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家與哲學工作者(湯一介集)
- 湯一介
- 18028字
- 2019-12-13 20:41:03
英國經驗主義的學習總結報告(一)
——論洛克哲學
我如何寫這篇報告
寫這篇報告之前我已經花過兩個星期看洛克的《人類理解論》和我的聽課筆記,并且做了相當多的札記。對于洛克的社會背景,除了看了西洋史之外還看了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及普列漢諾夫的《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并且希望讀到馬克思及恩格斯合作的《神圣家族》,但沒有讀到該書全文。花了這樣許多工夫是不是就表示我這篇報告能寫得很好呢?那不是的。這里還會有許多問題,有的是我知道的,有的是我自己尚未發覺的,但我卻愿盡我最大的努力寫這一篇報告。
我想這樣寫:
(1)洛克哲學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這里面希望能說明洛克哲學一方面是繼承了英國經驗主義,另一方面是繼承了大陸理性主義(笛卡爾)的傳統,并且就他當時的社會環境說是由封建社會走入資本主義社會,但英國的走向是不徹底的,洛克在政治理論上是一個折中主義者,因此在哲學上也是一個折中主義者,并且說明洛克哲學的發展影響到法國唯物論及巴克萊、休謨的經驗主義。
(2)洛克對于第一性質及第二性質的看法。這里面希望寫出他自己對于這個問題的處理,照他這樣來有什么矛盾,我們如何才可以修正他的學說。
(3)洛克對于實體觀念的看法。這里面我希望能說明,他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及他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他的二元論來,揭示他這個學說并試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來說明。
(4)洛克的知識論。這是我這篇報告中最主要的一章,希望在里面寫明白:第一,什么是知識;第二,知識的種類;第三,知識的范圍及真實性;第四,我們對于“存在”所有的知識;第五,使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來批判洛克的知識論。在這一章里,我已經知道還有些問題沒有解決,這些問題都把它提出來,以備以后再來分析研究。
最后祝福我自己能夠很愉快地完成我這報告。
1950年1月20日
一、洛克哲學發生發展的社會背景
(一)17世紀末及18世紀初的英國社會:由封建社會變到資本主義的年代。
(二)洛克的思想來源:英國由17世紀以來的經驗主義(主要是培根);歐洲大陸笛卡爾的理性主義的思想;洛克的二元論折中主義在政治及哲學上的表現。
(三)洛克哲學對18世紀法國唯物論的影響。
(四)洛克哲學對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的影響。
17世紀末的英國社會是由封建主義社會剛剛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時代,并且是最早在歐洲出現的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它的轉變有異于18世紀法國的大革命,也有異于德國的資本主義的興起。英國資產階級的革命在1651年成功了,但它并非徹底打垮封建勢力,而是與某些資產階級化了的貴族攜手了,這樣造成英國資產階級在一開始就含有保守性。法國資產階級的革命發生在1789年,它是徹底消滅了封建勢力,自英國革命成功后,法國的資產階級就與封建勢力做不調和的斗爭,因此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的典型。德國的革命發生得更晚,比起英國來又更是不徹底了,其資產階級是脆弱的、卑怯的,用馬克思的話說,德國資產階級的特點是“想得多,做得少”。歐洲這三個國家表示出資產階級的三種不同的革命形式,因為革命形式的不同,其社會國家的政權形式也不相同,當然表現在文化思想上也有些差異。英國是工業發展最早的國家,是資產階級革命最早的國家,因此“整個現代唯物論的最初發祥地,也是英國”。法國的大革命是資產階級最徹底的革命,因此“法國的唯物論者,卻能使18世紀成為主要地是法國的一個世紀”。德國在17世紀仍然是一個經濟落后、政治分裂的國家,其內部的小國邦都依靠著反動的封建勢力,依靠著教會的專制勢力,資本主義在這種環境里漸漸地興起,所以是軟弱的。萊布尼茲就是這個時期的哲學家,在他的哲學里表現出對封建的教會的因襲和資產階級的自由思想的矛盾的結合。18世紀及19世紀初它仍然在經濟上、政治上是軟弱的,因此在哲學上表現得“想得多,做得少”,只是說明世界的哲學而不是改變世界的哲學。把這幾個資產階級的革命與哲學簡單地進行說明比較,我們是想由這里面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在政治上斗爭得愈是厲害,革命愈是徹底,則在哲學上唯物論也發展得愈是完備。
下面我們再比較詳細地說明英國在17世紀時的社會情況。
遠在16世紀初英國的紡織工業已經很發達,并且在國外得到了廣大的銷售市場,因此已為其改變國家之經濟和社會制度準備好了資本原始蓄積的條件。英國的農業經濟日益獲得了商品的性質,這樣就產生了英國新興的階級——資產階級或稱新興的大工商業者,于是在封建制度與新興的階級之間的矛盾也開始出現了。到17世紀中葉,由于新興的階級代表著向上發展的生產力,于是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了的貴族階級就聯合成為英國的統治階級了。
