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南京:不能忘記的傷痛
- (英)田伯烈
- 1716字
- 2020-01-10 15:06:07
前言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占領南京。在華中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師團長谷壽夫的指揮下,對中國軍人和南京百姓進行長達六周的血腥大屠殺,共屠殺南京市民和放下了武器的中國官兵30余萬人。這30萬中國人排起來,可以從南京連到杭州;這30萬中國人的血,凝起來有1200噸。曾在長江岸邊參加毀尸滅跡的日軍少佐太田壽供述,經他與安達少佐在南京下關碼頭處理的尸體就有10萬以上,其中掩埋、焚燒的約3萬多具,其余投入長江。這一舉世震驚的暴行,受到世界輿論的普遍譴責。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審判日本戰犯的決議書中指出,“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縱的野蠻人似地來污辱這個城市”,“實行殺人、強奸、搶劫、放火”。經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理,松井石根被判處絞刑;谷壽夫被引渡給中國政府,于1947年被處以死刑。這是日軍在侵華戰爭中犯下的一樁滔天罪行。
80年來,12月13日這個浸透鮮血的日子,永遠在歷史的長廊中歌哭,喚醒慘痛的記憶,使中日兩國目不忍視又必須正視,春去冬來卻永遠歷歷在目。80年來,無論中國還是日本,這是一個從未間斷過的話題,紀念與哀悼,否定與無視,研究與爭執,反省與懺悔……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一切罔顧侵略戰爭歷史的態度,一切美化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論,不論說了多少遍,不論說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對人類和平和正義的危害。尤其在日本,考證更加專注,爭論更加激烈,他們試圖揭露或掩蓋滲透在日本民族深層意識中最濃重的黑暗,在日本至今尚有人從根本上否認發生過“南京大屠殺”,尚有人著書撰文為日軍開脫罪責。
但南京大屠殺慘案的存在,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都是世界公認的事實,這是少數日本人不能抹去的事實。
本書作者為田伯烈,是英國最有地位最負盛譽的新聞記者之一。西班牙戰爭爆發后,他代表《孟卻斯德導報》赴西班牙,對于西班牙政府、軍隊和民眾團結一致抗御法西斯侵略勢力的英勇斗爭,予以忠實的、真切的、同情的報道,而為廣大的讀者所贊揚。日軍進攻中國的侵略戰爭爆發后,《孟卻斯德導報》因為他在遠東曾有將近20年的長期經驗,熟悉遠東的情形,所以派他到中國來觀察戰局。職責所在,他親身經歷日軍攻陷南京,并對中國的無辜平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于是將所見所聞,擬成電稿。后為證明所發電稿的真實性,多方收集第一手憑據,并于1938年以《外人目睹中之日軍暴行》的書名出版。
在任何戰爭中,交戰雙方都有自己的宣傳方法,但作者作為第三方,從各種方面獲得了許多確鑿的憑據,包括:幸存者、見證者的回憶、信件和記錄;拉貝、魏特琳等當年在南京的外國人的私人信函,除純屬個人事件并僅涉親友關系者,均照原文抄錄。文中通篇所有的史實、證據都是第一次被引證,為便利及安全起見,所有發信人及其他原作者的姓名,大多略去。附錄四內的正式文件,則引錄全文。所有的信函及文件的原本或副本,均經親自審閱,妥為保存,所有照片影片及其他物證,也都可復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2014年2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在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這一天,習近平走上公祭臺并發表講話:“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無論時間過去多么久遠,歷史都會記住這一天。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具有世界意義和重大影響的歷史教科書,將向所有世人表明“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諼,祈愿和平”。為紀念南京大屠殺80周年,我們編輯出版了這本書,一方面是緬懷那些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英靈;另一方面是勿忘國恥,激勵后人,努力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在編輯出版過程中,我們對原書除部分人名、地名、計量單位、標點符號的使用以及一些常見字詞的用法保留外,其他作了大量修改,使得內容更為真實,更為貼近現代的語言習慣。
另外,為便于讀者更直觀地了解當時慘烈的場景,我們加入近百幅插圖,在此寄語讀者:“勿忘歷史,以史為鑒!”并以此與各位共勉。
編者