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語文學科的價值在哪里

我一直認為語文就是語文,或者不如說語文就是母語,這樣更確切一些。不過這么多年來,我們“習慣”上稱之為“語文”了,或者說是我們的母語“被語文”了。這樣來看,所謂“語文”至多也只有“中國語文”、“外國語文”之分,其他不管什么語文,恐怕都是術語語文了。無論中國語文還是外國語文,不外乎就是自己聽得懂別人的話,看得懂別人的文字,自己的所見所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寫出來,再進一步就是能清楚人家哪里說得好、哪里寫得好,假如我自己說、自己寫會是怎樣的一種方式。這樣理解語文教學的話,語文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讀懂別人的文字,聽懂別人的言說,學會恰當地用自己的文字來表達的過程。它的基本方法也不外乎聽、說、讀、寫、譯、編。當然中國語文與外國語文有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文字,中國文字更多的是表意文字,因此多了許多想象的空間,也多了幾分學習的困難。所以中國語文的學習就有了涵詠的方法。通過涵詠體悟語言文字的精妙所在,當然還可能發現其中的問題,那就是最高境界了。

語文是什么

一般而言,語文是語言文字的簡約式統稱,或者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語文知識幾乎包羅萬象。語文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哲學家們則認為,語文是進行表述、記錄、傳遞口頭或書面信息的文字言詞的物質存在形式;語文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志、抒發情懷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種意識存在內容。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語文的解釋,也差不多。

實際上中國語文,原本就是與哲學、歷史、天文、地理等學科密不可分,只是分科以后將一些可以分的學科分出去,但有些分不了的、剩下來的就是“語文”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形成了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包羅萬象、大開大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它的開放性和綜合性。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特點,我們的語文課很難像語文。但有一點是明白的,它只是一個載體,通過語言文字將各種各樣的現象、知識、道理、情感等等呈現出來。我理解的所謂語文不外乎就是自己聽得懂別人的話、看得懂別人的文字,別人的話和文字呈現了哪些現象、知識、道理、情感等等,還有就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說出來、寫出來,再進一步就是能清楚人家哪里說得好、哪里寫得好,假如我自己說、自己寫會是怎樣的一種方式。

《語言本能》的作者史蒂芬·平克說,實驗證明:“語言并非文化的產物,而是人類的一項獨特本能。”平克認為:語言能力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人類的基因。“所有的嬰兒都是帶著語言能力降生于世的。”[1]腦神經科學研究也證明,一個人到六歲的時候語言能力基本發育到位了。果真如此的話,語文教學就只是教語言嗎?從這個角度看,就像葉圣陶說的那樣,語文教育的一個主要任務可能是讓學生認識語言現象,掌握語言規律,學會正確地熟練地運用語言這個工具嗎?恐怕更為重要的是思維的拓展與訓練,而不只是“讓學生認識語言現象,掌握語言規律,學會正確地熟練地運用語言這個工具”。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認為所謂語文活動,其實就是引導學生讀懂別人的文字、聽懂別人的言說,學會恰當地用自己的文字來表達的過程。沒什么深奧的東西。有人問,這個活動,如果只是智力上的深思涵詠吸收,會不會被人誤解為不動不活,是不是一定要肢體嘴巴齊動?我認為,師生間的、同學間的、師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心靈間的活動才是最佳的活動。同仁慨嘆,是的。做題、討論、爬黑板、高聲表達均是表面現象,不思不誹,這種方式獲得的知識,很可能只是短暫的記憶,在學生心里存不長久。

語文教育的本源在哪里

這樣的認識告訴我,語文教育應該回歸它的本源。本源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生命的互相浸潤。語文課堂是什么?語文課堂應成為關注生命、放飛生命、提高生命質量的主陣地。因此,語文教學應該是師生與作者、文本的美好相遇,是與一個生命相互對話、相互浸潤、共同走向美好的過程。語文教育應該承認和尊重每一個師生以及作者的生命存在價值,并為這種價值的實現創造各種條件和可能。

我認為,這樣的認識是對中國當下語境中的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主流價值導向,也是對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語文教學性質的個性化的回答。

康德認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然而,需要追問的是:人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人類為什么需要教育?只有追根溯源,對這些形而上的本源性問題做一些思考,并形成清晰的看法,具體的日常的學科教學才不至于陷于盲目性,缺乏自覺性。

人是什么?這個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謎一直困擾著人類。關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終極意義問題,其實是人對自身的哲學思考,也是對生命意義、人生價值的追索,對人生境遇的一種反思。生命教育是對“人是什么”的教育學詮釋,也是我的語文教育思想本源之所在。

盧梭告訴我們,教育賦予我們在出生時所缺的一切和我們作為成人所需要的一切。人之為人首先是生命的存在,作為生命的自然屬性,人與動物并沒有根本性的不同,但就生命的成長與發展的性質而言,人與動物有根本性的區別。

