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卷

【1】我們已經講述了前輩關于靈魂的各種觀點;現在,我們就仿佛才開始一樣,來重新定義靈魂是什么,并弄清關于靈魂的最為公認的定義。在多種存在的東西中,我們把某一種叫做實體;實體首先作為質料,它自身并非“這個”;其次是作為形式或形狀由于它事物才被稱為,“這個”;其三是前兩者的結合。質料是潛能,形式是現實[1]。“現實”這個詞有兩層意義其一,類似知識,其二類似思辨。物體似乎比其他事物更應當是實體,特別是自然物體;因為它是一切其他事物的本原。在自然物體中,有些有生命,有些則沒有生命。所謂生命,乃是指自己攝取營養、有生滅變化的能力。所有有生命的自然軀體都是實體,這樣的實體必然是由組合而成。它是這樣一種軀體,即具有生命的軀體,但軀體并不是靈魂。軀體并不隸屬于某個主體,它自身即是主體和質料。所以,靈魂,作為潛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軀體的形式,必然是實體,這種實體就是現實。靈魂就是這一類軀體的現實。現實有兩層意義,其一類似于知識,其二類似于思辨。在這里,類似于知識這層意義十分顯明;因為靈魂的存在乃是睡眠和覺醒的前提,覺醒有如思辨,而睡眠則如同具有知識而不運用。對于同一個人來說總是先擁有知識。所以,靈魂就是潛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軀體的第一現實;而且,這樣的軀體具有器官。(植物的各個部分雖然十分簡單,但也具有自己的器官,如葉片保護果皮,果皮保護果實,植物的根有如嘴,因為根和嘴的用處都是攝取營養。)如果必須要說出靈魂所共同的東西,那就是擁有器官的自然軀體的第一現實。所以,沒有必要去追究軀體和靈魂是不是一,正如沒有必要去追究蠟塊和蠟塊上的烙印是不是一以及個別事物的質料和以它為質料的個別事物是否同一那樣。“一”和“存在”有許多意義,但主要的是指現實。

我們已經對靈魂是什么作了一般性的說明:靈魂是在原理意義上的實體,它是這樣的軀體的所以是的是的本質。設若在各種器械之中有一自然物體,如斧頭,那么斧頭的實體就是使斧頭成為斧頭的那種東西,這就是斧頭的靈魂;如若沒有了它,它就將不再是一把斧頭,而只不過是名稱上相同罷了。當然,斧頭即使沒有靈魂也仍然是斧頭;因為這一類物體并不以靈魂作為其實體或原理,只有在自身內具有動靜本原的自然軀體才有靈魂。我們還必須研究有關軀體的各個部分。如若眼睛是生物,那么視覺就是它的靈魂,因為視覺就是眼睛在定義意義上的實體。眼睛是視覺的質料,如果視力消失了,那么眼睛也就不復存在了,除非是在名稱上相同的眼睛,如雕像和圖畫上的眼睛。現在,我們必須將有關部分的觀點應用到生物的整個軀體上來。因為整個感覺對整個有感覺的軀體和作為有感覺的軀體的關系,類似于部分和部分的關系。潛在地作為生命而存在的東西不可能沒有靈魂,而是具有靈魂的;種子、果實便是這種潛在的軀體。覺醒是現實,正如砍和看一樣。靈魂是現實,正如視覺和器械的作用一樣。軀體是潛在的存在。但是,正如眼睛既包括瞳孔也包括視力一樣,生物既包括靈魂也包括軀體。由此可見,靈魂和軀體是不能分離的。如果靈魂具有部分,那么靈魂的部分也是不能和軀體分離的。因為它們中有一些部分的現實不過是它們軀體部分的現實而已有一。些部分也許能夠分離存在,因為它們根本就不是軀體的現實。而且,靈魂作為軀體的現實和舵手作為船舶的現實是否意義相同,還不十分清楚。關于靈魂的概述就到此為止。

【2】清晰的、或在道理上更易于知曉的東西,總是從不清晰的但更顯而易見的事實中產生出來。我們必須從這里來重新考察有關靈魂的問題一。個定義不僅應當對事物加以說明,就像大多數定義那樣,而且還應當包括和指明原因。現在我們定義中的說明,就好像作結論一樣,例如,什么是正方形?正方形是四條邊相等的矩形。這樣的定義僅僅只是一種結論。但是如若有人指出,使長方形成為正方形的關鍵就在于發現一個比例中項,這樣他就說明了事物的原因。

我們再回到研究的出發點,把生命作為有靈魂的東西和無靈魂的東西的區別所在。生命這個詞可以在多種意義上被述說,只要以下任何條件存在,我們就可以說一事物有生命,如理智、感覺、位置上的運動和靜止,或者攝取營養的運動以及生成與滅亡等等。所以,一切植物也似乎有生命;因為在它們自身之內顯然具有某種能力和本原,因此植物既生長,又死亡,表現了相反方向;它們并非只是向上生長而不向下,而是在兩個相反方向上,在所有方面都均等,只要它們能夠得到食物,就能吸收營養繼續生存。相對于有生滅的東西而言,這種攝取營養的能力可以不依賴其他能力而存在,其他能力則不能脫離攝取營養的能力而存在。對于植物來說,這一點十分明顯,因為它們沒有靈魂的其他能力。

正是由于這種攝取營養的本原,一切生物才有生命,但對動物來說,首要的是感覺;一種東西雖然可能不運動或不能變換位置,但如果有感覺,我們就說它是動物,而不能僅僅說它是活的。一切動物都具備的基本感覺是觸覺;正如攝取營養的能力可以脫離觸覺和其他感覺而存在一樣,觸覺也能脫離其他感覺而存在。營養能力,我是指植物分有的那部分靈魂;一切動物顯然都擁有觸覺。這兩者各自為什么會這樣,我們將在后面加以解釋。

目前,我們只滿足于說明,靈魂是我們已說過的那些能力的本原,并且由它們來定義,即由營養能力、感覺能力、思維能力以及運動能力來定義。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每一種能力都是一種靈魂,抑或是靈魂的一個部分呢?如果是靈魂的一部分,那么它是僅僅在定義上能分離呢,還是在位置上能分離呢?就這些功能的某一些來說,問題的回答并不困難,但對于其他一切功能來說,將會陷入困境。因為相對于植物來說,即使有些部分被相互分割,也顯然能夠生存,雖然每種植物在現實上,其靈魂是單一的,但潛在地卻是眾多。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其他的靈魂中也有同樣的變化發生,如被分割成段的昆蟲,每一段仍能感覺并能進行位移。如果存在感覺,那就一定會存在想象和欲望,因為有感覺的事物就會有痛苦和快樂;有痛苦和快樂的事物就一定會有欲望。但是,對理智和思辨能力我們還一無所知,它似乎是另一類不同的靈魂,其區別有如永恒事物之于生滅事物,只有它是可分離的。正如人們所說,靈魂的一切其他部分顯然都是不能分離的。它們在定義上顯然互不相同。感覺能力和形成意見的能力有區別,正如感覺和意見之間的區別一樣。我們所說過的其他一切能力也莫不如此。有些動物擁有全部能力,有些動物則只有部分能力,有的甚至僅有某一種能力。正是這個造成了動物的區別。以后我們還要考察這其中的原因。相對于感覺也完全一樣;有些動物擁有所有感覺,有些動物擁有幾種感覺,有些動物則僅有最必需的一種感覺,即觸覺。

