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狼族的崛起

提筆之前,我覺得匈奴真該好好感謝中原。作為一個沒有文字的游牧帝國,能夠完整地留下自己的帝王世系,甚至留下自己英雄的名字,也算是沒有在歷史舞臺上白走一遭。相比在美洲殺了兩千年牛還沒有見識過文明的蘇族人,他們遇上中原實在是幸運而又不幸。

之前的事情,估計沒幾個人能知道了,《史記》《漢書》什么的也是閃爍其辭,又說是堯舜時期就有了山戎、葷粥,又說匈奴先祖是夏桀的兒子。我們就從能說清楚的頭曼單于被揍說起吧。

這天,秦始皇還沉浸在江山一統(tǒng)的勝利中,一個占卜的,突然求見。兩人見面,占卜的就說了一句:“亡中國者,胡人也。”

至少按照記載,始皇帝吃了一驚,因為這個占卜的自己深信不疑,還拿著一部叫《錄圖書》的預言書。于是一場遠征開始了,蒙恬帶著三十萬人一路推進到河套深處,將此地的匈奴擊退,兩年后,七十萬人的工程隊進入北疆,將戰(zhàn)國時期秦國、趙國、燕國的長城進行大規(guī)模的增補,終于連成一片。

關于這次戰(zhàn)爭的經過,歷史記載少之又少,最多一句“卻匈奴七百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可以確定的是,當時的匈奴被揍得不輕。

看到這里,如果您以為匈奴是躺著中槍,無緣無故遭到侵略,那您可就錯了。當時的匈奴沒有手工業(yè)、農業(yè),商業(yè)也就是個萌芽狀態(tài),只要發(fā)現一個邊城的繁華,看到那些琳瑯滿目的商品什么的,頓時就羨慕嫉妒恨了,怎么辦?一個字——搶。當年的趙國深受其害,趙王派李牧鎮(zhèn)守北方。在驕兵之計和強大的士氣下,匈奴被趙軍擊潰,趙國邊境好歹穩(wěn)了一陣子。此后的趙國才有能力動員四十萬人進行長平會戰(zhàn),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這個動員能力還是足以在七雄之中小小地自吹自擂一下子的。

所以,可能這種迷信活動只是秦始皇發(fā)動戰(zhàn)爭的一個由頭,頂多算原因之一。真正的原因,是想解除這個不穩(wěn)定因素,最起碼緩解一下吧。有人天天從你家圍墻邊上的洞里跑進來偷東西你受得了?

接連被揍,還失去了河套地區(qū)的匈奴單于頭曼按理應該痛定思痛,何況東邊的東胡,西邊的大月氏也是極其強盛,匈奴可以說是到處受氣。剛剛被秦揍得滿地找牙,頭曼單于又開始打起月氏的主意。我們的故事,也正式拉開序幕了。

頭曼單于打月氏,是為了自己的兩個兒子。當時,大兒子冒頓在月氏國當人質,頭曼單于就是想借月氏的手,把冒頓殺了,好讓小兒子繼位。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戰(zhàn)爭貌似要爆發(fā)了,頭曼單于的軍隊向月氏國進發(fā)了。可是冒頓的消息出人意料地靈通,立即上演了“竇爾墩盜御馬”,搶了月氏國王的御馬,馬不停蹄地回到了匈奴。我相信月氏國必然是嚇尿了,人質沒了,仗非打不可了。結果頭曼單于看到兒子騎著駿馬出現在自己面前,竟然收兵了,為了象征性地表彰冒頓的勇敢,冒頓還有了屬于自己的一萬騎兵部隊。

頭曼單于的頭腦就是這么簡單,這樣一來,所有人都知道了他征伐月氏的意圖,包括冒頓。就算不能確定,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啊。冒頓的聰明遠在頭曼單于之上,單于的位置,他是要定了。

在當時的匈奴,馬鞍沒有普及,馬鐙沒有發(fā)明,馬上格斗的難度系數太大,所以弓箭是匈奴騎兵最重要的兵器,騎射是他們制勝的法寶。當時,匈奴人與中原一樣,擁有了早期角弓的制作技術。我本人是個弓箭發(fā)燒友,沒事射射箭,對弓箭還算了解。記得當初課本對角弓的解釋是:用牛角做裝飾的弓。我差點沒把晚飯噴出來。用現在的話說,角弓是一種層壓工藝,用竹或者彈性較好的木材做成胎,也就是骨架,在骨架弓弦一側粘合上經過精細打磨的牛角片,外側鋪上牛筋。這樣可以讓每種材料揚長避短,成為一種復合材料,發(fā)揮最大的效能,達到當時世界上最快的箭速。匈奴人還在此基礎上發(fā)明了硬弓梢,利用弓末端的木質延伸,在不加大牛角牛筋長度的基礎上,增加弓的長度,讓弓可以拉得更開,儲蓄更多的勢能,用更長更重的箭來達到極大的穿透性。

