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家與哲學工作者(湯一介集)
- 湯一介
- 5831字
- 2019-12-13 20:41:03
論內在關系與外在關系
現代黑格爾學派的哲人發揮黑格爾學說最深刻的有:英國的柏萊得烈(F.H.Bradley)、意大利的克羅齊(Benedetto Croce)、美國的魯一士(Royce)。三人雖同為黑格爾學派的健將,然在思想上仍有很大的距離。我們最熟知的要算克羅齊了,他有三本最重要的著作,即《邏輯學》(Logic)、《美學》(Aesthetics)和《實踐哲學》(Philosophy of Practical)。魯一士在倫理學方面著作甚勤,例如《忠之哲學》(Philosophy of Loyalty)等,并著有《哲學史》一冊。而柏萊得烈在倫理學方面發明甚多且甚新鮮,然而其主要著作當為《現象與實在》(Appearance and Reality),他在該書中最主要地是討論“關系”(relations)和“性質”(qualities)的關系(the relation between relations and qualities)。在這里所謂的“關系”實在是包括“內在關系”(internal relation)和“外在關系”(external relation)。
在這里,我們先得把柏萊得烈的“關系”的意義弄明白,然后我們再對他的學說加以討論。所謂“關系”,當然是指兩個以上的性質和兩件以上的事物的關系,因為一個性質或一件事物(這里的性質和事物是指絕對的一件事物和一個性質)無法發生關系。其無法發生關系正如整個的宇宙只有唯一的甲性質(事物亦不能有,因事物可以不是一個性質),那么乙丙丁……卻與甲同一(這里的同一包括有邏輯條件的同一和一切非邏輯條件的同一),因此宇宙中如只有甲性質存在則無關系可言,且亦無性質可言。故假若我們承認關系的存在則我們就必須承認有多種的性質與多種的事物的存在。柏萊得烈以為只要某一性質加入于某一關系中,則與未加入此關系中時有些不同,或者說只要是在關系中的事物,那么這事物就不再是不在關系中的事物了。柏氏并且以為,任何關系之發生必為內在關系而無外在關系之可言。
柏氏之所謂內在關系,是指某一事物加入于某一關系中,則此事物除有邏輯條件之改變,并有性質上之改變。故要知柏氏之內在關系之產生,當知柏氏之“關系”與“性質”之矛盾(此處之矛盾為辯證法中之正與反)。他認為由性質方面看來——是指事物本身的性質——與關系不能分開來說,然而亦不能合起來說。不能分開來說,因為有性質則必有關系,因性質是多數的,因其為多數則是不同的,不同則一性質與他性質不是在其內就是在其外。某一性質在他一性質之內則有涵蘊關系,某一性質在他一性質之外則有“在其外”之關系。如有性質而無關系,則性質唯一,只有唯一之性質則無法稱之為性質了。因性質只有唯一時,則不必謂其為性質,亦不能謂其為性質,因而我們知道有性質則必有關系,至少有“在其內外”之關系及“涵蘊”之關系。至于關系與性質不能合起來說亦很顯然,因性質不能有關系,若性質中就有關系則關系亦為性質了。例性質A又必有兩種特性:一方面在其成關系及維持關系(因關系無性質為不可能),一方面則為關系所成(因無關系則無性質可言)。由A而言,其為關系所成又不為關系所成(維持關系),則A之本身即發生矛盾。本來A性質就有兩方面特性,如這兩方面特性成為新的性質,如其已為新的性質了,那么又需要有新的關系來維持,此新的關系即已成,則又為性質了,因此就產生無窮之關系,然而性質本身并無關系我們可以看出的。
再就關系方面來說:關系不能無性質,關系亦不能有性質。關系無性質則關系無法建立,關系亦無意義了。因為關系之所在即性質之所在,性質若不在則關系亦無法在也。故有關系無性質有困難,而關系有性質亦有困難。因關系有性質則關系亦為性質,故有性質則有關系而且關系即為新性質,那么我們又需要有新關系產生。由此看來,原來的性質本身是不自有的關系,對原性質而言關系本不為性質,因若關系已與性質同為性質,則又須新關系也,那么關系有性質亦有困難。由關系之轉變為新性質,此當為柏萊得烈以一切關系皆內在之根源也。