17世紀的前半期,整個是新興的資產階級與沒落的封建貴族斗爭的時期。自16世紀以來的資本的原始蓄積,新的階級已經達到“財富充盈而地位鞏固,再也不需要強大的君權保護了”。同時,因為這新興的資產階級在社會地位上的日漸重要,引起了英王及保守的貴族更進一步地采取了極權的統治。這樣形成了當時王權與國會的爭端。因此新的資產階級及資產階級化了的貴族階級就聯合起來向王權斗爭,想由英王及保守的貴族那里取得統治權,從而造成了1640—166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當時一般人民(農民、手工業者、工人)為了解放出在封建勢力重壓之下的勞動力,使自己不再停留在饑寒的生活線上,也擔負了這次革命的重擔。這時新興的資產階級除了反對王權以外,還要反對封建勢力的有力維護者——教會。在這種反對王權、神權的運動中,資產階級是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的,同時英國的哲學也因此在17世紀發展了光輝的唯物主義,所以產生了培根等大哲學家。馬克思說:“培根是英國唯物論和新時代的一般實驗科學的始祖。”
但因英國的革命是由新興的資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化了的貴族階級聯合完成的,所以統治的權力是共享的。于是在貴族階級中所遺留的保守性仍然在新的社會里漫延著,這影響著當時的政治學說,使政治學說也有其兩面性。這樣一直影響到哲學上的不徹底性的二元折中論。
洛克生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其思想自然就受當時的環境所影響。洛克又較后于笛卡爾,因為笛卡爾是當時自然科學的集大成者,是由中古經院哲學中較晚出來的大師,因此我們要了解洛克的思想的來源就不得不從英國本身由培根以來的經驗主義及大陸上的理性主義——笛卡爾——兩方面去進行。
英國的唯物論的第一個創始者是培根。馬克思的《神圣家族》中說:“在培根——唯物論的第一個創始者——那里,唯物論在樸素的形式中,包含著全面發展的萌芽。物質處于感覺的詩意的光輝之中而對人微笑,但以格言形式敘述的學說本身,卻相反地充滿著神學的不徹底性。”培根基本上說是一個唯物論者,他認為要戰勝自然就只有服從它,就是認識自然及其規律。因此“主要的經常應予注意的東西就是物質本身,及其不同之構造與變化”。他說:“凡是在理論上是基礎、結果或起因,即在實際上應成規則、目的或手段。”培根要求客觀地研究自然。他認為認識的主要工具是經驗,但不是偶然的和混亂的而是系統化的、計劃化的、作為科學特別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基本原理的經驗。他拿古代唯物論者利用經驗來與經院主義哲學家局限于對自然的抽象的和空洞的描述相對立。培根以為對自然界的真正的認識是建筑在現象、物體運動的起因上的認識。因此他在哲學史上的功績就在于他確定唯物論的世界觀,提出經驗作為研究自然的重要的工具。馬克思說:“但培根學說的格言式的敘述卻仍充滿了神學的不徹底性。”正是因為在17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的不夠發展及其落后性規定了培根唯物論的不徹底性。他限制了無神論而向神學讓步,并且在其方法上也缺乏辯證的成分而基本上仍為機械論的。
“霍布士整理了培根的學說,但他并沒有更確切地證明培根的根本原則——知識和觀念底起源是在于感覺世界的原則。”馬克思恩格斯的《神圣家族》中這樣說道,并且說:“霍布士從培根的觀點出發,這樣推論說:如果我們的感覺是我們的一切知識的源泉,那么我們的直觀、思想、表象等等,不過是物體世界底多少脫去其感覺形式的陰影而已。”又以為:“不能將思想從那思想著的物質脫離開來。”霍布士繼承了培根的哲學,并加以發展,系統化了培根的唯物論,克服了培根神學上的不徹底性,但同時又給予唯物論以完全機械的和形而上學的性質。
“洛克在他的《人類理解論》中,論證了培根和霍布士底原則。”洛克在哲學上直接承繼著培根和霍布士是明顯的,這一方面表現在唯物論的思想上的一貫,另一方面表現在他的形上學處理問題的方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被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移植于哲學的這個方法引導后一世紀達到思維的特殊局限性和形而上學的方法。”
17世紀的法國,封建的生產方式已趨于瓦解,但是資產階級本身仍然十分軟弱,尚無力奪取政權,因此法國哲學就依著與英國不相同的另一道路發展著。17世紀在法國沒有一貫的唯物論,笛卡爾的學說帶著妥協性的二元論的性質出現了。笛卡爾在哲學上的第一任務是推翻一切傳統的教條和成見而發現絕對的可信的始源。因此他倡導懷疑,從這個事實開始對一切懷疑,他懷疑到物的存在。但“在其物理學中,笛卡爾賦予物質以獨立的創造力,并視機械運動是物質生活的現象”。笛卡爾又肯定人類理性才能,他說:“任何遙遠之物均能達到,任何秘奧皆能揭露。”因此二元論的笛卡爾哲學形成了。洛克恰在笛卡爾之后,他看了《笛卡爾文集》,因此才對哲學發生興趣。笛卡爾對洛克的影響很大,最明顯地表現在于他們同樣承認有兩個實體——物質和精神。同時笛卡爾的理性主義直接反映在洛克的知識學說里,洛克直接采用了理性知識,因此使得其經驗主義的體系被破壞。在其對于抽象的觀念的學說上也表明他的理性主義的成分,因為我們知道洛克的經驗主義抽象觀念永遠不能由簡單觀念拼湊而成。
洛克因為是17世紀中葉后的哲學家,在其政治思想上反映著自由資產階級的利益。在《關于政府的兩篇論文》中,洛克維護著資本主義,另一方面他也反無神論。這個根源在于當時的整個社會的兩面性與折中主義。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成功了,另一方面在資產階級本身里已經流著保守的血液。洛克在政治上就是這樣表現的:主張變,但是要和緩的。這樣在洛克哲學中也表現出其兩面性與不徹底性來。又洛克一方面繼承著本國的經驗主義,另一方面又受到了笛卡爾的影響,于是在他的哲學中常常表現出矛盾,表現出折中主義的傾向。這就是洛克的哲學。但因他畢竟是多代表了一點革命的資產階級,多受到了點英國經驗主義傳統的影響,所以唯物論的成分很濃,以至于馬克思指出洛克是法國唯物論的先父。
洛克哲學有這樣一個發生發展的關系:

普列漢諾夫在《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中說:“法國唯物論者在辯駁這個觀念時(指笛卡爾的先天的觀念),實質上說來,只不過是敘述了洛克底學說。洛克在17世紀之末就證明了,先天的觀念是不存在的(no innate principles)。可是在敘述他的學說時,法國唯物論者給了他以更徹底的面貌,在那洛克以良好教育的英國自由派資格所不愿提及的i上加了一點,法國唯物論者是無畏的徹底到底的感覺論者,即他們把人底一切心理功能看做是感覺底變形。”我們由這段話可以明白地看出法國唯物論與洛克是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的。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說:“培根、霍布士和洛克都是光榮的法國唯物論者的先父,這是無可否認的。”《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也說:“從笛卡爾到黑格爾和由霍布士到費爾巴哈這一長久時期,推動著哲學家前進的,并不單是純粹思維的一種力量而已——正如他們所想。恰為相反,在現實上,推動他們前進的,主要是自然科學和工業底強大的日益迅速和日益風暴般的發展。這在唯物論者中間是特別著目的。”是的,洛克的哲學正如馬克思所言:“創立了健康思想的哲學,就是說他以迂回的方法說明了,若離開了那依靠于健康人的感覺認識上的悟性,哲學是不能存在的。”洛克唯物論的感覺論給法國唯物論開了個端緒,這派唯物論后來引申到了烏托邦的社會主義。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又明白地說:“法國唯物論有兩條來路:一個溯源于笛卡爾,另一個是洛克。”法國唯物論基本上取了洛克的“感覺產生我們的一切知識”學說來反對笛卡爾先天觀念的學說。所以,最主要的是法國唯物論在認識論上吸取了洛克對感覺唯物論的理解,并拋棄了他的唯心論的不徹底性,堅持了認識是客觀世界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
法國唯物論之與洛克的關系是很明顯的,尤其是分析狄德羅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中洛克學問的影響。
英國巴克萊的哲學也是直接由洛克來的。他們同為討論人性的哲學家,研究的對象都是人的心理的內容,因此研究觀念成為他們研究的核心。巴克萊一方面繼承了洛克,但另外一方面他反對了洛克。他首先由洛克的哲學出發反對掉了洛克的抽象普遍觀念。由于把洛克的第一性第二性之分取消了,實體(substance)也被取消了,于是巴克萊變成了主觀唯心論,否認了客觀存在。不但如此,巴克萊的《人類知識原理》的寫法也是按照洛克的寫法。
這樣說巴克萊既然是由洛克出發,為什么又會走到主觀唯心論去?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洛克唯物論的不徹底,在洛克的哲學中常含有自身的矛盾,例如洛克的簡單觀念變成抽象普遍觀念的問題,理性知識與經驗主義本身,實體的觀念等等。另外一方面又因為巴克萊是僧侶階級的保衛者和反無神論唯物論者。為了保衛宗教,他反對無神論;為了反對無神論,他反對唯物論。這樣使得他全然地否定了洛克的哲學的唯物的部分。他利用著科學來保護著反科學的本質,這種巧妙的方法使他的哲學對于當時及以后起著很大的影響。
以上我們簡單地說了17世紀的英國社會,以及洛克哲學的來源和發展。我們由這歷史的敘述中已可看出洛克在哲學上雖然成就不算高,但他的影響卻是十分地大。他一方面做了法國唯物論的先父,影響了法國大革命,影響到以后的烏托邦社會主義。另一方面又是英國經驗主義的承先殿后者,在哲學上發展成為懷疑主義,影響到今日的馬哈主義新實在論、新休謨主義;在政治上或大或小地起著折中主義的作用,一直使英國在改良主義的路上走著,今日英國的工黨或多或少地也受到洛克的影響。但洛克的影響還不止于此,他對美國的政治哲學起著比在英國和法國更大的影響呢!美國的實驗主義的哲學是源于洛克的,其不徹底性、調和性,對人心理內容的研究都是由洛克來的。在政治上更是如此,一方面是革命的,主張個人主義的自由競爭的;另外一方面是有其保守性的。美國今日的社會、學術無不是或明或暗地接受著“洛克主義”。
我們要了解洛克的學問絕不能孤立地去了解它,我們要配合著洛克的社會背景、政治主張,找出其發生發展的所在,這樣才可以得其全而知其因。
1950年1月15日
二、洛克對于第一性第二性的看法
(一)什么是第一性與第二性?
(二)為什么有這樣的分別?
(三)這樣分別的矛盾:巴克萊所指出來的及與現代科學矛盾之處。
(四)我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
洛克論第一性與第二性在《人類理解論》的第二卷第八章《關于簡單觀念的另一些反省》中。我打算分三層寫:第一層先就洛克的文本分析什么是第一性與第二性和為什么有這樣的分別;第二層就巴克萊的批評和它與現代科學矛盾之處來批評之;第三層說明洛克的分別第一性與第二性是折中主義的表現,由于第一性與第二性的分別,洛克的學說可以發展成主觀唯心論,也可發展成機械唯物論。
洛克的哲學是由研究人的心理出發,他以為人的心理像一張白紙:“任何東西的性質只要能刺激感官,在心中引起任何知覺來,就能在心中引起簡單觀念來。”(Ⅱ.8.1)對于觀念我們則要由兩方面把握它的本性:一方面是由“看做是心中的觀念或知覺”,另外一方面則是“看做是物體中能生知識的物質底變狀”。如果我們要用這些觀念把握事實本身時,那么我們是指物體中能產生觀念的性質。但常常能引起我們人心中的積極觀念的事物的性質反而是消極的。洛克指出,例如冷和熱、光和暗、白和黑等等是事物中的消極的屬性,但它們卻是人心中的清晰的積極的觀念。但在我們理解觀念時,以為他們都是清晰的積極的觀念,并不問產生它們的那些原因。要追問這原因,則不是要問理解中的觀念如何,乃是要問,存在于我們之外的事物的本質。
于是洛克認為,考究物體中的性質可以分兩種:
第一性質:
(1)不論在什么情形下,都是和物質不能分離,物體不論經過什么變化,外面的力量不論多大,它仍然把這些性質保持住。
(2)第一性質的觀念與原型相似。
(3)第一性質是事物中積極的屬性。
第二性質:
(1)不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東西,而是能借第一性質在我們的心中產生各種感覺的那種能力。
(2)第二性質的觀念則并不與原型相似。
(3)第二性質是事物中消極的屬性。