直到今天,匈牙利的傳統(tǒng)弓仍保留了匈奴弓的造型,匈牙利人的騎射功夫依然是天下第一。12世紀,橫行歐洲戰(zhàn)場的英格蘭長弓還是木單體,傻大黑粗。現在網上很多人盲目崇洋,看了幾部歐美大片以為英格蘭長弓真的天下無敵。英格蘭長弓名聲雖然響,呵呵,根據我玩弓多年的經驗,這種竹木單體還是直拉的破棍子,同樣的箭重下,一百多磅英長的初速頂多抵得上層壓反曲的七十多磅,無論是性能還是工藝,絕對不是一個檔次。

歪樓了,總之冒頓不知從哪兒得來的啟發(fā),利用角弓箭速的優(yōu)勢,他發(fā)明了鳴鏑——我們后世稱之為響箭。因為箭的速度快,射出去之后,前段的孔中會灌進去空氣,空氣在這種特殊箭頭的空腔里震動、共鳴,發(fā)出巨大的響聲。當時的鳴鏑箭頭應該是牛角做的,響聲很大。

他對手下的一萬弓騎兵說:“我的響箭射向哪里,你們就也給我往哪里射,不射的,斬首!”于是天天拿些阿貓阿狗野生動物啥的搞搞實彈演習,稍微遲疑的說不定就得掉腦袋。訓練一段時間,成績斐然。一天,冒頓突然朝著自己的戰(zhàn)馬射了一鳴鏑,哎喲喂,匈奴勇士們傻眼了,硬著頭皮把這匹馬射死了,沒跟著射的立馬就被拉去砍頭了。又過了幾天,冒頓將鳴鏑突然射向了自己的老婆!這下勇士們硬著頭皮又把這個可憐的女人射死了。日復一日,這些勇士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聽到鳴鏑不由自主地就搭弓放箭了。

這一天,頭曼單于帶著冒頓一起狩獵,結果冒頓一支鳴鏑射向頭曼單于,他的幾個隨從可能想都沒想,拉弓開射……冒頓的小伙伴們都驚呆了,他自己應該很淡定,最多也只是高興而已。無論如何,這時候的冒頓還是指定的繼承人,加上本身的威望,他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匈奴的單于。

如果我們承認這個匈奴的故事是史實,先殺愛馬,再殺老婆,再殺老爹這個順序是真實的,那么就會發(fā)現,當時的胡人好像對馬和女人尤其過不去,試探人心,都拿這兩樣開涮。冒頓即位之初,東胡勢力強大,聽說頭曼單于被冒頓殺了,便派人向匈奴索要頭曼單于的寶馬。冒頓當即表示,這個好說,給你了!沒多長時間,東胡的使者又說他們頭子要單于的女人。這個得說下,匈奴人的風俗很野蠻,女人就是財產,冒頓繼承了單于位,連他爹的老婆一并繼承了,除了他親娘,剩下的繼續(xù)做他的老婆。話雖如此,把自己老婆送給別人,就算是妾,總歸是屈辱的,但是冒頓充分發(fā)揚了“忍者神龜”的精神,照樣爽快地答應了。

東胡君主嘗到了甜頭,又派出使者向冒頓要匈奴與東胡接壤的那一千里牧場。正估摸著這塊肥肉什么時候到手,匈奴的騎兵打過來了,東胡沒有防備,就這么被吞并了。原來,這次冒頓不僅嚴詞拒絕,還殺了所有的東胡來使,不宣而戰(zhàn)殺了過去。之后,因為冒頓曾經在月氏國當過人質,對月氏國虛實了然于胸,匈奴又輕而易舉地打敗了月氏。

上面的這些故事,也許在我們看來總是怪怪的,除了冒頓,剩下的好像都是傻子,什么頭曼單于啦,什么東胡君主啦。但是我相信這是真實的情況,沒有歷史可以借鑒,很多簡單的權謀,只要你第一個想到,你就是贏家。這就好比夏代的少康王打敗寒浞復位,少康的封地才“一成”,也就是方圓十里。奴隸“一旅”,也就是五百人,結果就因為第一次使用間諜,這五百人就成了復國元勛了,這五百人或許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能湊得出兩百去打仗估計都謝天謝地了。當然,當時的中原能湊個幾百人打仗也算是大會戰(zhàn)了,一直到幾百年后的商代武丁王時期,能湊個一萬人討伐一個蠻族,甲骨文都得大書特書,算得上舉國之力了。堯舜時期的那次洪水,至少讓人口少了十分之九,夏商時期的中國人口還是不多,國力還是相對弱的。當然,跟同時代的希臘相比,算是半斤對八兩。

