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革新:從地區到全球的拓展(1978-2016)
- 郭春生
- 7153字
- 2019-12-06 20:02:37
第四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蘇聯模式的突破與創新
一、思想解放是突破舊模式的先導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解放思想,從而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一步步走向深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中,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1997年姓“資”姓“社”問題的解決是思想解放的另外兩個重要節點。1989年至1991年間,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了巨大曲折,在國際上出現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在中國也出現了思想分歧。這時在中國社會出現了對改革開放道路的懷疑,一些人將蘇聯模式的蘇聯社會主義的若干特征作為衡量社會主義的標準,將市場經濟看作與計劃經濟對立的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已經正式告別中央領導崗位的鄧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視察,沿途發表了重要談話。鄧小平的南方談話主要內容圍繞以下幾個方面。(1)堅持改革開放的路線不動搖。改革開放中形成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條。(2)大膽進行探索,為改革開放開辟道路。判斷姓“資”姓“社”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著名的“三個有利于”。在“資”和“社”的問題上,鄧小平進一步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判斷什么是社會主義,要抓住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不會一路坦途,關鍵是要克服各種困難,堅定社會主義的信念。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也就是說,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點都不能放松;鑒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要堅持正確的組織路線以保證正確的政治路線,把德才兼備的人選進班子。[54]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是在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歷史關頭吹響的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號角,是中國改革開放道路上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偉大勝利。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直接沖破了蘇聯模式中社會主義只有計劃經濟的規定性,為中國繼續沿著改革開放的道路前進掃清了思想障礙,也為徹底解決姓“資”姓“社”問題奠定了思想基礎。幾個月后的中共十四大,就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時,徹底解決了姓“資”姓“社”問題的爭論,將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與非公有制經濟不相容這一蘇聯模式的基本理論框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被突破。這樣,1992年和1997年這兩個時間節點,都成為進一步沖破蘇聯模式的關鍵時刻,掃除了該模式中對計劃經濟、公有制經濟的迷信和偏好,對市場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的恐懼被克服。應該說,正是鄧小平理論為我國突破蘇聯模式、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的步伐不合拍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必須進行新的思想解放,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不斷向前發展。
2007年的十七大前后,出現了關于民主問題的討論。2006年10月23日,《北京日報》以“關于‘民主是個好東西’的辯證”為題,刊登了中央編譯局政治學者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2007年1月5日,中共中央黨校理論刊物《學習時報》也刊登了該文。由此,引發了關于民主問題的熱烈討論。該文認為,民主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卻是人類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民主保證人們的基本人權,給人們提供平等的機會,它本身就是人類的基本價值”,“即使有最好的衣食住行,如果沒有民主的權利,人類的人格就是不完整的”。這次思想大討論的基本結論是:民主是人類的基本價值。[55]
到2007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近30年,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越來越強烈,從而增強了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由此,對政治體制改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思想解放的基礎上,200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大,明確提出了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主張,并且提出了擴大人民民主等六項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此后,在2010年3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就不可能成功。”但是,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背景下,改革每前進一步都面臨著重重阻礙,特別是政治體制改革,涉及重大的利益重組,所以也特別困難。到2010年10月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時,又重新回到了“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思路。不過,十八大之后不斷深化改革的思想和舉措,都是在不斷解放思想的背景下出現并推行的。
思想上的解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掃清了障礙,改革開放的30余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一系列蘇聯模式中被視為神圣的要素被打破了,諸多新的要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大體上看,如果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進入21世紀之前主要集中于對蘇聯模式的突破的話,那么也可以說,在進入21世紀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則主要體現在對蘇聯模式的創新。
二、中國的模式創新
所謂社會主義模式創新,是指在社會主義原有模式的基礎上,革除舊模式的各種弊端,融入一系列新的要素,新的要素積累到一定程度,即可形成一個全新的模式。在融入新要素的過程中,原有模式中不合理和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要素會逐漸消失。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新要素都是在原有模式環境中孕育出現的,它們是為適應客觀現實的不斷發展變化而成長起來的,它們的出現和成長意味著對原有模式的更新,是在原有社會主義基礎上的創新。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高度概括和凝聚了近一個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成就,其中包含的基本思想與核心內容在蘇聯模式中未曾有過,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要素。
