互聯系,是馬克思哲學研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首先,就兩種研究的適用范圍來看,它們的邊界是清晰的、確定的。規范性研究要闡釋從馬克思哲學出發看待一個問題(應該)是怎樣的,解釋性研究是對問題研究所體現出來的思維方式、研究進路、側重點、研究風格、研究傾向等問題的分析。其次,就兩種研究的地位來看,它們都是必不可少的。就像任何事物都可分為內容和形式一樣,規范性研究是馬克思哲學的內容部分,解釋性研究是馬克思哲學的形式部分,兩者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馬克思哲學研究。再次,就兩種研究的功能來看,它們是相互耦合的。從靜態角度看,規范性研究屬于原始研究,解釋性研究屬于二次研究,它是關于規范性研究的再研究;而從動態角度看,兩者的邏輯次序便不再固定,解釋性研究對規范性研究發揮著引導作用、限制作用和調節作用,規范性研究則是解釋性研究的研究對象??梢哉f,沒有解釋性研究的規范性研究是盲的,沒有規范性研究的解釋性研究是空的。
厘清馬克思哲學研究不同層次的意義在于:首先,歸納、總結馬克思哲學的解釋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有助于馬克思哲學研究的規范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研究從來都是多層次研究的展開,比如描述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事實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認知性研究和價值性研究等,對于一個理論而言,分清不同層次的研究并且在不同層次上展開研究,是該理論規范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該理論趨于成熟的重要標志。我們對馬克思哲學做出解釋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這兩個層次的區分,并不是要在“關于研究的研究”中再增加一種新的標準。實際上,這兩個層次早已存在于馬克思哲學研究過程中,只是長期以來未被人們揭示出來而已,因此提出馬克思哲學研究的層次性問題,實際上是一種“顯現”和“澄明”的工作,是歸納和總結已經存在但尚未自覺的馬克思哲學研究的不同層次,以此促使馬克思哲學研究自我意識的再度覺醒,為馬克思哲學研究不同層次的深入推進廓清理論語境。
其次,馬克思哲學研究不同層次的展開,有助于實現馬克思哲學的根本使命。與其他理論相比,馬克思哲學的突出特點是它的根本使命,即實踐地改變世界,而不是理論地解釋世界。就“改變世界”這一根本使命而言,馬克思哲學是在回答和解決時代所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過程中實現自身的,這就意味著馬克思哲學不是外在式地“君臨”“指導”現實世界的改變,而是內在式地“介入”“參與”現實世界的改變。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哲學既要研究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從這些問題中提取出哲學問題,即對“問題的哲學”做出獨特的解答——這無疑導向了馬克思哲學的規范性研究,又要研究自身的特征、性質和結構,以便把握馬克思哲學研究的規律,即對“哲學的問題”給予科學的理解——這又導向了馬克思哲學的解釋性研究。只有兩個層次的研究共同推進、彼此互動、協同作用,才能為實現馬克思哲學的根本使命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再次,研究馬克思哲學研究的不同層次,有助于“哲學的問題”和“問題的哲學”、理論研究和問題研究的結合,有助于把握馬克思哲學研究的演進規律,從而有助于構建馬克思哲學當代形態。馬克思哲學研究的歷史表明,馬克思哲學的解釋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即“哲學的問題”和“問題的哲學”、理論研究和問題研究從來都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相互促進的。當規范性研究深入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在客觀上要求解釋性研究加以反思,以期把握規律、發揮引導作用;而解釋性研究又需要規范性研究作為基礎和對象,脫離了規范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且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在馬克思哲學規范性研究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的學者往往引領著解釋性研究的某種理路,而在解釋性研究領域做出創造性貢獻的學者總是對馬克思哲學的某些規范性問題持有精深見解。