話題扯遠了,中原的發(fā)展下一章再說,我們言歸正傳,再說匈奴。如果只有對東胡、月氏戰(zhàn)爭的勝利,匈奴也會崛起,但是仍沒有與中原一較高下的資本,這一點,幾十年后的匈奴謀臣中行說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匈奴的人口不及漢的一個郡。但是人口劣勢是匈奴一直面對的問題,何況中原也一直存在“馬口”劣勢。在冒頓即位之初,問題遠遠不止人口那么簡單。在當時,匈奴人自幼練習騎射,兒童用短弓,騎著羊,捕捉土撥鼠和鳥一類的獵物,青少年捕獵狐貍兔子一類稍微大點的,長大之后騎馬,用戰(zhàn)弓,佩戴刀劍,游牧之余,對中原和其他地方的文明世界(比如西域)進行擄掠,也在草原上進行一些圍獵活動。他們分為各個聚落,集結成一些零散的軍民合一的組織,統(tǒng)一進行對農耕世界的掠奪和戰(zhàn)爭,每次對中原或者西域的襲擾戰(zhàn)勝利之后,都會攜帶大量的戰(zhàn)利品回到游牧聚居點,論功行賞,一家分一點。好吧,確實是個彪悍的民族,但是,絕對不是一個勇敢的民族。勝利了大家分戰(zhàn)利品,如果敗了呢,大家就會散伙各自逃命——這就是為什么蒙恬能一戰(zhàn)而退匈奴七百里!在匈奴人眼中,多見利益,罕見勝利的喜悅和失敗的恥辱,擄掠、殘殺和奴役俘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放牛宰羊一樣。

正因為這種惡劣的習性,匈奴人重視青壯年,輕視老弱病殘,當然這也是環(huán)境惡劣逼出來的。青壯年吃完了,老年人再去吃剩飯,甚至在危急時刻,青壯年會放棄老弱獨自逃跑而不以為恥(后世的成吉思汗任由妻子被俘虜而逃脫,也是這種思想作祟)。這幾種思潮和風俗,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是要命的。

首先,各個聚落之間不是個有效的整體,看似強大的匈奴缺乏統(tǒng)一的指揮,只不過是一盤散沙,只要中原集結兵力,要么誘敵深入,要么步步為營,一戰(zhàn)可勝。西周和東周列國幾次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戰(zhàn)爭,幾乎都是這兩種打法。

其次,只要中原一勝,匈奴的聚落就會散伙逃命,不僅失去大量的牧場,組織下一次的戰(zhàn)爭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最后,十幾二十年過去,匈奴又慢慢發(fā)展到中原邊境,曾經有與中原作戰(zhàn)經驗的老兵又淪落為聚落的雞肋,成為二線力量,甚至連二線力量都不算。經驗得不到傳承,教訓得不到總結,所以總是碰一鼻子灰。

看到這個,大家或許能明白歷史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了。沒有歷史,頭曼單于和東胡首領才會犯傻,沒有歷史,匈奴才會始終在中原碰一鼻子灰,沒有歷史,匈奴才會一直沒有合理的管理體系。從夏代末年傳說中夏桀之子淳維進入北方草原到頭曼單于,一千余年,匈奴都只是一盤散沙,與東胡、月氏的聯(lián)盟更是松散到一定境界,甚至大部分時候都是敵對狀態(tài)。面對南方的中原,屢敗屢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像個傻子一樣被幾種屢試不爽的小計謀玩弄于股掌之間。

冒頓打敗東胡之后,不僅奪了他們的牲畜,還控制了東胡的人民,月氏在被打敗之后也逐漸向西域遷移,再加上冒頓本人的魅力,蒙古高原開始出現“大一統(tǒng)”的跡象。

不僅如此,天命似乎在這一刻十分眷顧匈奴。就在頭曼單于逝世的同年,匈奴以南的廣袤大地上,剛剛建立的秦帝國,也失去了一位君主——秦始皇。秦二世元年七月的一天,一群路過大澤鄉(xiāng)的新兵打出楚國的旗號振臂一呼,天下“云集而影從”,中原陷入了戰(zhàn)火之中,之后項羽、劉邦的大戰(zhàn)讓中原疲憊不堪,無暇顧及邊境。這給草原民族的壯大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冒頓不僅發(fā)兵收復了被蒙恬占領的河套地區(qū),還入侵燕、代,大量擄掠。這時的匈奴,開始真正走向強大,按照史書記載,擁有“控弦之士三十余萬”,也就是三十多萬騎兵!記住這個數字,第三章我會再次提到,至于為什么要提到……暫不劇透。