我們靠什么生活和感覺,這句話有兩個方面,正如“我們依靠什么進行認識”有兩個方面一樣。(我們說的兩個方面一,是知識,二是靈魂,因為依靠這兩者之一我們就可以得到認識。)同樣,我們仰仗什么來獲得健康,也有兩個方面一,其是健康,其二是整個身體或身體的某些部分。其中,知識和健康屬于形狀和形式或定義,仿佛接受者的實現[2]活動,認識的和健康的實現過程(具有創制效應的實現活動似乎就寓于安排和作用的承受者之中)。靈魂在最首要的意義上乃是我們賴以生存、賴以感覺和思維的東西,所以,靈魂是定義或形式,而非質料或載體。我們已經說過,實體有三種意義,形式、質料以及這兩者的組合。其中質料是潛能,形式是現實。由于兩者的結合物是有生命的東西,所以軀體并不是靈魂的現實,相反,靈魂是某種軀體的現實。因為這個道理,那些認為靈魂不能脫離軀體的人是對的,但靈魂自身絕對不是軀體。它不是軀體,而只是依存于軀體,因此靈魂寓于軀體之中,存在于某一個別軀體之中;而不像前人所說的那樣,把靈魂硬塞進任一軀體之中,而不論是什么東西的軀體或什么性質的軀體。像這樣巧中碰巧的事情是無法弄清其原委的。

我們的解釋是有道理的;任何個體的現實都自然地存在于它的潛能之中,即存在于自己固有的質料之中。由此可見,靈魂顯然是一種現實,是具有這種潛能的東西的原理。【3】如我們所說,有些生物具有我們所說的靈魂的一切能力,有些只有其中某幾種,還有些則僅具有某一種。我們已提到過的能力有營養、欲望、感覺、位移以及思維。植物僅有營養能力,而其他的生物還具有感覺能力。如果它們具有感覺能力,那么也就具有欲望能力,因為欲望包括企求、期待和愿望。任何動物至少擁有一種感覺,即觸覺;任何有感覺的東西都知道苦樂,知道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樂,而任何知道苦樂的東西都會有所企求,因為欲望就是對快樂的企求。動物還具有對食物的感覺,觸覺便是對食物的感覺一。切動物都是從干和濕、熱和冷的物品中獲得營養,觸覺是對這種物品的感覺。其他的感覺都屬于偶性,無論是聲音、顏色還是氣味都無助于營養;在所有這一切中,唯有口味能為觸覺所感知。饑和渴是企求,饑餓是對于干和熱的企求,干和渴是對于冷和濕的企求。口味是這些東西的一種調料。我們說過,擁有觸覺的動物同時擁有欲望,就目前的問題來說,論述到這里也就足夠了。但對于這些觀點,我們在后面還必須要加以闡明。而且,它們是否具有想象,尚不清楚,對此,我們在后面也必須要加以考察。有些動物除了這些能力之外,還有進行位置運動的能力另一,些具有理智,如人。也許還有其他類的東西甚至比人更高貴。

顯然,靈魂一定存在著某種單一的定義,就像直線圖形一樣,直線圖形除了三角形以及從直線中發展而來的圖形(如四邊形、五邊形等)外,就沒有別的圖形了,同樣,除了我們所提到的那些靈魂外,不存在任何其他靈魂。我們可以形成一個有關圖形的共同定義,這一定義適用于一切圖形,但它并非任何特殊的圖形,對于我們所提到的靈魂的情況也是這樣。所以在任何情況下,想找到一個共同的定義都是徒勞的,這樣的定義既不表示特殊的存在物,也不涉及自己的不可分割的屬,而是把對事物特殊性的定義拋在一邊。

與圖形有關的事物和與靈魂相關的事物相類似。無論是圖形還是生物,每一后繼者都潛在地包含了先在的東西,如正方形包含了三角形,感覺能力包含了營養能力。所以,必須就每一事物加以詢問,每一事物的靈魂是什么?如植物的靈魂是什么?人或野獸的靈魂是什么?我們還必須考察它們按順序排列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沒有營養能力,那么感覺能力就不復存在了,在植物中,營養能力可以和感覺能力相分離;此外,如果沒有觸覺,其他感覺就不可能存在,但是如果沒有其他感覺,觸覺卻仍可以存在。有許多動物既無視覺也無聽覺,甚至根本不具備嗅覺,有些有感覺的動物有位移的能力,有些則沒有。最后,極少的生物具有推理和思維能力。在那些有生滅的事物中,有一些有推理能力,同時也具有其他全部能力,而還有一些雖然具備各種其他能力,但并不都具有推理能力。有些甚至連想象能力也沒有,而有些則正是依靠這種能力而生存。對于思辨的論述還須另作說明。很顯然,對于靈魂的每一種能力的說明,同時也就是對靈魂的最中肯的說明。

【4】如果有人試圖了解靈魂的能力,他就必須首先弄清楚每一種能力各是什么,然后研究由此派生的其他問題。如果要說明每種能力各是什么,例如,思維能力、感覺能力和營養能力,那么就必須先弄清楚思維和感覺是什么,因為現實和行為總是在定義上先于潛能。如果是這樣,那么,甚至在解釋這些能力之前,還應當首先思考到與這些能力有關的對象,根據同樣的道理,他必須首先對那些對象加以規定,如對食物的規定,對感覺對象和思想對象的規定,所以,我們首先要說的是食物和生殖;因為營養靈魂寓于一切其他能力之中,它是靈魂最初的一,最為共同所有的能力,切生物靠了它而具有生命。營養能力就在于攝取食物和生殖,假如生物是完滿無殘缺的,而且其生長不是自動的,那么它們就會產生出另一和它們自身同樣的生物來,從動物生出動物,從植物生出植物,它們以此盡量地分享永恒和神圣,這就是所有生物所追求的目標,所有合乎自然而行動的生物都以此為目標來進行活動。“何所為”有兩層意義一,是所為為什么一,是所用。但它們并不能連續地分有永恒和神圣,因為有生滅的東西都不可能在數目上保持自身同等和單一,它們每一個只能以它們所能夠的方式來分有這些,有些在較大程度上分有,有些則在較小程度上分有它們,而那延續下來的東西并不是它自身,只是類似于它自身。在數目上不是一個,但在種類上是一個。

