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將軍威震匈奴日,怎知禍患在蕭墻——蒙恬
- 秦漢的那些將軍
- 高慧超
- 9898字
- 2019-11-07 18:09:09
始皇帝一統(tǒng)天下之后,東方群雄俯首稱臣,此時,另一個困擾漢民族文化經(jīng)濟發(fā)展的敵人浮出水面,他們就是北方的匈奴。游牧民族對中原文明的沖擊和破壞自古有之,掃平天下的始皇帝自然不能容忍如此蠻荒之族影響他的皇權(quán)。于是,蒙恬率領(lǐng)著大秦鐵騎,北征匈奴,打得匈奴一路逃竄,威震天下。隨后,將軍放下長槍,拿起圖紙,完成了從軍人到工程師的華麗轉(zhuǎn)身,主持修葺了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奇觀——萬里長城。然而最終,刀槍斗不過權(quán)謀,宮闈內(nèi)的暗流遠比塞北凜冽的風霜更危險。一代名將,沒有倒在沙場,卻死于自己對王朝的忠誠。大秦鐵血雄師三十余萬,群龍無首,土崩瓦解,隨后烽煙再起,阿房宮付之一炬。是與非,忠與愚,功與過,自有后人評說。
齊人蒙恬滅了齊國?
細品春秋戰(zhàn)國,合縱連橫的政治博弈與陰詭機變的外交暗戰(zhàn),交匯著赤地千里血流成河的殊死搏殺,在這紛亂浪潮中,涌現(xiàn)了無數(shù)閃耀將星,也彌散著漫天的殺氣和冤魂。
秦孝公重用商鞅,革新變法,為關(guān)西大秦走向巔峰的征途指清了方向。隨后,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一時間天下惶恐,諸侯們紛紛驚呼:秦人來了!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過秦論》
秦昭襄王年間,魏冉舉薦的一位少年將軍,逐漸成長為了這個時代最可怕的戰(zhàn)神,兵鋒所指,所向披靡。與他同時代的秦將紛紛失去了光彩,這個將軍,叫白起。
而與白起同時代的,卻有這樣一位秦將,遠不似武安君一般,威震天下,然而卻悄無聲息地連戰(zhàn)連勝,更有趣的是此人并非秦地土生土長,而是祖居山東蒙陰。他,就是蒙恬的祖父、四朝老臣、在大秦建立了蒙氏忠勇將門的常勝將軍——蒙驁。
很奇怪,一個齊人,背井離鄉(xiāng)遠赴關(guān)西,為敵國效力,從蒙氏一門對秦王朝的忠貞來看,顯然并不是因為蒙氏家族自身品性有了問題,更奇怪的是,蒙驁之后為秦王南征北戰(zhàn),東征西討,戰(zhàn)功赫赫,此人必然是有大將之才。而這樣的一位品性忠貞又具備出色軍事能力的名將,為什么要舍近求遠,叛齊投秦呢?
翻開史書,忽然發(fā)現(xiàn),蒙驁值壯年之時,齊君,正是宣王;而秦主,乃是昭襄。
這兩國之間到底有多大差異,能夠讓蒙驁背井離鄉(xiāng),拋棄富庶的齊魯,遠赴西北苦寒之地?
這幾代秦王中,惠文王一上臺就車裂了舊臣商鞅,誅滅全族。接著憑借機詭近妖的權(quán)謀手腕,將當時的縱橫名士公孫衍和張儀這對政治仇敵硬是捏合在一起,共為秦用。這兩人游走列國,因勢利導,在外交暗戰(zhàn)中,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前330年,秦軍東進攻魏,攻陷重鎮(zhèn)蒲陽,迫使魏國割上郡十五縣,俯首稱臣,盡取河西全境,建立了秦國東出函谷的橋頭堡;用樗里疾,大破魏趙韓三國聯(lián)軍,斬首十萬有余;朝堂激辯,否張儀之謀,用司馬錯之計,借巴蜀紛爭之亂,名將甘茂滅蜀一戰(zhàn)功成;隨后又遣張儀,憑唇槍舌劍,誆齊楚絕交,猛將魏章,于丹陽、藍田、召陵,三敗楚軍,惠王再施謀術(shù),騙楚懷王客死咸陽;挑撥離間,引北方義渠王室自殘,平定西北二十五城,得肥沃牧場數(shù)千里。
秦武王雖然舉鼎而死,然而這位君王并非如后世演繹那般不堪,砸死他的周鼎不僅僅是青銅之重,那里面,盛滿了秦國逐鹿天下的沉重夢想。
到了秦昭襄王,內(nèi)有魏冉殫精竭慮,外有白起征戰(zhàn)四方,整個國家彌漫著硝煙與榮耀的味道。
此時的齊國,在做什么呢?難道齊國已經(jīng)人才濟濟到連蒙驁這樣的將軍,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嗎?