前不久聽金岳霖先生講“內在關系與外在關系”,金先生認為柏萊得烈只承認有“內在關系”而無“外在關系”是不正確的。金先生所講大概如下:
一事物加入某一關系中,此事物就不再是在此關系外之事物了。然關系又分兩種,一為內在關系,一為外在關系。所謂有外在關系就是說,某一事物加入某一關系中其邏輯條件上則有所改變。所謂內在關系則是,某一事物加入某一關系中,則不僅其邏輯條件有所改變,就是在其性質上亦有改變。可以由下面的例子看出來:
(1)A與B兩性質(或事物),當A與B發生關系以后則為:
ARB
從形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A及B在邏輯條件上已是不同了。
(2)如果這個桌子上沒有任何東西(雖然事實上不可能,而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的,例如它上面必定有灰塵、空氣等),假若我把手套放在上面,此桌子就與此手套發生與前此時不同之關系,那么這桌子與這手套就與這手套還未放在桌子上時有所不同了,至少是在邏輯條件上有了改變。例如前此時我們以“這桌子上沒有任何東西”這個命題是真的,而現在“這桌子上沒有任何東西”已是假的了。對于手套,前此時“此手套不在桌子上”是真的,而現在亦為假了。因此任何一性質或事物加入于任何一關系中其必有邏輯條件上之改變是無可懷疑的了。
內在關系,或即前面所說之意義,或曰某一事物在某一關系中與其不在此關系中時其性質上有增加或有減少,由下面一個例子可以看出:
A與B兩事物,若A與B發生關系則為下形式:
A′RB′
而不為ARB,因其在性質上有所改變。例如氫氣和氧氣由電流之作用而成為水,本為H2與O2,現則為H2O,在水中之性質已與氫氣及氧氣有些不同了。
金先生認為宇宙中外在關系可以有,因依照其外在關系定義外在關系為可能,于是金先生就說柏氏之內在關系說不能成立,正因外在關系之可能。但我們仔細分析金先生之內在與外在關系后,可知金先生并未駁倒柏氏之說。因柏氏之內在關系已包括金先生之外在關系了,柏萊得烈之所以認為外在關系不能有,因是關系之產生,又為新性質,而原性質已有增加。金先生對此點根本沒有加以注意,故我們當認為金先生之所謂關系亦全是柏氏的內在關系了。
以上為柏氏“關系”學說及金先生之對柏氏之批評。金先生之說不能成立,因為他沒有對柏氏的“關系”為新“性質”加以討論。然由柏氏之學說看來,有兩點我們需要討論:一為柏萊得烈內在學說之來源,一為外在關系與內在關系如何才能成立。
首先我們要給“關系”與“性質”的關系一個較明確較簡單的定義。有A、B兩事物或兩性質:
(1)必有A與B兩性質,才有ARB之可能。
(2)有A與B兩性質,則必有關系存在,至少若B在A之外,則B與A有B在A之外之關系,若B在A之內則B與A有B涵蘊于A之內之關系。
(3)“關系”不能在A與B之中,因A與B本無關系。
(4)A、B亦不在“關系”之中,因無AB則無“關系”之可能。
(5)所以我們說“性質是關系的性質,關系是性質的關系”。
(6)無性質則無法產生關系,無關系則無所謂性質,因無關系則性質唯一,性質唯一則不必為性質,故性質不離關系而存在。
(7)A與B是同一涵蘊,若A與其他任何性質(或事物)皆為同一涵蘊則無法有性質,并無法有關系。
這是對關系與性質最基本的認識。下面再對性質與關系做一較深的討論:世界中任何性質(事物)與他種性質(事物)之發生關系皆為內在關系。這種說法當是由柏萊得烈“關系之矛盾”的學說而產生的。柏氏謂“關系”不即是性質之說實在很正確,因他已提出若關系即為性質,則性質與性質則必失去聯系。如只有性質而無關系則性質唯一,亦無所謂性質了,因性質本著重相異點。如我們深深體會一下就會知道有性質就會有關系之存在,然關系即已存在則我們亦可視其為新性質。新性質即已產生則原性質有所增加,而關系又須重新建立。故可知柏氏之“關系矛盾”實為產生其內在關系說之根源。不明者以為柏氏之學說無根,實為未能理解其“關系矛盾”之學說故。因由性質而有關系之產生,關系即已產生則不復再為關系而為新的性質。由此看來任何一事物加入一關系中則必為內在關系,事物加入任何一關系中亦必有新性質之產生。而新性質是必有新關系之存在,新性質所依之關系既已有則又不復為關系又為性質。由此類推,天下任何一事物之徹底了解,則必已知天下所有之事物之性質。因此,柏氏之謂任何事物加入于一關系中則必為內在關系當不足為奇。
