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越南和老撾社會主義的初步探索

一、越南也曾照搬蘇聯模式

在近現代歷史上,越南的志士仁人一直探索擺脫帝國主義統治的道路。共產國際成立后,共產主義運動在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胡志明在1920年就深受共產國際的鼓舞,投身于越南的國家獨立和社會主義革命相結合的運動中。1930年2月,受共產國際的委托,胡志明在香港將幾個共產主義組織合并,建立越南共產黨[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越南共產黨領導越南人民進行了長達九年的抗法戰爭,根據1954年的《日內瓦協定》,以北緯17度線劃分了越南南北兩方,北方由越南共產黨領導,南方則是美國扶植下的傀儡政權。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援下,到1975年,越南人民的抗美斗爭終于取得最后勝利,1976年,越南完成了南北統一,更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越南統一時除了越南共產黨外,還存在越南民主黨和越南社會黨,分別成立于1944年和1946年,它們屬于民族資產階級政黨,團結在越南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統一戰線之中。1988年10月,兩黨分別召開大會,宣布停止活動。

在1954年停戰之后,越南北方便按照蘇聯模式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主要是在經濟上建立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確保它們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到1974年,國有和集體經濟成分已經占工業總產值的97.7%,占農業總產值的69%。但是,在越南這樣的國家,這種社會主義模式的效率卻比較低下,甚至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勞動積極性的發揮,以糧食產量為例,從1956年到1974年,越南的人均糧食產量不增反降,從360公斤下降到256公斤。[2]

越南實現南北統一后,越南共產黨和政府對南方進行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合作化運動,強行建立了和北方相同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結果導致了南方社會生產力的巨大倒退,出現了農田荒蕪、商業凋敝的慘狀。

越南共產黨不僅在經濟政治上盲目效仿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在外交上也追隨蘇聯和蘇共,惡化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并在1978年年底出兵柬埔寨,1979年挑起與中國的戰爭。這使得越南不僅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制裁,而且收到的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也越來越少。這樣,越南從統一之后就逐漸積累起來的一系列矛盾,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醞釀成為全面的經濟社會危機,這迫使越南共產黨不得不尋求革新之路。

事實上,從1954年北方解放到1976年南北統一的20余年時間里,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卻是一個改革蘇聯模式的時期。對于蘇聯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蘇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改革機遇。當時,蘇聯社會要求改革的呼聲很高,大量的復員士兵在小酒館談論外部世界的變化,渴望改變現狀的“小酒館民主”體現了要求改革的情緒。遺憾的是,斯大林仍然固守由他確立的過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仍然把階級斗爭作為中心任務,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階級斗爭浪潮,直到他去世前還拋出所謂“克里姆林宮醫生案”,使得國內政治空氣十分緊張,人人自危,經濟建設進展遲緩。這樣的氣氛一直延續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蘇聯錯過了8年大好的改革時機。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初期,蘇聯之所以未能走上改革之路,與斯大林個人有直接關系。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使斯大林更加堅信現有體制的優越性,所以他堅持甚至強化戰前的理論和體制。更重要的是,在斯大林體制下,孕育了一個官僚特權集團,這個集團是依托斯大林體制而產生的,所以他們維護該體制并且在斯大林去世后仍繼續反對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蘇聯黨和社會中改革氣氛濃厚,馬林柯夫、赫魯曉夫都高舉改革的大旗,就連對“大清洗”負有直接責任的貝里亞也是如此,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之后,在社會主義陣營中改革蘇聯模式蔚然成風,蘇聯以及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嘗試對蘇聯模式進行改革。195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的第二年,也是改革蘇聯模式的初始時期,而越南共產黨卻基于對蘇聯模式的粗淺認識,將蘇聯模式等同于社會主義,進行照搬照抄,急于在自己的國家建立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尤其是在統一南方后,又將蘇聯模式強行在南方推廣,結果導致了極其嚴重的消極后果,在越南共產黨和社會中引起激烈反應。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上半期,越南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出現了突破蘇聯模式的爭論和探索,不過并沒有形成對蘇聯模式的真正突破。直到80年代中期,越南才真正開始了革新開放的進程。

