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進化心理學對女性職場行為的闡釋
一、進化心理學對男女收入差距現象的解讀
進化心理學家金利斯·布朗認為,男性的物質資源和社會地位是成功繁衍的重要保證,因為女性偏好與擁有較多資源、社會地位較高、能保護她,并且投身于子女身上的男性結婚。而女性成功繁衍的手段是照顧子女,現代女性遺傳祖先的心理機制:不愿意冒險,因為如果她們冒險,可能使自己受傷或死亡,那么她們的孩子便可能死亡;不追求地位,因為較高的地位不會增加女性成功繁衍的概率。[9]
因此,男性比女性更加專注追求較高的收入和較高的社會地位。一個針對美國人的研究顯示,與女性相比,更多男性將收入作為擇業的標準。與此相反的是,女性選擇工作的重要標準是“這份工作是否重要,并且讓我有成就感,這份工作是否穩定。”大量研究表明,在選擇工作時,男性更注重報酬,更傾向于選擇工作時間長、任務量重以及高危險行業(因為危險職業收入高)。因此,他們的收入高于更加注重穩定、出差少、可照顧家庭以及工作環境安全的女性。[10]這也可能是造成男女收入差距的一個原因之一。
當然社會性別歧視是造成男女收入差距的另一重要社會因素。
二、進化心理學對男女職業性向的解讀
科恩曾提出男性大腦和女性大腦理論。他認為男性大腦主要功能是系統,女性大腦的主要功能是共情。系統是一種分析、探索,以及構建系統的本能,擅長系統化的人們能夠理解事物運作的方式,或尋找系統運作的規則,其目的在于了解并預測系統,或發明新系統。這些系統包括技術系統、自然系統、抽象系統、社會系統、可組織系統和運動系統。與系統化相反的是共情,這是辨認他人情感與想法,并能以適當情感做出反應的本能。共情的目的是理解他人,預測其他人的行為,并且與其他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理工科領域男性較多,而幼兒園教師多數是女性。
三、男性比女性更重視在職場中的社會地位
與女性相比,男性更看重職場中的地位。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女性在擇偶過程中看重男性的地位,這樣男性的地位與獲得異性青睞是相關的。心理學家普拉托和西達尼厄斯(Pratto&Sidanius,1993)進行了社會支配取向研究,并編制了相應的量表[11]。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文化起源、收入、教育、政治意識形態的男性社會支配取向都比女性高。他們的解釋是,這種取向導致男性祖先更多地控制和得到女性;女性也會被選擇去追求高支配的男性,這會使她們和孩子得到更多的好處。
【本章小結】
進化過程中最根本的兩大問題就是生存和繁衍。其核心概念包括變異、遺傳和選擇。自然選擇理論——主要針對生存;性選擇理論——主要針對直接繁殖;內含適宜性理論——主要針對間接繁殖。
人類心理的先天的信息加工機制被設計來解決那些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我們祖先所遇到的由物理的、生態的和社會的環境所帶來的特定的適應性問題的心理機制。生存不是人類最關鍵的問題,繁衍才是核心議題。
進化心理學的分析層次可分三個層次:宏觀層次涉及整個物種的生存,用來解釋人類共有的心理特征。中觀層次涉及不同性別面臨不同適應性問題而產生的不同心理機制。微觀層次涉及具體的進化理論,每一個理論解釋都說明了人類的一種用來解決特定適應性問題的特定心理機制。對于女性來說,繁殖要比男性付出更多,因此,一般認為,女性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男性撫育后代的能力和意愿上。相反,男性則會將注意力放在女性的生育能力上。
【關鍵術語】
自然選擇理論;性選擇理論;內含適宜性理論;雙親投資理論;親子關系理論;擇偶偏好
【思考題】
1.如何理解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是生存與繁殖?
2.進化機制是怎樣影響男女擇偶的不同偏好的?
3.用進化心理學解釋男女職業性向的差異。
[1] [美]D.M.巴斯.進化心理學(第二版)[M].熊哲宏,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 [美]喬治·威廉斯.適應與自然選擇[M].陳蓉霞,譯.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7-125.
[3] 朱新秤.進化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9.
[4] Trivers,R.L.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J].In B.Campbell (Ed.),Sexual selection and the descent of man,1871-1971.Chicago,IL:Aldine.1972:136-179.
[5] Buss.D.M.Evolutionary Psychology: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J].Allyn & Bacon,1999:122.
[6] Buss D.M,Schmitt D.P.Sexual Strategies Theory: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Human Mating[J].Psychological Review.1993,100:204-232.
[7] Buss D.M.Evolutionary Psychology: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J].Allyn & Bacon.1999.
[8] Buss D.M &Barnes M.F.Preferences in human mate selec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vol.50,No.3,1986:559-570.
[9] [美]艾倫·米勒,金澤哲.生猛的進化心理學[M].吳婷婷,譯.沈陽: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萬卷出版公司,2010.
[10] [美]羅伊·F.鮑邁斯特.部落動物[M].劉聰慧,劉潔,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16.
[11] Pratto.F,Sidanius.J,Stallworth.L.M,&Malle.B.F.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A Personality Variable Predicting Social Attitud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3,67:74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