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治理與文化創新(國家發展與戰略叢書)
- 林堅
- 5928字
- 2019-12-21 14:32:57
三、文化形態和功能
(一)文化形態
文化形態是指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一定人類共同體的文化整體。社會形態是指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性階段。文化形態的劃分有兩個界限:一是縱向的、一般的歷時性界限,二是橫向的、特殊的、與個性文化相一致的共時性界限。
文化形態是一種文化共性和文化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完整的統一體。文化形態可分為三個層次:(1)“文化一般”,即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整體;(2)“文化特殊”,即具有文化個性;(3)“文化個別”,即每一個文化形態所概括的每一個人類共同體的文化整體,即個性文化。
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社會、知識社會、網絡社會,社會形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文化發展一方面以經濟發展為基礎,另一方面對經濟發展有很大影響,特別是文化生產、分配和消費,自身就帶有經濟的性質。文化產業更是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現代社會變遷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復合動力機制所推動的,經濟增長、社會發展需要文化轉型和心理調適來促進和保證。文化模式的更替往往比經濟轉軌、社會轉型要緩慢一些。當原先的價值觀念失效而新的價值觀念尚未形成時,文化創新的成果就可以避免人們心理上的某種無所適從或行為上的失范狀態。優秀的理性文化、高雅文化成果可以幫助人們建立一個富有理想和生命力的精神家園。
大眾文化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產物,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文化的封閉狀態和單一格局,實現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共享性,促進了文化市場的繁榮與文化產業的形成,擴大了文化的受眾群體與傳播空間,密切了文化與生產、生活的關系,加深了文化對社會大眾的心理與情感的介入。大眾文化以其強勢媒體和廣泛、快捷的生產方式與傳播方式占有了大眾生活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對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排斥,如不進行及時、合理、有力的調節和引導,有可能造成社會文化的低俗化,致使人們審美情趣畸形發展,因而,需要對大眾文化進行人文關懷和精神提升,積極有效地賦予大眾文化盡可能多的精神價值、道德品位、文明素質和思想蘊涵,使大眾文化得到升華、走向成熟。要堅持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的核心價值,形成與大眾文化的良性互動,這對于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網絡文化成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它傳播速度快、涵蓋面廣,不受地域限制,為全球性的文化溝通與交流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平臺。它同時是一個非常大的虛擬空間,還具有非凡的娛樂功能。
(二)文化進化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地變動之中。文化的變動構筑了文化發展的動態過程,因為文化是開放性的體系,它與外界進行廣泛的信息、資源、人員等因素的交流。文化開放體系促進了文化的進化和演化。
作為文化發展現象的一般性概括,文化進化寓于生物進化之中。從生物進化中開啟文化進化研究,源自美國著名學者威爾遜。1975年,他發表了《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用生物進化論來解釋道德、宗教等社會現象,提出了文化進化的基本觀點。雖然人們對他有關社會生物學的許多觀點有頗多的爭議,但從進化論角度來對文化發展現象進行解釋,無疑是有啟發意義的。后來的有關研究,大多承襲了他的思路。
文化進化,是指文化在時空上的拓展過程,這種拓展過程既是文化內涵的不斷展開,也是某種文化成長、成熟、突變甚至解體的一系列過程。文化進化的實質是文化內容的增加或減少,而文化內容的增加或減少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就會帶來文化結構的改變。文化結構的改變,有可能促進文化的誕生或生成新的文化分支。從廣義上看,這是沿著一定的趨勢或走向前進的。在這種趨勢或走向之下,文化進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世界上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不同類型的文化,其根源就在于此。
根據進化論,文化進化有三個方面的機制:
第一,遺傳機制。與生物體的生存發展一樣,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身的遺傳機制,即保留其文化基本性狀的機制,文化通過家庭、企業等社會組織,從一代人傳承至下一代人,從而保持文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關于文化的遺傳機制,一些學者借用基因的概念,認為文化中有基因,即文化基因。與分子生物學意義上的基因一樣,文化基因是控制文化性狀的基本因子。
第二,變異機制。開放性使任何一種文化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種影響有時候會使文化的特性發生些許改變,即變異,盡管變異是極其微小的,但如果能夠傳承下去,不斷地積累,那么若干年之后,就會使文化的結構狀態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新型文化的出現。此外,變異的產生還有可能來源于傳承過程中內在因素發生的偶然變化。