蒙驁時,齊國正是宣王年間,這位宣王,即位之初,也是野心勃勃,趁著燕國內(nèi)亂,一路高歌猛進打到燕國首都。隨后請教名士孟子,興文道,修典籍,建稷下學宮,為先秦諸子百家的士子們提供了良好的學術(shù)環(huán)境。然而,他執(zhí)政時,喜好禮樂的宣王組建了一支三百余人的龐大樂隊,養(yǎng)活了無數(shù)的南郭先生,為后人留下了“濫竽充數(shù)”的笑談。而且此君薄情寡義,在國家危機之時,娶了丑陋才女鐘離無鹽,靠著此女心中錦繡才華,朝臣忠良奮力,重振朝綱。然而待齊國的局勢初見好轉(zhuǎn)后,馬上又把這位結(jié)發(fā)妻子冷落到一邊,開始寵幸美妃夏迎春,在民間,甚至流傳著“有事鐘無鹽,無事夏迎春”的戲言。在那座聚集著天下士子的稷下學宮中,宣王更是對其中士子說:“我齊國,根本就沒有杰出人才,不然我肯定會很尊重的!”
就這樣,不會吹竽充數(shù)的蒙驁,為了理想,遠赴秦國。而其后人蒙恬,率三十萬秦軍,在靈丘與齊軍主力血戰(zhàn)數(shù)月,為王翦之子王賁突襲臨淄,奠定了勝局。
蒙恬是齊人蒙驁之后,而當他率領(lǐng)秦軍攻伐齊國的時候,心中,早已沒有了對這片故土的依戀。
滅亡齊國的不是齊人蒙恬,而是那齊國朝堂之上,錦衣玉食卻無德無能的帝王罷了。
長城擋沒擋住胡人?
時光的侵蝕是無法抵擋的,歲月有足夠的力量,讓山河破碎,令王朝消亡。人類最早期的四大文明中,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都已經(jīng)灰飛煙滅,唯有中國文明,歷經(jīng)千年,源遠流長,傳承不朽。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中外文明如此迥異的結(jié)局呢?
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與輝煌的空中花園未能抵擋住波斯大軍的鐵蹄。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與偉大的宗教,也無法戰(zhàn)勝羅馬帝國染血的刀鋒。
大英帝國工業(yè)革命的濃煙,飄過重洋,遮住了泰姬陵上方的藍天,在震耳欲聾的槍炮聲中,古印度的尊嚴與文明,支離破碎。
如此看來,武力,可以摧毀文明。
古代華夏文明初期發(fā)展之時,也遭到了周邊異族的侵擾和破壞,其中以北方胡人為禍最甚。西周政權(quán)的倒塌固然是天子昏聵,而北方游牧民族的強大武力,也當仁不讓地成為了最致命的屠刀。時至春秋戰(zhàn)國年間,北方各路諸侯,無一幸免,或多或少都遭到了胡人的侵擾和打擊。甚至秦趙長平之戰(zhàn)的背后,也有胡人對趙國施加的強大壓力在作祟。待到秦滅六國,終結(jié)亂世之后,北方匈奴對華夏文明的沖擊,也越發(fā)強烈。
戰(zhàn)國時期,中原各國戰(zhàn)事激烈,無暇北顧,天性彪悍、弓馬嫻熟的游牧民族如魚得水,四處劫掠。至戰(zhàn)國后期,來去如風的掠奪為狂野兇狠的欲望積累了大量物質(zhì)基礎(chǔ),匈奴社會逐漸開始從游牧文明向奴隸制社會進化,北方燕趙多次受到胡人侵擾,只得憑借山險修建長城,采取守勢。秦滅六國后,廣袤的國土帶來的不只是令人沉醉的權(quán)力,隨之而來的還有更加漫長的防線。匈奴部落逐漸向外擴張,最頂峰時,已經(jīng)攻占至河套地區(qū),對當時華夏文明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咸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威脅。