例如,青年盧卡奇在歷史、革命、物化、階級意識等規范性問題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研究,也正是青年盧卡奇(和同樣在規范性問題領域做出突出成績的葛蘭西、柯爾施一道),開辟了一條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解釋路向,影響了以后歷代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關于《資本論》的癥候閱讀法以及結構主義式的文本閱讀是馬克思哲學解釋性研究的經典案例,也正是阿爾都塞,對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等規范性問題的觀點在今天讀來仍然是極其重要、不可取代的;鮑德里亞關于消費社會、商品符號和新媒介等規范性問題的著作是相關領域研究的必讀書,也正是鮑德里亞,對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釜底抽薪式的批判以及對于馬克思理論體系的重構,值得每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關注和重視。
總之,要站在當代思想的高度上思考和概括時代問題,提煉出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哲學當代形態,馬克思哲學研究就必須兩條腿走路,處理好解釋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的關系,注重積累馬克思哲學研究的積極資源,把握馬克思哲學研究的內在規律,從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和思想引領。本書的寫作正是按照解釋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的思路展開,以期完整、全面地展示《資本論》的哲學。不過,當我們深入于《資本論》哲學當中時,又會發現解釋性研究和規范性研究還只是對研究方式的揭示,還需要對《資本論》哲學的形態和內容進行正面的闡述,因此我們提出以下觀點作為本書的中心論點:馬克思哲學的實質是實踐哲學,而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最重要表征就是《資本論》哲學,《資本論》哲學突出地體現著馬克思實踐哲學。
二、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理論定位
在實踐哲學和馬克思哲學研究領域,馬克思實踐哲學是一個經常被論者提及的重要概念。然而不同論者在使用馬克思實踐哲學這一概念時往往處在迥然不同的理論平臺上,表達著互不相關的概念內涵,這種狀況不利于馬克思實踐哲學研究的深入推進。在這里,我們以學界對實踐概念的理解方式為切入點,界定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理論定位,從而為后文的相關探討厘清話語平臺。需要注意的是,關于實踐概念的理解,有的論著直接地、明顯地表述了對此問題的觀點,有的論著并沒有直接地、明顯地表述出觀點,但是仍然持有關于實踐概念的理解,只不過是將這種理解作為闡述具體問題的隱性前提而已,因此我們將后者也納入考察范圍。以此來看,學界對實踐概念的理解方式大體可分為四類:
一是在“活動”或“感性的人的活動”的意義上理解實踐概念。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一條就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5],在這里馬克思就是在“活動”的意義上使用實踐概念。也許是馬克思對實踐的這種理解方式與實踐概念的通常理解方式別無二致,實際上它成為以后眾多馬克思主義者理解實踐概念的濫觴。最典型的代表莫過于毛澤東對于實踐概念的理解。在《實踐論》一文中,實踐就被理解為各種各樣的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6]。《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文指出:“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盵7]除此之外,各種版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也對實踐做出了大致相同的定義: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這一定義同樣是把實踐理解為一種活動。