靈魂乃是有生命軀體的原因和本原,原因和本原這兩個詞有多種意義,而靈魂作為軀體的原因,是用在我們已區分過的三種意義上:它是軀體運動的始點,是軀體的目的,是一切擁有靈魂的軀體的實體。首先,很顯然,靈魂是作為實體意義上的原因,因為實體是一切其他事物存在的原因,對于生物來說,存在就是生命,靈魂是它們的原因和本原。而且,潛在的存在,其現實就是原理。其次,靈魂顯然也是在目的意義上的原因,因為自然的活動也像有理智一樣,它的一切總是為著某一目的的,自然也以此為目的,靈魂合乎自然地為生物提供了這樣的目的,所有的自然軀體都是靈魂的工具。動物的軀體就是為其靈魂而存在,植物的軀體也是這樣。“何所為”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所為,其二是所用。第三,靈魂也是位移的最初的始點。但這種能力并不為所有生物具有。狀態的變化和數量的增加也是由于靈魂所致;因為感覺似乎就屬于某種狀態的變化,沒有靈魂的東西是不可能有感覺的,生成和毀滅也是如此,沒有營養自然事物就不可能有生成和毀滅,不具有靈魂的東西也就無所謂營養。

在這一點上恩培多克勒是錯誤的。他認為,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其根部向下伸展乃是由于土向下的自然趨勢,其枝葉向上生長乃是由于火向上的自然運動,他對向上和向下的解釋是錯誤的。向上、向下對于一切事物來說,不能都一樣,就像對宇宙萬物不一樣是同樣的道理。動物的頭部和植物的根部是不同器官,但它們的功能卻是同樣的。此外,是什么東西把朝著相反方向運動的土和火結合起來的呢?如果沒有某種東西加以阻止,它們就會分裂開;如果存在著這種力量,那它一定是靈魂,是營養和生長的原因。

但有的人認為,火的本性是營養和生長的總原因;因為在各種物體和元素中,只有火似乎才能自我獲取營養并生長,所以有人認為,火是植物中工作著的元素。事實上,雖然在某種意義上它是一種附屬的原因,但并不是不受限制的原因,因此,營養和生長的原因與其說是火,倒不如說是靈魂。我們知道,只要有某種可燃燒的東西,火的長勢就是沒有界限的,但所有的自然組合物都有界限,體積和生長都要合理;所以,這是由于靈魂而不是由于火,更多的是由于原理而非質料。

營養和生長是靈魂的同一功能,所以,我們必須先仔細地界說營養物;因為正是由于營養物的作用,營養能力便和其他能力區別開來。有一種流行的意見認為,相反者是相反者的營養物,當然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如此,它只是指,作為營養,相反者不僅能夠相互生成,而且能夠相互助長;因為有許多相反者能相互生成。但它們都不是量,如健康和疾病相互生成。顯然這些事物并非都能在同樣的方面互為食料,水能供養火[3],火卻不能供養水。特別是簡單物體,食料和被供養的東西似乎都是相反者。但這里有一個問題,有些人說,同是由同來供養,因為相同才能生長;而另外一些人,正如我們已指出過的,則堅持與之對立的觀點,即相反者由相反者所供養,其理由是,同不能受同的影響,而食料在被消化的過程中總是在變化著,變化總是朝對立面變化,或向中間狀態變化。再者,食料要受到被供養物的影響,而被供養物則不會受到食料的影響,正如木匠不會受到材料的影響,而材料則要受到木匠的影響;木匠只是從閑散狀態開始行動而已。

“食料”是指被增加物的最后形式還是指最前的形式,那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果兩者都是食料,則一種是未被消化的,另一種是被消化了的。我們可以在以上兩個方面來指稱食料;因為當食料沒被消化時,相反者依靠相反者生存,當食料被消化時,同依靠同生存。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兩種觀點顯然既有正確的地方也有不正確的地方。既然被喂養的東西沒有不具有生命的,那么被喂養的東西必定是作為擁有靈魂而擁有靈魂的物體。所以食料并非是在偶性上與有靈魂的事物相關。但是營養和生成并不是同一回事,作為數量,擁有靈魂的事物通過食物而促進生成,作為“這個”和實體,則是通過食物而獲取營養;因為只要能獲取營養,它就能保存其實體;但這并非是生成出被營養物,而是生成出與被營養物相同的東西;因為它的實體已經存在一,事物不可能產生它自身,而只能維持其自身。所以,在有食料供應時,這類靈魂本原乃是保存作為個別物的擁有靈魂事物的能力。由于這個原因一,旦沒有食料它就不能繼續生存。營養因素有三種,被營養者,營養工具,營養者。營養者在首要意義上就是靈魂,被營養者是指擁有靈魂的軀體,營養工具即指食料一。切事物都應當根據其目的來命名,這樣目的就會產生出和它自身相同的種一,第靈魂就會產生出和它自身相類似的東西。營養工具是一個模棱兩可的用語,就像“舵手的工具”一語,既可指其手,又可指舵,所以一個既含有運動,也含有被運動一,而另個則僅僅含有運動之意。所有食料都需要消化,而產生消化的是熱;所以一切有靈魂的事物都有熱。關于食料是什么,現在我們作了一個簡要的說明;以后我們將在專門的論文中更加詳細地討論。

【5】我們列舉了這些特點后,接下來將就其共同性來談談所有的感覺。我們已經指出過,感覺有賴于被運動和承受作用。因為它似乎是某種變化。有些人認為,同類被同類作用;在關于主動和被動的一般性說明中,我們已經指出,這怎樣是可能的,又怎樣是不可能的。這里有一個疑問,即,我們為什么感覺不到感覺自身,如果沒有外部對象,為什么就不能產生感覺,雖然它包含了火、土,以及一些其他元素,這些元素不論是就其自身還是就其偶性而言,都是具有感覺的。顯然,感覺能力不作為實現活動而存在著,而只是潛在地存在著。就像燃料一樣,如果沒有某種東西把它點著,它自身是不會燃燒起來的;否則,即使沒有現實的火種,它自身也會燃燒起來。我們說知覺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是作為潛能的聽和看,即使恰巧睡著了,也仍然有聽和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作為實現活動的聽和看),感覺一詞也有兩層意思,潛在的感覺和作為實現活動的感覺。感覺對象也是如此,既有在實現的對象,也有潛在的對象。

