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國古代文章的體裁
- 漲姿勢系列叢書之每天學點文學常識
- 問渠
- 864字
- 2019-11-14 18:25:37
清代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中將古代文章的體裁分為十三類:
論辯:現在叫議論文或論說文。如賈誼的《過秦論》、韓愈的《師說》、范縝的《神滅論》等。
序跋:一本書前面的序言或后跋,現在一般叫做“前言”或“后記”。
奏議:封建時代臣子上給皇帝的書信。有表、書、疏、封事等名稱。如李斯的《諫逐客書》、晁錯的《論貴粟疏》、胡銓的《戊午上高宗封事》等。
書說:“書”就是指一般的書信。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吳均的《與朱元思書》等。“說”大多是戰國時游說之士游說別國君主的言辭。如《蘇秦以連橫說秦》中的大篇言辭就屬于這一類。
贈序:這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它是由古代的“贈言”演變而來的,到唐初才成為一種文體。它和序跋類的“序”不同,它是一種臨別贈言。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詔令:皇帝寫給臣民的書信。有命令性質。如漢代的《高帝求賢詔》、《武帝求茂才異等詔》等。還有“檄”也屬于這一類。如司馬相如的《諭巴蜀檄》。
傳狀:“傳”就是傳記體散文。它是記述已故某人生平事跡的。如《史記》的《項羽本紀》、《留侯世家》、《淮陰侯列傳》,《三國志》的《諸葛亮傳》等等。“狀”又叫“行狀”、“行略”、“事略”等等,它和傳稍有區別,只要求記載某人某一方面的事跡就可以了。如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狀》。
碑志:這類文章分兩類:一類是碑銘,一類是墓志銘。從內容看,碑銘就是記事性散文,墓志銘就是傳記體散文。碑銘刻在石碑上,墓志銘刻在一塊石頭上,并埋在墓穴里。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雜記:包括傳狀、碑志類以外的一切記敘文在內,有刻石的,有不刻石的。包括以說理為主的散文、記事性散文、寫景散文、筆記體散文。
箴銘:用于規誡,大多是用來誡勉自己的,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頌贊:用來歌頌或贊揚別人的文章。如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贊》等。
辭賦:賦始于漢代,是介于詩與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
哀祭:哀吊死者的文章,平常我們叫祭文。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歐陽修的《祭石曼卿文》等。“誄”也屬于這一類,也是哀吊死者的。這類文體現在叫“悼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