二、老撾1975年建國后也走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之路

老撾是東南亞地區唯一的內陸國家,在近現代社會是十分落后的國家。隨著西方殖民者進入東南亞,1893年,老撾被法國占領,成為法國的殖民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0年9月,老撾又被日本占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1945年10月老撾宣布獨立,成立了伊沙拉陣線,但法國、美國勢力又分別進入老撾,干涉老撾內政。在此動蕩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老撾仍然是一個非常落后的國家,社會經濟仍然處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階段,商品貨幣經濟十分薄弱;現代工業只在個別地區零星出現,生產工具均為手工業工具;文化極其落后,現代教育十分少見,宗教、迷信盛行。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老撾出現了社會主義政黨,這種政黨注定不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老撾人民革命黨是一個共產主義政黨,在黨的最新章程中規定,老撾人民革命黨堅持以馬列主義和黨的優良傳統為黨的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黨的宗旨是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新事業,沿著社會主義目標繼續建設和發展人民民主制度。老撾人民革命黨的建立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1951年2月,印度支那共產黨召開“二大”,會議決定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分別建黨。印度支那共產黨老撾地方委員會領導老撾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迫使法國在1954年承認老撾獨立,不過美國勢力又趁機進入老撾。1955年3月,由凱山·豐威漢任總書記的“老撾人民黨”成立,1972年“老撾人民黨”在“二大”時更名為“老撾人民革命黨”。所以,老撾人民革命黨和越南共產黨之間有深厚的歷史淵源。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老撾在驅逐法國和美國入侵者的斗爭中,得到了越南共產黨的大力支持。在經歷了多年的內戰之后,1973年2月,老撾各方簽署了“關于在老撾恢復和平與民族和睦的協定”,1974年4月,成立了民族政治聯合委員會,抗美戰爭也不斷取得勝利。1975年10月,老撾人民革命黨掌握政權,12月2日,在萬象召開老撾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組成以蘇發努馮為主席的最高人民議會和以凱山·豐威漢為總理的政府。當時在老撾的越南顧問多達5000余人。1977年,老撾和越南簽署了為期25年的《老越友好合作條約》,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兩國的特殊關系。

與越南一樣,老撾也仿照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進行了社會改造,致力于將老撾建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過工商業的國有化和農業的合作社化,老撾建立起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在政治上,老撾建立了一黨制的、黨政合一的過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但是,由于這套模式既不符合老撾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又明顯不適合于和平時期的國家建設,造成了老撾的社會生產力不僅沒有進步反而不斷衰退,如在社會主義農業改造中,由于政府征收農業稅,農民積極性不高,甚至不惜毀壞果園、宰殺牲口以避免多交稅,農業生產遭到巨大破壞。[3]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老撾是世界上20個“最不發達國家”中的貧窮國家之一,亟待革新開放。面對這種形勢,老撾黨內不少有識之士主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探索,1979年,他們就宣布了邁向市場社會主義的第一步計劃,嘗試取消或放寬對企業和市場交換的限制,激發市場活力。到80年代中期,老撾開始實行市場導向的經濟改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崇明县| 邢台县| 台江县| 德兴市| 昌宁县| 永仁县| 平泉县| 米林县| 永寿县| 洱源县| 长武县| 金堂县| 吐鲁番市| 珲春市| 清水河县| 连城县| 德清县| 司法| 马山县| 汉川市| 固始县| 南丹县| 襄城县| 扎兰屯市| 亚东县| 乐平市| 陆良县| 南宁市| 阿尔山市| 益阳市| 凉山| 沾化县| 南投县| 崇左市| 长春市| 宝应县| 信宜市| 正宁县| 印江| 改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