首先讓我們指出,承受作用和被運動,與實現活動是同一的。因為運動就是某種未完成的實現活動,就像我們在別的地方所說的那樣。一切事物都是由動作者和實現活動所推動,事物既為同類所作用,也為異類所作用,就像我們說過的那樣。因為在承受作用時它是異類的,而所受的作用一旦完成它就是同類的了。

對潛能和現實也應加以區分,因為現在我們還只是籠統地說到了它們。如“有知識的”,我們可以說一個人有知識,因為這個人是有知識者中的一位;我們或者說一個人是“有知識的”,是指他具有語法知識。這兩者都具有一種能力,但方式不同。其一因為他是這樣的種和質料;另一是只要他愿意,他就能夠進行思辨,假如沒有什么意外妨礙他。還有已經現實地進行了思辨的人,則是在嚴格意義上具有“這個A”的知識。前兩種人都是潛在地具有知識,但是,其中一種人是通過學習而轉變,多次地從相反品質改變過來,而另一種人則從僅僅具有未實現的感覺或語法知識,改變為另一種實現活動。承受這個詞也不能籠統地說,有時它指某事物被對立物所消滅,但更多地是指潛在的存在被某種同類的現實存在所保存,潛能與現實的關系就是這樣;使知識的擁有成為思辨,這既不是一種變化(因為這種發展就存在于他自身或完全現實之中),也不是另一種不同的變化。因此,說思考者在思考時發生了變化是不對的,正如說建筑師在建筑時發生了變化不對一樣。就理智和思考來說,從潛能的存在達到現實,不應當稱作“教導”,而應當有其他名稱。至于從潛能的存在開始學習,經過實現活動和教育而掌握知識,就更不應當說成是承受。就像我們所說的那樣,變化有兩種意義,一種變化為短缺的狀態,另一種變化為具有的狀態,亦即實現它的本性。感覺能力的具有,最初的變化乃是由其父本所生成,在它誕生時就具有了如同擁有知識這種意義上的感覺,實現地具有則相當于在思辨。這兩者是有區別的,就感覺來說,使感覺實現的東西是外在的,如視覺對象、聽覺對象,以及這一類的感覺對象。這是因為對感覺的實現是個別的,而知識的實現則是一般的。在某種意義上,一般即存在于靈魂自身之中。這就是人們只要愿意便能隨時思維的原因,而感覺是不能隨自己意愿的;它必須要受到感覺對象的啟動。關于感性對象的知識也是如此,由于同樣的原因,感覺對象是個別的、外在的。

但是,我們以后會有機會弄清這些問題。現在的問題是要說明潛能這個詞并非是籠統而言;在一種意義上,我們說一個孩子是潛在的將軍;在另一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同樣地說他是一個潛在的成年人。這兩層意義也適用于感覺能力。由于還沒有一個能表達這種差別的名稱,由于我們已經說明了它們的不同,以及在何種意義上不同,所以,我們還必須繼續使用“承受”和“變化”來作為主要的名稱。正如我們所說,感覺能力是潛在的,就像感覺對象是在實現著一樣。當它承受作用時,它和感覺對象并不相同,但這個承受完結后,兩者就變得相同并具有了相同性質。

【6】我們應當首先來說明相對于各種感覺的感覺對象。感覺對象有三類,其中兩類是在本性意義上為我們所感覺,另一類則是在偶性意義上被感覺。在前兩類對象中,有一類為各種感覺所特有,另一類則為全部感覺所共有。“特有的對象”這個詞,我是指,它并非由任意的感官所感覺,而且也不能張冠李戴,例如,視覺與顏色,聽覺與聲音,味覺與口味等各自相關。觸覺具有多種不同對象。每種感覺都有自己的特定范圍,而且在辨別顏色和聲音時不會張冠李戴,雖然在指出有顏色的東西是什么或在什么地方,以及發聲的東西是什么或在什么地方時可能會產生差錯。我們說這樣的對象就是為某種感覺所特有。運動、靜止、數目、形態、廣延等則為多種感覺所共有。它們全都不是特有的,而是共有的。有的運動就既能為觸覺又能為視覺所感知。在偶性意義上被述說的感覺對象,如,白色的東西是狄亞熱斯的兒子,這就是在偶性意義上的感覺對象,因為所感覺到的東西只是碰巧是白色的。所以感覺絕不會受到這類感覺對象的影響,特有的感覺對象乃是在嚴格的和本性意義上的對象。各種感覺的本性正好與各自的本性相配。

【7】視覺對象是可見的。可見的東西或者是顏色,或者是可以用語言說明但實際上并沒有名稱的東西。在我們的研究開始后我們所說的問題就會變得非常清楚。可見的東西是顏色,顏色乃是在本性意義上的可見物,在本性意義上的可見并不是指在定義上,而是說在它自身之內即存在著可見物的原因。所有的顏色都能致使就實現而言的透明物運動,這是它自身的本性一。由于這個原因,旦沒有光線,它就不可能被看見,在光線中的所有顏色都是可見的。

所以,我們必須首先說明顏色是什么。顯然存在著某種透明物。“透明物”這個詞,我是指可見的事物,但并不是在自身的意義上籠統的可見,而是由于某些別物的顏色成為可見。氣、水以及許多其他固體物都具有這一特點。并不是作為水或作為氣它們是透明的,而是由于在它們自身之中以及在太空亙古不滅的物體中都包含有某種同樣的本性。光就是透明本身的實現活動。它在哪里出現,黑暗就會在哪里出現。光有如某種透明的顏色,由于火或這一類事物(如太空物體)的作用而成為實現的透明物;因為火與光具有同樣的本性。我們已經解釋了透明物是什么以及光是什么,它既不是火,不是某種單純的物體,也不是產生于物體的放射物(如果是這樣它就會是某種物體),而是在透明物中火或某種同類事物的出現。因為不可能同時有兩個物體存在于同一地方。有人認為光明是黑暗的相反者,黑暗是由于缺乏以上所說的這種透明體。很顯然,光明就是這類事物的出現。恩培多克勒的這種看法是錯誤的,而許多人都附會他的這種觀點,即,光在巡回著,并于某一時刻抵達大地和它外殼之間的某一空間,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這種觀點與論證的證據和所觀察到的事實都是背道而馳的。要是在一個很小的空間里會有可能逃離我們的觀察,但在從東到西這樣一個巨大的范圍里,我們竟無法發現這些,那對我們也未免太說不過去了。能夠接受顏色的東西沒有顏色,能夠接受聲音的東西也沒有聲音。透明物和看不見的事物,或極難被看見的事物都是沒有顏色的,如黑暗就是如此。這些都是透明的,但不是實現著的透明,而只是潛在中的透明;因為黑暗和光明具有同樣的本性。但并非一切事物都可以在光線中被看見,只有個別事物的特有顏色是能夠被看見的。有些事物就無法在光線中被看見,而只能在黑暗中被感覺到,如那些火光閃爍的東西(這些事物尚無統一單獨的名稱),像真菌、皮膚、頭、介殼蟲以及有些魚的眼睛,它們中沒有任何被看見的東西是它們自己特有的顏色。為什么我們能看見這些事物,這是另一個問題。現在,在光線中可看見的東西是顏色,這一點已經說得足夠清楚的了。所以,沒有光線就不可能有顏色。光是顏色的本質和致使實現著的透明物運動的東西,光是透明物的完全現實性。這方面的證據也是十分顯然的;如果有人將有顏色的東西正好放在眼睛上,那么他就無法看見它了。顏色可以使透明物運動,如空氣,連續性的空氣就能致使感覺器官受到影響。德謨克里特的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他認為,如果有間隔的空間是空虛的,人甚至能清晰地看見在天穹上的螞蟻。這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感覺能力受到影響時視覺才會發生,它不可能受到被看見的顏色本身的影響;剩下的就是受到兩者之間的某物的影響;所以,一定存在著某種中介物;事實上如果有間隔的空間是空虛的,不僅不可能產生清晰的視覺,而且根本就看不見什么東西。只有在光線中才能看見顏色的原因,我們已經解釋過了。火無論是在光線中還是在黑暗中都能被看見,這是必然的。這是因為,透明體仰仗著火才成為透明。

