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治理與文化創新(國家發展與戰略叢書)
- 林堅
- 6127字
- 2019-12-21 14:32:57
一、文化治理解析
“文化治理”是“文化”和“治理”的結合,有著特定的含義。
(一)文化治理概念分析
“治理”一詞含義多,適用范圍廣,既廣泛運用于全球、國家、組織、人的控制、管理或自治,也用于江河湖泊、大氣、土地等自然環境的整治、凈化。現在多用于對公共事務的治理方面。
治理作為一個概念在中國政治中運用得比較早。治理在中文中最早可見于《荀子·君道》:“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則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這里的治理是指統治、管理之意。后又有“理政的成績”“治理政務的道理”等含義。
伴隨西學東漸,各類針對中國實踐的治理研究也逐漸興起。1949年以前,治理的使用頻率不高,但含義和范圍很廣。1949—1966年,治理的指稱對象多局限于水利工程及其延伸領域。1970年前后,綜合治理觀類推到治理環境、治理污染;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后,治理環境污染的觀念外推到社會污染治理,形成了綜合治理法制觀,提出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針。可見,以國家為主導的治理一直都是中國政治實踐歷史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特征。
20世紀,隨著公司治理的研究取得積極進展,公共治理的研究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20世紀90年代,“治理”一詞受到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及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在合作治理、善治、網絡治理等名義下開展的公共治理研究匯成了一股熱潮。1992年,世界銀行發表年度報告《治理與發展》。199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表年度報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治理、管理的發展和治理的分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促進參與式發展和善治的項目評估》等。國外早期對公共治理的研究來自庫伊曼,他分析了政府與社會互動的新模式,提出了統治與治理的新方法。[1]學術界一般把這一判斷看作公共治理研究的起點,認為這是對“新治理”的探索。羅西瑙、羅茲、斯托克等指出,治理與統治有重大區別,治理意味著社會管理的主體未必是政府,政府管理行為必須符合法治、民主、責任、效率、有限、合作、協調等治理理念。[2]
公共治理被認為是對傳統公共行政以及新公共管理的反思和超越。在公共治理的概念下所做出的社會管理新設計恰恰表明,由政府這個單一主體去擔負公共性的實現功能是不足的,政府并不能保證公共性得到充分實現。所以,公共治理是把“公共性”的實現寄托于多元主體的行動中。就現實而言,公共治理的確順應了全球化、后工業化時代社會管理發展的新趨勢,所以,公共治理應當是社會治理創新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參照系。[3]
“國家治理”一方面符合國際比較的話語體系,另一方面恰恰展現中國政治實踐中以國家為考量的標準和核心取向。當前,這種考量方式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過程中和21世紀金融危機應對背景下逐漸受到更多的認可。
從實踐過程來看,現代國家治理的結構性要素需要平衡的關系包括:決策、執行系統的變革與秩序的關系,意識形態改造和延續性的關系,市場化與民主化的互動關系,社會結構性轉型與政治結構性調適的關系,以及制度創新與效能的關系。
(二)文化治理的主要內容
文化與治理相連,文化既是治理的對象,又是治理的手段和工具。文化治理從詞義來看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對文化領域進行治理;二是以文化的方式進行治理,就是人文化、民主化、科學化的治理。
1978年2月1日,福柯在法蘭西學院演講中提出“治理術”的概念,闡述“治理的藝術”(arts of government),認為治理可以分為對自我、家庭、國家的治理三個層次。[4]治理不只是單純的對人或物的管理,也涉及對人與物關系的治理;不僅是人治理物,而且是對治理過程、治理關系本身的治理。福柯治理思想的幾個要點是:第一,治理藝術是多元、多層次、多向度的,它的對象、內在機理與目標取向都是具體、多樣的,治理不是單向度的自上而下的壓制。第二,治理技藝是動態、有機的,特別注重治理機制內在層次之間、治理對象之間的動態關聯,以及治理對象自身的能動性,治理本身也是一個歷史性的動態演進過程。第三,治理問題與一系列策略、機制、機構等微觀技術的運作密切相關。
20世紀90年代,托尼·本尼特就開始關注文化中的“治理”問題,他說:“如果文化被視作歷史性生成的機構性嵌入(institutionally embedded)的治理關系的特定系列,它以廣大人口的思想、行為轉變為目標,而這種轉變部分通過審美與智性文化的社會現實、技術和規則的擴展來實現,那么文化就能被更加令人信服地構想。”“就這個術語指涉著下層社會的道德、風習、行為方式而言,它是對象或目標”,而就藝術、智性活動這樣的狹義文化“對道德、習慣、行為符碼等領域進行治理性干預和管理”而言,它又是治理的工具。[5]
中文語境中的“文化治理”最早出現在中國臺灣地區。2002年,廖世璋在《國家治理下的文化政策:一個歷史回顧》一文中對“文化治理”的界定是:“一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或社會的特定時空條件下,基于國家的某種發展需求而建立發展目標,并以該目標形成國家發展計劃而對于當時的文化發展進行干預,以達成原先所設定的國家發展目標。”[6]2003年,王志弘指出:“文化治理概念的根本意涵,在于視其為文化政治場域,亦即透過再現、象征、表意作用而運作和爭論的權力操作、資源分配,亦即認識世界與自我認識的制度性機制。”[7]2010年,他把“文化治理”界定為“借由文化以遂行政治與經濟(及各種社會生活面向)之調節與爭議,以各種程序、技術、組織、知識、論述和行動為操作機制而構成的場域”,其中涉及“主體化或主體的反身性形構”,其含義主要是把文化作為治理工具。
文化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中,主要是指對文化領域進行治理。文化治理包含文化管理、文化改革與發展等內容,應納入社會系統工程的視野,整體觀照,系統把握,全面推進。文化治理,強調以人為本、文化育人、人才興文。
對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的作用來說,文化是最深層、影響最深遠、經久不衰的因素。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最后都要以文化為載體。生態文明也表現為文化。要堅持以人為本,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環節和全過程。
要做到文化治理主體多元化、文化治理方式規范化、文化治理對象分類化、文化治理理念兼容化、文化治理機制系統化。
1.文化治理主體多元化