如前所述,鄧小平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的創新奠定了基礎。21世紀以來,中共新任領導人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進入21世紀后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力量的中國共產黨對自身的規定性的概括,也是對自身提出的嚴格要求。2002年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大的報告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56]。中國共產黨的這種與時俱進的品質和對先進性的追求,保證中國共產黨成為時代發展的引領者和適應者,使和平與發展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了一系列迥然不同于蘇聯模式的新特征。在蘇聯模式中,20世紀30年代明確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無產階級的先進的有組織的部隊”,60年代明確蘇聯共產黨是“全體蘇聯人民的黨”,但始終也沒有賦予蘇聯共產黨以全新的時代內容,相比較來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最廣大人民”,而且代表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其時代內涵十分豐富,顯然是對蘇聯模式的創新。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蘇聯模式發展觀中,則根本不存在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與科學發展觀相違背的。由此,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而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然也已完全不同于按照蘇聯模式而建設的蘇聯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蘇聯模式的突破還重點體現在社會主義的建設體系之中。自走上改革開放道路之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就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重視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進入21世紀以后,社會建設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相對于經濟領域建設而言,社會領域建設速度過慢,人們對和諧幸福社會的向往未能得到充分滿足,社會主義的以社會為核心的本質特征未能充分體現。因此,加強社會領域建設成為當務之急。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將社會建設作為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并列的任務,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建設格局。更進一步的是,五年之后的2012年,中共十八大又正式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社會主義建設體系,這是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在逐步提高,而長期建設造成的環境破壞也確實越來越嚴重,這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發展要求的準確判斷和及時回應,以及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的整體規劃。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建設格局。而蘇聯模式強調工業發展,特別是畸形發展重工業,無論是社會建設還是生態文明建設,在蘇聯模式中還遠遠未被列入建設計劃之中。所以,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規劃,這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蘇聯模式的重大創新。
中共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新一任領導人為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繼續實現對蘇聯模式的突破和創新。具有綱領性意義的是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和五中全會分別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中共中央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五個堅持發展的新理念(即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當赫魯曉夫改革剛剛觸動了蘇聯模式的個別方面時,就遭到了來自既得利益者的多方阻撓,導致赫魯曉夫改革半途而廢,勃列日涅夫干脆退回到了蘇聯模式的老路。《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出臺,則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迎難而上,在改革開放遇到一系列難題的時候不是畏怯退縮,而是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繼續推進改革,努力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新境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則確立了依法治國、依憲治國的社會主義新局面。當前切實踐行堅持五個發展的理念對于形成中國模式有重要意義。
此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蘇聯模式的突破還表現在:將個人崇拜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廢除了領導職務終身制,確立了領導職務任期制;在排除了姓“資”姓“社”的干擾和在“三個代表”等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不再以“階級”畫線,而是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全力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之,通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建設體系,中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自己的道路、理論和制度具有充分的自信。至此,完全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走出了蘇聯模式的怪圈,正在完成對蘇聯模式的突破與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全新的社會主義模式正在形成中。
但是,并不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取得了對蘇聯模式的完全突破與全面創新。事實上,多年參照蘇聯模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然形成對該模式的路徑依賴,在進入21世紀的一個時期里,這種依賴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黨政權力的依賴,一些人將黨政權力作為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總是習慣于以行政權力命令的方法和手段解決問題;其二是意識形態的慣性,一些人總是以蘇聯模式作為判斷是否符合社會主義的標準,排斥一切不符合蘇聯模式的因素。這兩個方面對繼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危害極大。所以,在今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仍然需要不斷克服和消除蘇聯模式的各種不利影響,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持續沿著健康的道路向前邁進。當前尤其重要的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突破蘇聯模式的同時,必須不斷進行新的制度創新,建立適合時代發展的新制度,否則,如果僅僅停留在一時一事的點滴突破,不能建立新的制度保障體系,那么許多突破到最后有可能淪落為一陣風式的運動。
[1] 此外,對斯大林模式還有“集權主義”“極權主義”“獨裁體制”等不同描述,大多因為過于極端而不被廣泛接受。社會主義的歷史證明,“高度集中”的體制在一定環境和一定時期具有積極意義和作用。斯大林時期的體制問題不在于“高度集中”,而在于“過度集中”,甚至在多數時間里是“個人獨裁”。所以,以“過度集中”和“過度集權”來表達斯大林時期的政治經濟體制更為合適。
[2] 張光明:《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載《俄羅斯研究》,2003(1)。
[3] 《斯大林全集》,第13卷,18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毛澤東選集》,第4卷,147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 《鄧小平文選》,第3卷,22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鄧小平文選》,第3卷,237頁。