同樣的解釋也適應于聽覺和嗅覺;如果聲音和氣味與感官處于直接的聯系之中,那它們就無法產生感覺;聲音和氣味只能使中介物運動,而中介物又使得各自的感覺器官運動。一旦直接將聲音、氣味置于感覺器官之上,那么什么感覺也不可能產生。對于觸覺和味覺也同樣如此。不過現在還不清楚其原因,但我們以后將要弄清楚這個原因是什么。聽覺的中介是空氣,嗅覺的中介尚無名稱。空氣和水具有某種共同的特性,而且,它們與發散氣味的東西之間的關系和透明物與顏色之間的關系一樣;生活在水中的動物似乎也有嗅覺,然而,人以及所有有呼吸的陸上動物,如果它們不呼吸,它們就沒有嗅覺。其中的原因我們將在后面來討論。

【8】現在,我們首先對聲音和聽覺作一些說明。聲音有兩種,一種是實現活動,一種是潛在能力;我們說,有些事物是沒有聲音的,如海綿和絨毛,有些事物有聲音,如銅器和那些既堅硬又光滑的東西,它們能發出聲音,即,它們能夠在對象自身和聽覺器官之間實現地產生聲音。實現著的聲音是由于某物撞擊中介中的另一事物而產生,因為聲音是通過碰撞而產生。所以,只有一個物體就不可能產生聲音。撞擊者和被撞擊者是兩種不同的事物。發聲者也是這樣,即依靠振動別的事物而發聲。沒有運動就不可能有碰撞。正如我們所說,并非任何兩個事物都能由于碰撞而發聲。絨毛即使被碰撞也不會發出聲音,但銅器和那些中空而且光滑的物體能因碰撞而發聲,銅器能發聲,因為它是光滑的。中空的物體在最初受到撞擊后會不斷地發出大量回響,因為受到振動的東西無法從凹孔中逃離出來;不僅在空氣中而且在水中都能聽到聲音,不過水中的聲音要小得多。然而,無論空氣或水,都不是聲音的原因,聲音的產生一定要有兩個堅硬的物體相互碰撞并且與空氣相撞。當空氣受到撞擊仍然保持在同一地方而沒有分散時,這種情況就會發生。所以,它會由于迅猛的撞擊而發聲,因為撞擊者的運動必然會比空氣跑得快,正如這種情況,如果有人以極快的速度撞擊一堆沙或一排沙時就會產生這種情況。

當空氣就像一只有彈性的球,從另一團空氣(這團空氣由制約它的容器連接在一起)反彈回來,而且它無法被驅散時,就會產生回聲,回聲似乎總是不絕于耳,但并不總是很清晰。相對于聲音所發生的事情同樣適用于光,因為光總是被反射(否則任何地方都不會有光,在太陽直接照射以外的任何區域就會只存在黑暗),但是,被反射的光,如在水面、銅器以及別的光滑物體上被反射的光,并不總是強烈到可以投下一個陰影的程度,而這正是光的明顯標志。認為空虛的空間是產生聽覺的原因是有道理的,有人認為空氣是空虛的,當空氣作為一個連續的整體而受到振動時,空氣就會引起聽覺,但由于它極易破碎,只有當它所撞擊的對象是光滑的時候,才會發生聲音,只有這樣,空氣才會形成單一連續的整體,因為光滑對象的表面是一個連續性的統一體。

產生聲音的東西,就是使空氣運動的東西,它直到聽覺器官為止都是單一的、連續的、聽覺器官和空氣自然地溶合在一起,因為聽覺器官即存在于空氣之中,一旦外部的空氣受到振動,內部的空氣也跟著受振動。所以,動物不能用它身體的各個部分來聽,而且也不是任何地方空氣都能穿透;甚至受振動并且發聲的部分在它之中全都沒有空氣。由于空氣極易散失,它自身不能發聲;只有當某些東西阻止空氣散失時,它的運動才會引起聲音。耳中的空氣被深深地安置著以防止這種分散的運動,這樣動物便能準確地感知外部空氣的各種運動。由于這個原因我們甚至在水中也能夠有聽覺,在耳內有空氣時水就無法進入,甚至由于耳朵的螺旋狀,水連耳朵也進不去。一旦有水進入,聽覺就會終止。當鼓膜一旦被損壞,聽覺也會終止,就像瞳孔上的薄膜一旦被損壞視覺就會終止一樣。有無聽覺的標志就在于耳朵是否能如同號角一般具有不絕于耳的回音;因為耳內的空氣總是以它特有的運動來運動;但聲源來自外部而不是出自耳朵本身。由于這個原因,所以有些人說,聽覺是由空虛而有回響的東西所引起。我們所以能聽是仰仗著在里面具有空氣的事物。是碰撞者還是被碰撞者產生的聲音呢?這兩者都起了作用,但兩者的方式不同。聲音是在撞擊某一光滑表面時從此表面反彈回去的東西的運動。但是,正如我們所說,即使有些事物撞擊或被撞擊,也并非都能發出聲音,例如,兩針相撞就沒有聲音。但是,要使空氣能夠反彈并成為一團而振動,被撞擊的事物就必須是平滑的。能發聲的事物之間的差別已經在現實的聲音中顯示出來了;正如沒有光就不可能看到顏色一樣,沒有聲音,尖厲的和凝重的喧囂就無法被區分。尖厲和凝重的意義乃是從觸覺衍變出來的,尖厲的喧囂是指在瞬間里以極大的程度刺激感官,而凝重的喧鬧聲則是在較長時間里并在極輕微的程度上刺激感官。尖厲的東西本身并不快,凝重的東西則緩慢,但它們的運動在性質上的差別是由于快慢不同造成的。這種情況似乎和觸覺的銳利和遲鈍類似;銳利的東西有如去刺,而遲鈍的東西則有如去推,一個在瞬間產生效果,一個則在較長時間里產生效果,所以,一個快速,一個緩慢,有關聲音的屬性我們就分析到這里。