這是洛克認為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分別。他說:“總而言之,所謂凝度、廣袤、形相、運動、靜止、數目等,我叫它們做物體的原始性質或第一性質。”而:“如顏色、聲音、味道等等,都是借物體中微細部分的體積、形相、組織和運動表現于心中,這一類觀念我們叫做第二性質。”因此我們知道,在洛克看起來,第一性質是物體本身所有的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而存在的;但第二性質則不單是物體本身所有的,而是要依靠人的意識的。例如在(Ⅱ.8.18)上說:“這些疾病痛苦的感覺并不存在于頭腦中的,只是它在我們的身上所起的作用,我們如果覺不到它,它們亦就不存在。”
洛克為什么有這種第一性與第二性的分別呢?從他的《人類理解論》可以看出兩點:
(1)這兩種性質同是為我們的感官所取得,但第二性質則是由一種感官可以取得的,第一性質則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官所取得。例如顏色(第二性質)只是由眼睛取得,而形相則是可由手與眼共同取得。
(2)由于洛克的機械唯物論的方法只是片面地看問題,于是就當時自然科學的基礎,洛克是會得到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分別的。例如,同一人的兩只手放在不同的溫度中然后再放到同一溫度的水中所得到的冷熱的感覺不同。
由于這兩個因素,洛克發明了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學說。其實并不是洛克最早提出來這個問題,而在古希臘時為笛馬克里他斯所說過,洛克不過是系統化一下罷了。
我們讀巴克萊的《人類知識原理》,在緒論中他把洛克的抽象普遍觀念反對掉了。的確,依照洛克的經驗主義的發展是可能有這種情形的。因為我們不能設想一個具體的生動的簡單觀念如何可以被拼湊成為抽象的觀念。白羽之白只是白羽之白,這是一個含有時空性質的觀念;白雪之白只是白雪之白,這也是一個含有時空性質的觀念。我們如何由它們得到“白”這個超時空性質的抽象觀念呢?并且洛克以為人心像一張白紙,這樣看來是很缺乏主動性的,更難以想象洛克的抽象觀念。巴克萊否認有抽象的普遍觀念,這是因為就洛克的說法看來我們絕不能想象出什么抽象的觀念,因為沒有性質能夠單獨存在。例如我們不能想象有什么非快非慢、非直線非曲線的運動觀念。
巴克萊由于反對抽象普遍觀念,而進一步反對洛克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分別,由第一章的第一節到第十六節都是敘述著反對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理由,我們現在舉其要點說明之:
(1)沒有離開了可感性還單獨存在的性質。我們所認識到、知覺到的只是與第一性質緊連在一起的物體的觀念。“我并沒有能力來只構造一個有廣袤、有運動的物體的觀念。我在構造這觀念時,同時一定要給它一種顏色或者和其他可能的性質。”巴克萊以為洛克之所以有這種錯誤就在于洛克的那個抽象觀念在作祟,想把第一性質由人心中抽象出來。因此巴克萊認為既然第一性質是離不開第二性質的,而第二性質又是被人承認是存在于人心中的,那么第一性質也只有存在于人心,而不能存在于別的地方。這樣看來,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分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了。
(2)“存在就是被知覺。”(Ⅰ.3—Ⅰ.8)巴克萊認為除了上帝與自我外,都是存在于吾心。這因為他說:“離開了知覺而存在的,那是完全不可了解的。”(Ⅰ.4)例如我們對于桌子的觀念,它之所以存在是要我們摸它、看它、知覺它。如果離開了人的知覺,我們根本什么也不能說了。他以為之所以有這種錯誤還是在于抽象學說在作祟,想把可感的物象的存在與知覺分離。因此所有東西的存在都是存在于我們的知覺,自然第一性質也存在于我們的知覺。
(3)觀念只是與觀念相符合,而不是與什么外界客觀存在相符合。因為我們不能存想在人心以外還有什么存在著的實體了,這因為存在只是存在于被知覺。所以我們說任何觀念存在于不能思想的物體中,那分明是矛盾的。巴克萊說:“一種顏色只能和別的顏色相似。……各種觀念所模擬所表象的那些假設的原本和外物本身亦是可知覺的不是?如果它們是可知覺的,則它們亦是觀念。如果它們是不能被知覺的,那么我請問任何人,要說顏色和一種不可見的東西相似,軟和硬可以和一種不可觸的東西相似,是否是一種有意義的說法?”由此看來洛克所謂的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分別在于“第一性質的觀念與外物相似,第二性質的觀念則不是”的命題也不能成立了。
我們由巴克萊的學說可以看到洛克學說的危險性。因為他的機械的方法,對于簡單觀念變到抽象觀念的機械的認識,使洛克的唯物論中含有極嚴重的唯心的成分,因此在他分別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方面表現出來了。這根源就在洛克的不徹底及折中性。雖然洛克主觀上并不知道他已是有二元論的傾向,但事實上他是被引導至二元論上的道路。我們知道二元論的發展必然是一面倒的,因為二元論不能根本解決認識的問題,要解決這問題就得倒向唯心或倒向唯物。巴克萊就是由洛克而向右倒,于是就走上了主觀唯心論的道路。這一方面是巴克萊本人是一個宗教的保衛者,但另外一方面也因為洛克折中論哲學中的漏洞、錯誤,使巴克萊繼續發展而由洛克部分、不完全的唯心論走上完全的、主觀的唯心論。
洛克的學說與現代科學矛盾之處自然很多,就其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之分也是現代科學所不允許的,例如光和熱已不能再說是與運動、廣袤有什么區別的客觀存在了。這里不再細說。
最后在結束這部分內容時,我想把我自己對于這個問題的一點很不成熟的看法寫下來。