而在硝煙和烈火中開創(chuàng)王朝的秦始皇,自然無法容忍這種壓迫,于是,大將蒙恬,率百戰(zhàn)秦軍精銳三十余萬,由始皇長公子扶蘇親做監(jiān)軍,揮師北上。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夏秋交替之時,已經(jīng)衛(wèi)戍咸陽十余年的蒙恬,奉旨北征,兵分兩路,自率一部出上郡,自榆林,突進河套北部;另一部由義渠,取蕭關(guān)之道,向河套南部推進,兩軍謹慎推進,沿途擊潰匈奴部落不計其數(shù),至當年初冬,將河套地區(qū)匈奴勢力全部肅清。兩部會師之后,蒙恬集結(jié)部隊,沿黃河南岸駐軍休整。秦軍向北推進之初,秦始皇已下令全國修建統(tǒng)一馳道,其中以給北征軍所用交通線為最先,全國籌集糧草軍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前線,秦始皇首次出巡,即是至此。
華夏農(nóng)耕民族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和文明為蒙恬軍提供了穩(wěn)定的支持,而缺乏物資過冬的匈奴軍則饑寒交迫,戰(zhàn)斗力銳減。公元前214年春,修整了一冬的蒙恬先發(fā)制人,不等匈奴各部恢復戰(zhàn)力完成集結(jié),就親率主力部隊強渡黃河,攻陰山,突破賀蘭山高地,在高闕、陽山等地拉網(wǎng)掃蕩,搜尋匈奴領(lǐng)袖,當發(fā)現(xiàn)頭曼單于所部主力及北方各部匈奴集結(jié)之地后,果斷發(fā)起決戰(zhàn)。經(jīng)歷了嚴冬的匈奴軍隊元氣未復,而修整完備的秦軍士氣正旺,兩軍一番激戰(zhàn)之后,秦軍大勝,正在由游牧向奴隸制轉(zhuǎn)化發(fā)展的匈奴社會,遭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頭曼單于引殘兵向北后撤七百余里,退入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的陰山以北地區(qū),不久,遭到其子冒頓的刺殺,匈奴內(nèi)部發(fā)生了極其血腥的權(quán)力爭奪,短期內(nèi),再無南侵之力。
戰(zhàn)后,始皇大規(guī)模遷徙人口,設(shè)九原郡,置下三十四縣,屯墾建設(shè),蒙恬也迅速按照既定戰(zhàn)略,拆除原秦趙、趙燕邊防城關(guān),征發(fā)民夫,修葺連接秦趙燕三國北部長城,開始建立一條西起臨洮、東至碣石的萬里長城。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賈誼《過秦論》
長城修建之初,得到了全國百姓的鼎力支援,三十余萬秦軍威震匈奴,形成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磅礴氣象。對中原華夏漢族文明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使中央集權(quán)制的封建王朝體系得到了寶貴的發(fā)展空間。而隨著大秦帝國王權(quán)的發(fā)展和執(zhí)政者欲望的膨脹,修建長城的浩大工程漸漸充滿了殘暴血腥的味道。沉重的徭役和惡劣的環(huán)境令無數(shù)民夫埋骨荒山。民心生變,以至于修建工程本身,從保護百姓生存空間,變成了充滿血淚的壓迫。擊敗匈奴的蒙恬,至死也沒有想明白,那一段段巍峨的城墻,披堅執(zhí)銳的驕兵悍將,并不是真正的金湯要塞。最堅固的長城,其實一直在老百姓的心里。
忠心大秦還是愚蠢?