既然把實踐理解為“活動”,那么馬克思實踐哲學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理解為一種關于實踐的哲學、以實踐為研究對象或涉及對象的哲學。凡是在馬克思哲學領域中探討實踐及其與哲學之間關系的學問都屬于關于實踐的馬克思實踐哲學。這種意義上的馬克思實踐哲學必然要分析或涉及實踐的特征、結構、功能、內部關系以及意義等問題,它雖然具有極大的涵蓋性和包容性,但是它只是一個包羅著多種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式、顯示著紛然雜陳的研究視野和理論觀點的多元化研究領域,只要人們的研究還停留在這種意義的理論定位上,就很難說獲得了實踐哲學研究的真知灼見。
二是在“視角”的意義上理解實踐概念。具體而言,就是從實踐的視角、從“感性的人的活動”的視角出發理解和研究問題。很明顯,它與“活動”意義的實踐概念密切相關,并且建立在“活動”意義的實踐概念的基礎之上,但是,“活動”意義的實踐概念并不必然導向“視角”意義的實踐概念。在西方哲學史上,自從亞里士多德將“實踐”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奠基下來后,“實踐”概念始終是被作為人的“活動”來加以理解,卻從來沒有被作為一種透視現實世界、透視社會生活的“視角”來對待,所以馬克思才會批評“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盵8]馬克思實踐哲學的重要特征便是確立了“視角”意義的實踐概念,它固然也包含著對“活動”意義的實踐概念的重新理解,例如把以往哲學家向來鄙視的物質生產活動作為最重要的實踐活動來對待,但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深層理論意蘊則是從實踐的視角出發去理解現實世界的生成和存在,去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和動力,例如馬克思強調“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9],“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10]。上述語句中的“在本質上”“從……出發闡述”和“從……出發來解釋”都是“視角”意義的實踐概念,而非“活動”意義的實踐概念。
以“視角”意義的實踐概念為基礎,馬克思實踐哲學被理解為一種以實踐為根本視角的哲學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這種意義的馬克思實踐哲學強調的不是實踐活動本身如何,而是從實踐活動出發去理解和研究其他的相關問題。由此可見,以“活動”意義的實踐概念為基礎的馬克思實踐哲學是一種對應于存在論問題的實踐哲學,而以“視角”意義的實踐概念為基礎的馬克思實踐哲學是一種對應于方法論問題的實踐哲學。綜合上述兩種意義的理解,可以看出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實質和精髓是方法論意義的實踐哲學,而方法論意義的實踐哲學又邏輯地蘊含著存在論意義的實踐哲學。就研究現狀來看,學界已經就上述兩種意義的馬克思實踐哲學積累了大量研究成果,因此它們不是本書重點闡述的對象。
三是在“革命化”的意義上理解實踐概念。馬克思強調:“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1],“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12]。這些闡述都是在“革命化”,即“使現存世界革命化”的意義上理解實踐概念。它同樣與“活動”意義的實踐概念密切相關,并且邏輯地蘊含著“活動”意義的實踐概念。因為現存世界的革命化完全要依靠人的各種感性活動,要依靠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否則現存世界就不可能發生任何改變,所以當人們使用“革命化”意義的實踐概念時,其實就已經將“活動”意義的實踐概念作為自己的邏輯前提。但是,它與“活動”意義的實踐概念存在一個重要的區別,即“革命化”意義的實踐概念表達著實踐的問題和使命,而“活動”意義的實踐概念表達著實踐的內容和類型,兩者所側重的是實踐的不同層面。
以“革命化”意義的實踐概念為基礎,馬克思實踐哲學應當理解為一種以現存世界的革命化為性質、以改變世界為根本使命的哲學。這種意義的馬克思實踐哲學強調的既不是實踐活動本身如何,也不是從實踐活動出發去理解和研究相關問題,而是馬克思實踐哲學在“現存世界革命化”整體事業中的問題和使命,由此自然會引申出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精神武器”“解放頭腦”和“理論指南”等功能。進一步而言,如果是從在“革命化”事業中的功能和使命出發去理解和研究相關問題,即以“革命化”意義的實踐概念為基礎,那么“革命化”意義的馬克思實踐哲學就會產生方法論效應,從而同時也是一種方法論意義的實踐哲學。這種意義的馬克思實踐哲學非常重要,而學界對其研究又非常欠缺,因此以“革命化”意義的實踐概念為基礎的馬克思實踐哲學是本書的重點闡述對象之一,它也是本書的下篇展開規范性研究的主要線索。本書的下篇凡是談到馬克思實踐哲學或《資本論》實踐哲學,只要不加特設說明,指的都是“革命化”意義的實踐哲學,即以現存世界的革命化為性質、以改變世界為根本使命的哲學。