[8] 《鄧小平文選》,第3卷,23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鄧小平文選》,第2卷,4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 《鄧小平文選》,第2卷,3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 《鄧小平文選》,第2卷,14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 《鄧小平文選》,第3卷,37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鄧小平文選》,第2卷,32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 參見高放:《20年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載《政法研究》(湖南師大法學院主辦內刊),1999(2)。
[15] 《鄧小平文選》,第3卷,1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 參見劉峰、于軍主編:《政治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11頁,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
[18]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轉引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9] 參見高放:《20年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載《政法研究》,1999(2)。本文收入高放:《政治學與政治體制改革》,832~853頁,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2。
[20] 辛向陽等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以人民為主體的中國政治發展之路》,149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
[21] 參見黃金輝:《十六大以來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互動的進展、問題及其深層原因剖析》,載《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22] 參見劉峰、于軍主編:《政治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14頁,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
[23] 《鄧小平文選》,第3卷,2~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4]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15~1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5] 參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370~37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6] 《鄧小平文選》,第3卷,30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7] 《鄧小平文選》,第3卷,31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8] 《鄧小平文選》,第3卷,151頁。
[29] 《鄧小平文選》,第2卷,35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卷,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1] 《鄧小平文選》,第3卷,3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2] 《鄧小平文選》,第3卷,110頁。
[33] 《鄧小平文選》,第3卷,3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4] 《鄧小平文選》,第3卷,148~149頁。
[35] 《鄧小平文選》,第3卷,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6] 《鄧小平文選》,第3卷,3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7] 參見高放:《重新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載《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1999(2)。
[38] 《鄧小平文選》,第3卷,10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9] 《鄧小平文選》,第3卷,382~3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0] 《江澤民文選》,第3卷,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1] 《江澤民文選》,第3卷,15頁。
[42] 參見高放:《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學習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的體會》,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8)。此文收入高放文集之七《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新論》,357~361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43] 參見高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法之我見》,載《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03(4)。此文收入高放文集之七《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新論》,386~389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44]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12~1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5]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15頁。
[46]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1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7] 參見李洪峰:《黨的十六大以來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見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32~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8] 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htm,2017-09-04。
[49] 習近平:《關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的說明》,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102/c1024-28829695.html,2017-09-04。
[50] 習近平:《關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的說明》,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102/c1024-28829695.html,2017-09-04。
[51] 習近平:《關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的說明》,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102/c1024-28829695.html,2017-09-04。
[52]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http://cpc.people.com.
cn/n1/2016/1027/c64094-28814120.html,2017-09-04。
[53]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http://cpc.people.com.
cn/n1/2016/1027/c64094-28814120.html,2017-09-04。
[54] 參見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見《鄧小平文選》,第3卷,370~3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5] 參見宋儉等:《人民民主 法治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152~154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56] 暨南大學黨委宣傳部組織部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見《黨的十六大學習資料》,1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