沒有人可以逃脫死亡的宿命,徐福帶著童男童女遠涉重洋帶不回長生的靈藥,方士們?nèi)计鸬臓t火也無法為始皇帝煉出真正的不死仙丹。權(quán)傾天下的秦始皇終于倒在了東巡的路上。輝煌一生的嬴政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人生最后一段旅行要躺在一車臭魚爛蝦里。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鑄成的十二金人并不能守護傳承他的心血。他忘記了即位之初自己在朝堂之上掀起的腥風血雨,忘記了權(quán)力的滋味可以讓任何情感和底線蕩然無存。他雖然不喜長子扶蘇,但是其實明白如果要想把這王朝傳承下去,德才兼?zhèn)涞姆鎏K才是最好人選,于是在北擊匈奴之戰(zhàn)時,看似公子扶蘇被嬴政不喜而被貶,可是這個真正被貶的太子卻能夠擁有三十萬精銳之師的監(jiān)軍之權(quán)!所以扶蘇的北地監(jiān)軍之行的真正目的,恰恰是嬴政為了給這位長子樹立威信,獲取軍方支持的政治籌碼的鍍金行動。
當年齊廢王田建的詛咒“寡人無罪而獲死,汝亦將無病而暴斃”似乎應驗了,嬴政東巡路上一病不起,匆匆撒手人寰。生前器重的名臣李斯,沒有按照他的設(shè)想,忠心輔佐著公子扶蘇,保著大秦王朝,基業(yè)千秋,子孫萬代。因為嬴政不只有一個兒子,扶蘇還有弟弟,胡亥。
在一部分人看來,世界上無所謂忠誠,只不過是引發(fā)背叛的籌碼不夠罷了。蒙恬早就因嚴執(zhí)法度與趙高結(jié)下了仇怨,早年的李斯雖然也曾一心為國,然而當嬴政死去后,上了年紀的李斯也就漸漸變了心思。
自古軍政不和,或有帝王術(shù)作祟,或忠奸難以共朝。恰好,趙高與蒙恬,忠奸不和,因為趙高認為如果有足夠的利益,那么背叛也沒什么大不了,可是蒙恬卻認為,任何人,都應該有忠貞的信仰和道德的底線,于是,當唯利是圖的極端利己主者和忠勇的將軍碰在一起,這矛盾,是無法化解的。而李斯,卻是與蒙恬軍政不和的一位重臣,他們并沒有看透這其實是嬴政制衡御下的政治手腕。但是現(xiàn)在,嬴政躺在一車臭魚里了。
于是一場權(quán)力之爭不可避免,胡亥利益集團抓住機會假傳遺命,賜死扶蘇。
蒙恬也不是只會殺人的憨傻莽夫,憨傻莽夫可以成為一名敢死隊小隊長,但是不能成為數(shù)十萬大軍的主帥。于是蒙恬勸道:“陛下東巡在外,我受命率三十萬大軍駐守邊疆,而派公子你來到這里監(jiān)軍,顯然事關(guān)天下安危,而今一個使臣一道詔書,就令你自殺,其中疑點重重,哪里知道,這是不是一些奸猾小人的陰謀詭計!”
始皇至沙丘崩,祕之,群臣莫知。是時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常從。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己也。因有賊心,乃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為太子。
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已死,蒙恬疑而復請之。
——《史記》
嬴政的“遺命”中,指責扶蘇在外監(jiān)軍不利,反而怨恨父王,意圖謀反,令其自殺謝罪,這罪名本身,就難以經(jīng)得起推敲。
首先,北擊匈奴,秦軍大獲全勝,秦始皇親自下令遷移人口北駐河套,墾田屯鎮(zhèn),若是不利,哪會有這樣的行動?
其次,嬴政大張旗鼓地派遣徐福求藥煉丹,雖然民間不知整個過程真?zhèn)纬蓴。頌樘拥姆鎏K,又豈能毫無消息渠道,不知此事已經(jīng)渺渺無期?
再次,既然無法得到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那么父王早晚是要見列祖列宗的,本身已經(jīng)是太子,又得到了軍方大將支持的扶蘇,還有什么必要謀反?這天下,將來一定是他的,完全不需要通過謀反引發(fā)內(nèi)戰(zhàn)來削弱未來自己國家的整體實力。
自古帝王之家,縱然昏聵,對于政治也具備著天然的敏感,使者拿著嬴政的“遺命”令其自殺謝罪公子扶蘇自小見慣政治的血雨腥風,難道看不出這是假造的圣旨嗎?而扶蘇在以上各種疑點完全不清的狀況下,哭泣念叨著:“父親令兒子自殺,兒子還猶豫懷疑什么呢?”