杜威主張“教育就是生長”。所謂“生長”,歸根究底是生命的成長,觀察和思考生命成長發育的過程,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實質。從受精卵到胎兒,幾乎大致上重復了從動物到人的進化史,即由單細胞生物發展到高級動物的生命史,我們可以從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認知過程(皮亞杰把這一過程分為特化階段、泛化階段、分化階段、概括化階段四個時期)來探討早期人類的認識史。這為我們生命的互相浸潤的思考提供了歷史與邏輯一致性的佐證;反之,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切近學生成長與發展本質的教學與研究的視角。

我主張把教學活動的注意力和重心放在對學生生命成長的關注上,關注語言現象背后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我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圍繞文本展開的生動活潑的生命性的對話,語文學習過程是師生生命體驗感悟的內在過程,而不是外在的、名目眾多而枯燥繁瑣的習題化練習,更不是概念化的文本解析。我的教學思想與實踐主張的就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只有通過生命的和諧生長才能得到有機的統一。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就其本質而言,正是揭示了生命的豐富性和生命成長的全面性。我認為,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和實踐,首先是要站在對生命深刻理解的高度解讀文本。文本中包含著作者的寫作狀態和時代背景、生活閱歷與對生命的理解,文本絕不是冰冷的文字符號的堆砌,也不是刻板、教條、貧乏、單一的概念和公式。正因為如此,語文教學必須披文以入情,知人而閱世,這樣才能于解讀文本語言文字的教學中見對話中的情趣與思想,還原與提升生活的真實,彰顯師生以及作者與文本本身的生命及思想的活力和張力。這種直指心性、感悟生命的教學才是本真的語文教學。

語文的價值在于使人成為人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必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成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的目的在于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2]我理解的信仰就是教育是為人的教育,絕不僅是知識與技術的教育,尤其是語文教育,如果我們只是死死地盯在為了應試的效益去追尋所謂的“有效”與“高效”,不要這樣的語文教育也許對于個體精神生命的成長與豐富會更有益一些。遺憾的是,現實世界中我們幾乎無法擺脫分數的糾纏。

在我的語文教學生涯中,我還真的體會到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話,“只有當我們不是故意遣詞造句時,語言才是真實的”,課堂上的情況,充分說明了我們只有“對事物的了解愈深入,其語言表達的水準亦愈高”。[3]教師是這樣,學生也是這樣。

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為的是使人“通過語言傳承而成為人”。這樣的主張用來說明語文教育的價值,恐怕是比較合適的。“要成為人,須靠語言的傳承方能到達,因為精神遺產只有通過語言才能傳給我們。”“學習語言可以在無形中擴大個人的精神財富”,因為“語言替我而思”。[4]從這個角度看,關于工具還是人文的微性質糾纏就顯得相當無趣了。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明確:“起初人們苦心竭慮地創造出來的語言,卻在后人口中變成了慣用語而不知其意,那些深邃的表達方式也變成了實用性語言。結果一大堆空洞無物、歪曲原意的語言控制住人類:人就讓這種語言操縱著,而忘記真正的自我和周圍實在的世界。因此他們的教育只是為了語言能力的獲得,而非對事物認識能力的提高;只是習得一堆慣用語,而沒有去探究事物的本質。實存的、粗糙的、未被照亮的種種現實性就遮蔽在習慣用語之下,而沒有自我構造。”[5]語文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引領學生將那些被有意無意遮蔽的語言照亮起來,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找到共鳴,讀出自我。

黃玉峰老師說,做教師,要活得像個人。上課要力求引領自己的學生去求真,做學問要“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談不談,道聽途說不說”。一個教師,最要緊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言說,不管那些思考與言說是不是正確,關鍵是有沒有自己的主張,能不能引導學生樂觀地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可能,而不僅僅是懂得如何遣詞造句、謀篇布局。

葉瀾教授說:“課堂里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上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那么,語文教育就能回歸它的本源。

語文教育,應當成為一項“立體性”的事業:要有它的長度,即為人一生的發展負責;要有它的廣度,即發展人全部生活的各種層面;還要有它的深度,即應該以人生終極意義為訴求和皈依,不斷提升生命的境界。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將教育上升到生命的高度,讓教育充滿生命情懷,用教育不斷潤澤師生生命。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以此為追求,我們的教育必將以最博大的胸懷帶給師生真正的幸福。

注釋:

[1][美]史蒂芬·平克:《語言本能: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16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2][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44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3][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86頁。

[4]同上,84頁。

[5][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8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江市| 从化市| 海盐县| 措美县| 岳池县| 彭泽县| 邵阳县| 霍林郭勒市| 肇庆市| 河曲县| 铅山县| 淮安市| 河曲县| 长寿区| 山东| 大兴区| 新乐市| 新竹市| 弥勒县| 湘潭县| 余庆县| 沂南县| 龙山县| 丁青县| 简阳市| 河津市| 永定县| 罗江县| 泰来县| 湄潭县| 娱乐| 拉萨市| 津市市| 喀喇沁旗| 漳州市| 鸡泽县| 江西省| 邢台市| 六安市| 池州市| 宜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