第三,社會選擇機制。文化與生物一樣,都面臨著競爭,變異出現的新文化現象必須適應社會環境,否則就會喪失競爭優勢,甚至被淘汰。也就是說,只有那些適應社會環境的文化新性狀,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并保存下來,即社會起到選擇文化新現象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文化進化伴隨著文化退化,即文化的發展是進化與退化二者的統一。二者之間的矛盾統一,使文化進化表現為兩個主要方式:一個是突變方式,另一個是漸變方式。文化進化的突變方式,是文化發展的質的飛躍,是整個文化結構的更替、文化風格和文化模式的轉變。文化進化的漸變方式,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緩慢變化。文化進化的最大特色在于大多數情況下其是以緩慢、難以察覺的方式來進行的。
文化演進和文化進化是同義語。泰勒提出文化進化分為三個階段:粗野(狩獵或采集)、悍蠻(農業)、文明(高級分化)。孔德提出文化階段先是神學的,其次是玄學的,最后是實證的。
文化演進有以下特性:
(1)周期循環性。任何一個持久的文化都可能反復地經過文化發展的幾個階段或周期。文化演進有發育周期,如個體發育與整體發育、量的發育與質的發育、進化性發育和退化性發育、結構發育和功能發育、正常發育和異常發育、開放型發育和封閉型發育等。文化循環有大小之分,大循環指以等時間進行的歷史周期運動,小循環指文化系統內文化要素的往返流轉的過程。
(2)多元多樣性。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空間可以同時發展,產生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文化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存在和發展。不同地區、民族的文化在歷史演進中有自己的特色。
(3)互動互化性。文化的各方都參與互動,有的呈現出主動,有的呈現出被動;主動方往往占有優勢,但主動和被動可以相互轉化。存在多邊文化的互化,互化中有抵消,也有獲取;有沖突,也有融合。
(4)加速突變性。文化演進是有序的、漸進的過程,緩慢地發生量的變化,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能以超常的速度發展。外界的刺激,可能導致文化加速發展甚至發生突變,在舊文化中產生一些新質,導致文化劇變。
文化變遷,泛指文化各方面發生的任何變化,具體表現為文化特質、文化內容和結構的增減或變動過程。從文化內部因素看,引起文化變遷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接觸和傳播、新的發明和發現、價值沖突等。
客觀的文化不斷演變或變遷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自然與社會,主觀的文化不斷演變或變遷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客觀的文化。不同形態的文化發生碰撞、沖突,會引起文化變遷。文化變遷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文化變遷通常有漸變與突變兩種。漸變表現為緩慢的變遷,一般是文化特質的量的變化;突變則是整個文化模式的變化,是一種質的飛躍。
文化包含個體文化、群體文化、民族文化、社會文化等層次,它們相互之間會發生沖突。如個體文化與群體文化的沖突,個體文化既有向群體文化趨近、放棄不合群體規范的東西的傾向,又有保持舊有態勢、繼續堅持個體特色文化規范的傾向,還存在復雜的其他 情況:(1)外來的個體在尚未被組織認同前其心理與行為出現不適;(2)當個體無視他人利益和整體利益時,便會產生與群體文化的對立和沖突;(3)在群體內部,利益要求的不同也會引起群體文化與個體文化的沖突;(4)有時群體文化滯后于社會文化,落后的、陳舊的、保守的群體文化不能滿足個體對先進文化的需要,于是產生文化沖突;(5)在群體組織中,個人由于認識和觀念上的差異而與群體組織發生文化沖突。
在群體組織內部,占主流的、總體的、正統的文化與非主流的、局部的、異端的文化也常常發生沖突。有這樣的情況:經過一個時期,原來主流的、正統的文化可能失去文化優勢,逐漸成為保守的、衰落的文化。一種代表著未來價值觀的文化逐漸發展,并且這種文化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文化的抑制。
文化也存在一種慣性,一旦形成某種文化傳統,就會比較持久。從行為主體的角度看,這種慣性是由某種文化的創始者和追隨者的選擇偏好造成的。文化慣性是一把雙刃劍:在穩定的環境中,保持傳統,一個組織會有較好的表現;當環境條件急劇變化時,組織文化慣性可能導向保守、落后,甚至成為桎梏。
社會(或民族)文化是一個社會(或民族)文化共同體一整套共有的理念、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它是使各個階層、各種團體的行為能為社會群體、社會整體所接受的共同標準。它必須包括對民族亞群文化、性別亞群文化、年齡亞群文化、職業亞群文化、社區亞群文化、階層甚至階級亞群文化以及政治、軍事、體育、衛生等亞群文化的認可。
從文化形態上看,存在主導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等,也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的差異。
文化沖突,包括組織文化與個人文化之間的沖突、新文化與舊文化之間的沖突、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之間的沖突、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等。任何文化體系內部都存在相互矛盾的方面、相互對立的原則、相互抑制的手段。正是這一切構成了一個又一個文化怪圈。差異、矛盾、悖論及其克服,成了文化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即使不從動態角度,而是從靜態角度觀察,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的文化體系本身都包含著不同層次的悖論。承認差異、承認悖論,適時地調整,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
文化沖突的極端形式就是文化危機,表現為特定時代的主導性文化模式的失效和斷裂。這就是說,人們習以為常的、賴以生存的、自在的文化模式或人們自覺信奉的文化精神不再有效地規范個體的行為和社會的運行,同時一些新的文化特質或文化要素開始介入人的行為和社會的活動,并同原有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觀念形成劇烈沖突,就意味著這種主導性文化模式陷入危機。文化危機代表著最深刻、最深層的危機,也孕育著變革。