隨后扶蘇就這樣帶著重重疑點自盡了。
其實,扶蘇并不傻,他之所以選擇自殺而不是帶領(lǐng)蒙恬麾下三十余萬精兵揮師咸陽問個清楚,恰恰是因為他對大秦天下無比的忠誠。能夠假造始皇帝遺命的,除了朝堂權(quán)臣和貼身內(nèi)衛(wèi),無有他人,這份命令最終受益者,也就是自己那個兇狠暴虐的弟弟。既然這份命令已經(jīng)到達,那么胡亥利益集團又怎么可能沒有絲毫準備,說不得,咸陽城內(nèi),定有一場血雨腥風。同時扶蘇是經(jīng)歷過慘烈戰(zhàn)爭的,他數(shù)次規(guī)勸父王愛惜民意,也體現(xiàn)出他對于秦王朝天下百姓無比的珍惜。一生戎馬的秦始皇之所以在一統(tǒng)六國之后,焚書坑儒,繼續(xù)興兵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也完全是將暴虐好戰(zhàn)不惜民意的惡名全部攬到自己頭上,長生不老無望,也不可能從子孫的身上得到再生,那么就讓自己來做這惡魔,掃平一切障礙,讓繼位的扶蘇,做一個仁愛的皇帝吧。蒙氏一門忠烈,可堪托付,授其重兵,扶正太子。待到身入黃土,罵就罵了,天下歸心,基業(yè)萬代,自有后人修正丹青。
嬴政唯一沒有算到的,就是扶蘇對這大秦天下的愛惜和忠誠,居然到了可以付出無上的權(quán)力、寶貴的生命。成長在那個環(huán)境,嬴政并不相信真的有人可以把這天下當做自己的天下,把這黎民當成自己的黎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有胸襟足以承載山河的圣人,才能夠達到如此境界,嬴政生于亂世,自血雨腥風,背叛陰謀中一路走來,他的眼睛,早已蒙上了暗淡的血色,而扶蘇,卻是接受相對廣博格局后培養(yǎng)出來的接班人。
于是扶蘇選擇了相信胡亥。他并非是相信弟弟的能力,而是相信弟弟能夠為了得到自己手里的江山,做得好一些。
而蒙恬受到迫害入獄后,就如他所言:
“蒙氏三代,為大秦出生入死,曾領(lǐng)雄兵三十余萬,雖身在監(jiān)牢,亦有余力興兵而叛,天下何人可當?今上賜死,受之,守義也,以命報先主厚恩!”
胡亥、趙高、李斯等人提心吊膽地等待著蒙恬興兵造反那一刻,然而卻沒有等到,他們嘲笑著蒙恬的愚蠢,卻不知道,這份他們所謂的愚蠢,何嘗不是丟失的信仰!
胡亥沒有把大秦國當成他的家,所以他失去了這個國家;蒙恬或許是愚蠢吧,他的愚蠢卻不是沒有用手中的力量造反,任由別人賜死。他的愚蠢,是沒有看清:如果他忠心守護的王朝,交到這樣一群唯利是圖者的手中,也早晚是覆滅罷了。
罪過是挖斷了地脈?
千秋功過,自有后人評說。
秦王朝自商君變法之日起,走上了法家治國、兵家爭霸的道路。雖然商鞅被繼任者無情車裂,誅滅家族,然而最諷刺的卻恰恰是商鞅臨死那一聲嘆息:“作法自斃!”
