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序

自20世紀80年代始,我曾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哲學中的有關人物、學派、思潮做過若干考察。90年代后期,我的研究重心較多地放在哲學理論方面,涉及的論域包括倫理學(道德哲學)、認識論、形而上學等。當然,在史與思的互動中,理論之維與歷史之維并非彼此懸隔。事實上,二者在更實質的意義上呈現相互交融的形態。以這種互動和交融為思考背景,2004年在完成有關形而上學的論著[1]之后,我的側重之點又回到了哲學的歷史。相對而言,此前的歷史回溯較多地指向儒家一系的哲學,2004年的“轉向”則首先以道家系統的莊子哲學為對象。

關于莊子思想較為系統的研究雖然開始于上述階段,但我對莊子哲學的興趣,則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從時間上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便多次閱讀《莊子》。莊子的言與思,一再使我領略到思想的力量。大約10年前(1998年),我又將道家哲學列入研究之域,并在完成《老子》哲學的初步考察后,擬轉入莊子哲學的研究。但不久研究計劃發生了一些變化,原定關于莊子哲學的研究設想也暫時擱置。當然,暫時擱置并不意味著放棄該計劃,而只是推延研究的進程。2004年,隨著形而上學“沉思”的告一段落,莊子哲學便十分自然地再一次進入我的視野。

相對于先秦其他諸子,莊子其人與莊子其學無疑呈現出獨特的品格。就“在”世方式而言,莊子的一生體現了為人、為學與為道的統一;從哲學系統看,莊子的思考涉及性與天道的各個領域;在言說方式上,詩意地說、思辨地說、邏輯地說在其哲學中彼此相融。以天人關系為指向,莊子既將人性化的存在提到引人矚目的地位,又以合于“天”(自然)為理想的形態,并由此突出了自然的原則,人性與天道之間呈現了復雜的關系;從“道通為一”“以道觀之”的視域出發,莊子對如何揚棄世界(包括觀念世界)的分裂、達到統一的存在圖景做了深入的追問;由肯定真知與真人的互動,莊子具體地考察了向道而思的過程;通過“道”與“德”,“我”與人的論和辯,莊子從不同方面澄明了個體性原則;以逍遙之境為指向,莊子進一步彰顯了人的自由問題;如此等等。以上諸種論題的討論,既呈現多重理論趨向,又內含主導的哲學立場,其中所體現的理論創造性和思想魅力,至今仍吸引人們不斷向其反顧。

從更廣的視域看,莊子哲學通常被歸入道家之列。作為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流派,道家在歷史上留下了難以抹去的理論足跡,其思想深刻地影響、制約著中國思想的衍化。晚近較為流行的看法有“儒道互補”說,一些論者則更倡“道家主干”論(以道家為中國哲學的主干)。這些看法是否確當或可進一步討論,但它們無疑也從不同方面反映和折射了一個基本事實,即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中寫下了不可忽視的一頁。道家的這種不可忽視性,同時也表明:撇開或略去了其哲學,便難以全面地再現和把握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作為中國哲學的重要構成,道家思想并不是以抽象的形態存在,而是體現于歷史上的不同哲學系統。其中,《老子》與莊子的哲學,顯然是其最為重要的源頭和載體。與之相應,有關《老子》及莊子哲學的個案性考察,無疑既有助于更具體地把握道家哲學的理論意蘊,也將在更廣的意義上深化對中國哲學的理解。

在文獻的層面,本書首先將《莊子》作為統一的整體來考察,以再現其思想系統的完整形態和豐富內涵。以史與思的統一為進路,本書既致力于分析莊子哲學的內在主題及理論張力,并由此進一步把握其真實的哲學精神和思想脈絡,也力圖在總體上使哲學歷史的考釋同時體現哲學理論的沉思,從而一方面避免沒有歷史的哲學,另一方面避免沒有哲學的歷史。當然,無論從“史”的維度看,抑或就“思”而言,本書都難免有自身的限制。這種限制,也從一個方面表現了歷史回溯與哲學沉思自身的過程性。

楊國榮

2006年6月


[1] 2005年該書以《存在之維——后形而上學時代的形上學》為題初版,2009年、2011年再版時易名為《道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松滋市| 彭泽县| 江津市| 靖州| 绥滨县| 德安县| 石城县| 开远市| 华安县| 乐业县| 廉江市| 策勒县| 叙永县| 元氏县| 伊宁县| 潍坊市| 祁东县| 乐平市| 弥勒县| 靖州| 深州市| 三明市| 仙桃市| 清流县| 冀州市| 周宁县| 定南县| 乐平市| 韶山市| 肃宁县| 韶关市| 永兴县| 长子县| 玛纳斯县| 彭山县| 江北区| 鲁甸县| 隆昌县| 岳池县|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