洛克哲學只有一邊倒才可以解決其哲學本身之中的矛盾。由其機械地拼湊觀念一直到他論知識的問題,整個都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在矛盾著。我們知道單由經驗中不可能有抽象的普遍的觀念存在,但洛克的唯物的成分(經驗主義)又使他知道我們的簡單觀念是客觀事物在我們的心中的反映。在論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分別時,一方面他承認著客觀存在是我們觀念的來源,但另外一方面他又很混亂地承認了第二性質不是客觀存在原有的性質,這樣造成了唯心傾向的可能。在他討論實體(substance)時,一方面他假設了有支持著各種性質存在的實體,這是唯物論的傾向;另外一方面他說這個實體是不可知的,這有不可知論的傾向,也即是有走向唯心論的可能。在他論知識的時候,他把知識分成三種(即三個程度),在直觀的知識與解證的知識方面既純粹是理性主義的說法——不由客觀實際中來,而是人心本然;在論到感性知識的時候又是純粹經驗主義的說法——由客觀實際中來,但沒有提高到理性認識。由此看來洛克的學說是一個充滿著矛盾的系統,要解決這些矛盾本應只有一條路,就是倒向唯物論,但巴克萊順著洛克哲學發展的另外一個可能性而倒向更加錯誤的唯心論那一邊了。現在我來初步嘗試著用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來解決一下洛克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問題。
列寧在他的《哲學筆記》中說道:“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和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便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真理底辯證的道路。”洛克的哲學之所以矛盾,就在于他把認識的過程機械地了解了。他只知道我們的觀念是由實際中來,但這些感性的知識到我們的腦中仍然是具體的、生動的,它是永遠不會變成為抽象的、普遍的。那么這也就是說洛克不知道把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去,更不會辯證地了解思維的過程。這樣使得他在哲學上存在著不可解決的矛盾。我們是很可以想象的,只能感性地認識外界事物自然無法把它抽象了,這是因為由我們感官所得到的總是生動的、具體的、多樣的存在。因此,我們必須更進一步來認識事物內在的必然關系和其發生發展的必然規律,于是我們人的理性活動(思維)不完全是被動的。這個理性思維階段的意義、抽象思維的意義就在它從單個的具體的現象出發而找到那為所有這些現象所共有的、一般的和本質的東西,就在它在似乎是偶然的亂堆中發現世界的規律。我們所能認識的本質的與一般的東西仍然是客觀產生的,我們所得到的抽象的共有的規律仍然是由外界來的。這樣我們就堅持了唯物論的立場,這樣我們就辯證地了解了認識的過程。
洛克的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之分,辯證唯物論者當然要反對。根據科學我們已經知道第二性質也是客觀存在的,并且是可以被人認識的。洛克不會運用辯證法,沒有發現感性認識可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這一個環節,于是整個洛克的學說都有著其內在的矛盾。我們要真想解決這一矛盾就只有向唯物論這一邊倒。
1950年1月16日上午
三、洛克對于實體觀念的看法
(一)有沒有實體及其種類?
(二)我們是否可以認識實體?可以認識多少?
(三)我們不能認識有什么意義?
(四)在這個問題上洛克所表現的折中主義。
(五)試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來批判這種說法。
洛克論關于實體的觀念在其《人類理解論》(Ⅱ.23)中,這一章相當長,但是我們讀過以后知道其意思很簡單,其中前后重復之處非常之多。現先就其本身加以摘要的敘述。
我們先可以由(Ⅱ.23.37)了解洛克對于實體學說的大要,然后分別分析敘說之:
(1)我們所有的各種實體的觀念不是別的,只是一些簡單觀念的集合體;除此之外,我們還假設有一種東西是這些觀念所依附、所寄托的。不過這種假設的東西,我們是不能有明白清晰的觀念的。
(2)我們的雜亂實體觀念是由各種簡單觀念聯合為一體的,可是這些簡單觀念仍只是由感覺和反省而來。對于我們所最熟悉的是如此,對于那些我們還不熟悉的不了解的,也只是由感覺和反省得來的那些簡單觀念。例如上節的觀念。
(3)我們所知道的形成復雜實體觀念的那些簡單的觀念,其中有的是消極的性質,這些消極的性質是只在與別的實體發生關系時才有的;它們仍然是依靠于實體內部組織的第一性質。
這是本章的結論,我們根據這個結論來看洛克實體的學說。
有沒有實體?
洛克肯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我們不能想象那些簡單觀念會自己存在,所以我們便假設一種基層,以為他們存在的歸宿,以為它們產生的源泉。”我們認為這是洛克哲學必然的產物,因為他把一個一個的簡單觀念都由物質上分析出來,這些分析出來的只是性質呀!因此他不得不假設有這樣一個實體作為那些性質的支持。所以他說:“我們認為它是支持著一切現有性質的一種支柱,因為我們認為那些性質離了支柱便不能存在。”并且洛克明白地告訴我們,不但物體實體的觀念是可靠的,就是精神實體的觀念也是可靠的。例如黃金的觀念是由顏色、重量等等性質合成的,這些性質必然要有一個支持,所以有了物體實體的觀念。又例如思想、推理等作用,它們也是不能自存的,亦不能存想它們可以系屬于物體或為物體所產生,因此我們便想到精神實體了。因此洛克認為我們的實體有兩類:一類是精神實體,另一類是物體實體。
實體是不是可知?即我們對實體有沒有明白清晰的觀念?
洛克回答實體是不可知的,我們對它們沒有明白清晰的觀念。這是因為:我們對于任何特殊的有形實體,如馬、石等等,我們對它們所有的觀念,雖然仍是一些簡單的集合體,而且這些簡單觀念仍只是代表著我們在石或馬中常見在一塊聯合著的那些可感的性質,但是因為我們不能存想它們單獨存在或互相依托,因此,我們就假設有一種公共的寓體支撐著它們,為它們所依托。這種支柱,我們便以實體一名稱之,實則我們對于這種假設的支柱,完全沒有明白或清晰的觀念。在精神實體方面也是一樣。
既然實體不可知,那么我們認識的到底是什么呢?