令商鞅逃命無門、身死族滅的恰恰是他制定的治國方略。被四分五裂、死無全尸的一代名相,其實只不過是繼承者秦惠文王給因變法而受到打擊的利益集團一個交代罷了,與兩國交鋒戰(zhàn)敗方丟出去頂罪的死囚并無分別。只不過是惠文王就國家機器運轉(zhuǎn)過程中,與傳統(tǒng)既得利益集團交鋒失敗而背上黑鍋的悲劇罷了。至于當年因新法而懲罰的仇恨,在國家利益面前絲毫不值得一提。惠文王心中明了,若要揮師東進,一掃六合,完成這個宏偉國家的最大利益,依舊需要繼續(xù)推行新法。既然破壞平衡利益的商鞅已經(jīng)被處死了,那么受到新法影響和侵害的世家們,就無法再對新法本身提出質(zhì)疑和否定了。
于是有了: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
秦始皇也是如此打算,無論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還是一把大火燒了書,埋了唧唧歪歪的文人,乃至舉國之力北擊匈奴,南平百越,修葺長城,都是希望給自己的后代留下個比較穩(wěn)定強盛的“故業(yè)”。而嬴政顯然不可能自己一件件去做,自然要有下面人親力親為。于是蒙恬就如同商鞅一般,最后背了好大喜功愛打仗、勞民傷財修長城的黑鍋。
但是最令人扼腕嘆息的并不是背黑鍋者的命運多么凄慘,而是白白背了黑鍋卻沒有達到既定目標。商鞅用自己和全族的生命背了變法的黑鍋以后,他的遺策被大領(lǐng)導繼續(xù)肯定和推行,最終我們回首來評價商鞅時,依舊能夠給予他非常高的評價和聲名。因為,他的黑鍋成功地變成了為理想和既定目標遮風擋雨的堅實盾牌。
秦始皇和蒙恬也背上了殘暴君王和鐵血監(jiān)工的黑鍋,很可惜,二世胡亥卻拿著這兩位長輩的黑鍋去燒烤了。結(jié)果他們的理想被無情地燒得外焦里也焦了。無論是熊熊烈火中劈啪作響的先秦文獻,還是哭倒了長城的孟姜女,都成為了始皇帝和蒙恬難以抵擋的明槍暗箭。因為,如果失敗,那些為了正義的理想所運用的非正義之手段,就變成了險惡陰謀。
先秦百家,儒家告訴我們,要真誠;墨法學派提出,要真實;道家則希望向世間傳播恒長真理。然而對統(tǒng)治者管理天下要求最低的儒家顯然并不是一把烈火就能夠焚盡的,需要嚴格約束自我的墨子法家與修行人心的老莊道家,無可奈何地遭到持續(xù)不斷地邊緣化。于是,失去了真實和真理支撐的真誠,就成了偽善。
痛罵秦始皇的書生們不需要知道,如果不能約束人心的話,這天下會死去更多的人;指責長城浸透了鮮血的學者們也沒有必要去考慮,如果用軍隊擋住來去如風的匈奴鐵騎要付出多少軍餉和生命的代價。他們只關(guān)心禮儀是不是足夠高貴典雅,對待別人是不是仁厚平和。埋骨長城腳下的累累尸骨,無論出于何種原因,都是暴君與沒有人性的監(jiān)工對大眾犯下的血腥罪行。
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實得天下者光靠民心支持是不夠的,遠遠觀望搖旗吶喊并不能讓既得利益者老老實實地交出權(quán)力。在至少有一絲機會能夠掙扎著活下去的狀態(tài)下,選擇為了更完美的世界而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人,是不夠組成一支能夠顛覆格局形態(tài)的軍隊的。
