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創造性:一個神圣的概念
創新(innovation)、創造性或創造力(creativity)既是當前國內外社會流行的詞語之一,也是一個非常神圣的概念。它之所以流行或神圣,是因為創造性無論是對于人類個體與整個社會的演進和發展,還是對于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競爭和存續都至關重要。而人在創新或創造性活動過程中的心理特征,則成為一個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值得學術界探討的問題,且越來越受到心理學研究的重視。在這一過程中,一個新的心理學分支學科——創造性心理學,已經形成并迅速壯大。如果在國際著名的心理學文摘數據庫PsycINFO以“innovation”或“creativity”為關鍵詞搜索,我們會發現早在1912年,美國《教育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就刊登了卡麗·蘭森·斯夸爾(Carrie Ranson Squire)的文章,題目為“分級心理測驗:聯想、建構與發明”(Graded mental tests:Association,construction,and invention),該文章也成為創造性領域的第一篇學術文章。1912年至1944年,該領域文章也僅有33篇,1960年為120篇,到1999年達到6 208篇,2007年則為9 430篇,2015年有18 615篇,2016年是19 769篇,截至2017年3月23日,此類文章竟達到了19 870篇。從中可以看到,如今我們這個世界是多么重視創新、創造性和創新(或創造性)人才[1],這也是創造性成為當今時代要求的最強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