這個問題的回答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們所能認識的那些屬于物體實體或精神實體方面的有多少;另一方面我們說明對于實體的不能認識是洛克學說的必然產物。
我們知道復雜實體觀念是由三種觀念所形成的:
(1)事物的原始性質(第一性質)的觀念。這些觀念是我們感官所發現的,不過我們不知覺它們時它們亦存在于物體之中。例如物體的體積、形相、數目、位置和運動。
(2)事物的次等性質(第二性質)的觀念。是依靠于原始性質的,只是物體的一種能力,物質可以憑借這些能力使我們生起各種觀念來,不過這些性質并不存在于物體本身。
(3)物體有產生能力或接受能力的傾向。
由于復雜實體觀念的構成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所能認識屬于物體的只有原始性質,除這些原始性質外我們什么都不能知道。但我們根據(Ⅱ.23.11)“我們如果能發現出物體中微小部分底原始性質,則現在的第二性質亦會消滅了”,可以看出洛克也自知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分別不妥當。他說:“如果我們有很敏銳的感官,足以把物體的渺小部分分辨出來,而且足以發現出可感性質所依靠的那種真正的組織來,則我相信,它們所產生的觀念一定與現在不同。”由此看來,他很有企圖把第二性質全變為第一性質。我猜想他有這種企圖的原因,是他對于“能力”到底是第一性質還是第二性質的疑惑。由于這一點,又可以明顯地看出洛克倒向唯物論的可能。如果他把第二性質全然地拉到第一性質這邊來,正如他所說的,發現它們所依靠的真正的組織,那么洛克的折中主義就從此消滅了。
而且我認為實體的觀念之所以產生,正是洛克哲學必然產生的。洛克受了當時自然科學的影響,把心理分析成最小的單位,因此產生他的簡單的觀念。這些簡單的觀念,他認為可以湊合成為復雜觀念,成為抽象觀念。于是他就根據著感性的認識來構造抽象的觀念。他把一個一個生動的具體的物體拿來分析,分析出它們的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又由第一性質分析出形相、運動、廣袤、凝度等等,分析到最后,他想假如沒有一個支持這些性質則無所歸宿,于是就產生了他這個實體的觀念。由第二性質看,這個實體也是不可少的,因為第二性質是由第一性質的能力所來,因此也必要有一個實體來寄寓這個第一性質才可以產生能力。
由于這個實體觀念的說法,我們也可以看出洛克學說的不徹底性及折中性:由洛克向右倒成為巴克萊的主觀唯心論,他把一切性質都拉到被知識才存在方面,由于取消了抽象觀念,不思想的實體的不可能就產生了;由洛克向左倒,就可以走上唯物論的道路,把那些主觀成分的第二性質拉回到客觀存在里來,為他們找出所依靠的真正組織。
巴克萊取消了實體的觀念,是在于他的主觀唯心論不需要。唯物論也可以取消洛克那種實體的觀念,尤其是辯證唯物論是這樣,像洛克那種“不可知的實體”在辯證唯物論是沒有的。辯證唯物論根據科學認為有獨立于人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也承認有各種性質,并且每一特殊的客觀實在都是由某些性質構成的。但辯證唯物論者并不以為這些性質要依附于一個不可知的實體,只說這些性質存在著,并且在一起構成某一特殊事物,而這些性質之所以構成這一特殊的具體的事物,在于他們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這些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是我們可以認識的,我們依靠著人類的理性可以認識它。因此,洛克學說由“實體觀念”方面看起來,其主要缺點還是在于他的方法是機械的,他沒有辯證地了解“認識”的過程。
一點感想:
了解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非常困難的事。雖然我還沒有完全了解,但我知道它的意義是偉大的。馬克思說:“哲學家們曾經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說明世界,但現在的問題是在于改變世界。”這句話是對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很好的說明。的確,以前的哲學家只是在進行著說明世界的工作,例如洛克就是,他的哲學并不是在生產斗爭及階級斗爭中成長起來的。雖然他說他這完全是根據事實,但他有時不只是夸大了事實或縮小了事實。這不要緊,因為他的哲學只是說明世界,錯誤了對于世界是不太關疼癢的,所以它可以盡管曲解事實。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則不僅是說明世界的哲學,還是改造世界的科學,是由生產斗爭、階級斗爭的實際活動中產生出來的理論,因此他不但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而且最主要的是要行之有效。那么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是不能曲解事實的,曲解了事實就不能訴諸行動,行動了必然是錯誤的,不但不能改變世界,而且要使世界更加混沌了。
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是有三個步驟的辯證的發展:第一,由我們的感官認識到獨立于我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實在;第二,由感性的認識升高到理性的認識,我們認識到事物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及產生抽象的觀念;第三,由理性的認識再回到實踐。而如何考驗我們的知識就是在這最后的一個實踐過程里。就整個而言,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永遠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因為我們的抽象理論必然由實踐中得來,然后又要回到實踐中去。所以理論永遠不能只把它當做理論看,而是在實踐過程中的一個實踐。
我們永不能使世界不變,如果我們只想說明世界。因此我們永遠應該是參加在改變世界的實踐中,沒有休止,沒有停頓。我們馬克思主義者的哲學家只是改變世界的哲學家。
1950年1月16日下午
四、洛克的知識論
(一)什么是知識?
(二)知識的各種程度。
(三)知識的范圍及其實在性。
(四)關于“存在”的知識。
(五)試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來批判洛克的知識論。
洛克的知識論是他的學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他的學說中最麻煩、最有問題的一部分。讀這《人類理解論》的第四卷《論知識》,啟發了我想很多的問題,所以這一章我希望能夠努力完成,并把我沒有解決的問題也寫出來。
(一)什么是知識?