叫聲是一種由有靈魂的生物發出的聲音,沒有靈魂的事物絕不可能發出叫聲,我們只能在象征意義上說它們有叫聲,如長笛和七弦琴,以及那些具有音域、音調和抑揚頓挫的無生命的東西。這種比喻的根據就是因為叫聲具有這樣一些特點。但有些動物,如有血動物中的魚以及無血動物就沒有叫聲。這完全是有道理的,因為聲音是空氣的一種運動。據說有一種魚,如阿赫洛沃斯河的魚,就能發出叫聲,它們用鰓或某個別的類似器官來發出聲音。叫聲是動物用某一特殊器官發出的聲音。但是,只有當某一物在某種媒介中撞擊另一物時聲音才會發生,空氣就是這種媒介,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只有那些讓空氣進入的動物才能發出叫聲,當空氣一旦被吸入,自然就用它來發揮兩種作用,正如舌頭既被用來品嘗又被用來發音一樣,其中,品嘗為生存所必需(所以我們可以在更大范圍的種類中發現它),發出語音則是為了生活得美好。同樣地,自然不僅用呼吸來保存體內的熱量以備必需(關于這個原因我們將在另一篇論文中來說明[4]),而且也利用它來發出叫聲,以便讓呼吸的擁有者生存得更好。呼吸的工具是咽喉,而咽喉被用來服務的部分則是肺;因為陸上動物這一部分比其他動物具有更多的熱。心臟周圍的地方也具有呼吸的第一需求,所以,在呼吸時空氣必然要進入軀體。叫聲是由于吸入的空氣與喉管碰撞而產生,產生碰撞的原動力是靈魂,靈魂存在于軀體的各部分之中。并非所有動物的聲音都是叫聲,如我們所說的那樣(甚至有些使用舌頭發出的聲音也不是叫聲,或者不使用舌頭而像咳嗽那樣的聲音),引起碰撞的東西必然具有靈魂,而且具有某種想象;因為叫聲乃是具有某種意義的聲音,而并不僅僅是呼吸時碰撞的結果,如在咳嗽時那樣,在發出叫聲時,吸入的空氣被用來使氣管里的空氣撞擊氣管本身。這一事實便是證明:不論我們是在吸氣還是在呼氣,我們都無法說話,只有當我們屏住呼吸時才能說話,因為只有在屏住呼吸時我們才能從事這樣的運動,魚為何是啞巴,理由很明顯,因為它們沒有氣管。它們沒有氣管是因為它們不呼吸或者不吸入空氣。有關這方面的原因屬于其他研究領域。

【9】和已經討論過的那些問題比較起來,更難以對嗅覺和嗅覺對象作一精確說明。因為“嗅覺是什么”的問題沒有聲音和顏色是什么的問題那么清楚。其原因在于,我們的嗅覺不太敏銳,和許多動物的嗅覺比較起來甚至要差得遠;人的嗅覺是較低級的,如果沒有苦樂意識的幫助它就感覺不到嗅覺對象,這說明這種感覺是不敏銳的。這也是有道理的,即硬眼動物以同樣的方式來感覺顏色,它們只有在害怕或不害怕時才能區別顏色。人類的嗅覺也是如此;嗅和嘗似乎有些相似,嗅的種類和嘗的種類是相當的,但由于嘗本身即是某種觸覺,所以它更為敏銳,而人所具有的這種感覺是最敏銳的;其他一些感覺,人比許多動物都要遲鈍,而對于觸覺,人比許多其他動物要敏銳得多。人之所以是動物中最聰明的,其原因就在于此。這說明,人們之間自然天賦的差異是由觸覺而不是由其他感覺造成的;皮膚肌肉粗糙的人天賦就要差一些,而肌膚柔和的人天賦就要高一些。

正如滋味有甜和苦之分,氣味也是如此。有時氣味和滋味是相同的(我指的是,嗅覺的甜和味覺的甜),有時它們則是相反的。相同的是,氣味也有辛辣、麻澀、發酸以及油膩,但是,正如我們所說過的,氣味與滋味的不同就在于,氣味不易被區別清楚,所以它們是根據和滋味相同的地方從滋味來獲得自己的名稱;藏紅花和蜂蜜的氣味被稱為甜的,麝香草和這一類藥草的氣味被稱為辛辣的;相對于其他情況也是如此。正如聽覺或其他某種感覺具有能聽見的對象和不能聽見的對象,或可見的和不可見的對象,嗅覺也同樣具有有氣味的對象和無氣味的對象。“無氣味的對象”既指那些根本沒有氣味的事物,又指那些氣味極為淡薄微弱的事物。對于“不能嘗的事物”一詞也可以這樣來說明。嗅覺的產生要經過某種媒介,諸如空氣和水;因為水里的動物,無論是有血動物還是無血動物,似乎都有嗅覺,就像在空氣中生存的動物一樣;因為有些水中動物可以根據氣味從很遠的地方找到食物。

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所有動物都以同樣的方式去嗅,只有人必須在吸氣時才能嗅,如果不吸氣,無論是憑著呼氣還是屏住氣息,不論遠近的東西,甚至即使將嗅覺對象放在鼻孔底下并與之接觸,也無法聞出氣味來。直接被置于感覺器官上的東西是無法被感知的,這對于所有感覺來說都是共同的;但是,不吸氣就無法嗅出氣味,這一點似乎為人所獨有。在經驗中這是顯而易見的。由于無血動物不呼吸,所以它們似乎應當在通常所說的五種感覺之外,還有某種其他的感覺。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它們感覺的是氣味的話;因為對有氣味的東西、甜的或惡臭的東西的感覺仍然是嗅覺。另外,我們可以看到,它們也會被強烈的氣味所毀滅,如瀝青、硫黃以及這一類事物的氣味,這些也能將人置于死地。所以它們一定有嗅覺,只是它們用不著吸氣而已。