這是指從政府的單一管理轉向政府與社會力量共同治理,強調以人為本,文化育人,體現以公民權利為本位的治理模式。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全社會文化公平,實現文化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文化治理方式規范化
這是指政府文化管理由行政命令轉向依法管理。目前文化體制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不相適應,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不相適應,與依法治國、加快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環境不相適應,與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的趨勢不相適應,迫切需要改革。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迫切需要,是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
要正確把握文化治理中的重大關系:
第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系。二者既各具特性,又密切聯系,要分類改革,共同發展。
第二,文化宏觀管理體制和微觀運行機制的關系。明確政府職能,把握方向,激發文化活力。具體包括:加強監管和繁榮市場的關系,更加注重依法管理,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確保文化健康、有序發展;加強管理和營造良好創作環境的關系,進一步創新管理理念,強化服務意識,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優秀人才健康成長和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三,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第四,文化各部門和行業的關系。對于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科學技術、教育、旅游等,加強聯系和整合。
第五,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均衡發展的關系。切實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廣大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第六,堅持對外開放和維護文化安全的關系。在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積極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對外開放格局。
第七,保護文化傳統與倡導文化創新的關系。弘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保護文化遺產,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
第八,文化體制與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體制的關系。整體配套,系統推進,在全社會營造鼓勵文化創造的良好氛圍,為廣大群眾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者提供廣闊舞臺,讓蘊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發揮。
3.文化治理對象分類化
這是指對不同性質的文化企業或機構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協調文化在各個領域、行業、地域、時間和空間、硬件和軟件等方面的差異。
(1)主流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協調。在大力弘揚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同時,正確引導大眾文化、通俗文化的發展。構建統籌協調、責任明確、功能互補、覆蓋廣泛、富有效率的輿論引導格局,不斷壯大主流輿論,提高輿論引導的及時性、權威性和公信力、影響力。
(2)城鄉文化的協調。完善城市社區文化設施,堅持家庭文化、社區文化和地方文化共同發展,促進家庭和睦、社區和諧、社會穩定。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3)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互補。培育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
(4)區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公益性文化事業是指為了國家的公共目標、實現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受益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具有整體的文化功能。消費的非競爭性,是指消費上的共享性,即個人的消費不影響別人的同時消費。受益的非排他性,則是指公共物品的產權是屬于社會的而不是屬于個人的。文化產業是文化事業中可以通過產業化方式運作的那一部分。文化產業具有文化和產業的二重特性。文化產業是一種關于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經營活動,但又具有文化特征,肩負著傳播知識、啟迪思維、提升審美能力的功能。文化的產業特性即按照市場規則生產經營,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具有很強的產業屬性。文化產業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通過為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獲得利潤。
4.文化治理理念兼容化
這是指在文化管理中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同時允許多種社會思想并存,促進文化多樣化發展,實現多元文化的協調。只有在傳承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創造新的文化。
(1)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互動。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構建人文交流機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完善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政策措施。
(2)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要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拓展文化遺產傳承利用途徑。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傳承與發展的關系,促進文化遺產資源在與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3)注重文化的多樣性與個性。堅持主旋律與多樣化的統一,用主流文化引導多樣化的社會思想和文化樣態。