洛克的知識是指靠得住的知識,那些靠不住的知識他只認為是判斷(judgement)。觀念是構成知識的分子,這因為我心理的對象除了我們的觀念之外就沒有別的了。所以知識就是人心對兩個觀念的契合或不契合而生的一種知覺。例如“白的不是黑”,這就是由于兩個觀念的不符合產生的知識,又例如“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于兩直角”,這就是由于兩個觀念的相符合產生的。從洛克這個定義看來,他的知識論是相當主觀性的。雖然他再三強調觀念是由客觀事物中來,但他在知識中只是強調出觀念與觀念的相符合或不相符合,并沒有指出這個觀念的相符合與不相符合就是客觀事實的相符合或不相符合。因此他的這種思想來源是笛卡爾的知識論,他想給它穿上經驗主義的外衣,于是使得他自己的知識論充滿了矛盾,最能表現出他二元論及折中主義的本質來。
洛克又把觀念的契合或不契合歸為四種:
(1)同一性或差異性。由“他就是他自身不是別的”,可以了解同一性或差異性;“他就是他自身”就是“各個觀念與其自身相符”,稱之為同一性。“他不是別的”就是“各個清晰明白的觀念是互相不符合的”,稱之為差異性。而且人心中只要一發生了各種觀念,則它們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可以立刻被人心所明白地看到,這種情形是不會變更的。
(2)關系。因為各種觀念不能永遠相契合,所以兩個觀念之間恒常有此種或彼種觀念產生。
(3)共存或必然的聯系性。這種契合是屬于實體方面的,是指一主體中的共存性或不共存性。
(4)實在的存在。是指實在的存在與觀念之間的契合而言,例如“上帝是存在的”。
洛克認為觀念的契合與不契合有這四種,這也就是說知識有這樣四個來源。
(二)知識的各種程度
洛克把知識分成三種也就是三種程度的知識——直覺的知識、解證的知識和感性的知識。
(1)直覺的知識。知識所以有高或低的明白的程度,只是因為人心在不同的條件下來知覺它的各種觀念的契合或不契合。直覺的知識是最明白最確定的知識,因為它是不借助于別的觀念,就可以直接得到它的兩個觀念契合與否。
(2)解證的知識。不是由直覺就可以得來的,而是由推理,由于人的理性的運用才可以得來的。但每個推理必然包含著直覺的明白性。而且這種知識是不如直覺知覺那樣容易,那樣明白。解證知識是不限于數量的,例如“上帝存在”就是解證知識,我們可以依靠著“我的存在”、“宇宙的存在”來證明“上帝的存在”。
(3)感性的知識。是我們的觀念與外界事物的契合與不契合的一種知識。與直覺的知識不同,因為直覺的知識是觀念與觀念的契合與不契合。因此感性的知識是不太靠得住的知識。它與洛克知識的定義不合,因此洛克把它算作一種不完全的知識,其確定性遠不如前兩種。
洛克把知識分為三種,并且他說:“我們的觀念雖然明白,但是我們的知識卻不是常常明白的,因為我們的知識的明白與否是由我們的知覺而言,不是由我們的觀念的明白與否而定的。”
(三)知識的范圍
(1)知識不能超過我們的觀念,并且不能超過我們所知覺的觀念的契合與不契合。
(2)我們的知識比我們的觀念狹窄。這是因為:首先,直覺的知覺不能通行于一切觀念的一切關系;其次,解證的知識也不能;最后,感性的知識比起前兩者更狹窄,因為它不能超過我們感官當下得到的事物的存在。
(3)我們的知識究竟可以達到多遠?
首先,關于同一性和差異性的知識。這同我們的觀念的范圍一樣大。因為,我們的直覺知識與我們的觀念本身有相同的范圍。
其次,關于共存的知識。共存的知識其范圍很窄,因為我們要想知道的關于一物除開了其性質和能力無他(對于實體是不可知的)。我們雖知道觀念的共存,但我們不知道其本性的必然聯系或矛盾。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之間的聯系亦不可知。因此共存性只是依靠著我們的感官的觀察和那些不可明確知道的必然的聯系。不共存的知識又比較廣了,因為沒有同一個主體可以同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廣袤、形相、數目或運動。由洛克論共存,我們可以看出他很想找出事物內在的必然的聯系,但終因他的經驗主義的機械方法限制住了他,使他沒有了解感性的知識可以升高到理性的知識,而且他也不去由事物本身的必然的聯系來找他常常找的事物與觀念之間的聯系。
再次,關系的知識。關系的知識是直觀的知識也是解證的知識。他認為數學和道德學就是我們關系的知識。數學是解證的知識也是關系的知識,這種知識是思維的知識,是依我們的理性達到證明各種觀念間的契合或不契合。在數學中有明白的命題與必然的聯系。道德的命題也應和數學的命題一樣,是明白的,是有必然的聯系。我們由Ⅳ.19看出,洛克的解證的知識純然是理性的,并不是經驗的。因為洛克這樣說到數學:這些觀念可以用標記代表,這些標記與我們的觀念是相近的。這樣看來數學的抽象的觀念是一切簡單觀念的代表、類型。那么自然我們心中的觀念純然只是我們心中的觀念,可與外界事物無關,因為我們的觀念并不依標記而存在。這點與笛卡爾先天觀念所差無幾。這樣不得不使洛克自身的學說發生問題。數學如此,洛克以為道德學也是這樣。
最后,關于存在的知識。對于自己實在的存在是一種直覺的知識。對于上帝實在的存在是一種解證的知識。對于東西實在的存在是一種感性的知識。在這個存在的問題上,洛克也發生了極大的困難。對于自己實在的存在的知識,是由經驗得來的?還是由理性得來的?如果是由經驗得來的,我們是根本得不到自我存在的。因為照洛克的學說是:“我們能知覺別的事物的存在,所以我們亦存在。”這正是由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而來的,是一個先天的自己的觀念。因此,在這上面洛克又顯出其機械的經驗主義的困難來了。
這四方面是洛克知識所能達到的范圍,其中以“關系的知識”最重要,但是問題也最多。笛卡爾的哲學常常使洛克這樣一個經驗主義者陷入其坑。洛克因為其本身經驗主義的困難也不可避免地要在處處表現出矛盾、折中性來。