然而冒頓還不滿足,他在勝利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國家機器,設置了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一共十二個爵位,這些大臣既是封疆大吏也是地方諸侯,有時候甚至客串中央的謀臣,都是世襲。同時確立了相對嚴格的繼承制度,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軍隊以“十進制”編制,一共二十四支部隊,每支數千到一萬余不等,平均每支軍隊一萬多人,號稱“二十四長”,也叫“萬騎”,每個萬騎以下,各自有千長、百長、十長等編制,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等軍官。這樣一個完善的游牧管理體系,就是數百年后同樣身在草原的突厥,都不能與之相媲美。

從冒頓單于開始,每年正月,各個長官都要在匈奴王庭搞一次小派對,祭祀祖先。五月呢,舉行大祭,在龍城祭祀祖先、天地和神靈。到了秋天馬肥時節(jié),大家又聚在蹛林,統(tǒng)計每個聚落的財產人口。冒頓還完善了法律,比如輕易拔刀超過一尺的就是死刑,盜賊(當然是偷盜自己人的財產,偷盜別國還有獎勵呢)沒收家產,其他的,要么死,要么軋成殘廢。匈奴人不興坐牢,頂多拘留十天,按照司馬遷的說法,一個匈奴國坐牢的也就幾個人……

這幾個政策可以說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就祭祀而言,匈奴人不再認為長者是無能之輩,尊重長者尊重祖先,意味著尊重歷史,這個民族的經驗教訓將被總結,不再是那個輕易可以擊敗的傻瓜。同時,利用祭祀將各路諸侯聚集起來,增強了單于對整個草原的管轄,對各個聚落財產的統(tǒng)計更是讓單于對自己國家的狀況有了更直觀的了解。匈奴不僅在制度與法律上得到了長足的進步,風俗也逐漸有了很大不同,比如之前有人戰(zhàn)死就戰(zhàn)死了,現在,有誰能帶回戰(zhàn)友的尸體,這個人就能擁有這個死者的所有家產。整個民族的精、氣、神,煥然一新,其昂揚的姿態(tài),足以讓任何一個敵人膽寒。

對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國的農耕文明而言,北方的大草原是個頭疼的問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習性帶來了一個不是優(yōu)點的優(yōu)點,那就是沆瀣一氣。只要一個部落強大了,所有部落都會打著這個名號,就好比后世的蒙古最早只是一個游牧在東邊的游牧部族,在這個部族崛起之后,遠到阿爾泰的游牧民族都自稱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同樣,冒頓的匈奴在當時是最強的游牧民族,接下來的數年,周邊小部落紛紛臣服于匈奴,成為匈奴的一部分,匈奴,從一個民族,成為了一個民族共同體,大家都忠于冒頓的領導,尊冒頓為一代賢王。

國家的強大自然增長了冒頓的野心。如果說在冒頓眼中,中原是一頭任其宰割的牛羊,那么代地就是牛羊身上最肥的一塊肉,養(yǎng)肥了就割下來吃(好吧,這個比喻很殘忍)。

公元前200年(漢六年)9月,南方來的消息顯示,一個叫韓信的諸侯王(不是那個暗度陳倉的韓信哦……)被封到代地的馬邑。更為重要的是,這個諸侯王還主動派遣使臣向匈奴示好,隱約有歸順的意思。

面對一個諸侯王,怎能不去嘗個鮮?于是匈奴發(fā)兵包圍了馬邑,這個韓王信是秦漢之際出了名的人,輕易地屈服自然在情理之中。匈奴得到了這個中原的諸侯王,代地虛實盡收眼底,俘虜諸侯這個空前的勝利也讓冒頓有膽量引兵大舉南下,攻打太原。匈奴開進到晉陽一帶,中原增派的主力到了,一場大仗不可避免,這次,不再是秦軍而是漢軍,而這支增援北疆的漢軍總指揮,名叫劉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义市| 永胜县| 双柏县| 西乡县| 仪征市| 河间市| 鹤山市| 翁牛特旗| 商城县| 庆城县| 和静县| 纳雍县| 南川市| 兰州市| 乌什县| 读书| 榆中县| 惠州市| 平果县| 兴文县| 芦山县| 洞口县| 吉水县| 敖汉旗| 正镶白旗| 平乐县| 雅安市| 江永县| 建德市| 广西| 漳平市| 东丽区| 遵义市| 通化市| 隆德县| 建宁县| 卓尼县| 钦州市| 黄龙县| 嘉荫县|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