文化危機的發生是基于文化內在的超越性與自在性之間的矛盾,往往通過個體的內在本質與文化的外在約束的矛盾表現出來。在特定的條件下,特定文化的超越性和創造性精神會為人提供自由和創造性活動的空間和條件。而在另外的條件下,特定的文化模式的自在性和強制性又會成為個體發揮創造性的桎梏。個體的創造性和超越性活動與文化模式的自在性、強制性發生沖突,而新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質、文化精神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的革命的批判的本性逐漸生成,并開始反抗傳統文化模式的統治。這就是文化危機的根源。出現文化危機,也是文化轉型和創新的一個機遇,在很多歷史時期成為人類社會飛躍和進步的契機。當文化危機達到一定的深度,各種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思潮的沖突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一種新的文化模式逐漸為人們所認同,成為新的主導性文化模式,就出現了文化轉型。
文化變革是文化的根本性變化,一般是經濟社會變化導致的文化模式大變化。
英國學者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文化促發力有三種,即經濟組織、法律、教育。英國的E.柯尼施認為在世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動因不是物質、政治、經濟、軍事,而是一種起著文化先導作用的觀念。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認為文化的動力是挑戰與應戰,環境和種族不是文化動力,只有在艱苦的條件下才最有挑戰性。美國學者懷特在《文化的進化》中從能量學說角度考察文化進化,認為工藝的發展即對能源的利用手段的發展是整個文化進化過程的基礎。美國學者賴特·米爾斯認為文化演進的最有效途徑有兩種:一是世界性的民族戰爭,二是雙向對等的移民互換。
有的學者提出文化交流動力論,認為文化進步的動力來源于交流。文化交流使各文化形態能增生許多文化因子。古典文化交流包括遷移和聚合,近代以來以商品交流為典型形式,現代以技術交流為典型形式,當代則以信息交流為典型形式。
文化發展的動力是多方面的,有內因,也有外因。
(三)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指文化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要素對文化這一整體所發揮的作用和效能。
英國的馬林諾夫斯基在20世紀30年代寫了《文化論》,認為:文化有工具的屬性,直接或間接地滿足人類的需要;文化功能是復雜多樣的;每一個文化類型中,各種風俗、物品、觀念、信仰都在發揮某些重要的功能。
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傳播功能,即記錄、儲存、加工和傳承社會信息,促進知識的生產,保持人類社會的記憶,延續歷史。
第二,認知功能,即影響、制約人們的認識活動和認識結果。人類必須借用前人文化成果,以提高認知能力。
第三,教化功能,即通過文化環境改變人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價值觀念、審美趣味并使之社會化。每個人只有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才可能提高修養,養成高尚的文化情操。和諧文化能夠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
第四,先導功能,即引領、導向社會發展。通過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提高人的素質,為社會發展提供思想支柱、價值導向、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方法指導。文化能夠以無形的意識、無形的觀念,深刻影響著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現實,深刻作用于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
第五,凝聚功能。文化具有凝聚力,能夠振奮精神、凝聚力量,把一個文化共同體內的成員凝聚在一起。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能把一個民族凝聚成一個有機整體。
第六,協調功能,即調控社會實踐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第七,規范功能。文化提供價值和道德規范,引領社會思潮,提供辨別是非的標準,規范和約束社會主體的行為,使人類社會在一定的秩序中發展。
第八,技術功能。文化是工具、標準、符號,使人的交往成為可能。古人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的器就是工具。
第九,經濟功能。文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應引起重視,主要體現在:(1)文化是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2)文化對經濟的滲透無處不在。文化的積累越來越成為經濟活動成功的必要條件。(3)文化是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對未來社會經濟結構的發展方向、經濟增長速度等都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突出。
第十,創新功能,即超越現實局限性,創造出新的觀念世界和理想世界。文化具有創新活力,引導社會向前發展。
就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來說,文化是最深層、影響最深遠、經久不衰的因素。政治、經濟的發展最后都要以文化為載體,政治的紛爭、經濟的競爭最后無不表現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說,政治、經濟現象都是當下的、暫時的,只有文化現象能夠永遠流傳下去。從深層意義來看,政治、經濟現象也可以歸結為文化現象。保留下來的世界文化遺產,包含了政治、經濟的內容,但其最終表現形式還是文化。
[1]蔡俊生,陳荷清,韓林德.文化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