也許人的這種感覺器官和其他動物的這種感覺器官不同,就像人的眼睛和硬眼動物的眼睛不同一樣;因為人的眼睛有眼簾,仿佛是一個護套以用來閉合,如果既不動也不張開,人就無法觀看;硬眼動物沒有這一類東西;但它們能直接看到在透明物中出現的事物。同樣,有些動物的嗅覺器官并不像眼睛一樣被合上,但有些吸入空氣的動物,其嗅覺器官有著一層罩膜一,旦它們吸氣時,這個罩膜就會由于血管和氣孔擴張而張開。吸氣的動物在水中沒有嗅覺,其原因就在于此;因為如果它們要嗅某種氣味就必須得吸氣,然而在水中不可能吸氣。氣味屬于干燥,口屬于潮濕;嗅覺器官在潛能上是干燥的。

【10】能嘗的東西是某種可以觸摸的東西;由于這個原因,如果以其他物體為媒介它就不能感覺;對于觸覺也同樣如此。而且,滋味寓于其中的可嘗的物體存在于液體質料的媒介中;它是可觸摸的。所以,如果我們生活在水中,我們能感覺到溶解于水中的甜,但我們的感覺并非依靠任何媒介而產生,而是由于甜的東西和水混合在一起,正如在飲料中的混合物一樣。而顏色一旦被混合,或由于流散,就不能被看見。觸覺不需要任何東西作為媒介;如同視覺對象是顏色一樣,味覺對象是滋味。但是沒有濕度就不可能感覺到滋味;它必須擁有實現著的或潛在中的濕度,就像鹽,它不僅自身容易溶解,而且也能夠因舌頭而溶解。

視覺不僅關系到可見的事物,也關系到不可見的事物(黑暗就不可見,但視覺仍能辨認出黑暗),還關系到太過炫目的東西(因為它也是不可見的,雖然它與黑暗的不可見在意義上不同);同樣,聽覺不僅與聲音有關也與寂靜有關,前者聽得見,后者則聽不見,而且還與太過高亢的聲響有關,正如視覺與太過炫目的光亮有關一樣;在某種意義上幽微的聲音是聽不見的,同樣,過于嘹亮激越的聲音也是聽不見的。“不可見”這個詞是在一般的意義上說的,就像其他否定某種能力的詞一樣,另外也指雖然天生應具有但并不具有或只在極其輕微的程度上具有某種性質,如“無腳的”和“無核的”;同樣,味覺既與能嘗的東西相關,也與不可嘗的東西相關;后者包括味道過于清淡的東西以及會毀壞味覺的東西。這兩者的根本差別似乎在于能飲用和不能飲用;它們都有滋味,但一個對味覺是有害的和毀滅性的,而另一個則是合乎自然的。能飲用的東西是觸覺和味覺的共同對象。

由于能嘗的東西是潮濕的,感覺它的器官一定既不會是現實的濕,也不會不變得濕。味覺是由于受到味覺對象本身的影響。所以味覺器官一定會變得有濕度,它開初肯定并不濕潤,但能在保持其本性的情況下變得濕潤。這一事實就說明了這一點:舌頭在過于干燥或過于濕潤時都無法感覺;因為所接觸到的不過是已為舌頭自身所先有的口水,這就如同先品嘗過某種滋味極強的東西之后再去品嘗別的滋味;同樣,病人會發現他們所品嘗的東西全是苦的,因為還沒有感覺時他的舌頭上就已經滿是苦液。各種滋味就像顏色一樣,有簡單而相反的,如甜和苦,其次與它們相關的是油膩和咸,在這些滋味之間的是辣、澀、麻、酸,這些差不多也就是各種不同的滋味了。所以能進行品嘗的就是潛在地具有這些性質的東西,而能品嘗的就是使這種潛能實現的東西。

【11】同樣的說明也適用于可觸的事物和觸覺。如果觸覺并非一種而是多種感覺,那么可觸的事物也一定會存在著多種觸覺是多種抑或一種感覺乃是一,大難題,還有,感知觸覺對象的器官是什么?它是不是肌肉?而對于沒有肌肉的動物來說,和肌肉功能相同的東西又是什么呢?抑或肌肉是否僅僅是作為觸覺的媒介,而真正的感覺器官乃是某種不同的內在的東西呢?因為所有的感覺似乎都關系到一對相反者,如視覺有白和黑,聽覺有高音和低音,味覺有甜和苦,而對于可觸覺的事物,似乎存在著多對相反者,如熱和冷,干和濕,硬和軟,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性質。要部分地解決這個問題可能與這個事實有關:其他的感覺也包含有多種相反者,例如,在聲音中不僅有高音和低音,而且還有強音和軟音,滑音和澀音以及其他。關于顏色也存在著同樣的一些差別。但是,什么是觸覺的主體(如聲音是聽覺的主體)并不清楚。

感覺器官是內在的呢,抑或不是內在的,而是由肌肉直接感知的呢?這似乎并不能由這一事實來斷定,即感覺是與接觸同時產生的。因為即使在現在狀況下,如果肌肉的周圍遍布著密集適宜的網狀物,只要一接觸它,感覺就會和從前一樣立刻顯示出來;然而,感覺器官顯然并不存在于這種網狀物之中;如果這種網狀物生長在肌肉上,那么感覺就會特別迅速地穿越它,所以,身體的這個部分似乎和包圍著我們的大氣層一樣具有同樣的作用;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可以認定,我們之所以能感覺聲音、顏色、氣味,都是由于某一事物,而視覺、聽覺、嗅覺全都是某種相同的感覺。但事實上,由于運動發生時所穿越的媒介是分離的,所以我們所談論的這些感覺器官顯然是各不相同的。但對于觸覺我們還不太清楚;擁有靈魂的生物,其軀體不可能由氣或水來構成,它一定是某種堅實的東西。它是這些元素和土的混合物,例如,肌肉以及類似物所欲成為的東西;所以,觸覺的媒介一定是幾種感覺產生時所穿越的軀體。就舌頭的觸覺來看,它們顯然有幾種,因為舌頭能用感覺滋味的同樣部分來感覺所有的可觸對象。如果肌肉的其他部分也能感覺滋味,那么味覺和觸覺就會顯得是同一種感覺了。但事實上它們是兩種感覺,因為它們并不能相互改變。