四是在“實踐形態”的意義上理解實踐概念。與上述三種意義的理解方式均不同的是,它完全轉換了實踐話語的平臺和語境。如果說“活動”“視角”和“革命化”意義的實踐概念分別表述著實踐的內容、實踐的視角和實踐的問題的話——其主體都是“實踐”,那么“實踐形態”意義的實踐概念則表述著哲學體現自身的方式和形態——其主體變成了“哲學”。這種意義的實踐概念無法采取對象化的方式加以討論,因為一旦對象化,那么人們正在討論的東西就從實踐滑向了理論,從而就理論化了。因此嚴格說來,“實踐形態”意義的實踐是作為實踐的實踐、以實踐的形態存在著或“實踐”著。對于這種意義的實踐概念,合適的方式不是定義、分析和推理,而是展示、顯示和呈現。
以“實踐形態”意義的實踐概念為基礎,馬克思實踐哲學可以理解為一種作為實踐的哲學、以實踐的形態存在著的哲學或“實踐”著的哲學,簡言之,一種采取了實踐形態的哲學。為了更清楚地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以理論哲學作為參照系加以闡述。理論哲學是以理論的形態存在著的哲學,它認為理論可以涵蓋包括實踐活動在內的人們的生活整體,理論不僅絕對獨立于實踐,而且理論理性高于實踐理性。相比于這種理論哲學,實踐哲學的突出特征是將實踐作為人的涵蓋生活整體的基本活動方式,并且不承認理論相對于實踐的絕對獨立性。然而即使做到了這一點,實踐哲學也可能在自己理論的實際展開過程中仍然遵循理論哲學的固有方式去從事關于實踐的研究。畢竟,哲學的自我申明和實際展開過程是兩個層面的事情,兩者既可以完全一致,也可以截然對立。如果是后者的話,這種實踐哲學就變成了名義上的實踐哲學、實質上的理論哲學,而馬克思實踐哲學之前的所謂實踐哲學其實就是這樣的實踐哲學。直到馬克思,實踐哲學才真正獲得了自己的典型內容和本真形態,即馬克思實踐哲學不僅在內容層面上主張實踐是人的涵蓋生活整體的基本活動方式,而且在表現形態層面上徹底地展示為一種作為實踐的哲學、以實踐的形態存在著的哲學或“實踐”著的哲學,表現為一種活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馬克思實踐哲學而言,就其將實踐作為人的涵蓋生活整體的基本活動方式而言,與這種哲學的要求相一致的哲學表現形態只能是采取實踐形態的哲學。因此可以這樣說,馬克思實踐哲學取得了所研究的實踐問題和所表現的實踐形態的高度統一。與“革命化”意義的馬克思實踐哲學相似,它也很少得到學界的關注和研究,而它又與馬克思哲學的有無問題直接相關,因此以“實踐形態”意義的實踐概念為基礎的馬克思實踐哲學也是本書的重點闡述對象之一,它是本書的上篇展開解釋性研究的主要線索。本書的上篇凡是談到馬克思實踐哲學或《資本論》實踐哲學,只要不加特設說明,指的都是采取了實踐形態的哲學,即一種作為實踐的哲學、以實踐的形態存在著的哲學或“實踐”著的哲學。
綜上所述,鑒于“活動”和“視角”意義的實踐概念及以此為基礎的馬克思實踐哲學已經得到大量關注,本書不做重點考察,而“實踐形態”和“革命化”意義的實踐概念及以此為基礎的馬克思實踐哲學不僅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學界研究較少涉及,因此本書將分別通過解釋性研究(表現為《資本論》哲學的實踐形態的研究)和規范性研究(表現為《資本論》哲學的實踐問題的研究)來展開這兩種意義的研究工作。
注釋
[1]參見[英]拉卡托斯等:《批判與知識的增長》,77頁,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2]參見王南湜:《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范式轉換研究析論》,載《學術研究》,2011(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0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49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毛澤東選集》,2版,第1卷,2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澤東文集》,第8卷,32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49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同上書,501頁。
[10]同上書,544頁。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0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同上書,527頁。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比~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比~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