由“什么是知識”、“知識的各種程度”、“知識的范圍”,我們可以充分看出洛克哲學的不徹底性。這全是因為他的機械的方法不能解決由簡單觀念如何可以得到抽象的觀念。也就是說,洛克沒有辯證地認識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結合的問題。他在感性與理性中間劃出了一條不可跳過的鴻溝,因此在可以由感性知識說明的自然他可以運用其“經驗主義”自如了;但遇到與理性知識有關的問題則顯得忙亂不堪,所以在Ⅳ.7.9中他才大驚小怪地認為抽象觀念是奇怪的,是不能存在的、矛盾的。我們又可以由Ⅳ.3.23看到洛克論無知的原因:第一點是由于缺乏觀念;第二點是由于我們不能逐步追尋我們的觀念;第三點則說是“由于各觀念間缺乏可發現的聯系”,這一點我們可以充分地看出洛克學說的困難及其兩面性。洛克在感性與理性之間自己劃了一條鴻溝,感性知識就永遠是感性的了。但對事物的了解卻不能只限于感性方面,有些是我們感性所不可把握的,例如抽象的各種觀念間的必然聯系。洛克遇到了這些問題就發蒙了,不知是訴諸感性呢還是訴諸理性。訴諸感性吧根本解決不了,訴諸理性吧又與他的立場相違反。因此洛克一氣之下不能不又把我們事物內在的必然聯系歸之上帝。這樣萬事大吉,不違反自己的立場又能解決問題。又例如他在Ⅳ.3.31中說:“特殊事物的存在只能由經驗得知,至于事物的本質方面(就是抽象觀念),則各種觀念是永久的,是由思維那些本質來的。”我以為洛克所指的特殊事物就是我們日常所謂的具體的生動的事物。這些具體的生動的事物自然是由感性認識的,也就是洛克所說的“由經驗得知”。但我們的抽象觀念洛克也看出來不是能由我們經驗中得來,而是由我們思維那些本質來的。這明明是指理性而言,由這一點看來,洛克不能再繼續他純粹經驗主義的說法了。如果不是機械的方法限制住了他,洛克打通感性與理性的認識是很有可能性的。
(四)由人類知識的實在性的問題,總論洛克的知識論上的困難
我們綜合了洛克的這個問題來加以批評:
洛克以為我們的知識是有實在性的。因為“一切簡單觀念都是各種事物在人心上起了作用以及由自然途徑所產生的結果”,而“一切復雜觀念除了實體的觀念以外也都是與實在相契合的”。但洛克這樣的知識都只是感性的知識,所以說到數學他就沒有辦法說“我們對于數學的一切觀念都是與事物相契合”,因此他就把數學看做是純粹理性的知識。他以為“不是我們的觀念(指數學的觀念)契合于事物,而是事物契合于我們的觀念”。因此我認為洛克認識的道路有兩條:
第一條:事物經我們的感官而成為觀念,這觀念自然只能也只應該是一個特殊的觀念。因為我們沒有理性地認識它們,所以這些觀念永遠是停留在具體的、生動的、形式的、表面的階段。
第二條:我們理性本然的觀念——這與笛卡爾的先天觀念相同,不只是抽象的觀念——一切具體的事物可與之相契合。我們還知道洛克這種理性本然的觀念在其本身系統由何而來,如果不是由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借來的話。因為我們的特殊觀念是不能上升到抽象普遍的觀念的。照洛克的說法,我們特殊的個別的觀念應當永遠是特殊的個別的觀念。這是洛克純經驗主義的毛病——觀念只是由人的感覺得來。因此我們所得來的那些個別的特殊的觀念,我們無法想象它們全經過拼湊而變成了抽象的普遍的觀念。我們的每一個特殊的個別的觀念都是有其客觀的時間空間性及具體性的,我們任何由感覺經驗得來的知識都是這樣子,我們如何能說我們由經驗中得來的知識能變成為抽象的一般的普遍的知識呢?又就洛克的數學及道德學來說,他以為它們是一般的普遍知識,但我們已經知道一般的抽象的普遍的知識是不能由我們的感性得來。因此我們再把他這種學說與笛卡爾的理性主義的知識論來加以比較,我們知道無疑地洛克的知識論是由笛卡爾來的。
現在我們可以由以上的敘述得到兩個結論:
(1)洛克以為我們的感性的知識——即一般的自然科學(不同于數學和道德學)——與直覺的知識、解證的知識比起來不確定得多,這是很明顯的。因為洛克知識論的第一步與唯物論走得相合。我們也知道辯證唯物論者對于感性的知識也是一樣的看法。但只是感性的知識是不夠的,因為感性的知識常常停留在片面、孤立上。洛克就是停止在這上面了,沒有往前進一步。但我們基本上認為洛克是一個唯物論者,因為他至少是認為一般說來我們的觀念是要根據客觀存在的。
(2)因為洛克的經驗主義,所以他認為感性的知識無法提高到理性上去,因此數學、道德學就不能成為感性的知識了。這樣使得洛克的經驗主義的知識論由根本上發生了問題。于是洛克就得不自覺地借用笛卡爾理性主義的知識論,以為他們是直觀的解證的知識,并不一定要因感覺中來的。而且,例如在數學問題上他說:“數學家在喜愛一個三角形或環形的真理和性質時,只把它當做是自己心中的觀念。因為他或者在其一生中,不能看到它們底存在有數學上的真實性。但是在環形或任何科學的形相方面,他對于任何真理或數學所有的知識,那在實在存在的事物方面也是真正的、確定的。因為在這些命題中,我們考究實在的事物時,只把它們當做是和人心中那些原型相契合的。”由此看來,他的這種知識只是由我們的心中回到實際中的,至于是不是由實際中來呢?他沒有明確說過,但就其系統看則是不能由實際中來的。
洛克的這兩面性,就是他哲學發展的方向。一面根據著他的唯物成分發展成為法國的唯物論;另外一方面巴克萊反對了他的唯物成分,反對了他的抽象普遍觀念而走到主觀唯心論。這都是必然的,因為洛克的哲學是很明顯地存在著這兩種傾向,不倒向唯心就倒向唯物,而且必然保存在著這兩種傾向,不能再繼續著折中主義往下發展的。
洛克的知識論就寫到這里了,但當我又看一次我這稿子時,我是不太滿意我這種寫法的。因為我本來想先把洛克自己的學說敘述完,然后再對其加以批評,但我沒有做到,所以使得這篇文章前后不一貫,前面一點還是敘述洛克自己的意見,但后面就不行了,于是我根本放棄我原來的計劃,在敘述中就加上了批評。現在我想想還是就在敘述中加批評要好些,因為容易看出來意見是否正確,所以我以后寫報告將用“在敘述中就批評”的方法。
全文完1950年1月17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