5.文化治理機制系統化
文化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子系統,治理機制必須清晰、系統。運用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系統分析各項治理之間的相互聯系和錯綜復雜的結構,提出優化治理、協調發展的途徑。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與經濟緊密關聯,文化與政治交互作用,文化與科技互補,文化與教育互融,文化與生態互依,文化與社會互動,文化與人共生。為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必須創新文化發展理念。不能限于文化領域談文化改革發展,要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緊密結合、協調和配套,實現整體推進。
文化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方面,文化創新的目標是建設有利于社會整體創新的文化,提升文明境界。隨著文化創意時代的來臨,文化創意、創新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要素,文化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內涵,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文化創新包括文化觀念創新、文化制度創新、文化知識創新,體現為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創新,文化設施、工具和媒介的創新等方面。努力實現在管理體制上有新轉變,在繁榮發展上有新思路,在實現途徑上有新手段,在破解難題上有新舉措,在運行機制上有新成效。
文化功能是指文化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要素對該文化整體所發揮的作用和效能。文化的功能是由其自身特性和發展規律決定的。文化不僅是上層建筑,具有教育人民、引導社會的意識形態屬性,同樣也是生產力,具有商品的屬性。
(1)文化體現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是民族文化身份和獨特個性的象征,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土壤,是人們賴以棲息的精神家園。同時,它給人們力量,啟迪革新與創造,幫助人類社會應對眾多挑戰。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存在的基礎、發展的根基,更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新力的不竭源泉。
(2)文化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經濟、政治的反映,文化又反過來給經濟、政治能動的影響。進步、科學的文化能夠給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并能啟迪思考,推動創新,引領社會進步。
文化也直接參與經濟價值的創造。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品本身就是商品,能夠直接帶來經濟效益,拉動GDP增長。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應引起重視,主要體現在:1)文化是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2)文化對經濟的滲透無處不在。文化的積累越來越成為經濟活動成功的必要條件。3)文化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對未來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方向、經濟增長速度等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突出。文化所創造的效益既有社會效益,也有經濟效益。
(3)文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也是人類生存的一種形態。精神文化需求是人區別于動物的關鍵所在,是人的內在的、普遍的、基本的需求,是人生幸福快樂的重要標志。文化如水,潤物無聲,能夠啟迪心靈、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增進知識,從而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素養,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4)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文化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發展水平,既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綜合國力的體現。
綜合來講,文化是一種凝聚力、競爭力、影響力,文化功能的發揮主要體現在:一是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二是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
[1]KOOIMAN J.Modern governance:new government-society interactions.London:Sage,1993:5.
[2]ROSENAU J N.The governance in twenty-first century.Global governance,1995(1);RHODES R A W.New governance:the management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al Research,1996(154); STOKER G.The governance as a theory:the five arguments.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1999(2).
[3]李慧鳳.公共治理視閾下的社會管理行為優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2).
[4]FOUCAULT M.Security,territory,population:lectures at the College,de France,1977—1978.Basingstoke and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9.
[5]BENNTT T.Putting policy into cultural studies//GROSSBERG L,et al.Cultural studies.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1992:26.
[6]廖世璋.國家治理下的文化政策:一個歷史回顧.建筑與規劃學報,2002(2).
[7]王志弘.臺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