還有一個問題,所有物體都有厚度,亦即三維;當兩個物體之間存在著另一個物體時,這兩個物體就無法相互接觸。離開了軀體濕潤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它一定或者是水,或者包含有水。在水中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由于它們表面不可能是干燥的,所以在兩者之間一定還有水,水一定浸濕了它們的表面。如果這是真的,那么兩個物體就不可能在水中相互接觸。在空氣中也同樣如此;因為空氣和在空氣中的事物的關系,與水和在水中的事物的關系一樣。只是我們不易看清這一點,正如在水中的動物并沒有覺得相互接觸的事物表面是濕的一樣。對所有事物的感覺是相同的呢,還是各不相同,正如現在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是不是味覺和觸覺都是通過接觸而發生,而其他感覺則是有距離間隔的呢?事實并非如此,我們通過媒介感覺硬和軟,也同樣地感覺聽覺對象、視覺對象和嗅覺對象,只是后者有間隔,而前者更靠近罷了,因而這些事實便不易為我們所發覺。我們是通過媒介來感覺所有事物,只是這些媒介并不明顯而已。如前所說,如果我們是通過網狀物來感覺所有觸覺對象,而又沒有覺察到它所引起的分離,我們就會完全以與在水中或空氣中同樣的方式起作用;因為我們似乎是直接接觸它們,而沒有任何中間物的介入。但是觸覺對象與視覺對象或聽覺對象是不同的,我們對后兩種對象的感覺是由于某種媒介對我們施加了作用,而觸覺則無須媒介的作用,它是與媒介在同時產生的,就仿佛通過盾牌而致傷的人一樣,因為并非盾牌擊打了他,而是他和盾牌在同時被擊打。一般而論,觸覺器官和肌肉與舌頭有關,就像視覺、聽覺和嗅覺與空氣和水有關一樣。無論在上述哪一種情況下,感覺都不能因和感覺器官相接觸而發生,例如,將某一白色物體置于眼睛的表面。由此可見,感覺可觸物的東西是內在的。這對于其他感覺來說也是完全相同的;因為當對象被置于其他感官上時,感覺就無法產生,而當對象被置于肌肉上時,則仍然能產生觸覺,所以,肌肉是觸覺的媒介。

軀體作為軀體,顯著的特點是可觸性,所謂顯著特點,我是指對元素加以區別的性質,如熱和冷、干和濕,即我們以前在關于元素[5]的論文中談到過的那些。我們稱其為觸覺的東西首先即存在于它們之中,而感覺它們的觸覺器官,就是潛在的這一類事物的部分。因為感覺就是某種承受作用的過程。所以,對象使其實現地像自身的東西已經潛在地是這樣了一。由于這個原因,當對象的冷熱、軟硬和我們樣時,我們就沒有感覺;只有當存在著程度上的差別時才有感覺,這意味著感覺乃是在能感覺的兩個相反極端的中間狀態。它之所以能辨別出感覺對象,其原因就在于此。只有這種中間狀態才能進行辨別;因為相對于每一個極端它自己也是一個極端;這就像感覺到白和黑的對象絕不可能是現實的白和黑,而只是潛在的白和黑(對于其他感覺也是如此),就觸覺來說,它既非熱也非冷。我們已經看到,視覺在某種意義上既與可見的東西有關也與不可見的東西有關,其他感覺也同樣涉及對立的兩個方面,所以,觸覺既與可觸事物相關也與不可觸事物相關,所謂不可觸事物是指在極其微小的程度上具有可觸性的東西,例如相對于空氣這種狀態,也指那些程度太過的可觸性事物,如毀滅性的事物。以上就是我們對各種感覺所作的一個提綱挈領的說明。

【12】我們必須理解所有的一般意義上的感覺,感覺是撇開感覺對象的質料而接受其形式,正如蠟塊,它接受戒指的印跡而撇開鐵或金,它所把握的是金或銅的印跡,而不是金或銅本身;同樣,每個人的感覺都要承受有顏色、氣味、聲音的東西的作用,但并不是作為那個所說的東西,而是作為這個,與公理相關。感覺器官首先是其中有這種潛能的東西。兩者相同一,但又各不相同;感覺主體是某種有體積的東西;而感覺能力和感覺則沒有體積,它們只是主體的某種比率和潛能。這就說明了,如果對感覺對象的感覺過分強烈,為什么會破壞我們的感覺器官;因為,一旦對感官的刺激太強,那么其協調的比例(這種比例就是感覺)就會被破壞,正如琴弦撥得太猛,七弦琴的音調與和諧就會受到破壞。這也很清楚地說明,雖然植物擁有靈魂的某一部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能被接觸到的對象所影響,它們既可變冷,也可變熱,可是植物卻不能感覺。其原因就在于它們不具有中間性的元素,沒有接受感覺對象形式的本原,僅只承受到質料的作用。有人也許要問,沒有嗅覺是否會承受氣味的作用,沒有視覺是否會承受顏色的作用,對于其他感覺對象亦復如此。但是,如果嗅覺的對象是氣味,如果有什么東西造成了嗅覺,那么它一定是氣味造成的。所以不能嗅也就承受不到氣味的作用。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其他感覺。能夠感覺的事物只有在每一種都具有感覺能力時才能承受作用。從下述事實來看這是很清楚的。光線、黑暗、聲音、氣味都不能對軀體施加作用,施加作用的是這些現象依存于其中的事物,例如劈開樹干的是伴隨著霹靂的空氣。但是可觸的事物和滋味能對軀體產生作用;如果不是這樣,那么沒有靈魂的事物又是受到什么東西的影響并發生變化的呢?是不是其他感覺對象對它們產生了作用呢?也許并非所有物體都能承受氣味和聲音的作用;承受作用的事物是那些沒有界限的不能持久的東西,如空氣;因為嗅起來它似乎受到了某種作用。如果嗅不承受某種作用那它會是什么呢?也許嗅的過程就是感覺的過程,而空氣則只是受到暫時的作用而變為可感知的。


注釋

[1] dunamis與entelekheia,前者是潛在的能力或可能性,即潛能,后者由en(在于)和telos(完成、目的)兩詞合成,意即目的完全達到了,故曰現實,也有人將其音譯為“隱德來希”。

[2] energeia,由en(在于)和ergon(經努力而得到成果)兩詞組合派生,指潛在能力的實現活動或過程。

[3] 即當木頭完全干透了時,就無法用火點燃了,故有水供養火一說。

[4] 見《論呼吸》,【8】。

[5] 見《論生成和消滅》,【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水县| 巴塘县| 呼玛县| 长春市| 西平县| 合阳县| 云林县| 温宿县| 绥芬河市| 潼南县| 巩义市| 射洪县| 南乐县| 名山县| 凯里市| 晋江市| 凤山市| 丹巴县| 平泉县| 三门峡市| 杨浦区| 余姚市| 甘洛县| 上蔡县| 石首市| 汪清县| 河西区| 仙居县| 富顺县| 鹤山市| 石景山区| 兴文县| 双江| 收藏| 宜黄县| 施秉县| 花垣县| 乐都县| 四平市| 体育| 伊金霍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