司馬遷曾評價蒙恬,說這大秦朝天下初定,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殘酷洗禮,人民需要休養(yǎng)生息,而嬴政做出連續(xù)征伐與修筑長城這樣的決定,動搖了秦王朝支撐的根基。世代身為忠臣宿將,應當運用君王所器重的話語權(quán),對秦始皇進行相應的勸諫,這樣才能夠真正安撫和保護這些剛剛從苦難戰(zhàn)爭中逃脫出來的黎民百姓,進而才能得到支持,獲得仁義之名,方能穩(wěn)固統(tǒng)治。蒙恬只是固執(zhí)地執(zhí)行秦始皇下達的命令,率領(lǐng)軍隊浴血沙場,好不容易打跑了匈奴,卻又繼續(xù)壓榨民力來修建那段荒山上的城墻,導致秦王朝失去了民心,然后被賈誼評價為“仁義不失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樣的蒙恬遠不算是真正的忠臣良將,因為不能夠為了國家王朝的長遠做出負責任的規(guī)劃,反而成了壓垮秦王朝的又一個沉重籌碼。
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彊諫,振百姓之急,養(yǎng)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
——《史記·蒙恬列傳》
司馬遷也許是對的,因為他宅心仁厚,愿意為受苦難煎熬的社會民眾爭取更加妥善的生存環(huán)境和發(fā)展空間。
然而現(xiàn)實是那樣的殘酷,如果沒有這些用鐵和血筑起的長城,試想北方的胡人鐵騎,將會沖入廣袤的中原大地上,肆意劫掠,獲得令游牧社會向前發(fā)展所需要的原始財富。也許,到了那個時候,捧著書簡的士子,與嚴格要求禮法仁義的先生們,又將是另一種評說。這是時代給智者的考題,也是歷史給出的答案。當然如果像秦后兩漢那般,也有另一種選擇,以精美的財帛與聯(lián)姻,為了民族大義、為了國家安全、為了保護文化、為了韜光養(yǎng)晦,于是會有一去紫臺連朔漠,以大義之名;于是會有獨留青冢向黃昏,為天下蒼生。然而,這一切真能平衡得了多少力量的較量?
唯有鮮血方能救贖,唯有勝利才能寬恕。
文明經(jīng)過歲月沉淀出來的淳淳美酒,需要的是一個足夠堅硬的酒壇子來承載,否則的話,風沙能夠吸干美酒的精華,鮮血會讓這酒完全變了味道。
可惜,當人們需要美酒的時候,不會有人發(fā)現(xiàn)原來盛放美酒的壇子表面已經(jīng)滿是傷痕,人們只需要這美酒能夠讓生活充滿芳香的滋味。而當酒壇子破掉的時候,大家最心疼的,定然不會是那破碎的瓦片,只會嘆息一聲:
這個壇子真是不夠堅固,可惜了這美酒,灑掉了。
蒙恬因秦王室宮闈之爭,付出了性命,雖是對大秦朝忠心一片,死而不悔,然而沒有任何人可以完全無所畏懼取義成仁,沒有任何人不害怕死神寒光凜凜的鐮刀。真正的猛士,也并不是敢于直面淋漓的鮮血,而是陰冷的死神與滾燙的鮮血,也無法戰(zhàn)勝他們的信仰。即便害怕,也依舊選擇前行,即便無法成功,也依舊愿意抓緊滿是尖刺的荊棘。
蒙恬引頸就戮之時,一聲嘆息:“我何罪于天,無過而死乎?”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即便選擇守先王之義而死,這位鐵血將軍也會有那深深的無奈和感慨,也會有無盡的不甘與糾結(jié)。
然而,無奈并非是無力改變,若是選擇放棄忠誠的底線,那么麾下三十萬雄師的戍邊大將完全可以按兵觀望,等待皇室內(nèi)部爭斗塵埃落定以后選擇自己最好的出路,因為沒有任何皇帝非要憑空樹立一份幾十萬刀劍日夜威脅的仇恨,如果蒙恬在始皇駕崩、扶蘇自殺時,選擇在軍中繼續(xù)觀望,名義上臣服于胡亥集團而實際上行使藩王權(quán)力,二世完全沒有必要殲滅這三十萬雄師,殺掉蒙恬。然而蒙恬選擇交出軍權(quán),入獄赴死。他只能感慨不愧對天地良心,不愧對自己的底線。因為約束他行為的,并不是軍法刀槍,也不是高官厚祿,而是自己心中始終懸掛著的道義之劍。
這把劍的光芒可以令死神的鐮刀黯然失色,這把劍的約束之力能夠讓所有威逼與利誘無從下手。然而蒙恬認為,他不甘心,他沒有愧對什么,沒有犯下自己道德之劍所約束下的罪惡,他可以死,那是因為擁兵抗命,列土封疆,是罪過。