懷德海亦謂:“任何有限之知識則常含有無限之聯系。”(Modes of Thought,p.66)其意思當為任何一知識,雖僅為一有限之說明,然此知識所涵蘊之意義,非僅其說明之處,其所涉及之“理”是無限的,其與任何一草一木皆有聯系。例如對這一張桌子之理解,雖僅此一張有限之桌子,然此桌子仍有未能說明之環境,須待吾人說明之。
故柏氏之學說在理論上似未缺乏根據,然柏氏之內在關系之提出,給予吾人之打擊,并不在人類之理智,而在人類之感情也。因我們以為任何事物若為事物,則必有“關系”之存在,而此關系又必為內在關系。因其為內在關系,此事物于性質上必有改變。性質有改變則此事物之本身則不易探得,因而吾人之知識則無法攝得。此皆柏氏內在關系論所未能解釋者,故吾人不得不對其內在關系加以補充。
我們既然已經承認關系非即性質,然關系之所以成為性質者因其在于既成關系以后,因此我們對一事物之研究則可不計此關系產生之新性質。然而此事物之加入此關系中之改變當仍為內在,而研究之對象當不為關系之所變成之性質,而此事物我們亦可視為外在關系加以研究之。例A性質(或事物)加入于某一關系中,我們可以控制A性質之本身,對其新性質可不計算。由此看來我們日常所要研究者雖然表面復雜,然而仍可以外在關系視之。
前面說到金先生對內在關系與外在關系的定義,以內在關系是邏輯條件與性質皆有所改變,這里我們亦不得不有所討論。依照金先生的定義,宇宙之中根本不會有外在關系之存在,雖金先生再三強調有性質不改變僅邏輯關系改變之外在關系存在,然事實在一事物加入一關系之后必有性質之增加,故我們不能認為金先生之說法更較柏萊得烈合理,然而我們亦必對內在關系及外在關系有一合理確切之解釋。現在我們以為柏氏之所謂內在關系(亦金先生所謂內在關系)正是外在關系。我們由下列幾個條件就可分別內在關系與外在關系之不同了:
(1)事物加入于某一關系中,則此事物與未加入此關系中時定在性質上與邏輯條件上有些不同。
(2)某一事物之加入某一關系而有性質與邏輯條件之改變,則稱為外在關系。
(3)外在關系注重點為由性質之相異而出發。
(4)某一事物加入于某一特定之關系,而失去其本身原有之意義而成為一特定之事物,則稱為內在關系。
亦即B事物加入一關系中則其不再為B而為特定之A,C事物加入于一關系中則其不再為C而亦為一特定之A也。由下列橫排中手稿原為豎排文字。可由形式上分別內在關系與外在關系之不同:
外在關系:有BC兩事物(性質)發生關系后則為
BRC
內在關系:有BC兩事物(性質)發生關系(加入一特定之關系)則為
ARA(A為特定之事物或性質)
(5)內在關系之注重點是在性質之相同點,例如萬物一體之說法。
由以上五個關于“關系”之條件我們可以很明確地了解“關系”并非如柏萊得烈所說皆為外在關系(即柏氏所謂內在關系)。金先生之錯誤是在強把柏氏之關系分為兩部分而并未真正找出柏氏之疏忽處。我們再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吧。
(1)內在關系之例:
唯心論或唯物論(在這里并不即認為唯心論或唯物論的理論是正確的,而是他們的某種觀點由“關系”方面說可稱之為內在關系)的說法:
唯心論者以為一切皆由心生。
故唯心論者以ABCD性質……加入于特定之關系之中,則ABCD……不再為ABCD……而為精神(心)。
唯物論者以為一切皆由物生。
故唯物論者以為ABCD……性質加入于一特定之關系中,則ABCD……不再是ABCD……而是物質。
(2)內在關系之例:
韓康伯引王弼文說:“演天地之類,所賴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則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數而數以之成,斯易之太極也。四十有九,數之極也,夫無不可以無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極,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五十里面不用的一個就是太極,太極不是在萬理之外,而是蘊攝于萬理之中的。萬理之所以為萬理而不為混然不清者,實因其有獨立的性質。這種獨立的性質不是在理之外的標準,而是這理的屬性。因為萬理都有獨立的特性(太極),所以他們是相同的。但因萬理又有不同的獨立的特性(太極),所以他們又是不同的。
因而我們可以說萬理是基于一理(太極),因為有太極(獨立的特性)它們才有同與不同。由這種說法我們認為是最好說明內在關系的了。
例如世界上有顏色、味道、硬度等獨立的特性,然而加入于特定之關系中(太極之觀點),則顏色、味道、硬度等等亦僅為相同之理(獨立之特性)。
(3)外在關系的例子:
我們知道氫氣與氧氣因為電流之作用而成為水,于是氫氣、氧氣之性質皆有改變。然不是其原有之性質已不存在,而是在此境況中因關系所成之新性質過多,而原性質不易察出,至少原性質存在于還原成氫氣與氧氣之水中。故氫氣與氧氣與水之性質之不同,實因新性質之產生,而新性質之產生實因電流之作用;如無電流之作用則氫氣與氧氣性質亦并非不存在,而存在于還原之氫氣與氧氣中。這種性質之改變,我們是可以控制的。(例如研究氫氣與氧氣,如欲其不變成水則不使電流通過可也。)任何事物之研究皆可以加以控制,故我們可以設想科學之功用最主要者為在控制著他種某因,而只使一種因素在關系中變動,以便我們研究之用。因此,一切外在關系之研究可為科學之研究。
外在關系是因某一事物加入于某一關系中,則此事物與其未加入此關系時有性質上及邏輯條件之改變。且此關系即已為關系,則為新性質。新性質,則必有新關系。故我們可由下列之式子看出來:
有AB兩性質發生關系以后,則為:
ARB
AR1RR2B
AR3R1R4RR5R2R6B
AR7R3R8R1R9R4R′1R′R′2R5R′3R2R′4R6R′5B
ARaR7RbR7RcR8RdR1ReR9RfR4RgR′1RhRRiR′2RjR5RkR3′
R1R2RmR′4……
………………
………………
如果這些關系以外在關系看,我們要討論什么只需注重什么就行了。例如我們要討論AR1RR2B則ARB及AR3RR1R4RR5R2R6B等等可以不必去管。
所謂內在關系,其式子可如下:
有AB兩性質發生關系則為:
PRP1(P為一特定之性質)
PR1PR1P1
(PRPRP)
PR2PR2PR2PR2P
(PRPRPRPRP)
PR3PR3PR3PR3PR3PR3PR3PR3P
(PRPRPRPRPRPRPRPRP)
………………
………………
由上面所說的一切,我想我們對于內在關系與外在關系已經很清楚了。雖然我們所謂之外在關系正為柏萊得烈所謂之內在關系,但這并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因為我所用的分析的精神仍由柏萊得烈那里得來的。我附帶說明一點就是柏萊得烈為什么沒有發現我們所謂的內在關系,因柏氏雖為新黑格爾學派中之哲人,然其仍受由洛克(Locke)與休謨(Hume)以來的英國經驗主義的限制,因此柏萊得烈只注意到經驗中之事(一切他所謂內在關系之事物),而他對于超經驗之事物未加注意也。
1948年2月15日開始寫
23日寫完
附:賀麟教授批語[1]
認柏拉得列所謂內在關系仍為外在關系,甚有道理,對內在關系的說法,亦可能成一說,但須更深究之。
賀麟教授批語手跡

注釋
[1]賀麟教授時任湯一介“外國哲學”課程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