回首一生,蒙恬忽然覺得,這一切的不甘,或許是不應該。秦王朝強大武力鎮(zhèn)壓下的反抗之火已經(jīng)開始蠢蠢欲動,為了王朝傳承而手中染滿鮮血,背上惡魔之名的先主和他,沒能夠把接下來的事業(yè)和信仰完整地傳承到一個廣有賢名的天使手中。在民眾眼中,老皇帝是個好大喜功的暴虐君主;手下大將們,也全是如狼似虎的兇惡屠夫;而繼承這一切的家伙,與他們的前輩相比,甚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殘暴之甚,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世道已經(jīng)無法繼續(xù)掙扎著生存下去了,時間的力量好不容易讓那個惡魔永遠消失了,那個所有人期望的賢良天使卻因為權(quán)力之爭的失敗,沒能登上那個可以主宰蒼生命運的舞臺。大家感覺到,那個已經(jīng)死去的可怕惡魔再度轉(zhuǎn)生,獲得了更加年輕的生命和更加殘暴的能力,相對于之前的老皇帝,他并不能夠?qū)⑦@份兇狠和高壓,釋放給自己的子民,同時也不能給那些滿身風沙的胡人與南荒百越的蠻子帶去同樣的痛苦,他只會把痛苦完完全全地丟在自己的家園上。
蒙恬在此已經(jīng)看穿了這一切。
他忽然覺得,原本一切都規(guī)劃好的戰(zhàn)略方案,莫名其妙地發(fā)生了離奇的偏移,公子扶蘇的眼界與格局,似乎完全超越了先主計劃本身建立的基礎(chǔ)。先主認為自己能夠站在風口浪尖,掃平天下,開創(chuàng)恢弘基業(yè)的才能與格局,已經(jīng)足夠大了,而扶蘇這個從那般環(huán)境下成長的太子,卻形成了令自己老爹也未能料到的浩瀚價值觀。
掃平天下,以山川河海為繪制理想之宣紙,以天下無數(shù)曠世奇才為筆,世間蒼生萬物為硯墨,構(gòu)畫自己美好理想藍圖的秦始皇萬萬沒有想到,當他殫精竭慮、不惜背上一世罵名給扶蘇留下一個他認為足夠美好和寬闊的舞臺時,這個看起來軟綿綿、宅心仁厚、能得到老百姓們稱贊的賢名王子,早已經(jīng)用天作棋盤,用星作子,將這蒼茫大地,錦繡江山,放在了心里。
但是這樣優(yōu)秀到超標的答案,卻因其廣大胸懷與心中道義,稀里糊涂地夭折在前行的路上。就此,那個只把王位當做獲取個人利益捷徑的二公子,就這樣陰差陽錯地成為了這個國家的主人,幾代人用生命守護的王朝,因此而斷送。
或許自己這么多年的南征北戰(zhàn),殺戮太重了,是那沙場上累累的尸骨被時光的力量化為齏粉,隨著凜冽的風飄散起來,遮住了大秦王朝即將到來的溫暖的陽光吧。
或許自己這么多年的趕殺匈奴,太過絕情了,被驅(qū)趕到陰山以北苦寒之地拼死掙扎的匈奴百姓們,日以繼夜地在用惡毒的咒語侵蝕著大秦王朝漸漸厚實起來的基石吧。
或許自己這么多年的修葺長城,修得太長了,無數(shù)人以身為鋤鏟,披荊斬棘,破山斷水,直到凝淚成冰,血沃荒原,那深深的怨念和血淚,滴穿了大地,甚至污染破壞了大秦的龍脈吧!
這應該是人力無法掌控的天定命運吧,蒙恬不小心破壞、挖斷了這看不見摸不著的龍脈,才導致了如今局面,才招致了這樣的懲罰和報應吧,如此看來,雖然我們蒙氏家族如此的忠心耿耿,如此的盡心盡力,但是我們卻確確實實地傷害了這個我們希望能一直守護的王朝。那么,果然,這是無可寬恕的罪孽,果然,這確實應該以死謝罪。
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巉萬余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
乃吞藥自殺。
——《史記·蒙恬列傳》
如此說來,蒙恬果然是個愚蠢的將軍,當他麾下秦軍北擊匈奴威震天下,修筑長城保護中原的時候,沒有想到,也沒能看穿,保護秦王朝的萬里長城,卻是從歌舞升平的咸陽城,開始坍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